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導讀:

就愛閱讀網友為您分享以下“微觀經濟學第九章考研資料”的資訊,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感謝您對92to.com的支持!

Q?

?x1?2

?,

xn?xn??x1

?Q,?,???<Q?x1,?,xn? 2?2??2

?

?1??1?

??Q?x1,?,xn????Q?x1,?,xn?<Q?x1,?,xn? ?2??2??1?

2??<1 ?2?1?1?

??<

2?2?

?

?

?

??>1

當按照邊際產量分配法則分配要素報酬,由于邊際生產力下降,故各要素的平均報酬將

下降。

(2)tQ?Q?tx1,.....,txn?

?

規模彈性??

?Q/Q?t/t

,其中t為要素投入增加比例。

經濟含義為用于衡量當要素投入增加一個百分點時,產出能增加多少個百分點。 (3)令tQ?Q?tx1,.....,txn?,

?

??

d(tQ)dt

?

?

ttQ

?

??t

??1

Q

ttQ

?

??

(4)tQ?x1,.....,xn??Q?tx1,.....,txn?

?

兩邊都求導:

n

?

i?1

?Q??tx1?

xi??t

??1

Q?xi?

令t=1,得:

?Q?xi

:第i種要素的邊際產量?MPi?,

所以得到歐拉定律:

n

?xiMPi??Q

i?1

?>1時,實際產量為Q,按邊際產量分配法則進行分配是不夠的,此時處于規模收益遞

增階段。

?<1時,實際產量為Q,按邊際產量分配法則進行分配有剩余,此時處于規模收益遞減階段。

?=1時,實際產量為Q,按邊際產量分配法則進行分配恰好分配完畢,此時處于規模收

33

益不變階段。

11.設某廠商只使用可變要素L(勞動)進行生產,其生產函數為

Q??0.01L?L?36L,Q為廠商每天產量,L為工人的日勞動小時數。所有市場均為完

3

2

全競爭的,單位產品價格為0.10美元,小時工資率為4.80美元。試求當廠商利潤極大時:

(1)廠商每天將投入多少勞動時間?

(2)如果廠商每天支付的固定成本為50美元,廠商每天生產的純利潤是多少?

解:(1)當廠商利潤極大時,有W?VMP

L

?P?MPL?P

dQdL,

即:

4.80?0.10?(?0.03L?2L?36) 解得:L?60,L?

203

2

(此時

dMPdL

?1.670,即處于邊際產量遞增階段,廠商未達到

最大利潤,舍去)

即當廠商實現利潤最大化時,應每天投入的勞動時間為60小時。

(2)利潤??TR?TC?PQ?(FC?VC)?PQ?(50?w?L) ?0.10?(?0.01?60?60

3

2

?36?60)?(50?4.80?60)

=22(美元)

即每天獲得的純利潤為22美元。

12.假設一壟斷者只使用一種可變的投入要素L,去生產單一產品。該可變要素的價格為w?5,產品需求函數和生產函數分別為P=85-3Q,Q?2L,求該壟斷者利潤極大時使用的L的數量、產品數量和產品價格。

解:(方法1)根據MRP

L

?MFC

L

求得利潤極大時的L、Q和p。

2

由P=85-3Q,得TR?P?Q?85Q?3Q 將Q?2L代入上式,得TR?170于是,MRP

dTRdL

85L?12

L?12L

L

??

又由于此要素按固定價格出售,故MFC

85L

L

?w?5

由MRP

L

?MFC

,L

?12?5,可得:L=25

Q?2L?2?25?10

P?85?3?10?55

(方法2)根據MR=MC求得利潤極大時的L、Q及P。

34

由P=85-3Q,得TR?P?Q?85Q?3Q 所以,MR?

dTRdQ

?85?6Q

2

由Q?2L,得L?

Q45252

2

,因此,TC?w?L?

5Q4

2

所以,MC?

dTCdq

?Q

由MR=MC,85?6Q?Q,得Q=10

P=85-3×10=55;此時,L?

14

Q

2

?25。

13.設甲廠商的產品為完全競爭市場,其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函數分別為: D:P?600?2Q S:P?120?Q

已知甲廠商的生產函數為f(L,K)?4L

SL:W?150?2L

0.5

0.5

K

0.5

?

(K?100),勞動供給函數為

,試問:

(1)廠商會雇用多少勞動?其工資為多少? (2)廠商的VMPL,MRP

L

,MC

L

及ACL各為多少?

(3)廠商會生產多少產量?其產品價格為多少? 解:(1)由產品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可求得產品市場價格為: P?600?2Q

?P?280 P?120?Q 因為MPL?2L

?0.5

K

0.5

?20L

?0.5

?

(因為K?100)

?0.5

故 MRP

L

?VMP

L

?P?MPL?5600L

?150?2L

0.5

所以 SL?AC而 MC

dAC

L

L

1

?

?L

dL

?150?3L

0.5

因為廠商雇傭勞動量的條件為:MC

L

?MRP

L

35

所以 150?3L

0.5

?5600L

?0.5

?150?L

0.5

?3L?5600

令X?L0.5,則上式可改為 3X

2

?150X?5600?0

X?

?150?1506

2

?67200

?24.92

代入X?L0.5,可得L=621 因為工資決定于SL?ACL

故 W?150?49.84?199.84 (2)由上面所求可知:當L=621時 VMP

L

?MRP

L

?5600L

0.5

?0.5

?224.72

MC AC(3)因為Q?40L

0.5

L

?150?3L?224.76

L

?150?2L

?

0.5

=199.84

(因為K?100)

把L=621代入,可得Q=996.8,P=280

14.某廠商生產一種產品,其單價為10元,月產量為100單位,每單位產品平均可變成本為5元,平均不變成本為4元。試求其準租金和經濟利潤。兩者相等嗎?

解:由題設P=10,Q=100,AVC=5,AFC=4,得

準租金Rq?TR?TVC?P?Q?AVC?Q ?(P?AVC)?Q?(10?5)?100=500元

經濟利潤??TR?TC?TR?(TVC?TFC) ? P ? Q ? ( AVC + AFC ) ? Q

?(P?AVC?AFC)?Q?(10?5?4)?100?100元

由此可見,準租金與經濟利潤是不等的。這是因為準租金指總收益扣去可變總成本后的余額,而經濟利潤又是準租金扣去總固定成本的余額。

15.某農場主決定租進土地250公頃,固定設備的年成本為12000美元(包括利息、折舊等),燃料、種子、肥料等的年成本為3000美元,生產函數為Q??L?20L?72L,Q為谷物年產量(噸),L為雇傭的勞動人數,勞動市場和產品市場均為完全競爭,谷物價格每噸75美元,按現行工資能實現最大利潤的雇傭量為12人,每年的最大純利潤為3200美元,他經營農場的機會成本為5000美元,求:

3

2

36

真題詳解

第9章 生產要素價格理論

9.1 考點難點歸納 9.1.1 提綱挈領 完全競爭廠商:VMP?W,MP?P?W 生產要素的使用原則賣方壟斷廠商:MRP?W,MR?MP?W 第買方壟斷廠商:VMP=MFC 九章一般表達式: MRP=MFC 生dU/dL?W 序數效用分析:產dU/dY要素要素供給原則價格MULdY?基數效用分析:? 理dLMU論Y

地租、利息的決定勞動供給曲線與工資率的決定

土地的供給曲線和地租的決定

資本的供給曲線和利息的決定

歐拉定理:Q?L??Q

?L?K??Q

?K

A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G?A?B

9.1.2 內容提要

一、分配理論概述

生產要素是指廠商為從事產品生產和提供勞務而投入的各種經濟資源,通常也被稱為生產資源。生產要素通常被分為四種:勞動、土地、資本和企業家才能。

1.收入分配

社會收入的分配與生產要素價格有關,居民擁有生產要素,并提供生產要素,這是他們收入的來源:勞動的供給者得到工資;資本的供給者得到利息;土地的供給者得到地租;企業家才能的供給者得到利潤。

2.洛倫茨曲線

洛倫茨曲線用來檢驗社會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如圖9.1所示;縱軸OZ表示國民收入百分比,橫軸OX表示人口百分比,對角直線OY是收入分配絕對平均曲線,折線OXY為絕對不平均曲線,而OHY為實際收入分配線,即實際洛倫茨曲線。洛倫茨曲線的彎曲程度越大,即OHY線越凸向橫軸,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反之亦然。

圖9.1 洛倫茨曲線

3.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是衡量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標。在圖9.1中,A為洛倫茨曲線與45°線之間的部分,B為洛倫茨曲線與折線OXY之間的部分,即:基尼系數G?A/(A?B),O≤G≤1。 基尼系數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數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均。

二、完全競爭條件下要素價格的決定

1.完全競爭的要素市場

完全競爭的要素市場具有以下四個條件:(1)要素市場上有無數個賣者和買者;(2)同一種生產要素都具有同質性;(3)買賣雙方都能自由地進出要素市場,要素可以自由流動;

(4)要素買賣各方對市場都有完全的信息。

2.生產要素的需求

(1)引致需求

產品市場上的需求和生產要素市場的需求具有不同的性質。在產品市場上,需求來自消費者,消費者為了直接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對商品的需求。而廠商購買生產要素并不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而是為了生產和出售這些商品以獲得收益。因而引致需求指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間接地引致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為直接需求。

(2)廠商使用要素的原則

廠商為了使利潤最大化,在使用生產要素時遵循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的原則,亦即邊際收益產品等于邊際要素成本的原則。

要素的“邊際收益”即增加一單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它用要素的邊際收益產品MRP來表示,利用數學式可以得出MRP。

R(L)?Q(L)?P?Q(L)?為收益函數,其中L為使用的要素,R(L)為廠商的收益,Q(L)為產量,P?Q(L)?為產品需求價格。它的一階導數為: dQ(L)

dL

dP

dQdPdQdQdLdQdL MRP??P???Q ?(Q??P)??MR?MP

因為對完全競爭廠商來說,MR=P,得到MRP?MP?P,定義要素邊際產品MP與產品價格P的乘積MP?P為邊際產品價值VMP,因而完全競爭廠商使用要素的原則為:邊際產品價值等于邊際要素成本。

(3)完全競爭廠商對要素的需求

廠商對要素愿意支付的價格取決于要素的邊際收益即邊際產品價值,并且邊際產品價值VMP?MP?P,完全競爭廠商面臨不變的價格P,而由于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使用,使得VMP呈遞減的趨勢,所以要素需求曲線也向右下方傾斜并且和VMP曲線重合,即d=VMP,如圖9.2所示。

圖9.2 要素的供求均衡

3.完全競爭廠商面臨的要素供給

完全競爭廠商面臨的要素供給曲線是一條水平線。因而廠商的平均要素成本、邊際要素成本和要素價格三者相等,即S=AFC=MFC,如圖9.2所示。

4.完全競爭廠商的要素需求和供給的均衡

根據完全競爭廠商使用要素的原則,可以得到完全競爭廠商的要素供給均衡條件為:MRP=VMP=MFC=AFC

如圖9.2所示,d表示要素的需求曲線,S表示要素的供給曲線,E點為均衡點,均衡價格為W0,要素數量為Q0。如果要素使用量為Q1?Q0,廠商的邊際產品價值為W1,邊際成本為W0,W1?W0,廠商增加要素的使用量是有利可圖的。反之若要素使用量為

Q2?Q0,則要素的邊際產品價值為W2,小于廠商的邊際成本,廠商會減少要素的使用量。

這樣最后當要素的需求等于要素的供給時,即在點E時,要素市場達到了均衡。

5.歐拉定理

歐拉定理認為,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假設在長期中規模收益不變,則全部產品正好足夠分配給各種要素。這一定理也稱為產量分配凈盡定理。假設有兩種生產要素勞動L和資本K,生產函數為Q=Q(L,K),若生產規模不變,則有:Q?L??Q

?L?K??Q

?K,這就是歐拉

?Q

?K定理,它表明在所給條件下,全部產品Q恰好足夠分配給勞動要素L和資本要素K。其中

?L

?Q為資本的邊際產品MPK,為勞動的邊際產品MPL,因而歐拉定理也可以表示為:

Q?K?MPK?L?MPL。

三、不完全競爭條件下要素價格的決定

不完全競爭市場分為壟斷、壟斷競爭和寡頭。現分為三種情況分析一種生產要素在壟斷條件下的價格決定問題。

1.某廠商的產品市場是壟斷的,而要素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在此情況下,廠商的要素供給曲線是水平線,要素需求曲線則由MRP曲線表示。該廠商的產品需求曲線是市場對該產品的需求曲線,市場的要素需求曲線是使用該要素的產品市場壟斷廠商的要素需求曲線的總和。要素市場價格由市場的供求曲線決定,廠商對要素的購買量則決定于市場價格和壟斷廠商的要素需求曲線。即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原則是W=MRP。

2.某廠商的產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但要素市場是買方壟斷。在這種情況下,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是VMP,邊際成本是MFC,要素的供給曲線W(L)是向右上方傾斜的市場供給曲線。要素價格由要素供給曲線W(L)決定,廠商對要素的購買量決定于VMP和MFC的均衡點。即此種情況下,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原則是VMP=MFC。

3.產品市場的賣方壟斷和要素市場的買方壟斷共存條件下要素價格的決定。此時,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是MRP,邊際成本是MFC,廠商對要素的購買量決定于MRP曲線和MFC曲線的均衡點,并與AFC曲線一起決定均衡價格。即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原則是MRP=MFC。

四、工資、地租、利息和利潤

1.勞動市場的均衡和工資

工資是對勞動這一生產要素提供勞務的報酬,它由勞動市場上勞動的供給和需求相均衡時決定的。

(1)勞動的供給曲線

勞動的供給曲線先有正斜率,后為負斜率,是一條向后彎曲的曲線。如圖9.3(a)所示,

勞動供給曲線之所以向后彎曲,是因為勞動供給不僅是工資率的函數,也是閑暇愿望的函數。工資率的提高對勞動供給產生兩種效應: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在兩種效應的共同作用下勞動供給曲線向后彎曲。

替代效應是指當工資率提高時,消費者放棄勞動享受閑暇的代價較大,消費者就增加勞動時間替代閑暇時間。收入效應指當工資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收入上升,消費者可能減少勞動時間而增加閑暇時間。

圖中在C點以前,工資率較低,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消費者為了得到更多的工資收入,他會增加勞動的時間,從而勞動的供給隨工資率的上升而增加,表現為勞動的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在C點以后,工資率較高,替代效應小于收入效應,消費者減少勞動的時間增加閑暇消費,從而勞動的供給隨工資的上升反而減少,表現為供給曲線向后方彎曲。這樣整條勞動供給曲線就先向右上方傾斜后向右上方彎曲。

圖9.3 勞動供給曲線與勞動市場均衡

(2)勞動市場均衡和工資的決定

應當注意,向后彎曲的勞動供給曲線是針對個人或家庭的個體而言的,而整個市場的勞動供給曲線應當是所有個體勞動供給曲線的水平相加。可以認為,在較高的工資水平上,現有工人也許會提供較少的勞動,但高工資也會吸引新的工人進入,從而市場勞動供給曲線仍然是向右上方傾斜的。迄今也沒有經驗材料表明一種勞動的市場供給曲線時向后彎曲的。

勞動供給曲線與勞動需求曲線相交就得到勞動市場的均衡,如圖9.3(b)所示。均衡點為E,勞動的價格(即工資率)為W0,這說明工資率由勞動的供求關系決定。

2.土地市場的均衡和地租

(1)地租的決定

地租是在一定時期內利用土地的生產力的代價或對土地這一生產要素提供的勞務的報酬,由土地市場上土地供給與需求決定。

土地的供給有固定性、缺乏彈性的特點,因而土地的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線。把向右下方傾斜的土地需求曲線和垂直的土地供給曲線結合起來可以得到地租的決定,如圖9.4所示,土地需求曲線D和供給曲線S的交點E為土地市場均衡點,均衡地租為R0。

圖9.4 土地市場的均衡

(2)地租產生的原因

在土地只有一種用途(如種植玉米)的情況下,地租產生的原因在于土地稀少,供給有限,因為在只有一種用途的情況下可被用于種植玉米的土地供給量是不變的,不會由于地租的高低而改變其供給量。這樣地租的高低取決于對種植玉米的土地的需求,從而歸根結底取決于玉米價格的高低。玉米的價格越高,圖9-4中D線的位置越高,則地租R0也就越高,

反之亦然。只要地租稍大于零,供給量就會是S,因為這塊地被假設為除種植玉米外沒有別的用途。可見地租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的固定不變的稀缺的性質。正是這一性質使玉米的價格上升時地租也上升,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土地只有一種用途時),全部地租都是盈余。

但是當土地不止一種用途時,如除了種植玉米外還可以有其他的用途,而最有利的用途是種植小麥。那么種植小麥的出現將導致對土地的需求,在圖中用D表示,這樣又決定一個地租為R0長方形ER0OQ表示種植小麥所支付的地租總額。這一地租總額是將土地用作

''種植玉米的機會成本。而長方形ER0R0E減去ER0OQ的差額被認為是盈余。 ''''''

根據地租產生的原因,可將租金的概念擴展:租金是指一種生產要素所得到的報酬或收益超過這一要素在另一種最好用途中可能得到的報酬或收益的余額。這種超額利潤也被稱為準租金。

3.資本市場的均衡和利息

利息指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所獲得的市場報酬,它由資本要素的供求關系決定。

在某一時點上資本品是固定的,因而資本的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線,當資本品增多時,資本供給曲線右移。把向右下方傾斜的資本需求曲線和垂直的資本供給曲線結合起來可以得到利息的決定,如圖9.5所示,資本需求曲線D和供給曲線S的交點E為均衡點,此時決定了均衡利息R0。

圖9.5 資本市場的均衡

西方經濟學者將利潤區分為正常利潤和超額利潤,認為正常利潤是對企業家才能這一生產要素的報酬,他們把正常利潤歸入成本,看作是工資的一種特殊形式,其高低由企業家才能的供求所決定。超額利潤是指超過正常利潤的那部分利潤,這主要來源于企業家才能的創新、冒險經營的風險以及市場競爭的不完全性。

9.2 考研真題與典型題

9.2.1 概念題

1.經濟地租(economic rent)(武大2001研;華中科技大學2005研;廈門大學2006研)

2.準租金(quasi-rent)(中南財大2004研;人大1999研;華中科大2002研;中央財大2006研)

3.引致需求(derived demand)(武大2002研)

4.邊際收益產品(marginal revenue product)(人大1998、2000研;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研;北交大2006研)

5.洛倫茨曲線(華中科技大學2005研)

6.恩格爾系數(復旦大學1999研)

7.生產者剩余(華中科技大學2006研;南京大學2006研;西安交大2006研)

8.歐拉定理(中央財大2005研)

9.賣方寡頭(oligopoly)

10.買方寡頭(oligopsony)

9.2.2 簡答題

1.按照微觀經濟學的分析,相同質量的勞動應該獲得相同的工資率。但是在我國不同行業或不同地區之間,相同質量的勞動的工資率存在很大的差異,你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北師大2005研)

2.規模報酬的遞增、不變和遞減這三種情況與可變比例生產函數的報酬遞增、不變和遞減的三種情況的區別何在?“規模報酬遞增的廠商不可能也會面臨要素報酬遞減的現象”這個命題是否正確?為什么?(廈門大學2004研)

3.解釋說明:為什么廠商利潤極大化的條件MC=MR可以重新表達為MFC=MRP?假如產品市場是完全競爭,那么,利潤極大化的條件MC=MR=P就可以表達為MFC=VMP,為什么?作圖說明VMP與MRP的區別,以及在產品市場是非完全競爭條件下,廠商雇傭最后那個工人獲得經濟利潤的情況。(廈門大學2004研)

4.廠商的要素使用原則與利潤最大化產量原則有何關系?消費者的要素供給原則又是什么?(武大2002研)

5.在產品市場不完全競爭但生產要素市場完全競爭的條件下,生產要素的價格是怎樣決定的?(北師大2003研)

6.關于利潤最大化的條件。(1)選擇產量和選擇要素投入時,廠商利潤最大化的一般條件各是什么?(2)說明兩個條件的一致性。(3)是否只要滿足該條件就不會虧損?為什么?

(4)在什么情況下即使虧損也要繼續營業?(5)在不同市場環境下,廠商利潤最大化條件有何變化?(武漢大學2004研)

7.運用無差異曲線分析法分析個人的最優儲蓄決策,并說明利率對儲蓄的影響。(西南財大2004研)

8.如何理解利潤最大化條件?MR=MC與VMP=MCL兩個公式一樣嗎?為什么?

9.如何區分準地租和經濟租金?

10.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是如何體現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的?

11.簡述在勞動供給中,工資率變化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中央財大2003研)

12.土地的供給曲線為什么垂直?

13.簡述完全競爭條件下市場要素需求曲線。(人大1999研)

14.假設一個廠商面臨完全競爭要素和產品市場,我們如何來描述該廠商的行為?描述在完全競爭市場情況下,個別廠商對一種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

15.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在多種要素可變的情況下(長期內)廠商對某一生產要素A的需求曲線與單一要素可變的情況下(短期內)對生產要素A的需求曲線有何不同?并解釋原因?

16.在單一可變要素下(勞動),某廠商是產品的賣方壟斷廠商,它所面臨的要素市場是 完全競爭的,在這種情況下該廠商對勞動的需求曲線是什么樣的?

17.在討論固定要素價格時,租金和準租金分別指的是什么?請簡要說明。

18.生產者剩余與消費者剩余有何異同?

19.如果社會生產使用要素劃分為能源消耗和其他消耗,均為正常要素,且在一定時期內,社會技術水平、社會產出和要素的價格保持相對穩定,試結合圖形分析:

(1)社會生產均衡時能源和其他消耗的最優數量。

(2)能源價格上升時,是否一定會以其他要素消耗替代能源消耗?為什么?

(3)如果社會產品生產出現技術進步,單位產品能耗降低。試分析社會生產的均衡點,能源使用的比例將升高還是降低?(重慶大學2005研)

20.簡述在微觀經濟學中產品市場理論與要素市場理論的異同點。

21.為什么老年人的儲蓄比年輕人的儲蓄多?

22.一種意見是“土地價格的上漲導致房屋價格的上漲”;另一種意見是“房屋的價格上漲導致了土地價格的上漲”。你的觀點如何?

23.有一種觀點認為應對演員的高額收入征收高額的累進稅,你的意見如何?

24.假定有兩行業:制造業和零售業。比較這兩行業的勞動需求的長期彈性的大小關系,并解釋原因。

25.改革開放以來大批農民進城打工,增加了勞動力的供給,假定在一個實行開放政策的城市,職工有較大的可流動性,勞動的邊際產品價值曲線是一條斜率為負的直線。

(1)試作圖分析農民進城打工對該城市職工工資水平和職工工資總額的影響。

(2)根據所作的圖分析農民進城打工對該城市雇用勞動力的廠商的收入的影響。

(3)根據您對本題前兩問的回答,分析農民進城打工對該城市的綜合影響。(北大1998研)

26.簡述生產要素供給的分類。

27.簡述產品市場理論與要素市場理論的異同(在微觀經濟學研究范圍內)。

9.2.3 計算題

1.近年來,我國政府逐步推行最低工資制度,本題旨在分析推行這一制度的效果。假設勞動力供給為L=10W,其中L為勞動力數量(以千萬人/年計),W為工資率(以元/小時計),勞動力需求為L=60-10W,

(1)計算不存在政府干預時的工資率與就業水平;

(2)假定政府規定最低工資為4元/小時,就業人數會發生什么變化?

(3)假定政府不規定最低工資,改為向每個就業者支付1元補貼,這時的就業水

平是多少?均衡工資率又發生什么變化?(人大2004研)

2.一個消費者要分配24小時給工作和休閑。她的效用來自于休閑時間R和收入I,她工作一小時的工資率為PL,她一天的效用函數為U(R,I)?48R?RI?R

(1)給出這個消費者的勞動供給函數。

(2)她工作的時間會隨著工資率的增加而增加嗎?

(3)不管工資率有多高,她的工作時間有一個極限嗎?(清華大學2005研)

3.工人或者具有高能力(H),或者具有低能力(L)。一項高質量的教育(e)能夠提高工人的生產率(y):高能力的人受了此項教育后的生產率為:y=H+de;低能力的人受了此教育之后的生產率為:y=L+de。假定學費與質量無關,所以我們抽象掉學費。為了獲得這項教育,低能力(L)的人要承受的非貨幣成本為:C(e)=e;而對高能力(H)的人來說,該成本為C(e)=ke,0<d<k<1。教育對工人的報酬為W-C(e),而企業則獲得:y-W。如果企業不知道工人們的生產率,只有工人知道自己的生產率,企業則只有把教育當作信號來辨別H或L。假定企業相信,只有H型的工人才會選擇e>=e*的教育,而L型的工人則只會選擇e<e*的教育,那么,e*值為多少才合適?(北大2002研)

4.假定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函數分別是工資的增函數和減函數,證明如果勞動力市場是買方壟斷的,那么最低工資法有可能帶來勞動就業的增加。(此題為了測試考生是否具有運用實質函數的基礎知識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北大1999研)

4. 假定在一個四人社會中,總收入為100,甲、乙、丙、丁四人的收入分別為10、20、30、40。畫出洛倫茨曲線,并計算這個四人社會的基尼系數。(上海交通大學2007研)

22SsD2

5.已知某完全競爭廠商的生產函數為Q=6L3K1,其中L為勞動投入量,K為資本投入量。

(1)如果生產要素的價格分別為rL=2和rK=1,求K=9時廠商的短期成本函數;

(2)如果產品的價格為P=10,求K=9時廠商對勞動L的要素需求;

(3)如果要素價格分別為rL=2和rK=1,求廠商的生產擴展曲線;

(4)求(3)中對應的廠商的長期成本函數。(人大1999研)

6.假定某一具體地區的漢堡市場是競爭性的。在漢堡的競爭價格下,對于漢堡工人的需求為:L=168-12w,其中w為支付給漢堡工人的工資。

假定該地區漢堡工人的供給取決于其工資水平:L=-24+6w

(1)畫出漢堡工人的需求與供給曲線。

(2)假定勞動力市場是競爭性的。找到漢堡工人的均衡工資水平和就業水平。

(3)現在假定該地區的漢堡商店進行了合并,形成了一個實體。漢堡的市場仍然是競爭性的,因為人們可以到別的市場去購買漢堡。但漢堡工人的市場則是買方壟斷的。請找出這種情形下的均衡工資和就業水平。(人大2006研)

7.有一家公司,其產出Q與熟練勞動和非熟練勞動的小時數之間的關系如下:

Q=300S+200F-0.2S2-0.3F2

其中,S代表熟練勞動的小時數,F代表非熟練勞動的小時數。熟練勞動的小時工資是10美元,非熟練勞動的小時工資是5美元。在這種工資率上,企業可以雇傭到它所需要的那么多的勞動力。

(1)該公司的總工程師建議企業雇傭400小時的熟練勞動和100小時的非熟練勞動。請評價這個建議。

(2)如果該公司決定一共花費5000美元去雇傭熟練勞動和非熟練勞動,每種勞動分別應當雇傭多少小時?

(3)如果每單位產出的價格是10美元(并且它不隨產出變動而變化),該公司應當雇傭多少小時的非熟練勞動。(北方交大2000研)

8.給定下列條件:

(1)要素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且廠商要素投入向量為:

X=[X1,X2,??,Xn],對應的價格向量為:

R=[r1,r2,??,rn]

(2)廠商規模收益不變

請推導出廠商超額利潤與壟斷力的關系。(北大1997研)

9.某壟斷企業由兩個工廠構成,工廠I的生產函數為y1?x1x2

為y2?x1x2?1???1??,工廠II的生產函數,其中x1和x2為兩種要素的投入數量,?與?為常數。如果要素市場為完

全競爭市場,r1和r2為兩種要素的價格,則該企業的成本函數如何?(北大2003研)

10.給定生產函數Q=Q(x1,x2??,xn)為λ次齊次生產函數,x1,x2??,xn分別為各種要素的投入量,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將企業一分為二,分立后的兩個企業的產出之和小于原來企業的產出,則應該滿足什么條件(給出數學推導)?如果按照邊際產量分配法則分配各要素報酬,會出現什么結果?

(2)規模彈性(Elasticity of Scale)ε的數學定義和經濟學含義是什么?

(3)規模彈性ε和λ的關系是什么?請給出數學證明;

(4)證明歐拉定律(Eula’s Law):

n

?

i?1Xi?MPi??Q

其中,xi為第i種要素的投入量,MPi為第i種要素的邊際產量,解釋歐拉定律的經濟學含義。(北大2001研)

11.設某廠商只使用可變要素L(勞動)進行生產,其生產函數為Q??0.01L?L?36L,Q為廠商每天產量,L為工人的日勞動小時數。所有市場均為完32

全競爭的,單位產品價格為0.10美元,小時工資率為4.80美元。試求當廠商利潤極大時:

(1)廠商每天將投入多少勞動時間?

(2)如果廠商每天支付的固定成本為50美元,廠商每天生產的純利潤是多少?

12.假設一壟斷者只使用一種可變的投入要素L,去生產單一產品。該可變要素的價格為w?5,產品需求函數和生產函數分別為P=85-3Q,Q?2L,求該壟斷者利潤極大時使用的L的數量、產品數量和產品價格。

13.設甲廠商的產品為完全競爭市場,其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函數分別為: D:P?600?2Q

S:P?120?Q

已知甲廠商的生產函數為f(L,K)?4L

SL:W?150?2L0.50.5K0.5?(K?100),勞動供給函數為,試問:

(1)廠商會雇用多少勞動?其工資為多少?

(2)廠商的VMPL,MRPL,MCL及ACL各為多少?

(3)廠商會生產多少產量?其產品價格為多少?

14.某廠商生產一種產品,其單價為10元,月產量為100單位,每單位產品平均可變成本為5元,平均不變成本為4元。試求其準租金和經濟利潤。兩者相等嗎?

15.某農場主決定租進土地250公頃,固定設備的年成本為12000美元(包括利息、折舊等),燃料、種子、肥料等的年成本為3000美元,生產函數為Q??L?20L?72L,Q為谷物年產量(噸),L為雇傭的勞動人數,勞動市場和產品市場均為完全競爭,谷物價格每噸75美元,按現行工資能實現最大利潤的雇傭量為12人,每年的最大純利潤為3200美元,他經營農場的機會成本為5000美元,求:

(1)每個農業工人的年工資是多少?

(2)每公頃土地支付地租是多少?

16.假定對勞動的市場需求曲線為DL??10W?150,勞動的供給曲線為SL?20W,

其中SL、DL分別為勞動市場供給、需求的人數,W為每日工資。問:

(1)在這一市場中,勞動與工資的均衡水平為多少?

(2)假如政府希望把均衡工資提高到6元/日,其方法是將錢直接補貼給企業,然后由企業給工人提高工資。為使職工平均工資由原來工資提高到6元/日,政府需補貼給企業多少?新的就業水平是多少?企業付給職工的總補貼將是多少?

(3)假如政府不直接補貼給企業,而是宣布法定最低工資為6元/日,則在這個工資水平下將需求多少勞動?失業人數是多少?

32

9.2.4 論述題

1.為什么勞動力供給曲線向后彎曲?(清華大學2004研)

2.簡述要素價格與收入分配的關系。(中國政法大學2005研)

3.對出租車實行執照控制的城市,出租車司機即使使用自己的汽車運營,或須向他人購買執照,或須向執照擁有者支付一定的租金(北京稱“車份錢”)。

請說明:(1)什么因素決定執照費(或租金)?

(2)執照控制會使誰獲益,誰蒙受損失?(北師大2004研)

4.試證明:勞動和資本的產出彈性為常數當且僅當生產函數具有Cobb-Doulgous的形

αβ式,即F(L,K)=AKL(清華大學2004研)

5.給定P?h(q)

MPL/MPK?MCI/MCI,q?f(K,L),w?g(L),r??(K)。證明LK,其中MCI表示要素投入的邊際成本。

6.假設原來是完全競爭的許多廠商合并為一個純粹壟斷者(賣方壟斷)。又假設壟斷者使用原有各廠商的廠房設備和生產技術,并且市場對行業產品的需求狀況沒有發生變化,壟斷者使用的可變生產要素的數量,為什么不是原有各廠商使用的要素相加之和?

7.近年來,有大量的職工從廣東、湖南、福建等省市移入深圳特區,由于深圳特區的開放政策,使得深圳的職工有較大的流動性,設勞動的邊際產品價值曲線如圖9.6所示。問:

?,均衡工資受何影響? (1)假如移入深圳的職工使勞動的供給曲線從L1L1移到L2L2?

(2)原有深圳職工的總工資額受何影響?

(3)如果深圳所有資金(資本)歸原有職工所有,不屬于移入深圳的職工所有,那么移入深圳的職工對資本所有者得到的收入有何影響?

(4)移入深圳的職工對深圳原有工資和資本的影響是否有好處?如果有,達到什么程度?

圖9.6 勞動的邊際產品價值曲線

8.如圖9.7,要素A的壟斷出售面臨要素A的壟斷購買者,且假設要素A是該壟斷購買者的惟一可變要素。

(1)在什么點上,要素A的壟斷出售才將使其總利潤為最大?

(2)在什么點上,要素A的壟斷購買者將使其總利潤為最大?

(3)實際結果將如何?

(4)舉出雙邊壟斷的幾個例子?

圖9.7 邊際收益產品曲線

9.試闡明在生產要素市場上,廠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均衡條件。

10.在單一要素可變的條件下,廠商分別在完全競爭、買方壟斷和賣方壟斷條件下,對勞動的需求有何不同?

11.一項研究表明,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某學區的教師工資取決于該地區內學區數量的多少。

請分析如下問題:

(1)如果該地區內的學區比較多,那么某特定學區的教師工資會高一些還是會低一些?

(2)假定教師可毫無代價地到該地區以外的學區去任職,這是否會影響第一個問題的答案?

(3)近年來,大的學區傾向于分散成若干個小學區,并且每個小學區自己有權制定聘用或解聘教師的規章制度,這對教師工資有何影響?

(4)贊成學區分散的理由有哪些?

11. 請根據要素價格和交易量決定的理論,分析比較完全競爭或完全壟斷的產品和要素市場結構對就業量和工資率的影響。(中財2005研)

12. 假定某地方政府為了讓窮人能夠租得起房屋,對房屋租賃市場實施了限制性租金上限政策,即規定了房東向房客收取的租金上限。

(1)請根據房屋租賃市場上房屋供給和需求的特點,畫圖分析短期中租金限制政策的影響,說明該政策對供給、需求、租金和供求關系(短缺還是過剩)的影響。

(2)請根據房屋租賃市場上房屋供給和需求的特點,畫圖分析長期中租金限制政策的影響,說明該政策對供給、需求、租金和供求關系(短缺還是過剩)的影響,并與短期情形進行比較。

(3)租金限制政策,對房東的房屋出租行為可能會產生何種影響? 即:房東可能采取哪些方式對租金上限政策做出反應?(人大2007研)

9.3 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9.3.1 概念題

1.經濟地租(economic rent)(武大2001研):準地租的—種特殊形式。一般準地租指邊際生產力較高、質量較好的生產要素,在短期內由需求方面的因素所引起的一種超額收入。相反,經濟地租則是指質量較差的生產要素,在長期內由于需求增加而獲得的一種超額收入。兩者的共同點都是由需求方面決定,而與供給無關。例如有甲、乙兩類勞動生產要素,乙類優于甲類,如果甲類要求每月工資800元,乙類要求每月獲得1000元,從長期看,因為乙類勞動者已大量增加,社會普遍工資水平已提高到乙類勞動者所要求的工資水平,因此,他們每月得1000元工資是正常工資,而不存在超額收入和準地租的問題。但是,由于廠商對勞動需求的增加,單靠乙類勞動者不能滿足需要,還必須雇用甲類勞動者,因為工資水平已普遍漲到1000元,甲類工人當然也能得到1000元,然而他們本來只要求得800元,于是得到了超過自己要求的工資200元。這200元就被認為是準地租。但是,這種準地租畢竟不同于一般準地租,一般準地租是由于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水平較高的結果,而這種準地租是由于需求數量增加的結果,而且是在長期內存在的,所以被稱為經濟地租。這種經濟地租在一定意義上類似消費者剩余,是生產要素所有者所得到的超過他愿意接受的收入部分。

2.準租金(quasi-rent)(中南財大2004研;人大1999研;華中科大2002研):又稱為準地租。指有些生產要素的租金,在一定條件下只取決于該生產要素的需求方面,而與其供給無關。一般來說,準地租是某些質量較高的生產要素,在短期內供給不變的情況下所產生的一種超額收入。例如,廠商使用的廠房、機器設備等生產要素,從短期看,它的供給數量固定不變,供給彈性幾乎為零,正如土地的供給彈性為零一樣。如果廠商所使用的是較好的廠房、設備,其邊際收益產量較高,也就是說它們的邊際生產力曲線或需求曲線的位置較高,所得租金水平也就較高,通常表現為獲得超額利潤,這部分利潤就被看作是由廠房、機器設備的需求決定的,而與供給無關。

圖9.8 準租金曲線

如圖9.8所示,橫軸表示短期內廠房、設備的數量,縱軸表示廠房、設備的租金。DD為一般社會水平的廠房、設備的需求曲線,它與供給曲線SS相交于E。因而社會一般水平的廠房、設備的租金為OP。D'D'表示使用較好的廠房、設備的邊際生產力曲線或需求曲線,

它與SS相交于E'。因而使用較好的廠房、設備的租金為OP',OP'>OP。其差額PP'就表示使用較好廠房和設備所得到的超額利潤,它與供給方面無關,只取決于需求,所以稱為準租金。較高技術的工人和企業家的收入的一部分也可以稱為準租金。

3.引致需求(derived demand)(武大2002研):又稱“派生需求”。指由于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而引起企業對生產要素的需求,這種需求來自廠商。相對而言,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稱之為直接需求。企業對生產要素的需求不同于消費者對于商品的需求。在產品市場上,需求來自消費者,而消費者購買產品是為了自己的消費,從中獲得滿足,一次購買過程到此結束。與此不同,在生產要素市場上,需求來自企業,而企業購買生產要素是為了生產,從中獲得利潤。企業購買生產要素并不是一次經濟行為的終結。一個企業能否獲得利潤并不取決于其自身,而是取決于消費者對其所生產的產品的需求,要看消費者是否愿意為其產品支付足夠的價格。如果不存在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則廠商就無法從生產和銷售中獲得收益,從而也不會去購買生產資料和生產產品。或者說,消費者對產品的直接需求,引致和派生了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某一種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的形態,是從使用這種生產要素的最終產品的需求曲線派生出來的。

當然,在要素市場上,生產要素的價格仍然取決于企業對于生產要素的需求、要素所有者對生產要素的供給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例如,在勞動市場上,勞動者必須決定是否工作和工作多少,而每個企業則必須決定使用多少勞動。但是,不同于產品市場,企業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源于要素的生產能力,源于要素生產出的產品的價值。

4.邊際收益產品(marginal revenue product)(人大1998研;人大2000研):指在其他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變時追加一單位的某種生產要素投入所帶來的收益。它等于邊際物質產品(MP)與邊際收益(MR)的乘積,即MRP=MP·MR。邊際收益產品是以收益表示的邊際生產力,它受邊際物質產品和邊際收益兩個因素的影響。由于邊際物質產品是遞減的,因而邊際收益產品也是遞減的,邊際收益產品曲線向右下方傾斜。邊際收益要視不同的市場曲線而定。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廠商的邊際收益等于價格,邊際收益產品曲線與邊際產品價值曲線重合,兩條曲線按同一速度下降;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上,廠商面臨一條傾斜的需求曲線,邊際收益遞減,邊際收益小于價格,因而邊際收益產品曲線與邊際產品價值曲線不再重合,前者以更快的速度下降。邊際收益產品曲線反映了廠商增加一單位這種生產要素給它帶來的收益。廠商正是根據這一收益大小來決定它對該要素的需求量及價格。因此,邊際收益產品曲線就是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它與要素供給曲線的交點,決定了該生產要素的均衡價格與均衡量。在這一點上,該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等于該生產要素的邊際成本,只有在這一條件下,廠商才會實現利潤最大化。

5.洛倫茨曲線:指以它的發明者美國統計學家洛倫茨命名的用以描述社會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線。洛倫茨把社會居民依其收入多少分成若干等級,再分別在橫坐標和縱坐標上標明,連接每個等級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和每個等級人口的收入占社會總收入的百分比所形成的一條曲線,就叫洛倫茨曲線。如圖9.9所示,橫軸OP表示社會總人口,并被分為100等份;縱軸OI表示社會總收入,也被分為100等份,OPYI為正方形,OY直線是正方形的對角線,OY曲線便是洛倫茨曲線。OY對角線表示社會收入分配絕對平均;OPY線表示社會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因此,洛倫茨曲線愈靠近對角線表示分配愈平均;愈靠近OPY線表示分配愈不平均。

圖9.9 洛倫茨曲線

6.恩格爾系數(復旦大學1999研):是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用公式表示為: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總額/家庭或個人消費支出總額×100%。

世界著名的德國統計學家恩思特1857指出,隨著家庭和個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將逐漸減小,這一定律被稱為恩格爾定律。恩格爾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隨收入變化而變化的一定趨勢。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間的相關關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來說明經濟發展、收入增加對生活消費的影響程度。眾所周知,吃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較低時,其在消費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隨著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消費的重心才會開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轉移。因此,一個國家或家庭生活越貧困,恩格爾系數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爾系數就越小。

國際上通常用恩格爾系數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于30%為最富裕。在我國運用這一標準進行國際和城鄉對比時,要考慮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費品價格比價不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以及由社會經濟制度不同所產生的特殊因素。對于這些橫截面比較中的不可比問題,在分析和比較時應做相應的剔除。另外,在觀察歷史情況的變化時要注意,恩格爾系數反映的是一種長期的趨勢,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絕對傾向。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動中求得長期的趨勢。

7.生產者剩余:是指廠商在提供一定數量的某種產品時實際接受的總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總支付之間的差額。它通常用市場價格線以下,廠商的供給曲線(即SMC曲線的相應的部分)以上的面積來表示,如圖9.10中的陰影部分面積所示。其原因在于:在生產中,只要價格大于邊際成本,廠商進行生產總是有利的。這時,廠商就可以得到生產者剩余。因此,在圖9.10中,在生產零到最大產量Q0之間的價格線以下和供給曲線(即短期邊際成本曲線)以上的陰影部分面積表示生產者剩余。其中,價格線以下的矩形面積OP0EQ0表示總收益即廠商實際接受的總支付,供給曲線(即短期邊際成本曲線)以下的面積OHEQ0表示總邊際成本即廠商愿意接受的最小總支付,這兩塊面積之間的差額構成生產者剩余。

圖9.10 生產者剩余

8.歐拉定理:又稱為產量分配凈盡定理。指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假設長期中規模收益不變,則全部產品正好足夠分配給各個要素。假設有兩種生產要素勞動L和資本K,生產函數為Q=Q(L,K),若生產規模不變,則有:Q?L??Q

?L?K??Q

?K,這就是歐拉定理,它表

?Q

?K明在所給條件下,全部產品Q恰好足夠分配給勞動要素L和資本要素K。其中

?L

?Q為資本的邊際產品MPK,為勞動的邊際產品MPL,因而歐拉定理也可以表示為:

Q?K?MPK?L?MPL。

9.賣方寡頭(oligopoly):壟斷的一種,又稱寡頭、寡頭壟斷或寡占,它是指在市場上,只有少數幾家廠商供給該行業生產的大部分產品,這幾家廠商的產量占有了該行業總產量的較大份額。因此,在市場上每個大廠商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寡頭廠商之間相互依存,關系密切,每個廠商進行決策時,必須考慮到其他寡頭廠商的反應,每家廠商首先要推測競爭對手的產量,然后根據利潤最大化原則來確定自己的生產規模。寡頭市場是介于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之間的—種中間型市場。就這點來說,它與壟斷競爭市場相似,但寡頭

市場側重于壟斷,而壟斷競爭市場則側重于競爭。寡頭壟斷與完全壟斷有著根本區別:后者在市場上只有一家廠商壟斷,而前者卻有幾個大廠商控制著整個產業,至少有兩個大廠商控制(若只有兩家廠商,謂之雙頭壟斷)。寡頭市場與完全競爭市場的區別在于:后者的廠商在各行業間易于自由流動,前者則使其他廠商進入本行業比較困難。因為大廠商已在市場上占有優越地位(資金規模、市場信譽、資源占有等)。這與壟斷競爭中的廠商易于進入、退出也顯然不同。根據各廠商的產品差別程度,可以把寡頭市場區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純粹寡頭,二是差別寡頭。純粹寡頭是指生產的產品性質一致,沒有產品差別的各個寡頭廠商。差別寡頭是指生產的產品性質一致,但存在產品差別的各個寡頭廠商。

10.買方寡頭(oligopsony):也稱為買方寡頭壟斷,對于一種商品(或勞務)市場上只有少數幾個買者的市場結構。在這種類型的市場上,任何一個買主的購買活動都會對其他買主或市場價格發生一定的影響,由于商品買主高度集中,從而容易形成各買主之間的相互依賴。在買方寡頭壟斷市場上,買主之間如果達成默契或勾結,可能迫使賣方降低價格從而蒙受損失。在買主數目很少甚至只有一個的時候,不需要串通或勾結就具有相當大的討價還價力量;他能夠利用這種壟斷力量來壓低價格。一般來說,買主寡頭數目越少,他們之間就越容易串通和勾結。此外,影響串通或勾結活動的重要因素還有:串通或勾結活動所需要的費用、買主利益的一致性以及供給和需求條件的穩定性等等。買方寡頭壟斷市場上可能存在無數的小型賣方廠商,這是典型的買方寡頭市場;也可能存在為數不多的幾家大賣主,這種情況也稱為雙邊壟斷市場,這種情況一般主要出現于某些制造業產品市場,如鋼板、鐵軌和原銅市場。市場中擁有少數買方寡頭廠商進行集中收購,而無數小賣主進行產品出售的情況,可能出現于一些農產品和礦產品,如煙葉、牛奶和原油等市場內。

9.3.2 簡答題

1.按照微觀經濟學的分析,相同質量的勞動應該獲得相同的工資率。但是在我國不同行業或不同地區之間,相同質量的勞動的工資率存在很大的差異,你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北師大2005研)

答:(1)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

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在某些具體行業或具體地區內勞動需求大于勞動供給,而在其他行業或地區則存在勞動供給大于勞動需求的情況。這實際是由于勞動力供給的結構性問題以及勞動力流動問題。對于某些行業,由于勞動力供給嚴重不足,而此時需求卻很大,這就會造成高工資,而其他有的行業則會出現相反的情況,從而造成了低工資。這樣就是形成不同行業之間相同質量的勞動的工資率存在很大的差異的重要原因。

(2)解決方法

解決這種差異可以對勞動力的培訓和教育進行指導。對某些培訓和教育進行鼓勵,對其他某些培訓和教育進行適當的限制可以引導勞動者選擇合適的行業,從而使各個行業的勞動力供給與需求達到相對的均衡。政府也可以對失業人員和其他人進行培訓,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使他們能勝任一些工作,這也可以緩解某些行業的高工資現象。同時由于我國的戶籍制度及其他一些規定,對勞動力的流動造成一定障礙。這就會造成不同地區之間相同質量的勞動的工資率存在很大的差異。可能在某個地區勞動力供給大于勞動力需求,而在另外的某些地區存在勞動需求大于勞動供給的現象,如果勞動力的流動比較自由,則會大大緩解這種情況。所以政府應該對某些限制勞動力自由流動的政策法規進行適當的修改,從而緩解地區間工資率的差異問題。當然還有其他原因造成了我國不同行業或不同地區之間,相同質量的勞動的工資率存在很大的差異。比如勞動力的供求信息不通暢,各地區或行業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等都會造成工資率的差異問題。

2.規模報酬的遞增、不變和遞減這三種情況與可變比例生產函數的報酬遞增、不變和

遞減的三種情況的區別何在?“規模報酬遞增的廠商不可能也會面臨要素報酬遞減的現象”這個命題是否正確?為什么?(廈門大學2004研)

答:(1)規模報酬的遞增、不變和遞減這三種情況與可變比例生產函數的報酬遞增、不變和遞減的區別如下:規模報酬問題論及的是,一廠商的規模本身發生變化(這假定為該廠的廠房、設備等固定要素和勞動、原材料等可變要素發生了同比例變化)相應的產量是不變、遞增還是遞減,或者說是廠商根據他的經營規模大小(產銷量大小)設計不同的工廠規模;而可變比例生產函數所討論的則是在該廠的規模已經固定下來,即廠房、設備等固定要素既定不變,可變要素的變化引起的產量(報酬)遞增、遞減及不變等三種情況。

(2)“規模報酬遞增的廠商不可能也會面臨要素報酬遞減的現象”這個命題錯誤。規模報酬遞增是指當產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時,如果增加—倍生產要素的投入導致產量的增加多于一倍,這種情形即稱為規模報酬遞增,表明此時廠商每單位要素投入的報酬(產量)逐漸增加。要素報酬遞減是指在一定技術水平條件下,若其他生產要素不變,連續地增加某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在達到某一點后,總產量的增加會遞減。而規模報酬遞減是指當各種要素同時增加一定比率時,產出量增加出現遞減的現象。規模報酬遞增的工廠也會面臨要素報酬遞減的情況。事實上,要素報酬遞減的規律是任何廠商都要面臨的規律。在規模報酬遞增時,隨著可變要素的增加,固定要素的使用效益逐漸最大化。當達到極值時,繼續增加可變要素,總產量的增加同樣會出現遞減現象。

3.解釋說明:為什么廠商利潤極大化的條件MC=MR可以重新表達為MFC=MRP?假如產品市場是完全競爭,那么,利潤極大化的條件MC=MR=P就可以表達為MFC=VMP,為什么?作圖說明VMP與MRP的區別,以及在產品市場是非完全競爭條件下,廠商雇傭最后那個工人獲得經濟利潤的情況。(廈門大學2004研)

答:(1)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廠商利潤極大化的條件既可以表述為MC=MR,也可以表述為MFC=MRP,這兩者都可以保證廠商利潤極大化目標的實現。為了實現最大限度的利潤,廠商對所需的要素量、產出量做出某種抉擇。

如果廠商把產量作為選擇變量,將總收益、總成本進而總利潤視為產量的函數,那么實現最大利潤的條件是,廠商把產出量調整到一定數量,使得這一產出量下的最后一個單位的產品所提供的總收益的增加量(邊際收益MR)恰好等于增加這最后一個單位的產品引起總成本的增加量(邊際成本MC),即使得這一產出量下的MC=MR。

如果廠商把投入的生產要素(如勞動)作為選擇變量,將總收益、總成本進而總利潤視為投入要素的函數,那么實現最大限度利潤就可以表述為MFC=MRP,也就是廠商把雇傭的勞動投入量調整到一定數量,使得這一雇傭勞動總量下的最后一個單位勞動帶來的總收益的增加量(邊際收益產品MRP),恰好等于增加這最后一個單位勞動雇傭量引起的總成本的增加量(邊際要素成本MFC)。理由是:假如MRP>MFC,這表示每增加一個單位的勞動投入帶來的總收益的增加量超過雇傭這個勞動單位引起的總成本增加量,也就意味著繼續增加勞動投入量,增加的每單位勞動投入量都可獲得些許利潤,從而增加勞動投入可使總利潤有所增加;反之,假如MRP<MFC,這意味著最后增加雇傭的那個單位勞動反而造成損失,從而導致總利潤較前減少。所以,如果廠商把投入要素,如雇傭的勞動量作為選擇變量,實現利潤極大化的條件便是它雇傭的勞動量MRP?MFC。

(2)事實上,MC?MR和MRP?MFC這兩個式子可以相互轉換。由于MRP?MP?MR,因此,MRP/MP?MR,同樣,MFC/MP?MC。這是因為,MFC表示多使用1單位要素所多支出的成本,MP表示多使用1單位要素所多生產的產量,因而MFC/MP就表示多生產1單位產品所多使用的成本,即MC,于是從MRP/MP?MFC/MP就得到MR?MC。

假如產品市場是完全競爭,那么利潤極大化的條件MC?MR?P就可以表達為

MFC?VMP,因為在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上,P?MR。這樣,表示增加單位要素投入帶來的總收益的增加量的MRP(?MR?MPP)就可以表示為(等同于)VMP(?P?MP),相應地,利潤極大化的條件就可以表達為MFC?VMP。

(3)在賣方壟斷的條件下,廠商面臨著一條水平的要素供給曲線,但由于它在產品市場上處于壟斷地位,廠商的產量越大,銷售價格越低。所以,邊際收益MRP曲線和邊際產品價值曲線分離,位于VMP的左下方。此時,MRP曲線就是賣方壟斷廠商對某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如圖9.11所示,如果生產要素市場上的某要素價格為P1,賣方壟斷廠商對該生產要素的需求量則由MRP曲線與MFC曲線的交點來決定,這時該生產要素的使用量為Q1。如果廠商在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都處于完全競爭時,則其邊際產品價值VMP等于邊際收益MRP,此時均衡的要素使用量為Q2。由此可知,賣方壟斷的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量小于完全競爭時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量。

圖9.11 VMP與MRP

(4)在產品市場非完全競爭的條件下,廠商雇傭最后那個工人獲得利潤為MRP,即邊際產品與邊際收益的乘積。

4.廠商的要素使用原則與利潤最大化產量原則有何關系?消費者的要素供給原則又是什么?(武大2002研)

答:(1)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原則是它所使用的生產要素能夠給它帶來利潤最大化。具體說來,就是使用要素的邊際成本要等于使用要素的邊際收益,即MRP?MFC。也就是廠商把雇傭的勞動投入量調整到一定數量,使得這一雇傭勞動總量下的最后一個單位勞動帶來的總收益的增加量(邊際收益產品MRP),恰好等于增加這最后一個單位勞動雇傭量引起的總成本的增加量(邊際要素成本MFC)。理由是:假如MRP>MFC,這表示每增加一個單位的勞動投入帶來的總收益的增加量超過雇傭這個勞動單位引起的總成本增加量,也就意味著繼續增加勞動投入量,增加的每單位勞動投入量都可獲得些許利潤,從而增加勞動投入可使總利潤有所增加;反之,假如MRP<MFC,這意味著最后增加雇傭的那個單位勞動反而造成損失,從而導致總利潤較前減少。所以,如果廠商把投入要素如雇傭的勞動量作為選擇變量,實現利潤極大化的條件便是它雇傭的勞動量滿足MRP?MFC。

(2)廠商的利潤最大化原則是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即如果廠商把產量作為選擇變量,將總收益、總成本進而總利潤視為產量的函數,那么實現最大利潤的條件是,廠商把產出量調整到一定數量,使得這一產出量下的最后一個單位的產品所提供的總收益的增加量(邊際收益MR)恰好等于增加這最后一個單位的產品引起總成本的增加量(邊際成本MC)。

(3)MC?MR和MRP?MFC這兩個式子可以相互轉換。由于MRP?MP?MR,因此,MRP/MP?MR,同樣,MFC/MP?MC。這是因為,MFC表示多使用1單位要素所多支出的成本,MP表示多使用1單位要素所多生產的產量,因而MFC/MP就表示多生產1單位產品所多使用的成本,即MC,于是從MRP/MP?MFC/MP就得到MR?MC。事實上,如果廠商把投入的生產要素(如勞動)作為選擇變量,將總收益、總成本進而總利潤視為投入要素的函數,那么實現最大限度利潤就可以表述為MFC=MRP,即廠商的要素使用原則。廠商要素使用原則決定了廠商的利潤最大化產量。

(4)消費者的目的是實現效用最大化。消費者把生產要素提供給市場,可以獲得收入,而收入本身就可以給他帶來效用;消費者把生產要素保留自用,比如把時間用于閑暇,是因為閑暇本身就可以給消費者帶來效用。所以消費者實際是在要素的兩種用途之間進行權衡。現在的問題變為,消費者把多少生產要素提供給市場、又把多少生產要素保留自用的時候,他可以實現效用最大化。

消費者要素供給的原則就是他實現效用最大化的條件,從基數效用論的角度出發,這個

條件可以表述為:消費者提供給市場的要素的邊際效用和消費者“保留自用”的要素的邊際效用相等。因為如果該要素供給市場的邊際效用大于保留自用的邊際效用,那么消費者增加要素的供給,減少保留自用的資源數量將能夠使他的總效用增加;如果該要素提供給市場的邊際效用小于保留自用的要素的邊際效用,那么理性的消費者將會減少提供給市場的要素,增加保留自用的要素,從而提高自己的總效用。最終的均衡狀態必然是消費者將提供給市場和將要素保留自用的所獲得的邊際效用相等。

5.在產品市場不完全競爭但生產要素市場完全競爭的條件下,生產要素的價格是怎樣決定的?(北師大2003研)

答:(1)某廠商的產品市場是壟斷的,而要素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在此情況下,廠商的要素供給曲線是水平線,要素需求曲線則由MRP曲線表示。該廠商的產品需求曲線是市場對該產品的需求曲線,市場的要素需求曲線是使用該要素的產品市場壟斷廠商的要素需求曲線的總和。要素市場價格由市場的供求曲線決定,廠商對要素的購買量則決定于市場價格和壟斷廠商的要素需求曲線。

(2)某廠商的產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但要素市場是買方壟斷。在這種情況下,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是VMP,邊際成本是MFC,要素的供給曲線W(L)是向右上方傾斜的市場供給曲線。要素價格由要素供給曲線W(L)決定,廠商對要素的購買量決定于VMP和MFC的均衡點。在此種情況下,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原則是VMP=MFC。

(3)產品市場的賣方壟斷和要素市場的買方壟斷共存條件下要素價格的決定。此時,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是MRP,邊際成本是MFC,廠商對要素的購買量決定于MRP曲線和MFC曲線的均衡點,并與AFC曲線一起決定均衡價格。即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原則是MRP=MFC。

6.關于利潤最大化的條件。(1)選擇產量和選擇要素投入時,廠商利潤最大化的一般條件各是什么?(2)說明兩個條件的一致性。(3)是否只要滿足該條件就不會虧損?為什么?(4)在什么情況下即使虧損也要繼續營業?(5)在不同市場環境下,廠商利潤最大化條件有何變化?(武漢大學2004研)

答:(1)如果廠商把產量作為選擇變量,其利潤最大化原則是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即廠商把產出量調整到一定數量,使得這一產出量下的最后一個單位的產品所提供的總收益的增加量(邊際收益MR)恰好等于增加這最后一個單位的產品引起總成本的增加量(邊際成本MC)。

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原則是它所使用的生產要素能夠給它帶來利潤最大化。具體說來,就是使用要素的邊際成本要等于使用要素的邊際收益,即MRP?MFC。也就是廠商把雇傭的勞動投入量調整到一定數量,使得這一雇傭勞動總量下的最后一個單位勞動帶來的總收益的增加量(邊際收益產品MRP),恰好等于增加這最后一個單位勞動雇傭量引起的總成本的增加量(邊際要素成本MFC)。理由是:假如MRP>MFC,這表示每增加一個單位的勞動投入帶來的總收益的增加量超過雇傭這個勞動單位引起的總成本增加量,也就意味著繼續增加勞動投入量,增加的每單位勞動投入量都可獲得些許利潤,從而增加勞動投入可使總利潤有所增加;反之,假如MRP<MFC,這意味著最后增加雇傭的那個單位勞動反而造成損失,從而導致總利潤較前減少。所以,如果廠商把投入要素如雇傭的勞動量作為選擇變量,實現利潤極大化的條件便是它雇傭的勞動量滿足MRP?MFC。

(2)MC?MR和MRP?MFC這兩個式子可以相互轉換。由于MRP?MP?MR,因此,MRP/MP?MR,同樣,MFC/MP?MC。這是因為,MFC表示多使用1單位要素所多支出的成本,MP表示多使用1單位要素所多生產的產量,因而MFC/MP就表示多生產1單位產品所多使用的成本,即MC,于是從MRP/MP?MFC/MP就得到MR?MC。事實上,如果廠商把投入的生產要素(如勞動)作為選擇變量,將總收益、總成本進而總利潤視為投入要素的函數,那么實現最大限度利潤就可以表述為MFC=MRP,即廠

商的要素使用原則。廠商要素使用原則決定了廠商的利潤最大化產量。

(3)錯誤。決定廠商是否虧損的因素是平均成本與平均收益的大小,如果AC>AR,則廠商虧損;如果AC<AR,則廠商盈利。MR=MC這一條件僅能保證廠商利潤最大化或虧損最小化。因而僅從MR?MC的利潤最大化條件,無法判斷廠商是虧損還是盈利。

(4)當市場價格位于最低平均成本與最低可變成本之間時,生產對廠商來說雖虧本,但由于尚可彌補一些不變成本,故雖然虧損,廠商也會繼續經營。

(5)MR=MC這一利潤最大化條件不僅適用于廠商的短期均衡,也適用于長期均衡;不僅適用于完全競爭市場,也適用于其他類型的市場。所以MR=MC是市場均衡的一般條件。在完全競爭條件下,每個廠商按照市場決定的價格能賣出愿意出賣的任何數量的產品,故單個廠商的需求曲線是一條水平線,即不管產銷量如何變動,單位產品的價格始終不變,因此,MR(每增加一單位商品的銷售量所帶來的總收益的增加量)恒等于固定不變的出售價格(P),由于利潤極大化原則是MC=MR,而在此是MR=P,所以利潤極大化原則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可表達為MC=P。

7.運用無差異曲線分析法分析個人的最優儲蓄決策,并說明利率對儲蓄的影響。(西南財大2004研)

答:無差異曲線是指使消費者獲得同等效用水平或滿足程度的兩種消費品的各種不同組合點連接形成的一條曲線,消費者在一定偏好、一定技術條件和一定資源條件下選擇商品時,對不同組合商品的滿足程度是沒有區別的。

個人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收入可以用作消費和儲蓄,而消費和儲蓄量取決于無差異曲線和收入線的切點。在利率變化時,通過利率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影響儲蓄量。下面用圖形說明。

如圖9.12所示,縱軸表示消費,橫軸表示儲蓄,收入線為AB,開始時無差異曲線和收入線相切于點M,此時的儲蓄為S1。現在假設利率下降,利率下降的結果是儲蓄軸向里移動,新的收入線為AC,為了分析利率對儲蓄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作一條相切于U1且平行于AC的直線EF,EF和U1相切于點K,AC和無差異曲線U2相切于點N。利率下降使個人的實際收入水平下降,由于儲蓄可以看作“正常品”,因此根據替代效應,儲蓄的消費減少到S2。而根據收入效應,收入效應的影響為S2S3。從總效應看,利率下降使儲蓄下降,下降量為S1S3。

圖9.12 利率對儲蓄的影響

8.如何理解利潤最大化條件?MR=MC與VMP=MCL兩個公式一樣嗎?為什么?

答:(1)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廠商需要對投入要素量、產出量作出某種抉擇。如果廠商把產出量作為選擇變量,將總收益、總成本進而總利潤視為產量的函數,那么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條件就是:廠商把產出量調整到一定數量,使得這一產量下的最后一個單位的產品所提供的總收益的增加量(邊際收益MR)恰好等于增加這最后一個單位的產品引起的總成本的增加量(邊際成本MC),即使得這一產量下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MR=MC)。

但是如果廠商把投入的生產要素(如勞動)作為選擇的變量,將總收益、總成本進而總利潤視為投入要素的函數,那么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條件就可以表述為:VMP=MCL=W(完全競爭市場)(不完全競爭市場應是MRP=MCL),也就是廠商把雇傭的勞動投入量調整到一定數量,使得這一雇用勞動總量下的最后一個單位勞動帶來的總收益的增加量(邊際產品價值VMP)恰好等于增加這最后一個單位勞動雇用量引起的總成本的增加量MCL。如果VMP>MCL,這表示每增加一個單位的勞動投入帶來的總收益的增加量超過雇用這個單位勞動引起的總成本的增加量,也就意味著繼續勞動投入可使總利潤有所增加;反之,如果VMP<MCL,這意味著最后增加雇用的那個單位勞動反而造成損失,從而導致總利潤較前較少。所以如果廠商把投入要素,如雇用的勞動量作為選擇變量,那么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條件便是VMP=MCL。

(2)MR=MC與VMP=MCL這兩個公式是從不同角度出發考察利潤最大化條件,兩者都可以保證廠商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9.如何區分準地租和經濟租金?

答:(1)準地租是指某些素質較高的生產要素,在短期內供給不變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超額收入。經濟地租是準租金的一種特殊的形式,是指素質較低的生產要素,在長期內由于需求增加而獲得的一種超額收入。

(2)區分準地租和經濟租金的關鍵:如果一種租金與需求有關、與供給無關,且僅在短期內存在,是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較好帶來的,那么它就是一般準租金;如果一種租金雖然也由需求決定、與供給無關,但它是需求增加的結果,并非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高所致,而且長期存在,那么它就是經濟租金。

10.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是如何體現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的?

答:(1)洛倫茲曲線是由美國統計學家洛倫茲于1905年提出的,旨在用以比較和分析一個國家在不同時代,或者不同國家在同一時代的收入與財富的平等情況。洛倫茲把社會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分為10個等級,每個等級有10%的人口,再將這10%的人口的收入除以國民收入,得出每一等級人口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所占的比重,然后,以累計的人口百分比為橫軸,以累計的國民收入百分比為縱軸,畫出一個正方形圖。最后,根據一國每一等級人口的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具體數字,描繪出一條實際收入分配曲線,這就是洛倫茲曲線。洛倫茲曲線反映了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彎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反之。

(2)基尼系數是由意大利統計學家基尼根據洛倫茲曲線,計算出的一個反映一個國家貧富差距的指標。把洛倫茲曲線圖中洛倫茲曲線與完全平等曲線之間的面積用A表示,將洛倫茲曲線與完全不平等曲線之間面積用B來表示,那么基尼系數就可以表示為:G=A/(A+B)。基尼系數通常是大于0而小于1的,基尼系數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等;反之,越不平等。

11.簡述在勞動供給中,工資率變化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中央財大2003研) 答:勞動供給量曲線表明的是勞動供給量與勞動價格之間的關系。勞動供給曲線在工資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會向后彎曲,意味著工資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勞動供給量會減少。工資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勞動供給量為什么不會增加,反而會減少呢?這可用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來說明。

勞動的供給量在既定時間內,可以被看作是與閑暇互為消長的一個量。勞動可以得到收入,即工資;閑暇可以看作是一個特殊的消費品,正如其他消費品一樣,對它消費可以獲得效用,但也需要支付價格,其價格等于同量時間勞動的工資,因為勞動的工資便是閑暇的機會成本,因此,當工資變動就意味著閑暇這個消費品價格的變動,于是就會使工人在對閑暇與其他消費品選擇間發生替代效應。

這就是說,隨著工資率的提高,工人消費閑暇的相對價格也提高,因而替代效應的結果是減少對閑暇時間的消費,同時增加勞動時間的供給,另一方面,工資率提高也產生收入效應,即工資率上升意味著勞動時間不變,但工人的收入水平提高,從而工人又會增加對所有商品,包括閑暇這種消費品的消費。這就是說,工資率提高后的收入效應的結果,又會使勞動時間減少。簡言之,工資提高既會產生替代效應,使勞動時間增加;又會產生收入效應,使勞動時間減少。

究竟勞動時間是增加,還是減少,要取決于工資提高后所產生的替代效應強度與收入效應強度的大小比較。一般來講,在工資率較低的情況下,隨著工資的提高,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因而勞動供給的增加量大于其減少量;在工資率較高的情況下,隨著工資率的提高,替代效應小于收入效應,因而勞動供給的增加量小于其減少量。這樣,假定工人原來的工資

水平較低,隨著工資率的提高,勞動供給會增加,勞動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工資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再繼續提高,勞動供給就會減少,勞動供給曲線向左上方傾斜,即向后彎曲。

12.土地的供給曲線為什么垂直?

答:土地供給曲線垂直,即土地使用價格(租金)變化不影響土地供給量,并不是自然賦予的土地數量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假定土地只有一種生產性用途,而沒有自由用途。事實上,任何一種資源,如果只用于某種用途,而無其他用途,即該用途的機會成本為0,則即使該資源價格下降,它也不會轉移到其他方面,即供給量不會減少,從而供給曲線垂直。如果土地對其所有者確有某些消費性用途(如打獵、做網球場或造私人花園等),則供給曲線就可能不垂直,而會略微向右上傾斜。

13.簡述完全競爭條件下市場要素需求曲線。(人大1999研)

答:與完全競爭產品市場一樣,按照供求法則,企業對要素的需求量與要素價格成反向變動,有一條斜率為負的需求曲線,家庭對要素的供給量與要素價格成正向變動,有一條斜率為正的供給曲線。所有個別供求曲線的橫向疊加,構成市場供求曲線,共同決定要素市場價格。但要素價格一旦形成,任一企業或家庭都無能為力,只能根據這一要素價格調整自己的供求量。

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可以得到單個廠商的要素需求曲線,它是同邊際產品價值重合的;然后考慮在多個廠商調整的情況下,單個廠商要素需求的行業調整曲線;最后通過對這些單個廠商的行業調整曲線簡單水平相加即可得到市場要素需求曲線。

14.假設一個廠商面臨完全競爭要素和產品市場,我們如何來描述該廠商的行為?描述在完全競爭市場情況下,個別廠商對一種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

答:根據要素價格理論,可以知道在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中,廠商對產品市場的價格沒有任何影響,廠商可以在商品給定的市場價格下,出售任何數量的該商品,這就意味著在該商品給定的市場價格下,企業面臨的需求曲線為一條水平線(即彈性無窮大)。在完全競爭的要素市場中,廠商對要素市場的價格沒有任何影響。廠商可以在該要素給定的市場價格下購買任何數量的該要素,這就意味著在市場決定的價格水平上,企業面臨要素的供給曲線為水平線(即彈性無窮大)。在完全競爭情況下,廠商對某一種生產要素的需求量的決定不僅要考慮市場價格,還要考慮這一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值和平均產值,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將總是以一種要素的邊際產值與該要素的價格相等的原則,來確定該要素的最佳使用量。概括地說,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生產者對某一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就是低于平均產值曲線的邊際產品價值(VMP)。

15.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在多種要素可變的情況下(長期內)廠商對某一生產要素A的需求曲線與單一要素可變的情況下(短期內)對生產要素A的需求曲線有何不同?并解釋原因?

答:當單一要素A可變時,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將總是以一種要素的邊際產值與該要素的價格相等的原則,來確定該要素的最佳使用量,因此個別廠商對A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就是低于其平均產值曲線的邊際產品價值曲線(VMP)。但是,在長期內,多種生產要素是可變的(為了簡化分析,可認為有兩種可變要素A和B),廠商對其中的A要素的需求曲線就不再是這種情況。因為當A生產要素的價格發生變化時,生產要素B的需求量將會因此受影響而發生變化,而生產要素B的需求量的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生產者對A生產要素的需求,使A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VMPa移動。這種影響就是生產中,生產要素之間對個別廠

商的“內部效應”。由此,廠商對作為多種生產要素之一的A生產要素需求曲線是由原來

VMPa曲線隨著Pa的變化運動,產生內部效應之后,新的VMPa的變化軌跡形成,將比只

有一種可變要素的需求曲線彈性大。概括而言,只要有兩種以上的要素是可變的,上述情況就會發生,任何一種可變要素的需求曲線都是該要素的水平的價格曲線與發生相應變動后的該要素邊際產品價值曲線之交點的軌跡。

16.在單一可變要素下(勞動),某廠商是產品的賣方壟斷廠商,它所面臨的要素市場是 完全競爭的,在這種情況下該廠商對勞動的需求曲線是什么樣的?

答:假定廠商只用一種可變生產要素——勞動,勞動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即對單個廠商的勞動供給具有完全彈性,勞動的供給曲線表現為一條平行于橫軸的直線SL。

廠商在其產品市場上是壟斷的,因此其產品的需求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其邊際收益曲線在任何產量水平下都會小于其價格或平均收益。在這種情況下,個別廠商對勞動的需求曲線不再是勞動的邊際產品價值VMPL曲線,而是勞動的邊際收益產品MRP

線。用公式表示就是:MRPLL曲?MPL?MR。由于在產品市場上廠商處于賣方壟斷地位,因

此其邊際收益MR小于其平均收益AR。由于平均收益總是等于價格(AR=P),MR小于AR,也就意味著MR小于P,所以,MRPL在所有產量水平上都小于VMPL。同時設MFCL為每增

加1單位勞動投入而增加的總成本,稱為“邊際要素成本”。這樣,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產品的賣方壟斷廠商對單一可變要素勞動的需求就可以用下式來表示:

MRPL?MFCL?PL

該公式表示,在要素市場為完全競爭的條件下,廠商增加1單位勞動投入,就多支付一份工資,因此勞動的邊際要素成本MFCL就等于工資。廠商要達到利潤最大化,就必須使

投入1單位勞動所增加的成本等于這一勞動投入帶來的總收益的增量,即勞動的邊際收益產品MRPL。

17.在討論固定要素價格時,租金和準租金分別指的是什么?請簡要說明。

答:在以邊際生產力理論為基礎的分配理論中,生產要素的價格決定都是以其邊際產品為基礎的。而邊際產品的存在又以該要素的投入量可變為前提。嚴格地說,真正的固定生產要素由于其投入量固定不變,因此是沒有邊際產品的。這樣,其價格決定就應與可變要素不同。

固定生產要素的價格決定是建立在經濟租金概念的基礎上的。經濟租金是超過“吸引并保持該固定要素被使用的費用”以上的支付,或者說經濟租金是超過固定要素的機會成本的支付。如果一種固定生產要素除此一種用途之外別無他用,其機會成本就是零,這是使用該要素的所有支付都為租金。

許多長期可以變化的生產要素在短期內往往是供給固定的生產要素,對這種短期內固定的要素的支付稱為準租金。因為在長期,當該要素成為可變要素時,這一租金會消失,因此不能與長期固定要素的經濟租金劃等號。

18.生產者剩余與消費者剩余有何異同?

答:(1)生產者剩余指生產者的所得超過其邊際成本的部分,是生產要素所有者所得到的超過他愿意接受的收入部分。因為企業的供給曲線就是企業的邊際成本線,而企業的邊際

成本曲線則是企業利潤最大化點的連接,按照邊際成本曲線決定產出和價格就能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因為商品的價格是按照最后一個商品的邊際成本來決定的,低于最后單位商品的邊際成本則低于它的價格,也就是生產者的額外所得。

消費者剩余指消費者從商品的消費中得到的滿足程度超過它實際付出的價格的部分,是購買者對某一消費品所愿意支付的價格與該商品市場價格的差額。即消費者按照最后一個商品的邊際效用支付所有商品的價格,而這最后一個商品以前的商品的邊際效用都大于最后一個商品,消費者卻沒有對這大于的部分付錢,這不付錢卻能享用的部分就是消費者的剩余。

(2)生產者剩余與消費者剩余的相同點在于:二者都是由實際發生額(實際的支付額或實際的收入額)與自己心目中本來所愿意的數額(愿意支付的數額或愿意接受的數額)之差形成的,因而都是自己所得到的一種“剩余”。

二者的區別是:消費者剩余是由產品消費者、購買者得到的一種額外福利,但只是一種心理上的感受,并非實際收入的增加;生產者剩余則是由生產要素的供給者得到的一種額外收入,這種收入是實際收入的增加,而非僅心理上的感受。

19.如果社會生產使用要素劃分為能源消耗和其他消耗,均為正常要素,且在一定時期內,社會技術水平、社會產出和要素的價格保持相對穩定,試結合圖形分析:

(1)社會生產均衡時能源和其他消耗的最優數量。

(2)能源價格上升時,是否一定會以其他要素消耗替代能源消耗?為什么?

(3)如果社會產品生產出現技術進步,單位產品能耗降低。試分析社會生產的均衡點,能源使用的比例將升高還是降低?(重慶大學2005研)

答:

圖9.13

(1)用X和Y分別表示能源和其他消耗的數量,則社會總產量Q?f(X,Y) MPX

MPYPXPY當社會生產均衡時MRTSXY??,此時X和Y的數量為最優數量X*和Y*,它

出現在等成本線與等產量線的切點E上。

(2)當能源價格上升時,在兩種要素的邊際產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會出現MPX

MPY?PXPY,所以廠商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條件,一定會以其他要素消耗來替代能源消

耗,即減少能源消耗,增加其他要素消耗,由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知,MPX增大,而MPY減小,最終實現MPX

MPY?PXPY。此時的等成本曲線變為CD,而均衡點處于等產量曲線E點的左上方。

(3)如果社會產品生產出現技術進步,單位產品能耗降低,意味著MPX增大,在其它情況不變的條件下會出現MPX

MPY?PXPY,此時廠商會增加能源消耗減少其它要素消耗,使得

MPX

MPY?PXPY,所以能源使用的比例升高。此時的等成本曲線變為GH,而均衡點處于等產量

曲線E點的右下方。

20.簡述在微觀經濟學中產品市場理論與要素市場理論的異同點。

答:(1)就微觀經濟學來說,產品市場理論和要素市場理論在分析方法上有相同點。第一,對市場參與者的行為分析是相似的。消費者在產品市場上購買是為了效用最大化,在要素市場上供給生產要素也是以效用最大化為目標;生產者在產品市場上的產品供給和要素市場上的要素購買都是為了利潤最大化。第二,在兩個市場上,價格的決定是相似的。價格都是通過供求的均衡來實現的。

(2)盡管兩者有上述共同點,同時也有一些區別。第一,在要素市場上,要素的需求來源于廠商,并且是為了獲得最大利潤,因此是“間接”需求;而在產品市場上,產品的需求來源于消費者,是直接需求。第二,產品市場上的需求曲線來源于消費者的效用函數,由于假設來源于對消費者心理的描述,難以得到有力的證明;要素市場上的需求曲線來源于生產者的利潤函數,容易得到證明。

21.為什么老年人的儲蓄比年輕人的儲蓄多?

答:一般來說,當居民的現期收入大于他的未來的預期收入,該居民就會增加他的當期的儲蓄;當居民的現期收入小于他的未來的預期收入,該居民就會減少他的當期的儲蓄。對于年輕人來講,一般他們的現期收入較少,而他們未來的預期收入較多;但是對于老年人來說,現期收入較多,而他們未來的預期收入較少。因此,一般來說,年輕人的儲蓄較少,而老年人的儲蓄較多。

22.一種意見是“土地價格的上漲導致房屋價格的上漲”;另一種意見是“房屋的價格上漲導致了土地價格的上漲”。你的觀點如何?

答:土地價格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土地本身的經濟關系引出的價格,這部分價格可以叫土地資本化的價格,或者稱之為土地資源價格;另一部分是在土地開發過程中,投入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形成的價值所決定的價格,這部分叫土地資產或土地資本。土地本身的價格或稱土地資源價格是地租的資本化,是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實現的形式。這兩部分價格之和,便構成現實的土地價格。

租金是支付給一種只有單一用途的生產要素的報酬。當土地只有一種用途時,其供應就完全缺乏彈性。對土地的需求價格不論上升或下降都不會使土地供給增加或減少。由此可見,是房屋的價格上漲導致了土地價格的上漲,而不是土地價格的上漲導致了房屋價格的上漲。這個結論只適用于土地完全缺乏彈性的情況,如果土地還有別的用途,別的用途的需求也會把土地的租金提高,從而使建造房屋必須支付更高的費用,從而對房屋價格的上漲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23.有一種觀點認為應對演員的高額收入征收高額的累進稅,你的意見如何?

答:(1)累進稅率是隨征稅對象數額的增大而提高的稅率,即按征稅對象數額大小,規定不同等級的稅率,征稅對象數額越大,稅率越高,包括全累進稅率和超累進稅率兩種形式。全累進稅率,即征稅對象的全部數額都按其相應等級的累進稅率計算征收。全累進稅率在調節收入方面,較之比例稅率要合理,但是使用全累進稅率,在兩個級距的臨界部位會出現稅負增加超過應稅所得額增加的現象,使稅收負擔極不合理。超累進稅率是把征稅對象劃分為若干等級,對每個等級部分分別規定相應稅率,分別計算稅額,各級稅額之和為應納稅額。

(2)演員憑自己的特殊的才能取得了高額收入,這是一種經濟租金,關鍵是征稅是否會影響到其供應,如果完全缺乏彈性,則不會因征稅而減少供應的話,就可以征稅,以適當調節其收入。

24.假定有兩行業:制造業和零售業。比較這兩行業的勞動需求的長期彈性的大小關系,并解釋原因。

答:制造業的彈性較大,因為在制造業中勞動和資本之間的替代比較容易。比如當勞動力價格上升,對于制造業廠商來說,他們可以減少對勞動力的使用而增加對資本的使用,這

樣在長期中,對于制造業,長期勞動需求的彈性較大。而對于零售業,勞動和資本之間的替代比較難。比如,當勞動力價格上升,對于零售業廠商來說,他們不能減少對勞動力的使用而增加對資本的使用,這樣在長期中,對于零售業,長期勞動需求的彈性較小。

25.改革開放以來大批農民進城打工,增加了勞動力的供給,假定在一個實行開放政策的城市,職工有較大的可流動性,勞動的邊際產品價值曲線是一條斜率為負的直線。

(1)試作圖分析農民進城打工對該城市職工工資水平和職工工資總額的影響。

(2)根據所作的圖分析農民進城打工對該城市雇用勞動力的廠商的收入的影響。

(3)根據您對本題前兩問的回答,分析農民進城打工對該城市的綜合影響。(北大1998研)

答:(1)農民進城以后,將向市場提供更廉價的勞動力,使得勞動力供給曲線向右下方移動。城市職工工資水平從W1下降到W2。工資總額從B+C+D+E+F+G+H下降到C+D+E+G+H+J+K。

圖9.14 農民進城打工對城市的影響

(2)廠商的收入從A增加到A+B+F+I。

(3)農民進城后的收益為:J+K。

整個社會的福利從A+B+C上升到A+B+C+D+F+G+I+J。

故對整個社會來說,農民進城是能提高福利的,但對于城市職工來說,由于來了低成本的競爭者,其福利將受到損害。

26.簡述生產要素供給的分類。

答:生產要素根據其有無生產成本分為兩大類。如果某種生產要素是由廠商生產出來的,如機器、設備、原料、廠房等資本品,其供給價格和供給量主要與生產和再生產該生產要素的成本有關;如果生產要素不是廠商生產的,如:土地、勞動、貨幣資本等,其供給價格和供給量則主要由該生產要素在某一時期的存量、供給者的偏好、該要素的機會成本等因素決定。

(1)土地的供給

經濟學上的土地,泛指一切自然資源,其特點被描述為“原始的和不可毀滅的”。說它是原始的,因為它一般不能生產出來,說它不可毀滅,因為它在數量上不會減少。因而,一般都認為土地的供給是固定不變的,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的直線。如圖9.15所示,橫軸表示土地的數量N,縱軸表示地租R,垂直的直線S是土地的供給曲線。

圖9.15 土地的供給曲線

(2)資本的供給

資本分為資本品和貨幣資本。資本品作為生產要素,其本身又是產出,即生產過程的產物,它包括機器、設備、原材料等。資本品的供給曲線與一般最終產品的供給曲線一樣,是向右上方傾斜的,它取決于資本品的生產成本。貨幣資本不是生產出來的,它的供給主要取決于借貸資本的供給,也就是取決于與一定利息率相關的儲蓄的大小。在利息率一定時,收入越高,儲蓄就越多;在收入一定時,利息率越高,一定收入中用于儲蓄的部分也就越多,儲蓄越多就意味著貨幣資本的供給越多。把借貸資本的供給量看作是利息率的函數,利息率越高,意味著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越高,要使用貨幣資本就要向其所有者支付更高的報酬。因此,貨幣資本的供給曲線同資本品的供給曲線一樣,是向右上方傾斜的。如圖9.16所示, 橫軸表示資本的數量K,縱軸表示利息率i,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S就是資本的供給曲線。

圖9.16 資本的供給曲線

(3)勞動的供給

勞動的供給主要取決于勞動的成本,勞動的成本包括:一是實際成本,即維持勞動者及其家屬生活必需的生活資料的費用,以及培養教育勞動者的費用。二是心理成本。勞動是以犧牲閑暇的享受為代價的,勞動會給勞動者心理上帶來負效用,補償勞動者這種心理上負效用的費用就是勞動的心理成本。

勞動的供給有自己的特殊規律。一般來說,當工資增加時勞動會增加,但工資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再繼續增加,勞動不但不會增加,反而會減少。這是因為貨幣工資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貨幣的邊際效用遞減,不足以抵消勞動的負效用,從而使勞動減少。

如圖9.17所示,橫軸表示勞動的供給量L,縱軸表示工資水平W,向后彎曲的曲線S就是勞動的供給曲線。

但也有一些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從短期看,勞動供給曲線會呈向后彎曲。但從長期看,由于青年人逐漸加入勞動者行列,以及較低工資的工人總是愿意調整職業,用同樣的勞動時間得到更高的工資。所以勞動的市場供給曲線是向右上方傾斜的。向后彎曲的勞動供給曲線只適用于高度發達和高度富裕的國家。在低收入工人占多數的國家是不會出現向后彎曲的勞動供給曲線的。

圖9.17 勞動的供給曲線

27.簡述產品市場理論與要素市場理論的異同(在微觀經濟學研究范圍內)。 答:(1)產品市場理論與要素市場理論的不同點。 首先,產品市場上需求曲線來源于消費者的效用函數,從而決定需求規律的因素是有關消費者行為的假設。例如,在基數效用論中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而在序數效用論中是商品的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由于這些假設多來源于對消費者心理的描述,因而難以得到有力的證明。與此不同,產品的供給曲線來源于廠商的邊際成本,從而來源于廠商的生產規律,即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作為技術規律,有關生產函數的假設較容易得到證明,因而使得生產理論的分析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其次,在要素市場上,要素的需求來源于廠商,而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最大利潤,但廠商獲得最大利潤的前提是消費者的需求,即要素需求是引致需求。與此不同,產品市場上需求是消費者的直接需求,消費者對產品需求的大小,部分地決定了生產該產品的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同時,不同于產品的供給,要素的供給取決于要素所有者的效用,而產品的供給則主要是生產者的技術因素。

(2)產品市場理論與要素市場理論的相同點。

首先,在兩個市場上,中心問題是價格決定,而價格決定是通過供求均衡來實現的。在產品市場上,消費者的需求和廠商的供給相互作用,決定產品的價格;在要素市場上,廠商的需求和要素所有者的供給決定生產要素的價格。在兩個市場上,供給和(或)需求發生變動,都將使得均衡價格發生改變,供求定理發揮同樣的作用。

其次,在兩個市場上,對經濟當事人的行為分析是一致的。在產品市場上,消費者為了獲得最大的效用,合理配置對收入的支出,用于購買既定價格的產品;而消費者的收入則來源于要素市場上要素所有者對生產要素的供給。同樣,在供給生產要素數量時,要素所有者遵循的原則仍然是效用最大化。廠商是產品市場上的供給者,為了利潤最大化,在既定的價格下選擇供給產品的數量。同樣,廠商也是要素市場上的利潤最大化者,以此原則,廠商選擇使用生產要素的數量。

9.3.3 計算題

1.近年來,我國政府逐步推行最低工資制度,本題旨在分析推行這一制度的效果。假設勞動力供給為L=10W,其中L為勞動力數量(以千萬人/年計),W為工資率(以元/小時計),

S

s

勞動力需求為L=60-10W,

(1)計算不存在政府干預時的工資率與就業水平;

(2)假定政府規定最低工資為4元/小時,就業人數會發生什么變化。

(3)假定政府不規定最低工資,改為向每個就業者支付1元補貼,這時的就業水平是多少?均衡工資率又發生什么變化?(人大2004研)?

W?3,L?30

D

所以不存在政府干預時,工資率為3元/小時,就業水平為30千萬人/年。 (2)當政府規定最低工資為4元/小時,勞動供給量為L?10W?40,勞動需求量為

L

D

S

?60?10W?20,所以就業人數會降為20千萬人,同時有20千萬人的失業人口。

(3)如果政府改為向每個就業者支付1元補貼,則勞動供給曲線為S??10(W?1),勞動力市場均衡時10(W?1)?60?10W,得

W?2.5,L?35

L

此時就業水平提高到35千萬人/年,企業支付的工資為2.5元/日,工人實際獲得的工資為3.5元/日。

2.一個消費者要分配24小時給工作和休閑。她的效用來自于休閑時間R和收入I,她工作一小時的工資率為PL,她一天的效用函數為U(R,I)?48R?RI?R

(1)給出這個消費者的勞動供給函數。

(2)她工作的時間會隨著工資率的增加而增加嗎?

(3)不管工資率有多高,她的工作時間有一個極限嗎?(清華大學2005研) 解:(1)消費者的目標是效用最大化,即:

maxs.t.

2

U(R,I)?48R?RI?R R?24?L,I?L?PL

2

2

所以,U?48(24?L)?(24?L)L?PL?(24?L)?(24?L?L?PL)(24?L) 令

?U?L

?(1?PL)(24?L)?(24?L?L?PL)(?1)?0

得消費者的勞動供給函數為:L?

12PL1?PL

(2)因為

?L?PL

?

(1?PL)?12?12PL

(1?PL)

2

?

12(1?PL)

2

?0

所以該消費者工作的時間會隨著工資率的增加而增加。

(3)由L?

12PL1?PL

?

121PL

?1

?12

可得,不管工資率有多高,她的工作時間不會超過12小時。 3.工人或者具有高能力(H),或者具有低能力(L)。一項高質量的教育(e)能夠提高工人們的生產率(y):高能力的人受了此項教育后的生產率為:y=H+de;低能力的人受了此教育之后的生產率為:y=L+de。假定學費與質量無關,所以我們抽象掉學費。為了獲得這項教育,低能力(L)的人要承受的非貨幣成本為:C(e)=e;而對高能力(H)的人來說,該成本為C(e)=ke,0<d<k<1。教育對工人的報酬為W-C(e),而企業則獲得:y-W。如果企業不知道工人們的生產率,只有工人知道自己的生產率,企業則只有把教育當作信號來辨別H或L。假定企業相信,只有H型的工人才會選擇e>=e*的教育,而L型的工人則只會選擇e<e*的教育,那么,e*值為多少才合適?(北大2002研)

解:由題意可知:(1)企業制定e*的目的是使企業自己能夠憑這個e*去識別誰是高能力的,誰是低能力的,即選擇e>e*的教育水平的是高能力的,而選擇e<e*的教育水平的人是低能力的。由題目中可以看出,公司對職員的工資水平是W固定不變,因而公司的收益就是y?W,這樣公司則希望利用這個e*招聘到高質量的員工。

(2)工人面對e*所作的決策是:是否選擇接受e*的教育水平,其選擇與否的標準是:與不接受e*的教育水平相比,如果接受e*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收益,則接受e*,反之,則不接受。由于企業只雇傭高能力的員工。即只對達e*教育的人支付W的工資。而對沒有達到e*的人則不支付任何工資。因此,要達到企業的目的,須使e*對高能力的人來說:W-C(e)≥0,則對低能力的人來說W-C(e)≤0。即有下列不等式組:

W-ke*?0 (對高能力勞動者來說) W-e*?0 (對低能力勞動者來說)

得W?e*?

Wk

∴e*為W時,對企業來說比較合適。

4.假定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函數分別是工資的增函數和減函數,證明如果勞動力市場是買方壟斷的,那么最低工資法有可能帶來勞動就業的增加。(此題為了測試考生是否具有運用實質函數的基礎知識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北大1999研)

證明:假設勞動力的完全競爭市場價格為w0,在買方壟斷市場上的價格為w1。

圖9.18 買方壟斷的勞動力市場

由于處于買方壟斷市場,w1<w0(否則,買方寧可支付w0)。如圖9.18所示,這種情況下,如果最低工資法限定最低工資必須為w?(w1<w?<w0)則可增加勞動就業,從L1上升至L3。

4. 假定在一個四人社會中,總收入為100,甲、乙、丙、丁四人的收入分別為10、20、30、40。畫出洛倫茨曲線,并計算這個四人社會的基尼系數。(上海交通大學2007研)

解:甲、乙、丙、丁四人的收入已經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序,因而洛倫茨曲線如圖9.18所示。

圖9.18 洛倫茨曲線

基尼系數為:

g?

絕對平均線與洛倫茨曲

絕對平均線以下部分的

線圍成的面積

面積

?1?

洛倫茨曲線以下的面積絕對平均線以下部分的

面積

?1?

10?25/2?(10?30)?25/2?(30?60)?25/2?(60?100)?25/2

100?100/2

23

2

=0.25

5.已知某完全競爭廠商的生產函數為Q=6LK1,其中L為勞動投入量,K為資本投入量。

(1)如果生產要素的價格分別為rL=2和rK=1,求K=9時廠商的短期成本函數; (2)如果產品的價格為P=10,求K=9時廠商對勞動L的要素需求; (3)如果要素價格分別為rL=2和rK=1,求廠商的生產擴展曲線; (4)求(3)中對應的廠商的長期成本函數。(人大1999研) 解:(1)

2?23?Q?6LK?

?C?2L?K

?K?9??

2

解得:C?

613122

Q

3

?9

此為廠商的短期成本函數。

(2)完全競爭條件下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原則是:VMP?MP?P?W 其中K=9時,MP?

13

dQdL

?

13

?324L

,P=10

所以W?3240L (3)由

MPLMPK

?

?

rLrK

,且MPL?6?

23

?

13

2

?LK

2

,MPK?6?2?L3?K得

23

K?

rLrK

2L

?2?K?6L?0

此為廠商的生產擴展曲線。

?2

?Q?6L3K2??

(4)?C?2L?K

?MP

L

??2??MPK

解得長期函數:C=8(Q/216)。

6. 假定某一具體地區的漢堡市場是競爭性的。在漢堡的競爭價格下,對于漢堡工人的需求為:L=168-12w,其中w為支付給漢堡工人的工資。

假定該地區漢堡工人的供給取決于其工資水平:L=-24+6w (1)畫出漢堡工人的需求與供給曲線。

(2)假定勞動力市場是競爭性的。找到漢堡工人的均衡工資水平和就業水平。

(3)現在假定該地區的漢堡商店進行了合并,形成了一個實體。漢堡的市場仍然是競爭性的,因為人們可以到別的市場去購買漢堡。但漢堡工人的市場則是買方壟斷的。請找出這種情形下的均衡工資和就業水平。(人大2006研)

答:(1)漢堡工人的需求與供給曲線如圖9.19所示。

圖9.19 競爭性勞動市場的供給和需求

(2)當勞動力市場是競爭性的時候,勞動的供給和需求將出現均衡,即:

LD=168-12w=LS=-24+6w

所以漢堡工人的均衡工資為:w=10.7;就業水平為:L=40。

(3)當漢堡工人的市場則是買方壟斷時,漢堡商店購買勞動力的成本為: TC=wL=L+24L),邊際成本為:MC=2L+24)

2

3/8

11

66

勞動市場反需求曲線為:w=168-L)

12

1

對于買方壟斷而言,其對勞動的需求將由MC=w決定,即:

11

2L+24)=168-L),解得:L=24,w=12。 612

7.有一家公司,其產出Q與熟練勞動和非熟練勞動的小時數之間的關系如下:

Q=300S+200F-0.2S2-0.3F2

其中,S代表熟練勞動的小時數,F代表非熟練勞動的小時數。熟練勞動的小時工資是10美元,非熟練勞動的小時工資是5美元。在這種工資率上,企業可以雇傭到它所需要的那么多的勞動力。

(1)該公司的總工程師建議企業雇傭400小時的熟練勞動和100小時的非熟練勞動。請評價這個建議。

(2)如果該公司決定一共花費5000美元去雇傭熟練勞動和非熟練勞動,每種勞動分別應當雇傭多少小時?

(3)如果每單位產出的價格是10美元(并且它不隨產出變動而變化),該公司應當雇傭

多少小時的非熟練勞動。(北方交大2000研)

解:(1)要評價該公司的總工程師的建議是否合理,只須看如果企業用400小時的熟練勞動和100小時的非熟練勞動,所花費的成本是否使產出達到最大化。若沒有使產出達到最大化,則該工程師的建議不合理,反之,則合理。

按照該總工程師的建議,企業須花費400×10+100×5=4500美元的支出來得到Q=300

22

×400+200×100-0.2×400-0.3×100=105000的產出。

下面我們只須看花費4500美元的支出時,最大化的產量是多少,就可以判斷該工程師的建議是否合理:

max?300S?200F?0.2S

2

?0.3F

2

使得10S?5F?4500

對應的拉格朗日函數:L?Q??(4500?10S?5F)

300?0.4S?10? 200?0.6F?5? 10S?5F?4500 得S=350,F=200,此時的產出為Q=108500 ∴108500>105000

∴該工程師的建議不合理。

(2)此時的最大化問題就變成了max300S?200F?0.2S2?0.3F2 使得 10S?5F?5000

300?0.4S?10?

同理可求得滿足一階條件的式子:200?0.6F?5? 10S?5F?5000 求得S=393,F=214,此時的產出為116071.4。

(3)此時企業不存在支出的限制,所以企業利潤的表達式為 ??10(300S?200F?0.2S2

?0.3F2

)?10S?5F

?2990S?2S

2

?3F

2

?1995F

??2S

2

?2990S?(?3F2

)?1995F

??2(S?747.5)2

?3(F?332.5)2

?1449181.25

∴當S?747.5F?332.5時,企業利潤達到最大化為1449181.25。 即企業應雇傭332.5小時的非熟練工。 8.給定下列條件:

(1)要素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且廠商要素投入向量為:

X=[X1,X2,??,Xn],對應的價格向量為: R=[r1,r2,??,rn]

(2)廠商規模收益不變

請推導出廠商超額利潤與壟斷力的關系。(北大1997研) 解:壟斷力:

p(1??1?

p1Ed

)?

I1?

p?MR

p

n

1Ed

,

??pQ?

?

i?1

xiri,ri?MPi?MC,

MC?MR

ri?MPi?MR?MPi?p(1?

1Ed

),

由于廠商規模報酬不變

n

Q?

?

i?1

xiMP

i

n

??p??xiMPi?p(1?

i?1n

1Ed

n

)?xiMPi

i?1

p?xiMPi?

i?1

Ed

?

pQEd

?

TREd

?Ii?TR

所以,可以得出超額利潤與壟斷力成正比的關系。

9.某壟斷企業由兩個工廠構成,工廠I的生產函數為y1?x1x2

為y2?x1x2

?

1??

?1??

,工廠II的生產函數

,其中x1和x2為兩種要素的投入數量,?與?為常數。如果要素市場為完

全競爭市場,r1和r2為兩種要素的價格,則該企業的成本函數如何?(北大2003研)

解:由題意分析得:要求該企業的成本函數,就要先求出其兩個工廠的成本函數,對工廠1來說:其生產函數為y1?x1x2

minr1x1?r2x2

?

1??

,其成本最小化問題為

使得

y1?x1x2

?1??

L(x1,x2,?)?r1x1?r2x2??(y?x1x2

??1

1??

∴其對應的拉格朗日函數為

?L(x1,x2,?)

?x1

?1??

∴令

?r1???x1x2

?0 ①

?L(x1,x2,?)

?x2

?r2??(1??)x1x2

???

?0 ②

?L(x1,x2,?)

??

?y?x1x2

?1??

?0 ③

由①②③得x1?(

r11??

)

??1

?(

r2?

)

1??

?y

x2?(

r11??

)?(

?

r2?

)

??

?y

r1

r21??

(r1,r2,y)?(把x1,x2代入C1?r1x1?r2x2得C1

r1

?

?

)?(

?

)

1??

?y

同理可得C2(r1,r2,y)?(

?

)?(

r21??

)

1??

?y

MC1?(

r1?

)?(

?

r21??

)

1??

MC

2

?(

r1

?

)

?

?(

r21??

)

1??

由于r1,r2,?,?皆為常數,因此,企業在進行生產決策時將會選擇邊際成本小的工廠進行生產。

∴企業的成本函數為C(r1,r2,y)?Ay 其中A?min{(

r1

)

?

?

?(

r21??

)

1??

,(

r1

?

)

?

?(

r21??

)

1??

}

10.給定生產函數Q=Q(x1,x2??,xn)為λ次齊次生產函數,x1,x2??,xn分別為

各種要素的投入量,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將企業一分為二,分立后的兩個企業的產出之和小于原來企業的產出,則應該滿足什么條件(給出數學推導)?如果按照邊際產量分配法則分配各要素報酬,會出現什么結果?

(2)規模彈性(Elasticity of Scale)ε的數學定義和經濟學含義是什么? (3)規模彈性ε和λ的關系是什么?請給出數學證明;

(4)證明歐拉定律(Eula’s Law):

n

?

i?1

Xi?MPi??Q

其中,xi為第i種要素的投入量,MPi為第i種要素的邊際產量,解釋歐拉定律的經濟學含義。(北大2001研)

解:(1)題目的要求即為:

(1)每個農業工人的年工資是多少?

(2)每公頃土地支付地租是多少?

解:(1)因產品和勞動市場均為完全競爭,故均衡時有W?VMPL?P?MPL?75?(?3L?40L?72)?75?(?3?1222?40?12?72)?9000

美元。

即每個農業工人的年工資為9000美元。

(2)由題設,總收益TR?P?Q?75?(?12?20?12?72?12)?118200美元 故總地租R?118200?12000?3000?12?9000?5000?3200?20000美元,于是,每公頃支付地租為R

250?20000

250?80美元。 3

16.假定對勞動的市場需求曲線為DL??10W?150,勞動的供給曲線為SL?20W,

其中SL、DL分別為勞動市場供給,需求的人數,W為每日工資。問:

(1)在這一市場中,勞動與工資的均衡水平為多少?

(2)假如政府希望把均衡工資提高到6元/日,其方法是將錢直接補貼給企業,然后由企業給工人提高工資。為使職工平均工資由原來工資提高到6元/日,政府需補貼給企業多少?新的就業水平是多少?企業付給職工的總補貼將是多少?

(3)假如政府不直接補貼給企業,而是宣布法定最低工資為6元/日,則在這個工資水平下將需求多少勞動?失業人數是多少?

解:據題設,DL??10W?150,SL?20

150

30?5(元),(1)均衡時有DL?SL,-10W+150=20W,得W?

QL?DL?SL?20?5?100(人)

(2)如圖9.20所示,當均衡工資提高到W=6時,Q

就業水平即為120人。 ''L?S'L?6?20?120,新的

圖9.20 勞動的市場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

設政府給企業的單位勞動補貼為S元,則補貼后的勞動需求曲線為:

D'L??10(W?S)?150 '

將W'?6,Q'L?120代入,得 ' S?W?D'L

10?15?6?120

10?15?3

于是政府付給企業的補貼額為S?Q’L?3?120?360元,企業付給職工的補貼額為

(W?W)?Q''L。 ?(6?5)?120?120(元)

(3)若政府宣布法定最低工資為6元/日,則此時勞動需求DL??10?6?150?90

人,而勞動供給SL?20?6?120人,故失業人數為SL?DL?120?90?30(人)。

9.3.4 論述題

1.為什么勞動力供給曲線向后彎曲?(清華大學2004研;南航2006研)

答:勞動力供給曲線(labor supply curve)是人們提供的勞動和對勞動所支付的報酬之間關系表現形式。假設每一個勞動力的供給只取決于工資,則勞動供給曲線可用圖9.21表示。

圖9.21 勞動供給曲線

此圖是向后彎曲的勞動供給曲線。這是因為,當工資較低時,隨著工資的上升,消費者為較高的工資所吸引將減少閑暇,增加勞動供給量。在這個階段,勞動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但是,工資上漲對勞動供給的吸引是有限的。當工資漲到足夠高(例如W0)時,消費者的勞動供給量達到最大,此時,如果繼續增加工資,勞動供給量不會繼續增加,反而會減少,例如,當工資從W0提高到W1時,勞動供給則從L0減少到L1。具體理由從以下三方面來闡述:

(1)勞動的供給曲線之所以向后彎曲,是勞動工資率產生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綜合影響的結果。勞動者在不同的工資率下愿意供給的勞動數量取決于勞動者對工資收入和閑暇所帶來效用的評價。消費者的總效用由收入和閑暇所提供。收入通過消費品的購買為消費者帶來滿足:收入越多,消費水平越高,效用滿足越大。同樣,閑暇也是一種特殊的消費,閑暇時間越長,效用水平越高。然而,可供勞動者支配的時間是既定的,所以勞動者的勞動供給行為可以表述為:在既定的時間約束條件下,合理地安排勞動和閑暇時間,以實現最大的效用滿足。

(2)一般而論,工資率越高,對犧牲閑暇的補償也就越大,勞動者寧愿放棄閑暇而提供勞動的數量也就越多。換言之,工資率提高,閑暇的機會成本相應也就越大,勞動者的閑暇時間也就越短。因此,工資率的上升所產生的替代效應使得勞動數量增加。同時,工資率的提高,使得勞動者收入水平提高。這時,勞動者就需要更多的閑暇時間。也就是說,當工資率提高以后,勞動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勞動就可提高生活水平。這說明,工資率提供的收入效應使得勞動數量減少。

(3)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是工資率上升的兩個方面,如果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那么,工資率提高使得勞動數量增加,即勞動的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反之,工資率的提高會使勞動數量減少,勞動供給曲線向左上方傾斜。在工資率較低的條件下,勞動者的生活水平較低,閑暇的成本相應也就較低,從而,工資提高的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勞動的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但是,隨著工資率的進一步提高和勞動時間的增加,閑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應開始小于收入效應,結果勞動供給數量減少。

基于以上原因,勞動的供給曲線呈現出向后彎曲的形狀。

2.簡述要素價格與收入分配的關系。(中國政法大學2005研)

答:(1)收入分配是解決為誰生產的問題,經濟學家認為,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才能這四種生產要素共同創造了社會財富,分配就是把社會財富分給這四種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勞動得到工資,資本得到利息,土地得到租金,企業家才能得到正常利潤。分配理論就

是要研究各種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多少是如何決定的。

生產要素價格的決定在西方經濟學的傳統上是分配論的一個重要部分,社會收入分配與生產要素價格有關,居民擁有生產要素,并提供生產要素,這是他們收入的來源。生產要素的收入實際就是生產要素的價格。所以,收入的決定也就是解決生產要素的價格決定問題。

(2)生產要素價格決定的主要理論基礎是所謂的邊際生產率分配論。該理論最先由美國經濟學家J.B.克拉克提出。他認為,在其他條件不變和邊際生產力遞減的前提下,一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取決于其邊際生產力。后來的西方經濟學家對克拉克的理論作了改進。他們認為,生產要素的價格不僅取決于其邊際生產力,也取決于其他一些因素。邊際生產力只是決定要素需求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廠商在決定要素需求時還要考慮要素的邊際成本。只有當使用要素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邊際生產力)相等時,廠商才在要素使用上達到了利潤最大化。此外,要素的供給也是決定其價格的一個重要方面。總之,要素的市場價格與其他商品一樣,也由其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共同決定。因此,分配理論是價格決定理論在收入分配問題中的運用。

(2)可見,一方面生產者根據要素價格與邊際報酬相等的原則來進行生產以獲得最大利潤,因此要素價格的偏離就是對利潤的重新分配。另一方面,收入分配關系的確定,也可能給要素提供者,提供要素進行指導,繼而影響要素的價格,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生產要素的價格,也是不同的。生產要素價格的決定,其實也是生產關系在生產要素市場的一種體現。其最重要取決于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這是最重要的。而西方所謂的生產要素價格是邊際報酬的等價形式則是不可靠的。

(3)生產要素價格決定是分配論的一個主要部分,但并不構成分配論的全部內容。除了生產要素的價格決定之外,分配論還包括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以及收入之間差異的原因等等。

3.對出租車實行執照控制的城市,出租車司機即使使用自己的汽車運營,或須向他人購買執照,或須向執照擁有者支付一定的租金(北京稱“車份錢”)。

請說明:(1)什么因素決定執照費(或租金)?

(2)執照控制會使誰獲益,誰蒙受損失?(北師大2004研)

答:(1)租金產生的原因是政府對出租車數量的控制。在一個競爭的市場中,對出租車的需求來自市民,市民搭乘出租車的次數與乘坐出租車的價格相關,乘坐出租車的價格越低,市民搭乘出租車的次數就越多,客觀上要求更多的出租車運營。對出租車的供給來自出租車的成本,在出租車成本一定的條件下,乘坐出租車的價格越高,出租車行業的利潤越高,愿意進入出租車行業的人越多,從而市場上的出租車越多。在競爭條件下,均衡價格和均衡出租車量是供給和需求的交點。

但是,在政府決定出租車價格的條件下,由于政府定價高于市場均衡價格,因此對出租車的供給高于對出租車的需求。市場的出租車是由需求所決定的,因此為了使出租車的供給等于需求,政府就需要將出租車的成本提高到在既定價格下與需求相一致的水平,這就是租金的產生。

圖9.22

如圖9.22所示,在政府規定價格P1的情況下,市場對出租車的需求為Q1,但出租車的供給為Q2,為了使出租車的供給降低到Q1,政府對出租車收取執照費,執照費為P1P2,在這種情況下,出租車的供給和需求才能相等。

(2)執照控制以后,從上圖可以看出,乘客剩余減少了A+N,出租司機剩余減少了C+M,政府收入增加了A+C,社會總剩余減少了M+N。所以執照控制后,乘客和出租司機都蒙受損失,政府獲得利益,但從整個社會看,整個社會的福利也減少了。

4.試證明:勞動和資本的產出彈性為常數當且僅當生產函數具有Cobb-Doulgous的形

αβ式,即F(L,K)=AKL(清華大學2004研)

證明:已知勞動的產出彈性EL??Q?L

?Q

?K

??LQKQ?MPLAPLMPKAPK 資本的產出彈性EK??? (1)由F(L,K)?AK

MPL??AK?L可得: ?L??1,APL?AK?L??1

MPK??AK

MPL

APL

MPK

APK??1L,APK?AK?????1L ?所以EL???AKAK?AKAKLL??1??1?? ??1EK??L????1L??

可知:當生產函數具有Cobb-Doulgous的形式時,勞動和資本的產出彈

性為常數。

(2) 設EL??,EK??,其中?,?均為常數。

則有 MPL

APL??,MPKAPk??

即 MPL?L???APL?L???F(L,K)

MPK?K???APK?K???F(L,K)

其中 F(L,K)?APL?L?APK?K為生產函數。

所以 L?MPL?K?MPK

??

?F(L,K)

?K即 ?L??F(L,K)

?L??K?

解此二元微分方程可得:

F(L,K)?AK?L(A為常數) ?

綜合(1)、(2),可得勞動和資本的產出彈性為常數當且僅當生產函數具有Cobb-Doulgous的形式時,即F(L,K)?AK

5.給定P?h(q)

MPL/MPK?MCI/MCI?L。 ?,q?f(K,L),w?g(L),r??(K)。證明LK,其中MCI表示要素投入的邊際成本。

證明:根據題意,構造利潤函數

??pq?r?K?w?L?h(q)?f(K,L)?K??(K)?L?g(L)

就利潤函數分別對資本K和勞動L求偏導數,并令其為零,得 ???K

??

?L?h(q)??f(K,L)?K?f(K,L)?L??h?q?h?q??f(K,2)?K?f(K,2)?K?f(K,L)?K???(K)?K?g(L)?L??(K)?0 ?h(q)????f(K,L)?L??g(L)?0

整理得[h(q)?

[h(q)??h

?q?f(K,L)]??f(K,L)

?L?L??g(L)

?L?g(L) (2) ?h?q?f(K,L)]??f(K,L)?K?K???(K)?K??(K) (1)

(2)

(1)得 MPL

MPKL??K??g(L)?L??(K)

?K?g(L) ??(K)

即 MPL

MPK?MCIMCILK

6.假設原來是完全競爭的許多廠商合并為一個純粹壟斷者(賣方壟斷)。又假設壟斷者使用原有各廠商的廠房設備和生產技術,并且市場對行業產品的需求狀況沒有發生變化,壟斷者使用的可變生產要素的數量,為什么不是原有各廠商使用的要素相加之和?

答:在產品市場完全競爭的條件下,該行業各個廠商對可變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由要素邊際產品價值VMP曲線來表示,該行業對可變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則由考慮了外部效應的各個廠商的需求曲線在水平方向(數量軸)加總而成。這里的外部效應指的是:當行業內所有廠商針對要素價格的下跌(上漲)同時增加(減少)對該要素的需求量,以便通過增加(減

少)產銷量來增加利潤時,所有廠商產量的增加(減少)會引起產品銷售價格下降(上升)進而導致各廠商的VMP曲線左移(右移)及對可變要素的相應需求量的變化。

假設該行業所有完全競爭的廠商合并為一個純粹壟斷者,此時該壟斷者即該行業(該純粹壟斷者即代表該行業)對可變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將不再是原有各完全競爭廠商考慮了外部效應的需求曲線之和,而是由可變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產品曲線來表示。因為在產品市場純粹壟斷的條件下,產品的銷售價格不再固定不變,而是隨銷售量的增加而下降,因而邊際收益不等于產品價格且總小于產品價格,MRP(=MP×MR)就不等于VMP(=MP×P)。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該壟斷者必須使用滿足MRP=MFC的可變要素投入量。它對可變投入要素的需求曲線便只能由要素的MRP曲線來表示,而不能簡單地將原有各完全競爭廠商對要素的需求曲線(即VMP曲線)相加而成。換句話說,該壟斷使用者的可變生產要素的數量,將不再是原有各廠商使用的相加之和。

7.近年來,有大量的職工從廣東、湖南、福建等省市移入深圳特區,由于深圳特區的開放政策,使得深圳的職工有較大的流動性,設勞動的邊際產品價值曲線如圖9.21所示。問:

?,均衡工資受何影響? (1)假如移入深圳的職工使勞動的供給曲線從L1L1移到L2L2?

(2)原有深圳職工的總工資額受何影響?

(3)如果深圳所有資金(資本)歸原有職工所有,不屬于移入深圳的職工所有,那么移入深圳的職工對資本所有者得到的收入有何影響?

(4)移入深圳的職工對深圳原有工資和資本的影響是否有好處?如果有,達到什么程度?

圖9.23 勞動的邊際產品價值曲線

答:(1)均衡工資將由OW1降到OW2。因為在這些省市職工流入深圳前,勞動的需求曲線AB與供給曲線L1L1相交于E1點,決定的均衡工資為OW1;隨著這些省市職工流入深圳,勞動的供給曲線右移,新供給曲線L2L2與勞動需求曲線AB相交于E2決定的均衡工資變為??

OW2。

(2)這些省市職工流入深圳前,深圳本地勞動供給量為OL1,工資水平為OW1,故工資總額為OW1×OL1,即區域OW1E1L1所代表的金額。這些省市職工流入深圳后,深圳本地職工工資水平降為OW2,其工資總額變為OW2×OL1,即區域OW2CL1所代表的金額。因此,深圳本地職工總工資額因外省市職工的流入而減少了,減少的數額為OW1E1L1-OW2CL1=W1W2CE1。

(3)由n個工人生產的產品的總價值為這n個工人的邊際產出之和,用積分來表示即為?Ln

0D(L)dL。在外省市職工流入深圳前,均衡勞動使用量為OL1,總產值便為這OL1個工

L1人邊際產出之和?D(L)dL,即圖9.23中面積OAE1L1所代表的數額。由于工資總額為0

OW1E1L1,資本所有者得到面積W1AE1(=OAE1L1-OW1E1L1)量的收入。外省市職工流入深圳后,均衡勞動使用量為OL2,總產值便為這OL2個工人邊際產出之和?L2

0D(L)dL,即圖9.23中

面積OAE2L2所代表的數額。此時工資總額為OW2E2L2,資本所有者便能得到面積W2AE2量的收入。與外省市職工大量流入深圳前的W1AE1量相比,增加了W2W1E1E2量的收入。

(4)由(②)、(③)知,外省市職工流入深圳后,深圳本地的勞動所有者(工人)的

收入損失了W1W2CE1量,而資本所有者的收入增加了W2W1E1E2,顯然W2W1E1E2>W1W2CE1,即資本所有者的資本總收入的增加量超過了勞動所有者(工人)工資額的損失量,其差額為CE1E2。因此外省市職工流入深圳整體來說是有利的。

8.如圖9.22,要素A的壟斷出售面臨要素A的壟斷購買者,且假設要素A是該壟斷購買者的惟一可變要素。

(1)在什么點上,要素A的壟斷出售才將使其總利潤為最大?

(2)在什么點上,要素A的壟斷購買者將使其總利潤為最大?

(3)實際結果將如何?

(4)舉出雙邊壟斷的幾個例子?

圖9.24 邊際收益產品曲線

答:(1)MRPa為壟斷購買者對其惟一可變要素A的邊際收益產品曲線。由于壟斷購買者是要素A的惟一購買者,所以,壟斷購買者的MRPa曲線也就是要素A的壟斷出售者(壟斷者)面臨的需求曲線Da,在出售要素A時,MRa是壟斷出售者的邊際收益曲線。如果該壟斷者在供給不同單位量的要素A時,其邊際成本由MCa曲線給出,則MRa與MCa的交點A決定了該壟斷者出售4個單位的要素A時其總利潤最大,且此時他希望以Pa=8美元的價格出售這4單位要素(由該壟斷者的Da曲線上的A'點給出)。

(2)壟斷者的MCa曲線表示壟斷購買者面臨的要素A的供給曲線Sa,MFCa是壟斷購買者面臨的邊際要素成本曲線。這樣MRPa與MFCa的交點B決定該壟斷購買者購買3單位的要素A時其利潤最大,且此時他支付的要素價格Pa=3美元(由該壟斷購買者的Sa曲線上的B'點給出)。

(3)上面(1)、(2)的結果表明:壟斷者與壟斷購買者的目標是抵觸的。為了實現利潤極大化,壟斷者希望以8美元的價格出售4單位的要素A,而壟斷購買者希望以3美元的價格購買3單位的要素A。究竟在什么樣的價格上成交,成交量多少,具有不確定性,這只能由買賣雙方討價還價的實力來決定。

(4)如某偏僻之地,所有工人組成一工會組織作為勞動的供給方,而該地惟一的一家廠商作為對勞動的需求方,此地便出現了勞動市場的雙邊壟斷情形。又如船主協會作為買主,碼頭裝卸工人工會作為賣方,兩者便組成雙邊壟斷情形。一般地,在鋼鐵、汽車、肉類包裝、農用機具等行業中往往存在兩邊壟斷的情形。

9.試闡明在生產要素市場上,廠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均衡條件。

答:生產要素的價格與產品價格一樣,都由供求的均衡點來決定。需求者是廠商,其需求的目的是希望利用生產要素生產出產品出售后給自己帶來利潤。因此,它的需求價格決定于邊際生產力,即邊際收益產量(MRP)。MRP=MP·MR,式中MP為邊際實物量,它會隨著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遞減;MR為邊際收益,它等于廠商銷售最后一個單位產品價格,而這個價格在不完全競爭的條件下,是會隨著市場產品銷售增多而下降的,因此MR曲線是向右下

?

方傾斜的。但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產品價格始終不變,即MR=P。于是,在完全競爭條件下

??

MRP=MP·P,因此,這時MRP改變為VMP(邊際產值),VMP=MP·P。很明顯,由于MP是遞

?

減的,所以VMP曲線也是向右下方傾斜,但因P始終不變,所以VMP曲線的位置在MRP曲線的上方,圖9.25就說明了這一點。

再從供給方面來看,要素的供給者是個人,假定在完全競爭條件下,供給價格始終不變,因此供給曲線是一條水平線。但個人對生產要素的供給價格,對生產要素的需求者廠商來說,

則成為生產成本,因此其供給曲線,也就是廠商的平均成本曲線。由于供給曲線或平均成本曲線是水平線,所以,邊際成本(MC)曲線也是水平線并與平均成本(AC)曲線重合。

圖9.25 廠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均衡條件

如圖9.25所示,SS'為供給曲線,也是MC曲線,MRP線為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需求曲線,它與供給曲線SS'的均衡點為E1,需求量為OF1;VMP為完全競爭條件下的需求曲線,

它與供給曲線的均衡點為E2,需求量為OF2。可見,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生產要素均衡

條件是MRP=MC;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生產要素均衡的條件是VMP=MC。廠商在符合這種條件下購買生產要素OF1或OF2,便能獲得最大利潤。

10.在單一要素可變的條件下,廠商分別在完全競爭、買方壟斷和賣方壟斷條件下,對勞動的需求有何不同?

答:在生產要素市場上,廠商雇用勞動者等生產要素數量的一般原則是邊際收益產品等于邊際要素成本。如圖9.26所示。

圖9.26 不同條件下勞動的需求

為了利潤最大化,廠商每使用一單位數量的勞動所花費的成本必須等于該單位勞動所帶來的收益: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廠商會減少該單位生產要素的使用;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廠商則增加使用。依照定義,廠商使用最后一單位勞動所花費的成本就是該單位的邊際要素成本,而因使用該單位勞動所生產的產品賣出后獲得的收益就是勞動的邊際收益。它等于要素的邊際產品的邊際價值,即邊際產品乘邊際收益。

(1)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廠商面臨著既定的要素價格和產品價格。這時,廠商使用任何數量時,每單位的要素所花費的成本都等于該要素的市場價格,即勞動的邊際要素成本等于要素的市場價格。由于產品的價格既定,所以廠商所生產的產品的邊際收益等于該產品的市場價格,從而勞動的邊際收益產品等于勞動的邊際產品乘以產品的價格,即等于勞動的邊際產品價值。這樣,隨著勞動價格(工資率)的變動,廠商依照邊際產品的價值曲線決定雇用勞動的數量。所以,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廠商對勞動的需求曲線是勞動的邊際產品價值曲線。

(2)在產品市場壟斷而要素市場完全競爭的條件下,廠商賣出使用勞動生產出的產品時面臨的市場需求曲線,它向下傾斜。這就使得產品的邊際收益小于市場價格,從而使得勞動的邊際收益產品低于邊際產品價值。在要素市場價格既定的條件下,廠商會根據勞動的邊際收益產品等于勞動價格的條件決定勞動使用量。在這種條件下,勞動的需求曲線是邊際收益產品曲線,它低于完全競爭條件的勞動需求,從而在既定的勞動價格下,廠商雇用更少的勞動。

(3)在要素市場買方壟斷的條件下,廠商雇傭勞動力的原則仍然是勞動的邊際收益產品等于邊際要素成本。為了方便起見,假定產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這樣,勞動的邊際收益產品等于邊際產品價值。與以上兩種市場結構不同,勞動市場上的買方壟斷意味著市場上只有一家廠商購買勞動這一生產要素。所以,該廠商面臨的勞動的供給曲線是市場的供給曲線,它向右上方傾斜,廠商使用勞動的邊際要素成本不再是不變的量,它因勞動的平均要素成本增加而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即勞動的邊際要素成本高于勞動的供給。廠商根據該邊際要素成本等于邊際產品價值決定勞動的使用量,把勞動的價格確定在比邊際要素成本更低的勞動供

給曲線上。由于買方壟斷條件下廠商決定勞動價格,因此,在這一市場結構下沒有明顯的勞動需求曲線。

11.一項研究表明,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某學區的教師工資取決于該地區內學區數量的多少。

請分析如下問題:

(1)如果該地區內的學區比較多,那么某特定學區的教師工資會高一些還是會低一些?

(2)假定教師可毫無代價地到該地區以外的學區去任職,這是否會影響第一個問題的答案?

(3)近年來,大的學區傾向于分散成若干個小學區,并且每個小學區自己有權制定聘用或解聘教師的規章制度,這對教師工資有何影響?

(4)贊成學區分散的理由有哪些?

答:(1)根據買方壟斷理論,如果處于相對隔離狀態的學區是該學區教師的惟一雇主,則有可能只支付較低的工資。反之,如果該地區學區較多,相互之間對教師的競爭較為激烈,則教師工資水平會相對較高。

(2)如果教師可以毫無代價地到該地區以外的學區去任職,那么,即使某學區是當地的惟一雇主,也會大大降低其買方壟斷能力。

(3)學區分散化決策可能會提高教師工資,因為這會增強不同學區聘用教師的競爭程度。

(4)學區分散化決策的主要優點是可使教育制度、培養特點等更適合各學區的具體要求。

11.請根據要素價格和交易量決定的理論,分析比較完全競爭或完全壟斷的產品和要素市場結構對就業量和工資率的影響。(中央財大2005研)

答:廠商使用要素的原則是利潤最大化。這個一般原則在要素使用問題上的具體化,可以簡單地表述為:使用要素的“邊際成本”和相應的“邊際收益”相等。

(1)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廠商使用勞動力的邊際成本等于勞動力價格W,而使用勞動力的邊際收益是邊際產品價值VMP。因此,完全競爭廠商使用勞動力的原則可以表示為:

VMP?W,或者,MP?P?W

即邊際產品價值等于工資。

在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結構條件下,廠商對單一要素的需求曲線將與其邊際產品價值曲線完全重合。如圖9.27所示,要素使用原則VMP=W在圖中的表示就是VMP曲線與W0曲線的交點A。A點表明,當勞動力工資為W0時,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為L0。

圖9.27 完全競爭下勞動力的需求量

(2)在完全壟斷的產品市場結構條件下,廠商面臨著一條水平的要素供給曲線,但由于它在產品市場上處于壟斷地位,它的產品銷售價格隨著銷售數量的增加而下降,即面臨著一條向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由于完全壟斷的情況下,廠商的產量越大,銷售價格越低。所以,邊際收益MRP曲線和邊際產品價值曲線分離,位于VMP的左下方。根據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要素使用原則,此時,MRP曲線就是完全壟斷廠商對某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如圖

9.28所示,廠商在工資為W0時,使用勞動力的數量是L1。

圖9.28 賣方壟斷下勞動力的需求量

(3)兩種情況的比較(如圖9.28)

①如果生產要素市場上的勞動力價格為W1,完全壟斷廠商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由MRP曲線

與MFC曲線的交點來決定,這時勞動力的使用量為L1;但如果廠商在產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都處于完全競爭,則其邊際產品價值VMP等于邊際收益產品MRP,此時均衡的勞動力使用量為L2。由此可知,完全壟斷的廠商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小于完全競爭時廠商對勞動力的需求量,且L1大約是L2的一半。

②再假設壟斷和完全競爭條件下吸收了同樣的就業量L1。在完全壟斷條件下,MRP=d,勞動力的工資水平是W0,而在完全競爭條件下,VMP=d,所以勞動力工資水平是W1,W1>W0。由此可知,完全壟斷廠商付給勞動力的工資小于完全競爭廠商付給勞動力的工資,且W0大約是W1的一半。

綜上所述,與完全競爭相比,完全壟斷既減少了勞動力就業量,又降低了勞動力的工資率。

12. 假定某地方政府為了讓窮人能夠租得起房屋,對房屋租賃市場實施了限制性租金上限政策,即規定了房東向房客收取的租金上限。

(1)請根據房屋租賃市場上房屋供給和需求的特點,畫圖分析短期中租金限制政策的影響,說明該政策對供給、需求、租金和供求關系(短缺還是過剩)的影響。

(2)請根據房屋租賃市場上房屋供給和需求的特點,畫圖分析長期中租金限制政策的影響,說明該政策對供給、需求、租金和供求關系(短缺還是過剩)的影響,并與短期情形進行比較。

(3)租金限制政策,對房東的房屋出租行為可能會產生何種影響? 即:房東可能采取哪些方式對租金上限政策做出反應?

答:(1)在短期中,住宅的供應是不變的,如圖9.29所示,房屋的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線。房屋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相交于點E,從而決定了原來房屋租賃市場的均衡價格為Pe。假設政府限定的價格為P,當P大于或者等于Pe時,政府限價不會對均衡產生影響;如果P小于Pe時,如圖9.29所示,相對于均衡水平,此時住宅的需求增加但是住宅的供給不變,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的短缺之中。

圖9.29 租金限制對房屋租賃市場的短期影響

(2)在長期中,房屋供給量是可以變動的,因而房屋的供給曲線是一條斜線,如圖9.30所示。房屋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相交于點E,從而決定了原來房屋租賃市場的均衡價格為Pe。如果政府限價P大于或者等于Pe,則不對市場產生影響;如果P小于Pe,相對于均衡水平,房屋供給將會減少,需求將會增多,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的短缺之中,和短期相比,供給量發生了變化。

圖9.30 租金限制對房屋租賃市場的長期影響

(3)在短期內,房屋的租金會下降,但是房屋的供給量不會發生變化;在長期中,部分供給者由于租金水平過低而退出租賃市場,使得可供出租的房屋減少,從而房屋的供給量減少了。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kanwencang.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108/83677.html

文章列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