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古人讀書有“三味”: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這“三味”其實體現了閱讀的內容和感悟。朱永新博士也曾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在閱讀中,內容的選擇和目標的制定是至關重要的,它對充盈學生的思想,豐富情感,塑造人格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語文課程標準》也對中學生的閱讀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為完成閱讀任務,許多學校每周開設了課外閱讀課,以保障閱讀時間,滿足學生對閱讀的渴望。但調查發現,閱讀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呈現一種“真空狀態”和混亂的局面。閱讀課中老師會安排閱讀內容,但不成系統,沒有規劃,導致學生的閱讀內容支離破碎,所選書籍魚龍混雜,水平參差不齊,格調天壤云泥,這大大降低了課外閱讀的教學效益。老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多屬隨性而為,雖也指點一二,但只是泛泛而談,并沒有真正的指導意義和具體的要求,沒有形成切實可行的指導方法。學生在對作品的賞析感悟方面無方法可言。同時因沒有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校本閱讀教材,學生在寫作中雖然搜腸刮肚,但無內容可寫,雖想寫出生動形象的語句,但總會有理屈詞窮的體會。此外根據七、八、九年級學生的特點,也需要一個成序列的校本閱讀教材,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趣味、人性的美好、思想中的真善美,矯正消極思潮,建立真摯昂揚的人格品質,與語文教科書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基于以上閱讀課所存在的種種問題,我們認為,如何最大化地利用課外閱讀資源,形成影響學生性格發展的校本閱讀內容,是值得探索的問題。而“三味閱讀”課題內容目標上的明晰、方法引導上的明了,能有效彌補上述不足,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益。

  著名語文教育家劉國正先生說,語文天然是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的。筆者認為,生活,則是由趣味、韻味、意味組合而成的。這種排序的層次性和序列性很鮮明。趣味是“三味”的開篇,也是培養學生熱愛語文、熱愛閱讀的最佳時機。趣味重點體現為“喜、怒、哀、樂、愁、思”,角度的選擇強調平、小,平即平凡、平常、平淡,小即小人、小事、小情。通過選擇這樣的美文,例如老舍的《過年》、張煒的《描畫的日子》等,讓學生充分體驗生活的諸多情愫,充分體驗過去不曾留意的審美瑣屑,使他們的生活初體驗更加豐富、充盈、飽滿。
  韻味中的“韻”,指美文所體現出來的音韻、節奏、風致,中國的漢語除了表情達意之外,還表達著美。它有時如平仄齊整的歌者,有時如溫潤如玉的君子,有時如沉穩從容的老生,有時如清純可人的伊人,林林總總,姿態各異。每篇文章自有每篇文章的風度和風致,體味中國漢語這種獨特的美,并模仿、承襲這種美,是閱讀教學的使命。比如文言文中的駢文、詩詞、現代詩,以及現代文中韻律節奏明朗的作品,例如郁達夫的《秋河》、張潔的《我的四季》、吳淑珍的《“高四”:我要以歌聲作答》、黃水生的《高貴的象征》等等。現在學生愛讀的很多小說(如曹文軒的作品)也有很多精彩的描寫。在“趣味”積累的基礎上,感知文字的美麗、情感的美好。
  意味,“意味品讀”體現在引領學生對文章旨趣的挖掘和延展,對人生的思考,對生活的感悟,對生命的追問。通過文章,讓他們充分體會到生活的多面性,人性的真善與丑惡,從而引發對生活和人性的理性思考。選材上多使用貼近學生生活,具有啟發性和時代感較強的作品,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悟生活,品味人生,思考人性抑或進行自我反省,在把握主旨的同時,對生活、對生命有一種尊重,對自我有一種提升,從而把閱讀變為“品讀”。這種文章表達方式上傾向于議論,讓學生體會到人生“悲歡離合”,讓學生接觸到生活的真實,引導他們更理性地對待生活。
  不同的文章要有不同的方法,在不斷的教學摸索中,筆者和同事以尋找情趣法、韻味亮點法、意蘊素材法為基礎,進一步歸納總結,化繁為簡,摸索出引、品、切、寫的四維閱讀模式。
  引,即引出閱讀的方法,初中的不同年級有不同的引導內容。七年級的“趣味悅讀”強調從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形容詞、動詞入手,充分感受生活的喜怒哀樂;八年級“韻味美讀”從修辭――比喻、排比、�ε肌⒏錯場⒒ノ模�獨特句式(長短句、設問句、反問句),文章結構(層次文章、獨立段),標點符號(省略號、感嘆號)等充分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韻味之美、形式之美;九年級“意味品讀”從文中的議論素材――事實論據、道理論據的積累和運用來引導。
  品,品讀文章,讀出“三味”。因為三個年級的閱讀側重點不同,在讀的方法上,課題組使用的個讀、互讀、齊讀、整片讀、片段讀、句子讀、關鍵詞讀的讀書方式,充分挖掘不同文章的不同亮點,真正讀出其中的趣味、韻味和意味。
  切,即形成素材切片。在素材切片的甄選上,強調實用性和多頻性,目的是恰如其分地為文章錦上添花,彌補寫作中學生有想法卻無從表達的尷尬和無奈。這些切片有生動的描寫,有優美的修辭,有華彩的辭藻,這一環節既加強了學生對閱讀文本的感知,同時又起到了素材積累的作用。
  寫,在三味閱讀的基礎上,結合選文的主旨情感或寫作技法進行寫作,寫出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對美的感受,對生命的體味。這一環節強調引用、模仿和擴寫、續寫、補寫、詞語連綴、片段延展等方式,好的句子詞匯可以直接引用,用好的修辭進行模仿,內容上結合自己的生活進行延展。如在賞析《繁星・春水》中的“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極樂的應許,我要至誠地求著……”這一小節,學生對情景進行了擴寫,更好地感知大海、小舟、孩子、明月所渲染的溫馨意境,所烘托的愛的主旨情感。課題組每周有一篇閱讀任務,有效使用我校的圖書館和班級的圖書角,大量品味美文,模仿美文,提升閱讀和寫作能力。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個建議》中也反復強調,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書寫、推論、觀察和表達思想的能力。閱讀和寫作應該是唇齒相依、相得益彰的活動。
  通過教學實踐的摸索,在“引”“品”“切” “寫”四維閱讀模式的框架下,各年級圍繞“三味”,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閱讀課課型,各有側重,各有亮點。七年級是“尋找情趣法”,講授這種課型時,一方面通過描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環境描寫等方法,強化形容詞在文中的作用,讓學生感知生活百味,同時,美化閱讀的外在形式,通過配樂、繪本、照片等形式對誦讀進行適當補充,讓學生喜聞樂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在講授《描畫的日子》時,配以舒緩的音樂,溫馨的圖片,深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沉浸在這濃濃的愛的氛圍中。八年級是“韻味亮點法”,講授這種課型時,首先讓學生明晰什么是文章的韻味,如修辭的優美、句式的獨特工整、文章結構的耳目一新、標點符號的獨特運用等,讓學生有的放矢,能夠找到并學會使用。如講授泰戈爾的《金色花》,讓學生模仿這篇文章的獨特的句式“假如我是……,假如我是……”運用聯想和想象,賦予意象以情感色彩,寫自己對父母或師長的感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講授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風》,結合其中的文章格式,模仿“我不知道……”這種句式,寫自己心中的迷惑、彷徨、希冀等情緒。在對現代美文品析的過程中,融入古詩文的誦讀學習,強調詩文的韻腳格律的特點,并讓學生模仿創作古典或現代詩歌,感受其中的韻律美。九年級是“意蘊素材法”,在講授這種課型時,突出素材意識。如在講授《人生需要晴天霹靂》一文中,讓學生找出十個素材切片,有的是事實論據,有的是比喻論據,并用這些論據自擬題目,寫一個片段。這種方法一方面使學生的思想逐步深邃,提升對人生萬物的深刻體會,同時也和學生的寫作息息相關。總之,“尋找情趣法”讓學生體會感悟到生活的豐富,積淀情感體驗,為寫作提供生活素材;“韻味亮點法”強調文章的修辭、句式、詞語的使用,讓文章辭藻豐美,語言生動;“意蘊素材法”則更傾向于議論觀點及素材的積累和使用,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論辯色彩。雖然各年級都有自己的閱讀課型,但都緊緊圍繞三味閱讀中的“引品切寫”這一閱讀模式。三味閱讀高效地服務于教學,讓閱讀和寫作相得益彰!
  三味閱讀下的“引品切寫”,是有效的嘗試,是對初中課外閱讀內容的序列性的規劃,同時形成高效的閱讀方法。拙論雖帶有強烈的校本意味,但也從另外一個角度對現行初中語文教材進行了有益補充。讓我們用智慧和方法,鋪就閱讀之路上的一片輝煌!
百度搜索“看文倉”,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14/122405.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