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禪表
此碑亦稱《受禪碑》。三國·魏隸書黃初元年(220)立。縱270厘米,橫140厘米,22行,行49字。

東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冬十月乙卯,遜位于魏王曹丕,丕隨即登基稱帝并改元大魏黃初。十月辛未,刻立此碑以紀其受漢“禪讓”之事。《受禪表》與著名的《上尊號碑》并立于許昌南曹魏故城漢獻帝廟中(其地在今古城村),廟久廢。《受禪表》與《上尊號碑》同為魏初巨制,不但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書法亦久為世重,故自唐宋以來,迭經著錄。其結構方嚴整肅,用筆剛健斬截,意氣雄偉排宕,且不失漢末名碑如《熹平石經》、《張遷》、《禮器》等骨氣洞達、探穆淵雅的大家風范。明郭宗昌《金石史》評其“書法同《勸進》,雖小遠漢人,雍雍雅度,衫履自飾,亦復矯矯。”趙崡亦謂此碑“隸法大都與《勸進》同”。王世貞曰:“……。-->
余始喜明皇《泰山銘》,見此而恍然自失也。漢法方而瘦,勁而整,寡情而多骨;唐法廣而肥,媚而緩,少骨而多態。漢如建安,晉三謝,時代所壓,故自不可超也。此語得評書三昧。”(《石墨鐫華》)從漢字字體的演變來看,漢末魏初之際,正是由隸變楷的過渡時期.魏初諸刻,承襲漢末《熹平石經》、《鮮于璜》、《張遷》等碑遺緒,在筆法上更有新的突破.具體表現在落筆逆鋒減少,而變之以單刀直入;收筆重頓后迅速提起使成方波,這已經是萌芽時期的楷書的一種特殊筆法。前人對此己多有論及。
如清孫礦評《受禪表》和《上尊號碑》說:“二碑余皆有之,雖磨刓甚,然字猶半可識,真斬釘截鐵手也。……率更正書險折法,多從此變出。”楊守敬《學書邇言》亦謂《孔羨》、《范式》、《上尊號》、《受禪表》“下筆如折刀頭,風骨凌厲,遂為六朝真書之祖。”與之稍晚的魏《王基碑》以及吳《谷朗碑》,則更進一步發展了這種“折刀頭”的筆法,字形上亦更似后世的楷書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61031/29389.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