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俗語:“好人不長壽,禍害活千年。”原本是表達老百姓心中一種愛憎的情感,好人壽命再高,一旦離世仍然不忍,總是心懷惋惜;壞人哪怕多活一天,都感覺上天太過慈悲,讓其活得太久。就如同“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余胥。”
是非善惡、愛憎分明是民間基于公序良俗的準則而做出的最基本的價值觀判斷,一直在民間風俗習慣中占據主流的位置。然而,時至今日,隨著信仰的迷失、價值觀的混亂,一些心存不善之人竟將其視為作奸犯科、及時行樂的借口,甚至還搬出各類數據來佐證其謬論。使得不明就里的無辜百姓也跟隨其以訛傳訛,犯下嚴重的口業。
無道德觀、無信仰、及無神論者往往會說,好人與壞人的壽命問題只是心理意識的暗示作用,道德是人為制訂的,信仰也是人類臆想出來的,宗教神靈更是子虛烏有,所以,如果一個人沒有人為制訂出來的道德的束縛,沒有人類臆想出來的信仰的約束,沒有宗教神靈強加給自己的規則,那么,壞人就不會產生負罪感,更不會因此而影響身體及心理健康,所以壞人就會活得灑脫,活得長久。
謊言雖然重復千遍也不會成為真理,但是這種顛倒黑白、混淆善惡是非的言論傳播開來,會對人心道德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所以嘗試為其一一辨析之。
首先,人類社會并非處于真空狀態,人類社會是以勞動為基礎的人類共同活動和相互交往等形成的各種關系的有機系統。
人類的祖先是群居動物,在生產力低下,大自然生存環境惡劣的情形下,依靠群體的聯合力量來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機遇,才形成今天的欣欣向榮、色彩斑斕的文明世界。忠孝節義、誠實信用、團結互助、慈悲友愛等人格操守都是在漫長的人類社會進程中逐步形成的道德倫理規范,支撐著人類社會結構的完整和穩固。激濁揚清、嫉惡好善是人類社會繁衍生息、得以生命保全的基礎。
《孔子家語》中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周易·系辭下》中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歐陽修在《祭丁學士文》中云:“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
意大利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詩人米開朗琪羅說:“對好人行善,會使他變得更好;對惡人行善,他就會變得更惡。”
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說:“利己的人最先滅亡。他自己活著,并且為自己而生活。如果他的這個‘我’被損壞了,那他就無法生存了。他的前面一片昏暗,只有利己主義和注定的悲哀。”
古今中外,對于善惡的分野都是非常鮮明和堅決的,善良的人品德高尚,注定受人尊敬、愛戴,人人都會挺身相助、逢兇化吉,所以養怡之福,可得永年;邪惡的人品德低劣,注定受人唾棄、鄙夷,連親人家人都恥于為伍,所以眾叛親離,在凄涼孤獨中死去。
其次,信仰是一種出乎本性,發乎自然的精神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是善良的人獲得光明正義的力量源泉。
人類自有歷史以來,就有民俗信仰、宗教信仰,世界上各個種族皆有其特殊的信仰,從信仰中可以一窺各民族的風俗民情、文化背景以及歷史演進等。
最早民智未開的時代,人們對大自然不了解,對大自然充滿了神秘感和恐懼感,認為大自然的一切現象都各有神明主宰其事,因此有了山神、雷神、電神、風神、雨神、河神、樹神等敬畏自然的神靈崇拜。
此后民智漸開,英雄人物不斷出現,如比干剖心勸諫,關羽忠肝義膽,岳飛精忠報國等,這些英雄人物因為各有功勛,中國人歷來講“正直聰明,死后成神”,因此被民間奉為神明崇拜。
隨著知識的擴展,文明的進步,人類社會開始走上對真理的追求道路上。信仰的目的,就是要跟隨圣人智者的腳步,領悟人世間的真理至理,培植人心智慧,從而指引人生的方向,走向凈化身心,提升生命的層次,幫助人們解脫生死煩惱。
善良是正信的基礎,是開啟智慧的鑰匙,所有的神明崇拜、宗教信仰都是導人向善,然后才能搭建人類追求真理,通往生命真實世界的橋梁。真理是浩大、遼遠的,即使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也只是比平凡人多走了三五米而已。所以,每個人都要保持謙恭的心態,誠心正意地借助信仰的階梯,摒棄惡心邪念,走上光明坦蕩的追求真理之路。
上善若水,人不能離開水而存活;善心就是土壤,人有了善心才能成長;信仰就是陽光,人只有在陽光的照耀下才能知曉人生的方向。善惡兩途,人生際遇自然大不一樣。生活在陽光明媚、乾坤朗照的大世界里,與生活在陰暗潮濕、心態扭曲的自我的世界里,哪個更有利于生命的成長?不言自明。
第三,科學的研究也發現,善惡有著不同的能量頻率,正氣正義、正直善良的正能量會給予人積極向上的希望,促使人茁壯成長,身體健康,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
一份綜合了四十多所美國主要大學一百多項研究成果表明:當人心懷善念、充滿正能量時,人體內會分泌出令細胞健康的神經傳導物質,免疫細胞也變的活躍,人就不容易生病;而當心存惡念、充滿負能量時,負向系統被激發啟動,身體機能的良性生態圈會被破壞,人就容易百病纏身。
美國有份雜志發表過一篇題為《壞心情產生毒素》的研究報告,報告中稱:“在心理實驗室中的試驗顯示,我們人類的惡念,能引起生理上的化學物質變化,在血液中產生一種毒素。當人在正常心態下向一個冰杯內吐氣時,凝附著的是一種無色透明的物質;而當人處在怨恨、暴怒、恐怖、嫉妒的心情下,凝聚起的物體便分別顯現出不同的顏色,通過化學分析得知,人的負面思想會使人的體液內產生毒素。”
《環球時報》曾經刊載文章稱:美國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人的善惡觀念會影響其壽命的長短,品性善良的人平均要比品性惡劣的人長壽。
研究者為研究“社會關系如何影響人的死亡率”,在加州阿拉米達縣隨機抽取了7000位居民,并對他們進行了為期九年的跟蹤調查。研究發現,樂于助人者易與他人融洽相處,預期壽命顯著延長,男性尤其如此;相反,心懷惡意、損人利己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1.5倍至2倍。并且,該結論不受種族差別、收入高低、體育鍛煉及生活作風等因素的影響。
研究人員分析指出了其中的原因。從心理角度看來,樂于助人可以激發人們對他的友愛感激之情,他從中獲得的內心溫暖緩解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焦慮,從長期來看,這樣有益于增強人體免疫力。反之,一個常常對他人心懷不軌的人,因做賊心虛,容易失眠、憂慮、煩躁,精神壓力加大,身體狀況就會變得很差。
如孔子所言“仁者壽”,善心善念就是長壽的靈丹妙藥。即便偶爾會出現所謂“好人不長壽、禍害活千年”的例子,這也只是個別現象。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以個例來代表自然規律。由于人們本能的獵奇心理容易對“特殊現象”印象深刻,并且“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因此,這種情況實際上被人為地利用和夸大了。
所謂“人有小九九,天有大算盤”,“人算不如天算”,“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存好心,發好念,行好事,做好人,善心善行雖然飽受磨難,但終有后福。心存邪念,假冒為善,虛偽狡詐,作惡多端,雖然剛開始會嘗到甜頭,但終究不會長久。
查亞蘇里亞博士說:“所有現代科學都相信凡事必有因,如果我們不相信因果關系,佛教和科學都一樣不能存在。”
自古有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凡做一善事,造一罪孽,都必有后果,善惡有報,因果循環,這才是自然界的至理名言。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li/20161031/27985.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