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蔣經國在挑選“副總統”人選時,宋美齡曾建言“慎重考慮副貳人選”,她提出的條件是“對吾黨宗旨深切服膺”與“堅持執行復興大業”者。后來蔣經國選的副手是李登輝。宋美齡常向人說“經國主政,我不便再插手干涉”,即使她對李登輝有意見,最后還是尊重蔣經國的布局。
坐困孤島,老蔣郁郁而終
由于自奉儉約加上美方的支持,蔣介石不但身體狀況頗佳,并且牢牢抓穩臺灣的各項命脈,成為臺灣土地上真正的強人,尤其蔣經國的能力卓越,更讓蔣介石無須太過操心。不過在冷戰情勢的影響下,美方無意在中國另辟戰場,因此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口號,幾十年來不過是幻夢一場。
至于曾為世界矚目焦點的宋美齡,雖然仍以“第一夫人”的姿態,穿梭在蔣介石身邊,卻已不復當年光彩。雖然由孔宋家族主持的“中國游說團”仍在美積極運作,并鞏固蔣介石“反共”英雄的形象,也沒能對國民黨的艱難處境有更多幫助。甚至在國際現實情勢下,中美關系改善,令臺灣的空間不斷壓縮,乃至被迫退出聯合國,讓身處孤島的蔣介石更加抑郁。
1972年,蔣介石的健康開始急速惡化,先是動了前列腺手術,又因為車禍住進醫院,同時由于長期使用抗生素,蔣介石痊愈速度相當慢。1975年4月5日午夜11點50分,蔣介石在睡夢中因心肌缺氧并發肺炎不治而病逝臺北。
“蔣家人今后不能也不會參選‘總統’。”蔣經國此言與隨后的辭世,終止了“蔣家王朝”的統治命脈
雖然表面上蔣經國喊宋美齡“阿娘”,宋美齡喊蔣經國“經國”,頗有母子情誼,但外界多認為,蔣介石在世時,小蔣已經將“夫人派”人馬打壓得差不多了。
1975年老蔣過世后,宋美齡即離開臺灣長住美國,外界也多將其解讀為母子芥蒂未除。此時的蔣經國早已實質接班,但每遇重大事件,蔣經國仍會禮貌性地向宋美齡請益,例如蔣經國在挑選“副總統”人選時,宋美齡曾建言“慎重考慮副貳人選”,她提出的條件是“對吾黨宗旨深切服膺”與“堅持執行復興大業”者。后來蔣經國選的副手是李登輝。宋美齡常向人說“經國主政,我不便再插手干涉”,即使她對李登輝有意見,最后還是尊重蔣經國的布局。
政壇充斥小蔣與夫人不和的傳聞,蔣經國并非完全不知情。1986年蔣介石百年誕辰時,蔣經國可能認為此時宋美齡再不返臺致祭,將坐實他們母子不和的傳言,因此派三子蔣孝勇到美國邀夫人返臺。
對蔣經國而言,孝武個性沖動,女兒孝章因婚姻之事長年避居美國;個性較內斂的幼子孝勇成為最適合的接班、襄助政務的人選。據蔣經國的副官翁元回憶,每周二、五是蔣孝勇向父親報告各種公私雜務的日子,也因為可“上達天聽”,敏銳的“官場”人士紛紛向太子靠攏,蔣經國也安排許多青年才俊,與蔣孝勇有較多的合作與互動機會。但無論如何,蔣經國晚年一句“蔣家人今后不能也不會參選‘總統’”,終究終止了“蔣家王朝”的命脈。
此外,雖然有名醫組成醫療小組為蔣經國診治,但由于他任性不忌口、嗜甜食的結果,引發視網膜剝離左眼失明、腎臟病和雙腿肌肉壞死等多種并發癥。1987年8月26日,經醫師再三勸說,蔣經國首次坐輪椅主持國民黨中常會,首次證實他的健康狀況已大不如前。
盡管如此,空閑時蔣經國仍喜歡到臺北近郊的陽明山和關渡等地兜兜風散心,發呆沉思。蔣經國的副官王文皓在接受臺灣《聯合晚報》訪問時透露,在蔣經國過世前不久(1988年1月6日),蔣方良氣喘病發作,情況嚴重,但她不愿離開已經病到站不起來的夫婿去住院。
為了勸蔣方良去醫院,蔣經國坐著輪椅,決定陪蔣方良住院,在“榮總”病房,一人一間。蔣方智怡說,婆婆長年為氣喘病所苦,1月6日那次氣喘發作時,其實狀況比公公更不好。未料蔣方良出院后不久,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病逝于七海寓所,享壽78歲。
望盡世紀之旅,宋美齡告別人間;兩蔣移靈胎死腹中
蔣緯國、蔣孝勇同樣因病過世,對宋美齡、蔣方良帶來更大的打擊,蔣家幾乎全盤移居海外,不再過問政事,相關爭議在臺灣社會終于也不再起波瀾。宋美齡稍后也透過在美照料生活的侄女孔令儀對外表示,包括蔣緯國在內的蔣、孔、宋家人物,在大陸情況未變前不宜歸葬故土,終于了結此前由蔣緯國們發動的反對李登輝的“兩蔣移靈大陸公案”。但關于蔣家期待蔣介石能與孫中山一同歸葬中山陵的想法,則還在廣泛爭議中,無法獲得肯定的答案。
2003年10月,宋美齡在紐約東八四十街格萊西廣場寓樓于睡夢中長逝,安詳地告別了歷史舞臺,終年106歲。宋去世的消息,引起全球華人社會的悼念與追思。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唁電中稱:宋美齡女士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影響的知名人士,她曾致力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反對國家分裂。
宋去世后,葬于紐約芬克里夫墓園。宋一生未立遺囑,亦無遺言,也沒有留下口述歷史和回憶錄,更無私人秘檔留世。一生看遍人世蒼茫的宋美齡,不著不述,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
蔣氏一族,至此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在近百年之中國歷史中,蔣氏背影模糊,但又影響非凡。時至今日的兩岸相持及至統一問題的爭拗仍源于蔣介石當年的意氣與選擇。中國正面臨千年未見之大變局,而大歷史格局中的蔣介石,經過時間的淘洗,正在變成歷史,也在變成某段故事中的某段箴言,供后世觀嘆,也供后世在其巨大的爭議聲中,尋求他的歷史定位。
揭秘:蔣介石去世后,宋美齡與蔣經國關系微妙
本書作者作為宋美齡生前唯一認可的傳記作者,歷時8年親訪宋美齡本人及其親友,并參閱了美國中情局與外交部最新解密檔案。
在尼克松訪問北京后,蔣介石的健康迅速惡化,蔣夫人并沒有掩飾她對丈夫健康的關心。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她一心地想讓他活著,不惜一切代價,仿佛他是不朽的。在1972年初夏,已經患有心臟病的蔣介石感染了肺炎。從那時起,他只是名義上的“總統”。他大部分時間臥病在床,但是思維仍然敏捷,只是身體很虛弱。他最后一次公開露面是在1972年7月18日。美國“大使館”向華盛頓報告,蔣夫人單獨接見了一位重要的外交客人。“外交官”相信,她丈夫參政的時間會變得越來越少,所以她已經成為他的“發言人”,“外交官”還提醒說,在“雙十”紀念日的群眾集會上,按慣例,蔣介石和宋美齡都要站在“總統府”陽臺上。
事實是,蔣介石不僅是生病了,而且在7月22日陷入了昏迷狀態。他的突然昏迷導致他陣營的人員混亂,但蔣夫人及時挺身而出,猶如戰場司令官一樣指揮著大局。當她從醫務人員那兒得知她丈夫的病情時,在她的腦海中,保密是最重要的,她下達了嚴格的命令,整個秘書處和“總統府”醫務工作人員不得休息,也不能跟他們的家人聯系,包括周末,直到接到另行通知為止。如果其家庭成員打電話查詢,他們將被告知,他們的親人已被送往臺灣南部無限期地處理緊急公務。她做了最壞的打算,開始策劃、安排葬禮。

時間在焦急中一天天過去,但蔣介石沒有清醒的跡象。他的身體插滿管子,醫生幾乎一直在為他按摩,維系其生命。在孔令偉的幫助下,蔣夫人密切關注著他治療的各個方面,經常會為了他的治療而與醫務人員發生沖突。
現在蔣經國管理著臺灣,他已于1972年5月晉升為“行政院院長”。他把注意力從軍事領域轉移到經濟領域,并提出十項重大基建工程。在全球石油危機到來之際,“政府”的投資促進了經濟發展,幫助臺灣安全渡過了危機。
盡管責任重大,但蔣經國仍然是一個謎一般的人物。他采用平民政治家的形象,穿著軍事風格的襯衫和風衣,但仍然對美國式的民主表示懷疑。他不以任何形式的理論家出現,而且糅合著平民主義的味道。“我必須為人民做一些事情。”據傳他經常私下里這樣說。蔣經國常常會和國民黨的元老,那些擋住他嘗試建設現代化“政府”的人發生摩擦,因而他任命了更多的臺灣人和年輕人。晉升為“行政院院長”,他迅速采取行動,壓制和他父親同時代的保守官員,他的行動涉及到軍隊、“國民議會”、“立法機關”等權力機關。他公布了十條嚴格的法規,被稱為“十戒”,打擊了他的父親曾長期容忍的忠實伙伴的腐敗。他正式通知各個“政府部門”,他們不能舉行盛大宴會,或頻繁出入夜總會和酒吧,不能嫖娼,以減少貪污機會。他禁止在“政府”辦公場所打麻將。
蔣經國也招募臺灣本地居民和技術官員,李登輝作為新人被納入蔣經國班子,成為“政務委員”。這個臺灣原住民畢業于康奈爾大學,取得了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因為他缺乏政治經驗和權力基礎,所以臺灣的任何一個政治團體都不認為他會有政治前途。
1972年,隨著夏季結束進入秋季,蔣介石的病情沒有任何好轉。他被轉移到退伍軍人醫院,在那里,他的妻子和孔令偉輪流在房間里照顧他。蔣經國也在鄰近父親的一個小房間睡覺。雖然蔣夫人把蔣介石的病情告知公眾,但謠言還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公眾認為,蔣介石的病情嚴重,甚至會死亡,這都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他離開公眾視線了,卻沒有任何解釋。

1973年1月,在昏迷了半年之后,蔣介石恢復了意識,他的妻子、家人和工作人員為此歡欣鼓舞。他身體非常虛弱,但思維卻非常敏銳,他的記憶并未受到影響。然而,不能動彈讓他感到沮喪,也使得他暴躁地對待疲勞的、從來沒有離開醫院輪流照看他的工作人員。在炎熱環境下,蔣介石堅持要別人夜以繼日地用扇子為他扇風,因為他不喜歡空調和電風扇。
蘇醒后數月,蔣介石仍然沒有康復到能夠重新出現在公共場合的程度。1973年4月美齡寫信給即將離開臺灣的魏德邁,說她的丈夫逐漸從嚴重的“肺炎”中康復了,但無法在他訪問期間來看望他。到了1973年年中,他已經可以在椅子上坐起來了。蔣夫人抓住機會,讓他以他現在的身體條件,消除四處紛飛的謠言。為了“證明”他不僅活著,而且活得很好,除了管理“政府”,她還安排了他與孫子蔣孝勇在一起拍攝婚禮照來緩解壓力。
1973年9月蔣夫人匆匆趕往紐約,因為宋靄齡在那邊因不明病因住院了。第二年,在“雙十”紀念日里,蔣介石并沒有按慣例出現。在美國期間美齡被診斷出患有乳腺癌,但是兩個星期后她就得返回臺灣。在美齡離開后四天,靄齡去世了。回到臺北,美齡選擇放射治療而非手術。她對此事守口如瓶,甚至也沒告訴她生病的丈夫。次年,她做了乳房切割手術,蔣介石問,為什么她不像往常一樣每天探望他兩次。他被告知,她去美國進行了一次簡短的旅行。
1974年年初,馬康衛“大使”即將退休,并返回美國,蔣夫人為蔣介石能否與馬康衛在離開臺灣前見面擔憂了很長時間。她擔心,如果他沒有與馬康衛會面,將會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并有可能對華盛頓和臺北脆弱的關系造成負面的影響。她決定,在1974年的3月25日和已87歲高齡的蔣介石為馬康衛舉辦個餞行宴會。這將是1972年7月以來蔣介石第一次接待外國客人。
但是,蔣介石的醫生們非常擔憂,堅持認為他不能離開心臟監視器片刻,更不要說是進行一次晚宴。畢竟,前段時間他的心臟常常停止跳動,要靠他的醫務工作人員幫他恢復心跳,而且這些情況發生的間隔時間越來越短。如果是他一個人在吃東西時發生這種情況,他們可能無法搶救他。
為此晚餐的所有細節都經過精心安排。在約定的時間,蔣介石坐在他的輪椅上,等待馬康衛的到來。醫務人員帶著氧氣瓶和急救設備,隱藏在餐廳的附近。“副官們”在附近焦急地徘徊。席間蔣介石的表情有點兒不自然,當他說話時,總是含糊其詞,而且大口地喘著氣。蔣夫人對馬康衛熟練地“解釋”她丈夫想說的話,但沒有掩飾“總統”十分嚴重的病情。
在訪問北京凱旋歸來的數月里,尼克松的政治生涯達到頂峰,但1974年8月的水門事件結束他了的總統任期。當白宮總統辦公室的秘密談話內容錄音被泄露后,他掩蓋共和黨臭名昭著的盜竊行為也被曝光了。隨著彈劾的迫近,他辭職了。“我們已經開啟擋在中美之間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門,”他在辭職講話中說道,“我們現在必須要確保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是我們的朋友,而不是敵人。”

蔣夫人立即去會見他——不是為他在辦公室留下的丑行,而是他關于中國的發言。她說:“打開大陸的大門確實是一件好事。”她在一份聲明中宣布:“打開大門意味著自由進出。但遺憾的是,我所有同胞們卻不允許離開這個國家。”
1969年有影響力的新聞記者德魯·皮爾遜去世后,他的繼子將他的日記整理成書。一場書稿爭奪戰在各個大出版社之間爆發。皮爾遜成功做了幾十年政治八卦專欄作家,他的全國知名的專欄和電臺節目已經非常強悍了,但真正離譜的故事是他自己保存的日記。霍爾特—萊因哈特—溫斯頓出版社在1974年出版了這本書。書中聲稱蔣夫人與溫德爾·威爾基在40年代初曾有過婚外情,還聲稱,中方高級將領曾讓女兒在戰爭期間陪美國軍官睡覺以獲得軍事機密。蔣夫人非常憤怒,指示設在紐約“領事館”的臺北新聞辦公室起訴出版商,并索賠數百萬美元。兩年后,此案解決,出版社公開道歉并承諾在以后的印刷過程中刪除那些令人不愉快的材料。
1975年初,蔣介石的健康每況愈下,不過這一次沒有緩過來。在蔣介石臨終之際,美齡發布了一個奇怪的、散漫的、充滿憤怒的宣言,這個宣言長達32頁,使用文言和朦朧的詞語攻擊美國。宣言中,宋美齡聲稱,美國已“萎靡不振”,其國際威望不斷下降。她首先批判了美國緩和與北京關系的政策,但后來只是莫名其妙地謾罵一切:從美國的年輕一代吸食大麻和違禁藥品,到年輕男性留著時尚的長發,再到波士頓的種族對立和福利欺詐。“偉大的美國夢變成什么樣子?優雅地消磨時間,莊重地看待事物,剛毅、機智、慷慨的精神和禮儀——當我在美國還是個孩子的時候,這些就是美國夢的精髓。”她抱怨道,“美國在1942年和1943年發生了什么,它的力量、愛國主義和感染力怎么了?”這好像是她指責美國沒有幫助她的丈夫反攻大陸。
隨著死亡慢慢臨近,蔣介石把他的妻子和大兒子叫到床邊,要求他們手牽著手,向他保證,他們會好好相處就像母親和親生兒子那樣。1975年4月5日午夜,蔣介石死于心臟病突發,享年89歲。這天是清明節,中國人祭祖的傳統節日。
這個消息在島內傳出后,就像是“強烈的情感地震”,一位臺北哀悼者這樣對比利·格雷厄姆形容。美國駐臺北工作人員準備對華盛頓發五個字電報:“花生已種下。”但他們認為倫納德“大使”不會允許他們這么做,雖然他們是在開玩笑。
蔣介石最后在遺囑中寫道,他認為自己是耶穌基督的門徒,是孫中山的一個忠實追隨者。美齡收到成百上千的吊唁,包括福特汽車公司的董事長亨利·福特二世、羅納德·里根、葛培理牧師和美國第一個華裔參議員鄺友良。

在蔣介石去世的幾天后,士林官邸的園丁負責人方允浩(音譯)在早上六點接到緊急電話——蔣夫人找他。在蔣介石臥病在床期間,他的副官已下令讓方允浩用紅色花朵取代士林官邸花園所有的白花,這是因為,中國迷信說白色是與死亡聯系在一起的,而紅色是一個吉祥的顏色。宋美齡告訴園丁,葬禮將在幾天內舉行,所有的花草要改回白色,因為外國人來了,看到紅花將會尷尬。“她很不高興。”方允浩回憶道,“她拉著我的手說:‘我知道這對你來說很難辦,但是為了‘國家’的面子,為了維護我們‘國家’的尊嚴,我們必須改變花朵顏色。’”因此,方允浩全力以赴地把所有的紅花都挖掉,及時種上白花。
美國副總統納爾遜·洛克菲勒飛往臺北代表美國參加蔣介石的葬禮。雖然有兩個日本前首相到來,但美國是唯一派官方代表的國家,聯合國未派任何人。美國政府原本計劃派遣一個級別相對較低的官員,如農業部長,但由于陳香梅的干預,在最后一刻才確定派納爾遜·洛克菲勒。蔣夫人對這些都一無所知。
4月16日,葬禮在臺北孫中山紀念館內舉行。所有的“外交使團”都三人一組走上前對著蔣介石石像行鞠躬禮。蔣介石最喜歡的書都放在他的棺材內:《圣經》、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唐代詩集和《荒漠甘泉》。蔣經國和蔣緯國陪伴在宋美齡身邊,在蓋棺一剎那,蔣夫人忍不住失聲痛哭。她戴著墨鏡,臉色顯得蒼白疲倦。蔣經國也失聲痛哭。棺材被百合和白色的菊花包圍著。蔣介石的牧師周聯華宣讀了第23章圣經詩篇,兒童唱詩班演唱了《上帝召喚你》。
由黃色和白色的菊花覆蓋的靈車,開向蔣介石的避暑勝地慈湖。全島默哀一分鐘。行進在溫暖濕潤的春天里的送葬隊伍長達40英里,眾人邊走邊唱著挽歌。路邊的桌子上擺滿的熏香、水果、鮮花和蠟燭,它們按照中國的傳統堆疊著。成千上萬的人們排隊站在路邊。蔣夫人后來寫道,“他們中許多人無法抑制心中的悲痛,以至于我的心也隨他們而去了。我的悲傷在他們的悲痛面前顯得那么微不足道。”蔣夫人以為,匍匐在地的人們是因為敬愛他們的領袖而哀悼,但是他們情感流露并非為了哀悼獨裁者,而是因為他們返回大陸的夢想就此破滅。
蔣介石的遺體被埋葬在一座樹木繁茂的山坡上一個正方形紅磚別墅的庭院中央。他選擇這個地方,因為它提醒他祖籍在哪里,將來回歸大陸了,他希望能遷葬回老家。
在隨后的幾個月里,美齡難以接受她丈夫的死。“我覺得他好像是在旅行。”她在寫給艾瑪·米爾斯的信中說,她仍處于悲痛中。
1975年9月17日,美齡離開臺灣到美國“緊急治療”。她乘坐的是松山機場的軍用機,蔣經國和其他百名朋友、官員為她送行。啟程之前,她發表了一篇散漫的演講,這更像一篇告別講話,而不是一篇短暫的旅行講話。在她丈夫長期生病和他死后承受“巨大的悲痛”期間,她覺得自己的健康已經惡化。她沒有透露疾病的性質,但是國外報道說,她最近曾兩次因為乳腺癌而動手術。

她勸她丈夫的追隨者保持信心。“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她引用《論語》中的話說,“……48年來我與‘總統’一起生活,我們互相激勵,”她說,“現在我面對他溫柔的笑容,我覺得他好像依然健在,而且還站在我身旁……當我閉上眼祈禱時就能看到他。”
美齡的離去并不完全是因為健康原因。她與蔣經國已盡職盡責地履行他們向蔣介石做出的承諾,要好好對待對方,但他們都非常自以為是,并且在許多問題上想法相左,尤其是在同美國的關系上。在蔣介石去世后,有人說,她試圖掌握大權。作為回應,蔣經國冷靜地扮演了孝順兒子的角色,這是具有諷刺意味的,因為每個人都知道他和美齡是多么不喜歡對方。她的孔氏親屬推舉她出任國民黨領導,但就在蔣介石的葬禮后兩周,蔣經國當選國民黨主席,而且沒有人反對。最后她說:“還是讓你來做吧,你想怎樣都行。我要去美國。”
當她在紐約治療由六年前車禍造成的脖子和左腿的疼痛時,她被診斷患上了嚴重的帶狀皰疹。1976年4月,她不顧醫生的建議,堅持回到臺灣,因為正值蔣介石逝世一周年。在臺北,她從浴缸中滑倒,撞擊到頭部。幾個月內,她無法用她的左手,而且只能拄著拐杖行走。1976年8月美齡飛回美國繼續接受治療。她以假名在巴爾的摩市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檢查了10天。9月中旬,她回到紐約,在長島養病,孔家在長島有房子,美齡在美國逗留期間都是住在那里。她由外甥和外甥女、靄齡的兩個子女孔令侃和孔令儀以及醫生、護士一起照料。
蔣介石把戰敗歸咎于命中注定,但毛澤東能夠表現出勝利者的大度,稱蔣介石為“老朋友”。只有一件事情,他們認識上達成一致,就是臺灣應回到祖國的懷抱,但他們都沒看到夢想成真的那一刻。
毛澤東沒有為他的政府在國際上的地位顯著提高而歡欣鼓舞,也沒有羞辱他昔日的對手。1976年,首先,周恩來總理逝世,隨后,毛澤東的戰友朱德將軍逝世。接著,大地震襲擊了河北省唐山,造成24萬人的死亡。最后,在1976年9月9日,在標志著自己革命生涯開始的秋收起義紀念日,毛澤東逝世了。至于收復臺灣,他說,這需要時間,由下一代努力去完成。

在美國,由于帶狀皰疹和以前受過的傷,美齡實際上已數月臥床不起了,現在她不得不重新學習如何走路。“隨著連續理療和鍛煉,我感到身體有很大的好轉。”她在1977年1月寫給魏德邁的信中說道。至少在精神上她已經恢復。在感謝魏德邁寄書給她后,她又拉回到她喜歡的話題上來,認為世界出現了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更糟”的狀況。“自由世界的天真會給人類社會帶來更多的殘酷、悲慘、束縛、滅亡。”她說,“我認為歷史將證實我的思想和那些像我這樣有魄力的人是正確的。”
1977年初,美齡覺得身體已經好了,便進行了一次長期的訪問,對象是她的外甥孔令杰。孔令杰搬到了休斯頓,于1961年成立了韋斯特蘭石油開發公司。尼克松先前的競選活動就由這個行為很古怪的石油大亨所資助,這個石油大亨娶了個好萊塢女演員。蔣夫人和她的丈夫曾經希望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孔令杰實際上也在為這做準備,他在德州蒙哥馬利購買了1500英畝的土地,在那里建造了具有精密安全系統和防彈玻璃窗的辦公大樓,面積是他住所的兩倍。還有一個龐大的地下核防掩體。這個4000平方英尺的混泥土建筑,深入地下70英尺,具有自身發電能力,它可以容納1500人,并可以在里邊生存90天。這里有日常生活的一切:起居室、工廠、辦公室、健身設施、桑拿室、拘留室、醫院、太平間以及尸袋。這個建筑一共花費2400萬美金。
在德克薩斯州過了一段時間后,蔣夫人回到孔家在長島的住處,事實上她是被隔離在那兒。她住在山頂,沒有與當地民眾混住在一起,她有自己的公寓,但是她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走到林地散步。1978年春天,她沒有返回臺灣參加蔣經國“總統”的就職典禮。納索縣警方為她提供了特別的保護,當她到紐約市去看醫生時,都有特工暗中保護。當她去理發店,都要事先安排,去的時候要用頭巾遮住面部。20世紀70年代后期,蔣夫人住進孔令侃為她在曼哈頓東城購買的復式公寓。這套公寓位于八十四街的格雷西廣場公園,離東河只有一步之遙。這套格雷西廣場的豪華公寓有18個房間,包括7間臥室和8個浴室、私人電梯、仆人的宿舍、幾個壁爐以及可以觀賞東河美景的客房。在那里,她可以接待醫生和她的朋友。

1978年12月15日,美國總統卡特發表了電視講話,宣布華盛頓將與北京建立全面外交關系,斷絕與臺灣的關系。雖然早就料到,但是臺灣地區的領導人還是很難接受。
1981年初,宋慶齡的白血病和心臟病病情惡化。宋慶齡病危時,要求見一見她的妹妹。宋美齡沒有作出任何回應。臺北方面拒絕了北京的邀請,臺北方面仍然堅持對大陸政府的“三不”政策——不妥協、不接觸、不談判。
宋美齡非常熱愛評論,上了年紀之后更甚,年齡雖在增長,其言辭卻依然犀利。她經常給知心好友寫些評論,大多都是往事,偶爾也有時事,都出自她自己獨特的視角。
盡管雙腿的病痛一直困擾著宋美齡,但是她不愿意使用拐杖。每當有人到她的多層寓所前的廣場拜訪時,她總要自己走下樓來迎接他們。她永遠打扮得非常得體,思維敏捷,密切關注著華盛頓與臺北方面的聯系。周圍的工作人員都十分驚嘆她在物理治療中投入的精力。她從來不會告訴拜訪者自己要接受的物理治療有多痛多艱難。她展現出了驚人的忍耐力,做的運動比醫生要求的還多。
無論宋美齡和她的繼子蔣經國之間的分歧有多大,但在80年代,他們一直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當宋美齡的身體漸漸恢復時,年齡與糖尿病的問題卻開始困擾蔣經國。50年代初他第一次診斷出糖尿病時,宋美齡就勸他戒酒,他也的確堅持了一段時間。不過蔣經國并不是一個十分聽話的病人。盡管他一直對大眾隱瞞自己的病情,但相關報道還是出現在海外華文媒體上。
1984年,一本名為《宋家王朝》的書在美國出版,迅速暢銷。書中明顯批判了宋氏家族和蔣介石在中國的統治。作為回應,當局禁止該書在臺灣發行,并在美國四處敗壞該書及其作者史特林·西格雷夫的名聲。據說宋美齡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她找來一幫美國朋友以及學術界人士反駁書中對宋氏家族和蔣介石貪污腐敗、懦弱無能、殘酷無情的控訴。

宋美齡長期在美國居住的時間里,她的思緒經常回到與丈夫蔣介石在一起的半個世紀。她在1986年的一篇札記中寫道:“那些局勢緊張的日子,擔心焦慮的日子,甚至吃敗仗的日子總在我眼前像萬花筒一般閃過。”1986年10月,宋美齡在美國待了十多年后,回臺灣參加蔣介石的百年誕辰慶典。乘坐中華航空為她與她的隨從準備的包機抵臺后,宋美齡只做了簡短的停留,然后又回到了紐約。
這一去就又是五年。
盡管已經接近百歲高齡,宋美齡仍然在臺灣政壇有著長久而神秘的影響力。盡管她的支持者說她是支持改革的,她本人也總是宣稱自己是民主人士,但她在公眾場合的發言總是讓人從相反的方面去解讀。1986年12月初,宋美齡在臺灣報紙上發表了一篇很長的文章,批評最近舉行的地方選舉粗鄙無禮,不登大雅之堂。她說,民主“不是從國外引進的枷鎖,也不是資本,更不是武器,對我們來說,民主應該建立在三民主義的基礎之上”,她又補充說,“世上有速溶咖啡、速溶茶,卻不可能有速成的民主,有也只是吹牛。”文章結尾說,一個“國家”最致命的敵人都藏在內部,其實很明顯就是指那些“臺獨”積極分子。在對美國商會的演講中,宋美齡批評新聞媒體,并警告說如果民主社會最終陷入混亂,臺灣就會失敗。聽眾的理解就是臺灣如果真的發展民主制,也應該慢慢地發展,不可一蹴而就。
(本文節選自《宋美齡:一個世紀女人的夢想、輝煌和悲劇》,[美]李臺珊著,齊仲里 郭驊譯,華文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定價:48.00元)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130/62048.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