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儲備是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備用于彌補國際收支赤字、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的國際間可接受的一切資產。當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會員國的國際儲備包括貨幣性黃金、特別提款權(SDRS)、在IMF的儲備頭寸和外匯儲備。從各國的實際情況看,一般在各國的國際儲備中外匯占有較大的比重。目前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保持一定量的外匯儲備。
一、國際儲備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成效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由于外匯資源短缺,中國一直實行比較嚴格的外匯管制。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戰略以來,中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沿著逐步縮小指令性計劃,培育市場機制的方向,有序地由高度集中的外匯管理。1996年12月中國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對資本項目外匯進行嚴格管理,初步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外匯管理體制。建國以來,中國外匯管理體制大體經歷了計劃經濟時期、經濟轉軌時期和1994年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三個階段。
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對外經濟迅速發展,國際收支持續較大順差,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外匯管理主動順應加入世貿組織和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進一步深化改革,繼續完善經常項目可兌換,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推進貿易便利化。主要措施有:
1、大幅減少行政性審批,提高行政許可效率。
2、進一步完善經常項目外匯管理,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
3、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拓寬資金流出入渠道。
4、積極培育和發展外匯市場,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5、加強資金流入管理,積極防范金融風險。
6、強化國際收支統計監測,加大外匯市場整頓和反洗錢力度。
經過我國今年來對外匯管理的調節,以及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外匯儲備逐步增加。其圖示如下:
說明:資料來自中國外匯管理局網站
可見,從2001年以來,中國國際儲備持續增長,2006年年底達 10500億美元,2007年增長至13500億美元,預計2008年將高達15000億美元。2003年的一報告稱,中國央行在將采取不調整利率,同時建議審慎開放資本項目賬戶以及推進人民幣升值的措施。今年來由于美元的貶值,人民幣升值迅速,已經進入所謂的“六”時代。國際收支處于嚴重順差,從而導致我國經濟上,政治上蒙受很大的壓力。
二、外匯儲備的增加的利弊分析:
近年來的外匯儲備大幅度增加,截至2007年底,我國國家外匯儲備已高達13500億美元創我國外匯儲備水平增幅新高,估計2008年有突破15000億的趨勢。一國擁有雄厚的外匯儲備,不僅有利于防范外部金融風險和政治風險,還能增強國外投資者對本幣的信心,有利于吸引外資,同時還是本國對外投資的物質保障。但是外匯儲備規模過大,又會增加國內貨幣供給量,在一定程度造成通貨膨脹的壓力。同時外匯儲備過多會使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過大,造成資金資源浪費,并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因此,為了保持我國經濟健康、穩定、持續地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從金融安全以及更好地發揮國家外匯儲備的有效性出發,都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我國外匯儲備水平適度性的研究。
外匯儲備的持有和積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價。因此,一國的外匯儲備也不是越多越好。急速前行的外匯儲備,與左右招架的央行貨幣政策,構成了一個并不和諧的畫面。畫外音則是,外匯儲備是把雙刃劍———劍的這一側,中國賺來大把大把外幣,提前為中國高速經濟列車未來可能遭遇的顛簸“減震”;劍的另一側,在人民幣平穩升值這一既有政策安排下,央行苦苦求解“外匯占款對沖難題”,年內兩度加息,三度上調準備金率,力圖收緊銀根,為中國高速經濟列車平穩運行鋪就軌道。
所以,確定一國外匯儲備的適度水平就有著重要的意義。適度水平的確定取決于一國的外匯儲備需求,而外匯需求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進口商品的對外支付,利潤匯回,外債的還本付息需要,以及抵御風險,干預外匯市場的需要等等。
三、現階段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31日公布的數據,2007年上半年我國國際收支繼續保持“雙順差”格局,并呈現出五大特點,即國際收支順差增幅較大;貨物貿易順差再創歷史新高;收益項目順差顯著增加;外國來華直接投資持續增長,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繼續增加;證券投資逆差下降明顯。
統計顯示,在上半年中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中,貨物項目順差800億美元;服務項目逆差57億美元;收益項目順差37億美元;經常轉移順差136億美元。 在上半年中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中,直接投資凈流入310億美元,資本項目凈流入19億美元,其它投資凈流入352億美元,證券投資凈流出292億美元。
《中國國際收支報告》分析認為,國際收支大額順差一方面是中國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對外經濟迅速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儲蓄大于投資、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在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的推動下,中國國際儲備資產繼續增長。
因此,我國在外匯管理方面應該繼續堅持市場化方向,進一步深化外匯體制改革,改進外匯管理,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監管,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四、適度規模
際儲備的適度規模是一項動態指標,其具體數量取決于一個國家不斷變化著的國際收支的實際運行狀況及決定國際收支變化的一切因素。故在考察和確定特定時期我國國際儲備的適度規模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同期我國國際收支的運行狀況及其變化趨勢。
因此,筆者認為,目前我國國際儲備的規模是充足的、甚至某種程度上是過量的。同樣的,時建人、王國林運用國際上通常采用的3個客觀指標(外匯儲備與進口額的比例、外匯儲備占本國當年外債余額的比重、外匯儲備占本國當年GDP的比重)來計算所謂的我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結果表明我國的外匯儲備大大高于國際公認的合理儲備水準。然而,關于我國外匯儲備的規模,難以根據某種模式給出一個精確的定量結論,這不僅是因為我國有特殊的國情,更在于未來的5~10年內我國的經濟發展充滿著變數。
結論:
確定外匯儲備適度規模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而從我國國情出發,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我國外匯儲備水平已經達到相當規模,外匯儲備的各項指標均高于國際警戒線(盡管這些指標不具備絕對的可靠性,但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表明已具備維護金融安全的能力。與此同時,我國外匯儲備的來源的可靠性也正在逐步加強。再者,如果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仍然繼續按超過30%的年均增長速度遞增,我國將無法承受如此巨大規模的外匯儲備。因此,我國外匯儲備規模應大概保持在目前的水平上,允許特殊情況下在一定范圍內幅動,但不宜再繼續大幅度增加。
參考文獻:《國際金融學》第四章 出版社: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
《中國國際收支報告》
看文倉www.kanwencang.com網友整理上傳,為您提供最全的知識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10/118320.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