文章出處

文字/ 文心說

圖片/ 來源于網絡


有關英語閱讀的奧秘,請看有意思的語言學習 | 這樣閱讀能夠事半功倍

學語言,總會有一個目標。曾聽見不少人說:“我的目標是像母語使用者那樣說英語。”曾經,天真的我也有這樣一個夢想。直到語言學習的奧秘在我面前被殘酷揭開,我才意識到,我永遠不可能像native speaker一樣說英語。不過別喪氣,因為我們依然可以做到無限接近native speaker

這篇文章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從心理語言學(Psycholinguistic)的角度告訴你,怎樣學外語,能夠無限接近母語使用者。別覺得這有多高深,看看你就明白了。


我左腦不發達,所以學不好語言?

我不是學解剖的,也不是學心理的,所以灰質白質胼胝體這種術語我講不來。但不管學什么,你一定看過類似的說法:

  • 左腦通常被稱為“語言腦”,用語言來運轉,而右腦則被稱為“圖像腦”,用圖像來運轉。
  • 人類的左腦傾向于邏輯思維,右腦則傾向于藝術思維。

或是

  • 左半球 :理性的腦 語言 邏輯分析 推理 抽象 計算語言記憶 書寫 閱讀 分類排列 抑制 棋藝 判斷 五感
    右半球 :感性的腦 直覺 情感 圖形知覺 形象記憶 美術 音樂節奏 舞蹈想象 視覺、知覺身體協調 靈感

    來源:百度百科

這是真的嗎?

有依據,但并非完全如此。大腦比我們想象得要更加復雜,盡管有研究證明某些區域與特定語言功能有關,但還有很多是人類未知的。

比方說:布洛卡區(Broca's area)主管語言信息的處理、話語的產生,它與主管語言理解的韋尼克區(Wernicke's area)共同形成語言系統。而這兩個系統通常位于人們的優勢半腦(大部分為左側),但也有例外。


布洛卡區

韋尼克區

不過,這些并不重要。我只是想告訴你,不要因為某個荒謬的網上測試告訴你 “你是XXX型,你更擅長XX腦處理,而在語言學習方面稍弱” 就全盤否定自己。要知道,大腦與語言的關系,科學家們都還沒研究透徹,你干嘛去相信這些所謂的權威測試?要相信自己的潛能。

我說英語時為什么總犯語法錯誤?

不知道你會不會有這樣的經歷,在用外語與別人交流,或是做演講時,你會突然意識到自己剛剛犯了個語法錯誤,于是你可能復述一遍糾正了自己的錯誤,或者就隨它去了。

可是,我為什么總需要過那么一兩秒才反應過來?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

因為,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或其他外語在我們的大腦處理中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在這里,需要提到一個有趣的知識點——P600效應。這個效應在讀與聽中都會發生。

簡單來說,就是當你讀到或聽到一個不對勁的句子時,大腦會在約600毫秒后產生一個正波。


大概是這樣

那么,這個句子是怎樣不對勁呢?有以下兩種情況:

  1. 句法P600:句子中出現了語法錯誤,典型的是英語中的主謂一致(agreement),例如:

    *The flowers is beautiful. (這里主謂就不一致了)

  2. 語義P600:你讀到了一句garden path sentence。什么意思呢?就是當你逐字閱讀或聽一個句子時,本來一切正常,突然出現了一個詞,讓整句話顯得不和諧了,乍一看仿佛有錯誤,其實是正確的。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

逐字讀或者聽這句話的時候,當讀到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一切都還正常,主謂賓齊全。這時突然冒出一個fell,你一看,怎么又來了個動詞?回讀一下,原來raced past the barn是個定語,fell才是謂語。因此這句話可以拓展成The horse that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

有趣的是,P600通常只發生在native speaker身上。也就是說,當你聽到 The flowers is beautiful 這句話時,是不會有P600效應的,你需要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判斷出這是一個錯誤的句子。更直接點說,你的反射弧比native speaker長。

什么情況下我們也會產生P600呢?當我們的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有類似語法現象的時候。也就是說,一個德語為母語的人看到主謂不一致的句子能夠更快意識到這是個病句,因為德語中同樣有主謂一致現象。

這時,你應該明白為什么我們總覺得自己反應慢些了。

如果你沒有看明白上面在說什么,那也沒關系,我只是想通過這個告訴你,學習一門外語時,進度慢、反應慢不一定是你的錯。但我們可以通過訓練減少這些錯誤嗎?自然是可以的。



怎樣練成一口母語般流利的外語?

在這里,我們不強調語音。只要不影響理解,帶點口音是很正常的。不要總想著練一口多么標準的英音或美音。語言是用來交流的,英美人還有不同的口音呢,他們也會相互調侃。當然,如果這是你的興趣,這是英語最吸引你的地方,你大可以放心地去練習,培養語感。

接下來照例給一些小建議,僅供參考。

1. 外語學習可以從小開始

這是給父母們看的。

我們常說,孩子好像更容易掌握一門語言,其實有一定的道理。準確來說,越小開始學習一門外語,大腦處理這門語言的方式就越近似于母語。但是,成年人學習語言的能力并不比孩子差,我們有著更加豐富的語言經驗,也可以時不時走走“捷徑”。

2. 運用多種形式學習

我們都知道,有人擅長圖像記憶,有人擅長聲音記憶,可你真的了解自己擅長什么嗎?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也并不那么清楚自己最擅長的學習方式。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動用多種形式。不要怕麻煩,這個過程其實很有趣。

背單詞時,可以選擇抄寫、跟讀、借助圖像、制作卡片;做聽力時,除了單純聽,還可以試著聽寫、寫梗概、跟讀、復述,甚至畫下故事發展圖再來復述。讓整個大腦活躍起來,也就不容易犯困了。

3. 別擔心犯錯

母語使用者也會犯錯。你說中文時會有語法錯誤嗎?當然有,可能還不少,但只要不產生歧義,我們都不會在意。因此,尤其在練習口語時,不要擔心犯錯

我們常說口語練習要注重兩大方面——準確度(accuracy)和流利度(fluency)。中國學生往往過于重視準確度,從而大大降低了流利度。其實這二者應是合一的,在不斷提高流利度的同時,準確度也相應提高。過分糾結于語法錯誤,會打斷我們的思維。當然,基本的句型和用詞還是應該練習好的。

4. 多自言自語

我們用起中文來為什么毫不費勁?因為我們一天到晚都在和自己用中文對話。想一想,你的心理活動,是不是都是以母語完成的?

無論是在心里念叨,還是說出來,自言自語都是一種很好的語言練習方式,尤其針對提高流利度。自言自語時我們不會有壓力,不擔心犯錯,可以不斷重來。時不時用外語在心里與自己對話,久而久之,很多句子就能自然而然地蹦出來了,語法錯誤也會慢慢減少。

這就是在沒有語言環境下的主動自我沉浸。雖然上文提到,不是native speaker的我們通常不會產生P600效應,但當我們不斷練習,逐漸將一門外語內化(internalization)時,也就無限接近一位母語使用者了。

5. 養成檢查的習慣

這一點針對寫作。

由于我們對于語法錯誤相對而言不那么敏感,在寫作時也就比較容易犯錯。雖然大部分錯誤都能被Word輕易識別出來,但我們還是需要養成檢查的習慣。

檢查語法,尤其關注自己最常忽略的點。同時也可以理順自己的思維。用外語寫作時,我們的思維往往比較僵硬,檢查能夠給我們一個從頭順到尾的機會,看看自己的表達是否清晰、邏輯是否合理。


希望了解這些原理以后,我們都能夠有更明確的方向,更有信心地學習語言。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116/88457.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