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好學的故事
南宋著名文學家朱熹曾寫過一本名為《三朝名臣言行錄》的書籍,里面記錄了兩宋時期王侯將相的相關故事。在該書中,有一篇名為《司馬光好學》的文章,講述的是關于北宋時期司馬光的故事。
《三朝名臣言行錄》
司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一生的成就非常的高。他生于公元1019年,是陜州夏縣人,共輔佐過四任皇帝,是四朝元老。而《司馬光好學》講的則是司馬光小時候的故事,朱熹有寥寥幾句就勾勒出司馬光在幼時勤奮好學的形象。
司馬光在幼時跟自己的兄弟們一起在書院中學習,年幼的司馬光十分擔心自己的能力不如其他人。司馬光的兄弟已經完成了背誦,跑出去玩耍了,整個教室里只剩下司馬光一人。司馬光獨自一人做在窗邊苦讀,就像古人孔子和董仲舒那樣的刻苦認真,直到自己能夠流利的背誦出來為止。
由于司馬光在幼時便如此認真刻苦,所以到了晚年,司馬光還是記得自己曾經背誦過的文章,印象十分的深刻。司馬光曾經說過:“讀完一本書,就應該將它背誦下來,然后在各種時候都要想想自己背誦過的文章,想想這篇文章的內涵是什么,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地方。這樣一來,就會發現自己又有關于這篇文章的新收獲。
正是司馬光這種好學的態度,才讓他堅持了十五年去編寫一本《資治通鑒》。司馬光好學的態度值得我們后人學習。
司馬光誠對買馬人介紹
一代名臣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司馬光在小時候便是有名的神童,七歲時就能背誦《左氏春秋》,這令他聲名遠播。而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在今天都被譽為美談,除了他砸缸救人的故事外,司馬光誠對買馬人的故事也廣為流傳。
司馬光雕像
有一日,司馬光想要將家中的一匹馬給賣掉,便將這匹馬交給了管家,讓管家牽著去集市賣。這匹馬,性情十分的溫順,毛色也很純正,身姿矯健,算的上是一匹好馬。但這匹馬卻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它在夏季時會有肺病。于是,司馬光特別囑咐管家讓他一定要告訴買主這匹馬在夏季時會有肺病這件事情。管家聽后感到十分的不解,哪里有人會將自己要賣的物品的缺點告訴買主呢?管家對司馬光說道:“我們賣的這匹馬外形看起來十分的漂亮,只要我們不說買主是不會知道這匹馬夏季會有肺病的。”司馬光聽后十分不認同管家的說法,司馬光認為做人就應該講誠信,這跟錢多錢少沒有任何關系。如果一個人失去了誠信,那么他的損失就會更大。管家聽了司馬光的話后十分的愧疚,認為自己不應該這樣做。于是,管家在集市賣馬時,誠實的告訴買馬的人,這匹馬在夏季時會生肺病。
從司馬光賣馬的這件小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司馬光是一個非常重視信譽的人,他認為做人誠實是非常重要的,這值得我們后人學習。
司馬光怎么死的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其一生為北宋這一王朝做出了諸多貢獻。他一共輔佐了四任皇帝,為了能夠使北宋王朝更好的發展,傾盡了自己畢生的心血。那么,司馬光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司馬光人像圖
司馬光生于公元1019年,在他二十歲那年高中進士,從此走上了仕途。司馬光博聞多識,懷有遠大抱負,但他的仕途卻十分的不順,充滿了坎坷。司馬光反對王安石實施的新政,兩人經常在朝上大聲爭吵,誰也不服誰。當時的皇帝為宋神宗趙頊,他一心想要重新恢復宋朝的繁華。宋神宗十分看好王安石的新政,提拔王安石為宰相。同時,他也重用司馬光,將他提拔到了中書省。
但司馬光十分不看好王安石的變法,便請求外調。司馬光一走就是十五年,在此期間他編撰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書籍《資治通鑒》。也是在這十五年間里,王安石的變法失敗。公元1085年,宋神宗趙頊因病去世,年僅十歲的趙煦繼位,史稱宋哲宗。因宋哲宗年幼,其祖母皇太后當政。皇太后是一直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于是她召司馬光回朝。當時,司馬光已經六十七歲高齡了,但他還是應召回朝。司馬光回朝后,先是將大部分新法廢除,改回原來的舊法,然后就是一一處置實施新法的那些人了。
司馬光一共執政一年半左右,每天竭盡全力工作,耗盡了心血,于公元1086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歲。
朱熹關于司馬光好學的小故事
司馬遷和朱熹都是宋朝人。司馬遷是北宋名臣,而朱熹則是南宋時期的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儒學大師,是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在我國傳統文化思想史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他一生有頗多著述,對不少前賢表示敬慕,并希望后人能夠以這些前賢為表率。而司馬光好學的故事,就記載在朱熹的筆下。
司馬光好學圖片
在朱熹的著作《三朝名臣言行錄》中,北宋時期司馬光好學的故事被記載下來。書中說,司馬光小時候對自己的要求就非常嚴格,總是擔心自己的記憶力和應答學問的能力比不上別人,所以當別人背誦好了之后,小司馬光還是會一個人反復通讀背誦,一直到達倒背如流的程度才罷休。
就因為他長久以來讀書非常下功夫,所以凡是他念過的書,終其一生都不會忘記。司馬光后來總結他的讀書心得,認為抓住各種時間,不浪費光陰,是非常要緊的事情。他認為只要讀書,就不能不背誦;然后在馬背上的時候,在晚上睡不著覺的時候,都抓緊時間背誦讀過的書,并且細細思慮文章書籍背后的思想,這樣一來,就能收獲良多了。
這就是朱熹關于司馬光好學故事的記載。在這則故事中,司馬光表達了自己對讀書做學問的看法,而這也是他之所以能夠成功編纂《資治通鑒》,取得各種偉大成就的原因。他的讀書方法既是個人的體悟,也值得后人的借鑒。
司馬光著作介紹
北宋的司馬光不僅是有名的政治家,他更是一名文學家,一生著作頗多。那么,司馬光的著作有哪些呢?在現今比較有名的有《資治通鑒》、《稽古錄》和《潛虛》等一系列著作,這些著作都是珍貴的歷史資料。
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先來說說《資治通鑒》這本書吧,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里包含了十六個王朝的興衰更迭,近一千三百年的歷史,是現今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司馬光為了編撰《資治通鑒》一書,耗盡了自己的心血,共歷時十九年。
《資治通鑒》共294卷,300萬字左右。其主要內容以國家的政治、軍事這兩方面為主線,再加以國家的經濟、文化和人物評價等輔助內容,司馬光希望后人通過閱讀該書,能夠關心國家興亡,同時警示統治階級要吸取前人的教訓,好好治理國家。
《稽古錄》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可以算是《資治通鑒》的姊妹篇。該書一共分為三部分,共二十卷,記錄了從遠古到宋英宗時期歷朝歷代的大事件。《稽古錄》語言簡潔明了,簡單易讀。歷朝歷代對該書的評價都很高,明代大哲學家朱熹認為兒童讀完六經后就應該去讀《稽古錄》一書。
《潛虛》一書則是司馬光所寫的一本哲學著作。司馬光在即將要完成這本書的時候因病去世,留下了無盡的遺憾。《潛虛》是司馬光仿照漢代揚雄的寫作手法,以五行為基礎,義理、圖式、術數等為主要內容。
司馬光和司馬懿的關系
根據史料的記載,司馬光是北宋時期的人,而司馬懿則是魏晉時期的人,這兩人相隔了數百年,那么這兩人會有怎樣的關系呢?司馬光的父親為北宋賢臣司馬池,而司馬池自稱是晉朝司馬孚的后代,那么司馬光可以說是司馬懿的后人了。
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
司馬懿生于公元179年,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司馬懿有著極高的政治天賦,是魏國重臣。當時魏國的皇帝還很年幼,身為輔政大臣的司馬懿便成功把持了魏國的朝政,成為一代權臣。而司馬懿除了極高的政治天賦外,他還有著極其出色的軍事才能,其最大的戰績便是成功率兵抵御了諸葛亮的北伐和平定了遼東。司馬懿于公元251年,因病在洛陽去世,享年七十三歲。后來,司馬懿之孫司馬炎成為了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追封其祖父司馬懿為宣皇帝。
司馬光出生于公元1019年,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一生為北宋這一王朝貢獻良多,可以說是耗盡了畢生的心血。司馬光為官清廉,為人正直,是一代賢臣。司馬光除去在政治上的天賦外,其文學成就也很高,寫下了無數的文學著作,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資治通鑒》一書了。
而司馬孚則是司馬懿的弟弟,兩人為親兄弟,同出一脈,司馬孚后來被封為西晉的安平王。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經說過自己是晉朝司馬孚的后人,那么根據司馬孚與司馬懿的血緣關系,我們可以認為司馬光是司馬懿的后人。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61031/29574.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