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圍內,生物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科學家們認為,自工業革命開始,地球就已經進入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據資料記載,從1600~1800年間,地球上的鳥類和獸類物種滅絕25種;從1800~1950年地球上的鳥類和獸類物種滅絕了78種。我國也已經有10多種哺乳類動物滅絕,還有20多種珍稀動物面臨滅絕
新疆虎是里海虎的一個分支,主要生活在新疆中部塔里木河與瑪納斯河流域。由于19世紀至20世紀初它們的棲息地被破壞,再加上人類的捕殺,里海虎在中國的這個野生族群已于1916年至1920年代期間滅絕。但1980年,它們才被世界正式宣告滅絕。直到現在,還有人聲稱自己目擊到新疆虎。
白臀葉猴因其雄性臀部具有三角形白色臀斑而得名。它又叫黃面葉猴,海南葉猴。它的雄獸體形略大于雌獸,體長大約為61—76厘米,尾長約為56—76厘米,體重7—10千克,是體色最絢麗多彩的靈長目動物之一。中國白臀葉猴于1882年滅絕。
中國犀牛是生長在中國的三種犀牛(印度犀、蘇門犀、爪哇犀)的種群統稱,它們曾廣泛分布于中國南部,由于人類的過度捕殺,這三種犀牛土生土長在中國的種群于1957年滅絕。
普氏野馬,又名蒙古野馬。原分布于中國新疆準葛爾盆地北塔山及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1881年,俄國的普熱爾瓦爾斯基在新疆發現,將其定名為普氏野馬。1890年,一德國人從中國捕到52匹野馬,長途販運到漢堡后,僅剩28匹,其中的8匹繁殖了后代。但真正野馬的最后一次觀察記錄在20世紀60年代,此后再無蹤跡。
高鼻羚羊別名賽加羚羊、大鼻羚羊,它的角是我國傳統中藥中一味名貴的藥材。只有雄性的高鼻羚羊才生有這種美麗的羚羊角,我國是高鼻羚羊的原產國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國內蒙古西部、新疆北部地區。
20世紀60年代以前,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北塔山等地區有不連續分布,此后再無蹤影。
臺灣云豹,屬于臺灣特有亞種的貓科動物,也是臺灣島上最大型的野生動物之一。云豹全身淡灰褐色,身體兩側約有6個云狀的暗色斑紋,這也是它之所以叫云豹的原因。而身體兩側的深色的云紋正是很好的偽裝。因此,它們在叢林里生活,很不容易被人發現。1972年,由于人類的過度捕殺與棲息地被破壞,臺灣云豹滅絕了。
白頭鸛是一種大型涉禽,集群生活在沿海及內陸沼澤、泛洪區。從上世紀50年代后就一直無野生報道,因此斷定,中國境內可能滅絕
中國豚鹿皮毛為黃褐色,腹部和尾巴底部為白色,背部沿脊椎有一道深色條紋。夏毛稍淺,有白色毛尖。幼鹿身上有白斑。發現于1959-1960年間,分布于云南西部靠近中緬邊境的耿馬、西盟兩縣的南丁河沿岸。80年代末期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宣布豚鹿在中國絕跡
小齒靈貓,名稱小齒椰子貓,國內僅分布于滇南西雙版納勐臘和勐養。除20世紀70年代在勐臘曾獲2個標本,在景洪、勐養收購到3張皮子外,被認為滅絕于80年代,列為中國二十世紀滅絕的十大動物之一。欣喜的是2011年11月在云南再度發現一只,被好心人放歸自然。
鐮翅雞,在中國主要分布于東北部黑龍江的下游以及小興安嶺東北側。在國外僅見于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和勒拿河上游以東到鄂霍次克海岸、烏蘇里江和薩哈林島等地;2001年新華社發布消息,黑龍江動物所經5年調查,沒有發現鐮翅雞,當地老百姓也已幾十年沒有見到。新華社援引黑龍江省野生動物研究所的研究結論,正式宣布:野生動物鐮翅雞已在中國境內滅絕。
冠麻鴨,又名鳳頭麻鴨,原產中國東北、日本、朝鮮、俄羅斯。人們曾于1877年、1913年、1916年分別發現過。直到1964年5月16日,在海參崴出現過一雄二雌三只,但后又神秘地消失。1971年以來全球范圍再未見過,估計冠麻鴨已于20世紀中葉滅絕。
白鰭豚,也稱為白暨豚、白鰭,是一種淡水鯨類白鱀豚科動物,僅產于中國長江中下流域,白鰭豚是恒溫動物,用肺呼吸,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至20世紀由于種種原因使其種群數量減少,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白鰭豚不僅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直隸獼猴曾是中國分布最北的靈長類動物,河北霧靈山便是作為獼猴分布北限設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入20世紀后,人們涌入霧靈山地區砍伐,80年代直隸獼猴絕跡于霧靈山。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70213/100794.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