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簡介

脈診是通過按觸人體不同部位的脈搏,以體察脈象變化的切診方法。又稱切脈、診脈、按脈、持脈。


脈診是中醫診斷的精華之一,運用于臨床確有“視死別生”的作用。


脈診古有遍診法、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后世以寸口診法為主。按脈的位、數、形、勢而分二十八種脈象,以察知身體內部的病變。脈隔皮肉,全靠醫生手指靈敏的觸覺體驗,況且“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弦緊浮芤,展轉相類,在心易了,指下難明”,因此要準確分別部位和脈象,除了熟習理論之外,還要經過實地練習,做到既有理論,又有技巧,才能掌握這一診法。



意義

通過切脈可以了解病的屬性是寒還是熱,機體正氣是盛還是衰,以及測知病因、病位和判斷預后。正如《內經·靈樞經·經脈》所說:“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這就是說,脈診可以判;斷病人的生死,處理百病,調理虛實。《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說:“善診者察色按脈,……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這就是說,從脈象的權衡規矩,可以識別疾病所主的臟腑;從病人的脈象去辨別浮沉滑澀,可以知道疾病產生的原因。


這是從把人體看成一個整體的觀點出發的,而這種整體觀點又是以經絡學說作為基礎的。中醫認為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它內通臟腑,外連四肢肌朕骨節,把全身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脈是整體的一部分,所以從脈象的變化可以察知內在的變化。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就是說,人體內部的變化會在外部表現出來。



《素問.宣明五氣篇》載: ”心主脈。”脈與心息息相關,心為一身主宰,身有疾病,必然影響及于脈。另一方面,脈中水谷的精氣,分流經絡,灌溉臟腑,游行四肢,貫注百骸;五臟臟氣也通于脈而作用于全身。人體血脈的運行,和血氣臟腑關系十分密切,氣血臟腑發生病變,脈往往先受影響,甚至在疾病還未顯露之前脈巳有了變化。周學海說: “有是病即有是脈,脈在病后也;若夫病癥未形,血氣先亂,則脈在病先,診脈可以預知將來之必患某病也。”



脈與病的關系十分復雜,根據古人的經驗,脈和證有相應也有不盡相應的;因此又有“舍證從脈”或“舍脈從證”的診法。脈雖有常度,但臨床運用需要靈活掌握,所以《內經》認為“微妙在脈,不可不察”;但又叮嚀:“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總之,四診合參,無遺巨細,方法愈多,診斷愈確,這是一定的道理。





12

哲眼看中醫

 

匹夫結志, 固若磐石

采山飲河, 縱情游閑

陶冶情操, 非求祿位

不貪天下, 安然無懼

求醫之道, 本心為善

淡泊自在, 醫道宗源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jiankang/20170318/125899.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