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國外老人如何抱團養老
美國四對夫妻建房住在一起
德國老人喜歡抱團協議同居
日本流行老少搭配跨代同居
張阿姨對于抱團養老的提議,使得不少讀者對這種養老方式的可行性進行了熱烈探討。事實上,這種抱團、同居的養老模式早已在一些國家悄然流行起來了。
美國:最好的朋友就在身邊,最愛的人住在對面
這種在電視劇《愛情公寓》中反映的生活,在該劇熱播時就讓很多觀眾羨慕推崇。美國德州有四對夫婦,將愛人留在身邊,而好朋友就住在自己的對面。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設想過自己年老后的生活,或許你已和朋友約定年老后要住在同一個小區,一起打牌、喝茶、跳廣場舞。而美國這四對夫妻,原本就是超過二十年以上的好朋友,在子女相繼長大獨立、離開家后,他們就一起買下了一塊靠近湖泊的廢棄草地,一開始,他們想建一所能夠容納四家人住在一起的大房子,考慮到個人空間和隱私的重要性,最后決定把這個地方打造成四處相鄰的獨立房間。于是沿湖建了四座小房子,和自己的朋友住在了一起。這四個家庭的“抱團養老”不僅令美國人“腦洞大開”,不少人心馳神往。
德國:“讓我們同居吧”
“搭伴養老”的同居模式在德國十分流行。這種同居并非是情侶意義上的同居,而僅僅意味著在“同一間屋子里共同生活”,同居人數也不限于兩個人。這些老人們往往在生活習慣、養老模式上達成了共識,又因共同的興趣愛好聚集到了一起。“讓我們同居吧”已經成為了德國老年人中的流行話語。許多“搭伙”的老人們會選擇共同入住老年公寓。他們平時各做各的飯,只有每周周末會在公共廚房聚一次餐。但他們偶爾也會進行一些集體活動,比如結伴到附近城市旅游,或到劇院聽戲。當有人生病時,同居好友們也會主動承擔照料工作。就像獨立又親密的家人。為了避免“搭伙”同居生活產生的矛盾,他們會提前制定一份同居規則。約定各自的義務和職責,比如打掃衛生、收拾房間等。另外,每個人也要尊重彼此的私人空間。而這種同居也不僅僅限于同齡人之間。
德國一些城市的民政局和大學服務中心,經常會介紹大學生和孤寡老人家“同居”,大學生也很樂于接受這種“新型同居”的模式。一些心態年輕的老人很樂意把房子低價或免費提供給年輕人共同居住,條件是由年輕人幫助承擔購物、清掃等工作。
日本:流行“老少配”
與我國老齡化進程下對養老方式問題的關注相比,日本對于老齡化的探索無疑更早且更甚。
2000年,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10%,達到國際上公認的“老齡化社會”。而日本進入老齡社會比中國早了近30年。并且日本已于2007年以超過20%的老齡化率邁入“超老齡化社會”。2015年開始,日本社會以大都市為中心開始流行一種“跨代同居”的養老模式。跨代同居,就是一種“老少配”。主要是大學生借宿到空巢老人家里與老人共同生活,這種以互惠互利為基礎建立的同居新形式,也成為了一種養老形式的新探索。
空巢老人大多有一種顧慮:子女由于工作、成家等原因離家后,自己常常會面臨發生危急情況時孤立無援的情況。雖然住著大房子,卻感到空空蕩蕩,難免少一絲人情味。而對于到外地求學的普通家庭大學生來說,房租也實在是一筆難以承擔的費用。這樣的跨代同居剛好可以解決雙方的訴求。老人免費為大學生提供住宿,而大學生則力所能及地為老人做一些例如打掃房間、換燈泡的家務事。在老人身體出現狀況時,年輕人也能及時發現并照顧。彼此陌生的兩代人就在這樣雙贏的條件互換下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了起來。
當然,這種年齡差距不小的跨代同居,不和諧也必然存在。比如兩代人之間生活節奏的差異與知識信息不對等的代溝。想要解決這些問題也免不了雙方的彼此尊重與耐心磨合。這種跨代同居的出現,可以幫助空巢老人不被社會孤立和遺忘,延緩衰老。對于外地就學的年輕人來說,也是一種踐行孝道和省錢的好辦法。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70228/107758.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