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十一
圖十一是青海黃口的原石,這個就很難與黑山黃口分辨開來。
以上手的經驗看,青海黃口除了干和透的特點外,再就是里里外外的白色斑塊很多、很明顯,如果不給它洗澡,與這張原石圖片左邊的效果一樣。我想,大概是因為青海黃口太缺油水的原因,喝點水就來了精神。
憑目前已發現的礦床來看,如果確實想弄清它是姓新還是姓青,在沒有拋高光的前提下,最好的辦法就是放它三五天不動,再去瞧瞧。
借一句特別有名的話“玩玉玩的是玉本身,而不是玉的名字”,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一切黃色的軟玉都會“被和田黃玉”的,這是市場規律所決定的,所以也不太需要糾結于黃玉的名字,黃玉走下神壇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畢竟,說來說去,唯一能夠保證狹義是“黃玉”的幾乎只有宋元明清的制品和現代的黃玉籽料,而這些神壇上的黃玉還能有多少呢?常言說得好“皇帝沒了,黃玉也就沒了”說的就是這類。
買了一批能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很大的收獲。經驗就是由解決這么一個一個小問題累積而成的,眼瞎也是由于混過一個又一個的問題造成的,希望上面的講解能夠解決喜歡學習的朋友某一方面的問題。
華夏收藏網藏友提問:
有個問題,是否這三種類黃口都帶糖色呢?曾發現東北黃白料也有糖,而青海黃口和若羌黃口都帶糖,這又是否是這三種黃口的共同點呢?區分他們是否在于顏色和由潤度以及結構?
東北黃顆粒粗,顏色泛黃白暖色,光澤和有潤度很差,很好分別;而青海和若羌黃口都在顏色上存在黃里反青,或者清里反黃的現象。有時候很難分辨。
還一個問題是論市場認可度,感覺若羌黃口的脂粉和密度是上述三種黃口脂粉最好的,按理說,新疆黑山若羌產的黃口價值最高,行內人也接受,但新疆黃口大部分是青黃口,很難出甘黃口,100只鐲子都難出一個黃玉的證書,大部分的青黃口都在成品的潤亮度上又比不過青海黃口,而青海黃口看著很水透、干凈,這樣反而很受市場歡迎。
答疑:
黃玉的黃色和糖色在化學上是一種呈色因子,所以伴生糖色應該是理所當然的,當然,伴生理論上只是大概率事件。東北黃口的結構能看出來,市場就是這樣,好賣的不一定是好的。(華夏小鄧/整理 報道)
原帖鏈接:曖昧的顏色,產生的曖昧關系 http://jd.cang.com/950982.html#TOP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gqu/20161030/21950.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