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血腥的刺殺領導人事件中,有的是玉石俱焚,有的是殺身成仁;有的為報一己私仇,有的無關個人恩怨;有的演繹著個人英雄主義,有的背后卻是集團的支持;有的打著宗教的幌子,有的是為教義而殉身……
在政治制度尚不完善且群雄競起的古代社會,暗殺是奪取權力或者排除異己力量的重要手段,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古代政壇都不乏流傳至今的暗殺事件。
公元前49年,愷撒集羅馬共和國大權于一身,實行獨裁統治。5年后,為拯救卡萊會戰中被俘虜的九千名羅馬士兵,愷撒宣布將遠征帕提亞。
當時的占卜師聲稱“只有王者才能征服帕提亞”,此舉使很多議員非常不安,認為愷撒終將稱王。公元前44~g3月15日,一群元老叫愷撒到元老院閱讀陳情書。愷撒到達后,這群密謀已久的元老紛紛用匕首刺向他。身中23刀的愷撒倒在了血泊之中……
這次暗殺事件被英國文豪莎士比亞寫成話劇《尤里烏斯・愷撒》,并被多次改編為電影,其中由伊麗莎白・泰勒主演、1963年上映的《埃及艷后》被公認為經典之作,愷撤遭受的暗殺因為與埃及艷后之間扯不斷的關系而變得香艷凄美。
更早一些,在我��的戰國末期,面對秦王贏政的強大攻勢,滅國在即的燕太子丹也策劃了一起暗殺事件。接受使命的荊軻,在咸陽宮里徐徐展開敬獻的燕國督亢一帶的地圖,當地圖打開至末端,荊軻猛地抽出藏在其中的匕首刺向秦王,奈何一刺不中,被當廷誅殺。這次暗殺事件留在后人的記憶里不僅是“圖窮匕見”這個成語,還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歷史悲歌。
在爾虞我詐的政壇,作為極端手段的暗殺屢見不鮮。意大利政治哲學家尼可羅・馬基雅維利就說,一切手段都服從于目的需要。在其著名的《君主論》中,他認為欺騙、計謀、叛變、偽誓、賄賂以及謀殺都沒有問題,只要它們對取得和保持政權有用處。
至今在世界各國政壇上仍未絕跡的謀殺,似乎還在延續馬氏“政治現實主義”的傳統。
斐迪南大公遇刺第―次世界大戰導火索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和妻子索菲婭檢閱了奧軍在波斯尼亞舉行的軍事演習后,來到其首府薩拉熱窩。
19世紀70年代普魯士統一德國后,奧地利被排除在外。但它不甘心沉淪,后來拉伙匈牙利組成二元帝國,把擴張的目標瞄準巴爾干地區,并在1908年吞并波斯尼亞。
奧匈帝國在巴爾干的擴張,引起了塞爾維亞的極大不滿。1912年和1913年兩次巴爾干戰爭后,塞爾維亞獲得了大片土地,并想借機擺脫大國的控制,組建一個統一的南斯拉夫人國家。
此時奧匈帝國與德國、意大利結盟,與英、法、俄組成的三國協約全面對抗。塞爾維亞仗著俄國撐腰,向奧匈帝國叫板,在斐迪南看來,需要給它點厲害看看。他這次到薩拉熱窩,一方面是體察民情,更重要還是威懾對方。
當車隊行進到亞帕爾大街拉丁橋,司機因為走錯道正準備倒車。這時,埋伏在小街轉角處的“青年波斯尼亞”成員、十九歲的普林西普沖了上來,拔出自動手槍,連開兩槍。一顆子彈準確地射入了斐迪南的喉嚨,打斷了頸部靜脈,深深地嵌入頸椎;另一顆子彈鉆進了索菲婭的腹部,夫妻倆當即身亡。隨行的警察一擁而上,將普林西普當場抓獲。
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茨聞訊悲痛欲絕,但下一步該怎么辦卻一時拿不定主意。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得到消息后卻是喜出望外,認為這是再好不過的戰爭借口。他馬上致電弗蘭茨,慫恿他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法、英、俄等國都進行了戰爭動員,互相宣戰,兩大軍事集團蓄謀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這樣爆發了。
圣雄甘地涅��
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的民族矛盾并未因英國殖民者的撤出而消退,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沖突有愈演愈烈之勢。圣雄甘地以“非暴力不合作”的主張換得民族獨立以后,他繼之以“打開諒解之心,感化對手的每一根道德神經”為號召,以圖達到民族團結。但一場以他為目標的暗殺行動正在悄悄進行。
早在1947年8月,一個名叫納圖拉姆・戈德森的印度教狂熱分子在一場小型集會上叫囂:“甘地的非暴力學說,將手無寸鐵的印度教徒置于敵人的魔爪之中。今天,印度難民正忍饑挨餓,奄奄一息,然而甘地卻維護穆斯林壓迫者。”他所代表的印度教極右民族主義者頑固地反對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團結的政治主張,反對甘地的非暴力學說,主張建立一個印度教徒統治的國家。
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信徒們陪同下,參加一次祈禱會,當他步入會場時,早已隱藏在人群中的納圖拉姆走到甘地面前,一面彎腰向甘地問好,一面迅速地掏出槍,抵住甘地枯瘦赤裸的胸膛連放三槍,殷紅的鮮血染紅了他潔白的纏身土布。甘地捂著傷口,發出最后的聲音:“請寬恕這個可憐的人。”
圣雄遇刺的噩耗迅速傳遍全國,印度全國頓時沉浸在哀痛與悲傷之中。悲傷不已的總理尼赫魯向全國發表了演講:“我們生命的光明從此消失了,到處是一片黑暗。我不知道說什么,更不知道怎么表達。”在加爾各答,一位百姓用黑灰涂抹全身和面部,走街串巷,不停地悲嘆:“圣賢業已涅��,何時才能降臨一位像他那樣的偉人?”
印度的另外一位政治領袖、不結盟運動的領導人之一英迪拉・甘地,1984年10月31日被她的錫克族衛兵槍殺。如圣雄甘地刺殺事件一樣,英迪拉・甘地的意外死亡也震動了世界,在印度引發血雨腥風。
最有爭議的肯尼迪遇刺
在世界暗殺史上,最有爭議、原因最撲朔迷離的莫過于肯尼迪遇刺事件。1963年11月22日,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在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巡視時被人刺殺,半小時后在醫院身亡。
刺客是24歲的青年李・哈維・奧斯瓦德,他在11月25日被帶出警察局時,卻被一名叫杰克・魯比的酒店老板開槍打死。而在以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厄爾・華倫為首的特別調查委員會發布的“華倫報告”中卻認為,奧斯瓦德和魯比都純系個人作案,不存在任何政治背景。 圍繞肯尼迪之死的不同論斷有十種,涉及到克格勃、中情局、黑手黨、數個殺手,還有肯尼迪的替身等等。1993年好萊塢導演奧利弗・斯通根據上世紀60年代美國地方檢察官吉姆・加里森對刺殺案件的調查報告拍攝了電影《肯尼迪》,將這件事重新炒得沸沸揚揚。迄今為止,肯尼迪遇刺案仍未有一個權威公允的說法。
馬丁・路德・金倒在洛蘭旅館陽臺
1968年4月3日,馬丁・路德・金站在孟菲斯洛蘭旅館的陽臺上接受媒體記者的訪問,第二天下午6點,他就在相同的位置被詹姆斯・厄爾・雷槍殺。
金遇刺的消息震驚了整個美國,成千上萬的美國黑人沖上街頭,這一次他們不是用口號而是用拳頭發泄心中的激憤和悲痛。面對狂暴的游行隊伍,美國政府立即表示將“投入全部力量”“盡一切可能”抓住兇手。聯邦調查局隨即開始了刑事偵破。
6月8日,案件嫌疑人雷在倫敦機場候機廳被捕歸案。接受審訊的雷并沒有表現出太多的驚慌失措,他對殺害金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并主動交待了自己實施刺殺行動的動機。
雷稱自己是個極端種族主義者,他痛恨所有黑人和黑人運動。他承認服務于一個“秘密組織”,這個組織愿意出10萬美金取金博士的性命。
1969年3月10日,孟菲斯法院以有史以來最森嚴的警戒防范開庭審理此案,但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卻因“洛蘭旅館的槍聲”而失去領導人。樸正熙死后“漢江奇跡”仍繼續
樸正熙(樸槿惠之父),韓國第5至第9任總統,由1961年上任至1979年,執政長達18年。這期間,韓國締造了“漢江奇跡”,其經濟高速發展,躋身發達國家。
但到1979年,隨著反對黨勢力的崛起,美國政府與樸正熙的矛盾激化,執政的共和黨分化為兩股勢力,實權派人物中央情報部部長金載圭與總統的矛盾日漸明顯。
1979年10月26日晚,樸正熙在貼身侍衛長車智澈的陪同下,來到宮井洞中央情報部的豪華休閑餐廳用餐和休息。金載圭、總統秘書長金桂元等作陪,幾杯酒下肚后,有歌舞聲響起,疲憊一天的樸正熙感覺很舒服。這時,金載圭突然滿臉殺氣地說話了:“閣下您搞政治要從全局著眼呀!您帶著這樣的廢物搞政治,能行嗎?”話音未落,他迅速從腰間拔出手槍射向車智澈,車智澈被擊中手腕,乘金載圭向樸正熙開槍之際,沖進廁所躲避。
金載圭開第二槍擊中樸正熙胸膛,鮮血噴涌而出。最后,他倒在了女歌手懷里說“我沒關系”,就再沒醒過來,
樸正熙成為韓國歷史上第一位死于任上并享受國葬的總統,葬禮歷時9天,韓國民眾失聲痛哭為他送葬。兇手金載圭在1980年5月被執行槍決。
樸正熙去世后,全斗煥奪權,“光州慘案”發生。兩屆總統期滿后,由盧泰愚執政。全、盧二人都曾擔任樸正熙的警衛,耳濡目染接受了樸正熙的影響,因此這期間,韓國執行的基本上仍然是樸正熙的思想路線。韓國經濟得以繼續迅速的發展,綜合國力大大提升,先后加入了聯合國、舉辦了奧運會,成為國際知名的亞洲四小龍之一。
薩達特遭遇盛名之累
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但直到上世紀60年代,以埃及為首的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進行了三次戰役,幾乎是屢戰屢敗。這個古老國度背上太重的歷史包袱,人們期盼一位英雄誕生。
1970年,就任埃及總統的薩達特適時出現了。他上臺伊始便在國際國內雙管齊下,埃及國力得以提升,國際聲譽也日漲。尤其為民眾贊賞的是,在1973年10月6日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他率領埃及取得大勝,一舉扭轉被動局面。
此間,薩達特的聲望達到頂點。但他沒想到,他的末日也是8年后的10月6日這一天。
早在70年代末,薩達特對以色列采取了與以往大相徑庭的政策:在美國的斡旋下,他主動與以色列和談,在美國的戴維營簽訂了協定。以色列是阿拉伯民族的世敵,和談被大多數伊斯蘭教徒視為大逆不道的舉動。這明顯觸怒了穆斯林原教旨主義者。
1981年10月6日是第四次中東戰爭8周年。開羅舉行的盛大閱兵式上午11時準時開始,身著元帥服的薩達特在副總統穆巴拉克和國防部長加扎拉的陪同下,乘坐敞篷轎車進入廣場。他們先向無名戰士紀念碑敬獻花圈,之后走上主席臺。11時25分閱兵開始,受閱部隊井然有序地從主席臺前通過。
13點零4分,受閱部隊中的一輛炮車開到主席臺前百米遠處,突然停了下來,從車上跳下三個人。沖在最前面的是炮車車長、中尉連長伊斯蘭布里,他先向薩達特投去了一顆手榴彈,然后是埃及軍隊連續7年的射擊冠軍阿巴斯・穆罕默德開槍射中了薩達特的頸動脈。接著,伊斯蘭布里又投過去三顆手榴彈,并開槍向薩達特射擊,34顆子彈,無一虛發。
兇手們打光子彈準備逃跑時,總統的衛兵方才作出反應,其中一人中彈倒下,另兩個受傷就擒。這一切都發生在短短的30秒鐘之內。
對中東和平進程起過重要作用的薩達特走進了歷史。1978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成為薩達特盛名的最后見證。
拉賓血濺安息日
中東向來是世界的“火藥桶”,而巴以沖突又歷來是這個火藥桶的引線,但這里面致力于雙方和平的也大有人在,除了阿拉伯人薩達特,以色列人拉賓也是其中之一。
1992年出任以色列工黨領袖和內閣總理的拉賓,在執政期間堅決反對國內一貫主張的對阿拉伯人采取“寸土不讓”的政策,主張“以土地換和平”,并在實施中得到了突破性進展。
就在他打算進一步推進和平事業時,1995年11月4日,拉賓在和平演講后被一位27歲的猶太青年槍殺。這一天,正是猶太教的安息日。中東和平進程因此損失了一位勇士。
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為此曾說:“上帝要考驗亞伯拉罕(猶太人的祖先)對上帝的忠誠,命令他把自己心愛的兒子殺掉。當全心全意信仰上帝的亞伯拉罕果真準備這樣做時,上帝派人阻止了他。上帝讓拉賓去了,他是在用更加嚴酷的方法考驗我們。”(資料來源:《文史參考》、《環球》)
百度搜索“看文倉”,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10/116052.html
文章列表
BloggerAds
- Dec 15 Fri 2017 05:33
改變歷史進程的暗殺領導人事件
文章出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