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1、南方爭霸戰形勢的變化

  2、共工氏之死。

【主客分際】


  

良渚文化之人豨合一完型族徽


  

良渚文化之東夷集團鳳族玉王冠。


  

良渚文化虞王冠,此王者當是信仰豬圖騰的豨氏和信仰鳳圖騰的少昊氏通婚之后。

  于是,太山稽只能安慰力黑,當然安慰別人的人往往是在自我安慰。他說:

  你還是姑且不要談什么佑助之類的話罷,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作好準備。

  我將借著共工氏一族所行的逆事,滿足他的欲望,勉勵他去盡力做壞事,促使其惡貫滿盈。

  你什么也不要說。當領導的只要信心堅定,下面的人才會安心。

  信心堅定以待天時,安心以伺人事,天地為之建立名分,萬物隨之而生,總之啊,我們聽天由命。

  老天爺的安排最大,錯不了。逆與順都各有分際。不要驚慌,無需恐懼,共工氏一族倒行逆施的惡行就會得到懲治了。

  我們何妨促使其惡貫滿盈而后殺掉他。[1]

  太山稽說的都是空話。

  這些空話,不單太山稽一個人在說,帝顓頊也不例外,估計說的自己都心煩。

  畢竟六十多場戰役打下來。估計帝顓頊已經從一個青年人變成中年人了。

  耐心即便有,也消耗的差不多了。

  事實上,戰場上三方,誰也沒想到戰事會拖那么久,拖了那么久還只是進入相持階段。

  為了結束這場戰役,三方可以說什么樣的好主意壞主意餿主意都出過。

  而在三方之中,最為揪心的,自然是帝顓頊了。

  因為相比較盟軍祝融氏和死對頭共工氏,帝顓頊領導下的少昊之國有個極大的缺陷。

  那就是祝融氏和共工氏都是地頭蛇,是主人。

  而少昊之國剛剛遷到濮,立足未穩就介入爭端,這叫做遠來是客。

  大凡行軍打戰,講究的是主客分際。對這點的重視,是不論戰爭的規模大小的。

  什么叫主客呢?

  主客是對交戰雙方的一種描述,譬如守城的,布防完整地守護這個城池的,這支軍隊就為主,前來攻城的就是客。

  野戰的時候,兩支軍隊先到戰地的為主,后到的為客。

  在同一個戰場扎營的,背山面水居于高處,占據有利地形,那他就是主,與他為敵的,在這個戰場找不到這么好的地方扎營,他就是客。

  主對于客是有優勢的,要不就是有地理形勢上的優勢,要不就有時間上的優勢。

  譬如他先到戰地,就可以好整以暇,從容應敵,先立營、先布置伏兵、先做飯,后來的倉促趕到,有的時候陣腳還未穩,就受到攻擊。

  所以,但凡打起戰來,將領的打算都是盡量要做主不要做客。因為做客的失敗幾率太大了。

  上面說是小規模的遭遇戰,而就一個大戰役來說,乃至于一個大戰略來說,也是可以同理推論的。

  少昊氏和祝融氏聯手,雖然在地利上有祝融氏的指引,不至于太吃虧。但是畢竟是客軍,一切的后勤供應,乃至于當地民眾的支持,肯定沒有祝融氏、共工氏那么從容。

  帝顓頊深切明了一點,就是再耗之下,即便最終取勝了,打敗了共工氏,天下共主之位只怕落到祝融氏的頭上。

  為什么,因為他是客軍。客軍在戰場上的消耗是最大。

  說起來,蚩尤便是以客犯主,最終失敗,難道這樣的前車之鑒不值得警醒么。

  看來,只有調整戰略了。

  帝顓頊計將安出?

  應該說,就正面戰場而言,共工氏絕對不是少昊氏和祝融氏兩族聯軍的對手。

  但是共工氏也有他的優勢,一是戰斗上士氣旺盛,打起來不要命。

  這條好辦,人多欺負人少,大不了殺敵八百,自傷一千也就是了。

  二是共工氏有水師,打不過就跑。

  這就要命了。

  看來只能誘使敵人打一場他們不打的硬戰、消耗戰,使得敵人只能不斷向戰場投入有生力量,而最終力竭,而屈服。

  帝顓頊的這個策略并不出奇,人類很多影響歷史進程的關鍵性戰役莫不如是,比如二戰時斯大林格勒大會戰便是最好的例子。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為血腥和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斯大林格勒大會戰歷時長達六個半月。戰役以參戰雙方傷亡慘重及對平民犧牲的漠視而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著名戰役。

  之所以如此,乃在于斯大林格勒這一戰場的重要性,對于蘇德兩軍來說,都是退無可退。

  最終之結果,德軍的慘敗導致完全喪失了蘇德戰略上主動權,其滅亡指日可待。

  那么,在哪里開辟這樣一個戰場,共工氏不得不守,不得不守到最后一個人的戰場。

  很簡單,就是共工氏一族世代守護天柱之所在——不周山。

  這個方案在帝顓頊在腦子,應該成形多年,只是不到最后關頭,他是不會拿出手的。

  這實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原因無它,政治影響太惡劣了。

  楚漢相爭之時,劉邦曾經指責項羽有十大罪,其中之一便是焚毀秦宮殿。

  當其時,天下苦秦久矣,但是焚燒秦宮殿這種摧毀文明的做法,還是不被天下人認同的。

  那么我們不難想象,在上古時代,帝顓頊要以神山不周山為戰場,摧毀共工氏守護之天柱的念頭,所帶來政治影響必然更為惡劣。

  因為不周山可比秦宮殿,那可是自伏羲王朝以來,列族萬方尊崇的神山。

  天下各氏族的每個族長,都以到此膜拜為榮,并從這里直接自上天得到神明的啟示,作為本族人奮斗之目標,發展之方向。

  至于不周山上天柱,其重要性更不是黃帝一族所立建木所能比擬的。

  

【不周神山】


  

共工氏之族徽(據王大有之《三皇五帝時代》)


  

商代金文中共工氏之族徽

  不周山今在何地,已不可考。[2]雖然山海經一書對它,還是很舍得筆墨的。

  一則曰:

  不周山。在山上向北可以望見諸■山,

  高高的居于岳崇山之上,向東可以望見泑澤,是黃河源頭所潛在的地方,那源頭之水噴涌而發出渾渾泡泡的響聲。

  這里有一種特別珍貴的果樹,結出的果實與桃子很相似,葉子卻很像棗樹葉,開著黃色的花朵而花萼卻是紅紅的,吃了它就能使人解除煩惱憂愁。[3]

  一則曰:

  在西北海以外,大荒的一個角落,有座山斷裂而合不攏,名叫不周山,有兩頭黃色的野獸守護著它。

  神話傳說中,不周山之所以不周而有缺,是共工氏戰敗之后,舉頭怒觸的結果。

  要是照著山海經的說法,則是這座山本來的山形特征便是如此。

  這個山晚自戰國,大家都還知道它的位置,呂不韋集合門客所著的《呂氏春秋》就曾經提到過,說是不周山這一帶產出的栗,用以做飯,是天下之美味。

  現在,一場殘酷的戰場就在不周山下拉開了帷幕。

  不周山攻防戰,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一次宗教戰爭。

  后世之中世紀時代,基督徒發動十字軍東征,攻占了圣城耶路撒冷。阿拉伯人為了奪回圣地,在薩拉丁的帶領下,發起了反擊。

  最終十字軍和耶路撒冷聯軍慘敗,薩拉丁殺光了所有俘虜。

  其戰況之慘,參戰的幸存者是這樣描述的:

  天空中都是覓食的禿鷲,使得方圓數里看不到陽光,歐洲人的鮮血讓巖石幾十年內都是紅色。

  那么不周山作為上古中國人各族之圣地,當它本身也就成為了敵我雙方誓死爭斗的地盤,可以想見當日大戰展開,每一寸土地注定了必將淌滿了戰士的鮮血。

  所有偉大民族的祖先都信仰神靈。

  拋開(物質性)人類是從哪里來的爭論,誰都無法否認,人類的精神文明源自于崇拜神靈的宗教。

  所有偉大民族都是在對神靈的虔敬崇拜中和神靈的呵護下,從孱弱的幼年成長為今天的壯年。

  當我們度過天真無邪的幼年,進入成年人的世界,才發現世事是如此之艱難。唯有以百倍之堅忍,才能戰勝一次又一次的挫折。

  而帶給我們挫折最深的,往往是同齡人。

  世界上最殘酷的宗教戰爭之所以會爆發,往往是因為爭斗的雙方都將本民族的宗教發展到自以為至善至美的程度。

  不周山下,每個虔誠信徒,在他們信仰的神明指引下,既漠視敵人的生命,也漠視自己的生命。

  啊,在熱愛神明名義,展開了殺戮,記載于史冊上,是多么令人著迷,又是多么的令人心碎。

  正如帝顓頊所預料的,共工氏果然集結重兵拼死守護不周山。并向己方的所有盟軍發出保護神山的號召。

  這正中帝顓頊的下懷,他的目的就是一勞永逸的打垮共工氏。

  要做到這一點,僅僅打敗共工氏是不夠的。因為共工氏一族歷史悠久,和天下各氏族之關系,千絲萬縷。

  在軍事有個名詞,叫做圍點打援——

  圍住敵人一戰略要地,以之為誘餌吸引其他地方的敵人不得不前來增援。

  正是在這一戰略指導下,帝顓頊很是從容,他集合主力,團團圍住不周山,卻打的不緊不慢。

  共工氏坐困愁城。眼見前來相助的盟軍,來一波被滅一波。

  終于有一天,再也沒有援軍前來了。

  現在,我們可以即將翻開的是《淮南子》一書為我們留下的記載,上古神話中最精彩的一頁——共工怒觸不周山

  從前,共工氏與顓頊帝爭霸天下。

  共工氏兵敗之后,一怒之下,撞向不周之山,導致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繩子斷了。

  于是,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

  大地之東南方塌陷了,所以今天江河泥沙的流向都朝著東南方匯集。[4]形成了日月百川歸海的地勢。

  真實情形到底如何呢?在史料匱乏的情況,今天的我們只能馳騁想象。

  一敗涂地、窮途末路的共工氏,徹底的絕望了。

  他登臨不周山之巔,立于天柱之旁,胸中難免涌起了憤懣凄慘之感。

  蒼天啊,上帝啊,列祖列宗啊,不正是你們的應許,我們共工氏一族才會為了保護不周山之天柱而耗盡最后一滴血。

  你們是聽見,還是聽而不聞。

  為什么下場盡是如此呢?

  你們難道沒有看見沙場上那一個又一個前仆后繼而倒下的戰士們,他們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捍衛著你們的尊嚴,捍衛你們在人間的存在。

  共工氏繞天柱而彷徨,越想越不通,一怒之下,以頭撞向了天柱。

  要如何理解共工氏的這一做法呢?

  在中國歷史上,找一個與之相似的例子并不難。

  公元554年,正是中國歷史上之南北朝亂世,西魏出動大軍進攻定都江陵的梁王朝。

  江陵城破之日,梁元帝蕭繹下令把所有十四萬卷藏書付之一炬。

  蕭繹其人,五歲時就能背出《曲禮》的上半部.雖然自幼瞎了一眼,卻異常好學,雖然只活了四十多歲,可是著作等身,超過五百卷。

  像他這樣一個一生愛書的人,一旦登臨帝位,第一件事情就下詔搜羅圖書。

  兩漢以至魏晉,經過王莽和董卓之亂,內府藏書,多已焚毀。民間還偶爾散著一些秘本。

  有賴于蕭繹的努力,江陵最終最終匯集了藏書十四萬卷。

  梁元帝焚書后,自己也萬念俱灰,想投火自殺,他的左右共同阻攔了他。在尋死不成的情況下,他又把所佩寶劍在柱上砍折,自嘆——

  “文武之道,今夜盡矣!”

  這誠然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場浩劫。

  設非蕭繹愛書成癡,這十四萬卷的圖書之運命,斷不至于此。這十四萬卷圖書之聚合、之離散,也正是蕭繹本人的運命。

  同樣的,如果不是共工氏本人對于本族信仰之虔誠,他也不會在不周山下,支持那么久。

  絕望之余,愛之深,則恨必切,說起來,也是人之常情了。

  [1]力黑問於太山之稽曰:蚩尤□□□驕溢陰謀,陰謀□□□□□□□□□□高陽,為之若何?

  太山之稽曰:子勿患也。夫天行正信,日月不處。啟然不怠,以臨天下。民生有極,以欲涅洫即失。豐而為殺,加而為既,予之為害,致而為費,緩而為哀。憂桐而君之,收而為之咎;累而高之,踣而弗救也。將令之死而不得悔。子勿患也。

  力黑曰:戰數盈六十而高陽未夫。涅溢早服,名曰天佑。天佑而弗戒,天地一也。為之若何?

  太山之稽曰:子勿言佑,交為之備。吾將因其事,盈其寺,拊其力,而投之殆。子勿言也。上人正一,下人靜之;正以待天,靜以須人。天地立名,萬勿自生,以隨天刑。天刑不僨,逆順有類。勿驚勿戒,其逆事乃始。吾將遂是其逆而戮其身,更置六直而合以信。事成勿發,胥備自生。我將觀其往事之卒而朵焉,待其來事之遂而私焉。壹朵壹禾,此天地之奇也。以其民作而自戲也,吾或使之自靡也。——《黃帝四經》

  [2] 關于不周山之所在,有如下諸說,一曰祁連山尾(六盤山西側),一曰寧夏賀蘭山東北部分,一曰內蒙古土默川平原以西,一曰山西省長子縣的西山。

  更有人考證出乃是位于中東敘利亞的赫爾蒙山。有些時候專家也很強的,讓中國人在上古時代,大部隊從黃河遠征中東,共工氏死在那里也就算了,顓頊又是怎么回來,也不怕迷路。

  對于這樣的專家,本人只能屁服的五屁投地了。

  [3]……不周之山。北望諸■(b9)之山,臨彼岳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山海經·西山經》

  [4]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 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淮南子天文訓》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70308/115270.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