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兩岸未來四年為何悲觀? 作者:張亞中 時間:2016-07-29 所在專題 來源:中評網 評論 分享到:

【摘要蔡英文政府未來的路不會好走,最大的問題就是出在其意識形態。如果不改其將中國大陸視為‘他者’、‘敵者’的認知,不能認真地尊重‘憲法’不容許分裂的規范,而是仍然暴虎馮河般地堅持走文化‘臺獨’路線,蔡英文政府未來四年絕對會出問題。】

 

\

如果民進黨不改其理盲的路線,臺灣未來的四年及兩岸關系是悲觀的。

 

中評社香港7月5日電/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6月號發表專文《蔡英文執政的困境》,作者認為:“蔡英文政府未來的路不會好走,最大的問題就是出在其意識形態。如果不改其將中國大陸視為‘他者’、‘敵者’的認知,不能認真地尊重‘憲法’不容許分裂的規范,而是仍然暴虎馮河般地堅持走文化‘臺獨’路線,蔡英文政府未來四年絕對會出問題,我們不樂見這樣的結果,但是如果民進黨不改其理盲的路線,臺灣未來的四年及兩岸關系是悲觀的!”文章內容如下:

我個人與所有臺灣的民眾一樣,希望看到未來四年的兩岸關系能夠繼續穩定發展,臺灣經濟能夠提升,社會可以穩定,人民有尊嚴、有安全、有繁榮、有和平。但是如果冷靜與理性地分析,蔡英文未來四年的執政期,兩岸關系幾乎不可能是風平浪靜,臺灣未來四年的前景也不會好到哪里。這樣的預言似乎有些殘忍,但是,也的確沒有任何可以樂觀的理由。

民進黨在野時,可以輕率地陳述其理念而不必負責,但是目前民進黨不僅是執政,而且是完全執政。520以后,蔡英文的所有言行已經不是個人或民進黨的言論自由或在野行為,而是必須通過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檢驗。520的發言是一個重要的開始,從談話中可以看到蔡英文的治國理念及政策思維。

不接受“九二共識”

在兩岸關系論述方面,不同于北京主張“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蔡英文在520演說中稱:“我所講的既有政治基礎,包含幾個關鍵元素,第一,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與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這是歷史事實;第二,“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第三,兩岸過去20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的成果;第四,臺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

這表示,第一、蔡英文只愿意接受“九二事實”,而非“九二共識”。有人認為,“共同認知”與“共識”并沒有多大的差別。如果只從文字的用語來看,兩者之間的確有雷同之處,但是由于“九二共識”一詞為人為所創造,經過兩岸多年使用,已有固定的內涵,北京視其等同于“兩岸同屬一中”或“反對“臺獨”,對于馬英九政府而言,等同于“一中各表”。蔡英文如果要創造一個新名詞,并不是找一個“九二共識”的同義詞,而是有“九二共識”內涵的名詞。例如“整個中國不分裂”,就可以準確地還原“九二共識”的原意,而取代“九二共識”這個名詞。

第二、蔡英文只愿依據屬于治權領域的“現行憲政體制”,但卻回避使用“憲法”一詞。“憲政體制”只是“憲法”中的一個部分而已,大多數國家的“憲法”除了有關治權的規范外,還包括立國精神,也就是立國的意識形態,以及主權或領土完整等宣示。民進黨一貫的立場是不接受“中華民國憲法”的“立國”精神,即三民主義,也只同意“中華民國”領土只在臺灣,因而只愿意提“憲政體制”,而且還強調是“現行”的,指的是李扁時期七次“修憲”后的憲政體制。

第三、蔡英文認可兩岸兩會協商和交流互動的成果,但這是一個民主“國家”政府傳承的必要行為,是對于其它協議方的基本尊重,沒有什么特殊的意義。

第四、“臺灣民主原則”放在兩岸關系來談,自然是指臺灣人民對于未來是否統或獨擁有自決權,也就是民進黨一貫的主張,“臺灣前途由2300萬人共同決定”。“普遍民意”一詞是在告訴北京,目前民進黨得到臺灣大多數民意,北京必須尊重。

有學者認為,蔡英文在演講中談到“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系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是表示蔡英文同意用“中華民國憲法”來處理兩岸關系,并特別提到“兩岸人民關系條例”,這等于蔡英文也接受了“一國兩區”的說法,因而認為這是一重大進步。不過,想提醒大家注意,依據“憲法”、“條例”、“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物,這只是“依法行政”而已,而非政治論述的基礎。歷屆“總統”都是對著“憲法”宣誓,但是李登輝、陳水扁有放棄“臺獨”的立場嗎?更何況,蔡英文只是說,“憲法”、“條例”、“相關法律”是處理兩岸事務,而非兩岸互動的原則及政治基礎。因而,這一段“憲法”說”、“條例說”,并不表示民進黨會改變以往對于兩岸關系的基本立場。

另一個核心問題,蔡英文真的尊重“中華民國”嗎?如果她連“中華民國”都不尊重,“憲法”也就只是個工具而已。蔡英文在此次演講中,提到41次“臺灣”,而只有提到5次“中華民國”,其他13次卻是用不正式的方式稱呼“這個國家”,而不是“我們國家”。這些數據的比較,可以反映出當選擇以“中華民國”或是臺灣做為其“國家認同”的訴求時,蔡英文當然比較偏好臺灣。

兩岸不是一家親

蔡英文并不認同兩岸是一家親。蔡英文稱“我們也將致力維持兩岸關系的和平穩定;我們更會努力促成內部和解,強化民主機制,凝聚共識,形成一致對外的立場”。這個“對外”,毫無疑問,指的是中國大陸。

蔡英文表示:“會繼續深化與包括美國、日本、歐洲在內的友好民主國家的關系,在共同的價值基礎上,推動全方位的合作”。這一段話又等于是把中國大陸排除在合作之外。

從蔡英文的談話可以看到,對她而言,大陸是一個不得不相處的“他者”,兩岸是“異己關系”,“兩岸一家親”不是民進黨的思維。  蔡英文是否接受“九二共識”,要放在整體的文字脈絡中來看,而非單一的一段文字。對于北京而言,蔡英文的520談話并沒有符合北京的期盼,因而認定是“一份沒完成的答卷”。北京想要的答卷可能很難等得到,蔡英文演說中對兩岸政治基礎的表述其實已經說得非常清楚,蔡英文及民進黨也幾乎沒有可能再退了,因而難有補答。如果再退,蔡英文就不是那個16年前堅決反對陳水扁接受“九二共識”的蔡英文,民進黨也不是已經20多年堅持不放棄“臺獨”主張的民進黨。

民進黨與北京兩者已經是結構性的矛盾,難以滿足雙方需求,彼此之間注定在未來四年之內不會有接近的“政治基礎”,而仍是各說各話或各持己見。兩岸處在一個極為不確定的狀態當中,或許一個天然的大災害會促成雙方開始合作,也或許一個偶然的因素使得兩岸關系全面崩解惡化,但是在可見的未來,彼此不會有互信,外交休兵停止,協商管道不順,兩岸現有的法理內戰狀態更沒有結束的可能,整體而言,兩岸的未來是悲觀的。

這樣的兩岸關系自然會影響到臺灣的全面發展,首當其沖的就是臺灣的對外經濟關系。

兩岸放在對外經濟的末位

蔡英文在談到臺灣的未來時,是將全球及區域連結放在兩岸關系前面。520的發言稱:“加強和全球及區域的連結,積極參與多邊及雙邊經濟合作及自由貿易談判,包括TPP、RCEP等,并且,推動新南向政策,提升對外經濟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于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這個“單一市場”指的當然就是中國大陸的市場,蔡英文對外經貿關系首要之務就是要擺脫大陸的市場,但是她應該沒有想到,沒有中國大陸的同意,臺灣可能參與RCEP嗎?臺灣一定可以參與TPP嗎?TPP是一個極高規格的自由貿易協議,舉例而言,加入TPP后,連國有企業都必須民營,臺灣真的做好準備了嗎?臺灣未來四年可以加入TPP嗎?蔡英文在520的談話中說到,她只想解決問題,但是加入區域自由貿易協議的問題,不是臺灣單方面可以解決的。 蔡英文演講中的“區域關系”部分,優先表述“新南向政策”,認為“尤其是增進與東協、印度的多元關系”,然后才是“愿意和對岸,就共同參與區域發展的相關議題,坦誠交換意見,尋求各種合作與協力的可能性。”這表示,新南向政策,即與東協及印度的合作,優先于兩岸的合作的可能性。

很難想像當以東協及中國大陸為主要參與者的RCEP開始運作后,臺灣不在里面,如何推動其新南向政策?臺灣今日的資金有多少能夠浥注給東協國家?臺灣企管學界大老許士軍先生即表示,南向政策將是一個“難向”政策。

臺灣是個海島經濟,對外依存度高。在這個全球高度互賴的全球化與區域主義潮流下,兩岸關系如果無法改善,將會更凸顯臺灣的孤立。由于臺灣與大陸簽署ECFA,才有后來的臺星、臺紐貿易協議,目前服貿協議躺在“立法院”,又受到監督條例的影響而無法生效,貨貿協議也沒有進展,兩岸溝通機制目前又暫停,種種現象顯示,臺灣將無法融入區域經濟整合體系,這絕對嚴重傷及臺灣的對外競爭力。

華麗的言詞沒有辦法解決實際的經濟難題,蔡英文的“先全球/區域,再兩岸”的對外經貿策略注定是一個戰略錯誤,當臺灣失去大陸的市場,也會影響其它國家進入臺灣的機會,臺灣未來四年的經濟難上加難了。

加入美日集體安全

蔡英文在520發言稱;“亞太地區的安全情勢也變得越來越復雜,而兩岸關系,也成為建構區域和平與集體安全的重要一環。這個建構的進程,臺灣會做一個和平的堅定維護者,積極參與,絕不缺席”。這段文字的重點在“集體安全”四個字,這表示,臺灣與美、日安全合作最為重要。 蔡英文稱:“我們始終堅持和平、自由、民主及人權的普世價值。我們會秉持這個精神,加入全球議題的價值同盟”。蔡英文在這里重復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價值觀外交”,強調價值同盟。蔡英文政府已經將前民進黨主席謝長廷派往日本擔任代表,顯示對日本的高度重視,此處復誦安倍的價值同盟,扈從之心已表露無疑。

在談到東海及南海問題上,蔡英文表示“對于東海及南海問題,我們主張應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蔡英文并沒有提到南海的主權歸屬,更沒有提到U形線是“中華民國”的歷史水域線,也是島嶼歸屬線,而只提要擱置爭議,這等于給了美國相當大的介入空間。

2015年10月28日,蔡英文對南海問題曾提出三原則,第一點就是各方都要依據海洋法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相關規定提出主張和立場;第二點是維持南海地區航行和飛行的自由權利;第三點是和平處理南海的爭議。這三個原則其實完全符合美國的主張,蔡英文并沒有對南海是我主權所有做出立場宣示。

美國在南海已經多次強行進出,使得華府與北京在南海問題上有可能擦槍走火。如果臺灣在兩者的南海沖突中偏袒美國;或是如果今年國際仲裁法庭做出U形線不具法律效力的判決,而蔡英文又順勢接受仲裁庭的判決,將會觸及大陸敏感的神經,而使得兩岸關系更為緊張。

在安全與精神上選擇依賴日本的蔡英文政府,未來必然會在海洋事務上受到日本的制約。從民進黨在沖之鳥礁漁業糾紛事件上,不愿與日本沖突,謝長廷甚而不贊成軍艦護漁,說出“因為派遣軍艦就是不惜戰爭”的屈日言論,可以看出民進黨的基本心態。未來臺灣漁民在釣魚島及沖之鳥礁如果再有漁業糾紛,屆時假如蔡英文政府為了遷就日本而不能照顧到臺灣漁民的利益時,其政府的形象及支持度必然會受到影響。

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政策與日本的新安保法,都是以中國大陸為目標。東海及南海問題是三方最有可能的沖突點,蔡英文政府的立場已經很清楚,絕對是以美日的立場及利益為優先,而此一態度不僅會嚴重影響大陸民眾對臺灣的觀感,更有可能為兩岸帶入險境。文化“臺獨”不會停止

李登輝與民進黨在臺灣推動“去中國化”的政策已經20年了。2014年“九合一”地方選舉的大勝,讓蔡英文將臺灣青年界定為“天然獨”。今年大選后,民進黨成為一黨獨大,完全執政,“文化“臺獨”者更是磨刀霍霍,蠢蠢欲動,除了要求廢除微調課綱外,也要否定孫中山的角色。

蔡英文政府新任的文化與“教育部長”都是“臺獨”的基本教義派。“文化部長”鄭麗君還沒有上任就表示要刪減兩岸文化交流的經費及活動,“教育部長”潘文忠則是在上任第一天就迫不急待地宣布要廢除課綱微調,回到以前在歷史課本中不提“漢人來臺”、日本對臺是“統治”而非“殖民統治”,“日治”而非“日據”的史觀;又回到公民課本中,不說“兩岸關系”,而是“臺灣與中國關系”的政治定位關系。

從太陽花運動之后,北京也都看清楚了,臺灣近年來越來越甚囂塵上的文化“臺獨”運動,才是兩岸和平發展最大的潛在威脅。近來大陸知識界的“武統”聲音高漲,也是因為看到了兩岸認同斷裂幾乎已經難以逆轉。當新政府的兩位意識形態主管,都是這樣的“文化“臺獨”或明或暗的推手,北京會沒有警惕嗎?

從“教育部長”新上任就立刻宣布廢除課綱一事,幾乎可以確定,蔡英文政府的文化教育政策,必然將以“去中國化”為主軸。如此看來,蔡英文520就職演說不論有多少華美的辭藻,或是否靠攏“九二共識”的善意表述,似乎已經不重要了。文化教育是一切政策的根,沒有文化教育,自然不會有認同,而沒有認同,就難有和平,從這一點來看,兩岸關系并不樂觀。

民進黨剛剛取得政權,又是完全執政,或許在政治上、法理上要考慮到北京的立場,而不會明目地推動“臺獨”,但是在言詞上不激怒北京,在文化、教育上快速地進行去中國化,是可以預期的。例如,蔡英文在520時稱要建立“原民史觀”。這個“原民史觀”其實就是一個以去中國化為目標,將漢人來臺,明鄭、清廷,國民黨都視為外來政權的“臺獨”史觀”,只是用原住民為史觀之名來掩飾其政治目的而已。

蔡英文已經在其就職大典的表演活動中,充分以文化表演活動來凸顯其“臺獨”史觀”,這表示“臺獨”史觀”已是“政治正確”,但這也將牽動臺灣內部民眾認同與兩岸認同最敏感的神經,讓臺灣社會再引發認同沖突,也讓兩岸關系幾乎難以好轉。 不受控制的綠委

民進黨目前在“立法院”是多數,國民黨不僅在席位上僅有35席,又因為從未淪為“少數黨”,對于非程序內的杯葛手段十分生疏,而且慘敗后的國民黨目前仍然沒有形成一股清晰的論述及政策立場,因此,不會對蔡政府構成太大威脅。真正會對蔡英文政府施政及形象產生影響的,反而是來自民進黨及時代力量的因素居多。

這可以從兩個面向觀察。從積極面看,由于民進黨是“立院”的多數,行政部門要推動的政策,在“立法院”不太可能受到阻礙;而民進黨“立委”所提出的法案,除非蔡英文刻意踩煞車,也幾乎沒有不通過的可能。從消極面看,以民進黨長年在野的習于躁進和貪功性格,要期待他們保持高度的節制與理性,恐怕不是容易的事。觀察過去四個月的表現,民進黨內各種暴沖事件頻傳,已讓蔡英文疲于因應,甚至因此形象下滑。此外,若干專為回應公民“覺醒”的修法,更可能因一時民粹而讓蔡政府成了立法暴沖的受害者。

例如,日前“立法院”三讀的《高級中等教育法》修法,確立了提高課綱審議委員會層級至“行政院”、“立法院”推薦人選、高中生可參與審議等原則。這種一方面宣稱要避免“政治化”,但另一方面卻用政治意義更高的“行政院”、“立法院”來決定審議委員人選,學生甚至可以“自己的課綱自己審”,不僅邏輯錯亂,更是貽笑大方。《集會游行法》的修正,幾乎取消對集會游行的限制。《公民投票法》也納入領土可以公投的內容;《兩岸監督協議條例》、瘦肉精美豬進口等議題,或者泛綠內部已不同調,或者地方與“中央”利益沖突,這些可能引發社會爭議民怨的問題接踵而至時,全部必須由蔡英文政府來埋單。更由于時代力量會不斷進逼,蔡政府也許仍得硬著頭皮修法;這樣的法案越多,民進黨執政的陰影就越大。

這四個月來,民進黨在“立法院”已經是多數,這段時間綠委的各種烏龍、脫序演出,已經讓民眾感到疲乏。未來幾年并沒有選舉,蔡英文對“立委”的掌握能力如果隨著自己的光環減弱而減低,綠委在“立法院”的行為將讓多數執政的民進黨也會受到牽連。

沒有信任的兩岸將阻礙臺灣的發展

整體而言,由于兩岸之間不再有互信的基礎,臺灣“文化“臺獨”的浪潮不僅不會停止,反而會加速,更加強了北京對蔡英文政府的不信任,“聽其言、觀其行”的時間只會長,不會短。不信任的兩岸關系對于臺灣的外向型經濟絕對不利,沒有和諧的兩岸關系,臺灣幾乎難以參與區域性的經濟組織,新南向政策也難以推動,而蔡英文政府在安全上選擇美日為優先,甚而扮演扈從者的角色,將會促使兩岸的不信任感轉為敵意感,這使得和平對于臺灣而言更為遙遠。

蔡英文政府未來的路不會好走,最大的問題就是出在其意識形態。如果不改其將中國大陸視為“他者”、“敵者”的認知,不能認真地尊重“憲法”不容許分裂的規范,而是仍然暴虎馮河般地堅持走文化“臺獨”路線,蔡英文政府未來四年絕對會出問題,我們不樂見這樣的結果,但是如果民進黨不改其理盲的路線,臺灣未來的四年及兩岸關系是悲觀的!

(原標題:蔡英文執政的困境)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101/31571.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