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七年前,收入分配制度比較研究學者劉植榮在媒體上提出應出臺《工資法》的建議,在他的《85%的人應該漲工資》一書中,通過分析多方權威統計數據和事實,力證公平的工資制度必須用法律來保障。

  劉植榮的觀點引起極大反響,有消息稱,勞動保障部已會同有關部門研究起草工資立法,但到目前為止,《工資法》仍未出臺,目前施行的是《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令人有些尷尬的是,雖然絕大多數勞動者靠工資生活,《工資法》與大眾的利益密切相關,可真正關注《工資法》的人卻不多,甚至不少人認為多此一舉,擔心這項立法對自己的工資收入不利。
  為此,本刊專訪了劉植榮,就種種誤會予以回應。
  用《工資法》堵住現有分配制度的漏洞
  檢察風云:既然我國已有《工資支付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何必再制定一部《工資法》?
  劉植榮:《規定》關注的是勞資雙方之間的協議,其中第二條明確表示“本規定適用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可對于公職人員、國有企業的人來說,《規定》沒有約束力。要管住這一漏洞,就必須立法,讓《工資法》調節所有勞動者的收入分配秩序。
  檢察風云:國外也有《工資法》嗎?
  劉植榮:英、法、德等國在產業革命后不久就實現工資立法了,日本也有《工資安全支付法》。美國的最詳盡,但是由一系列法案組成,比如《工資公平法案》《支付法案》《同工同酬法案》等,如果研究的話,一年都看不完。
  《工資法》重在監管公有部門
  檢察風云:在國外,國有企業高管工資是以什么標準來發放?
  劉植榮:工資高低是對比出來的,必須把全體勞動者放在一個坐標系內對比,才知道誰的工資高,誰的工資低。首先要看看我們國情,那就是人均GDP,中國仍屬于發展中國家,我們的人均GDP是人家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任何部門都不能與西方發達國家比工資絕對數。
  世界總的工資模式是,只要把最低工資標準制定在人均GDP的60%上,市場就會把全國從業者平均工資配置在最低工資的2倍上;當然,公職部門的工資必須通過限高來防止他們的工資標準超過私營部門。
  我曾對一些國家的國有企業高管薪酬進行過研究,高管平均薪酬均未超過人均GDP的4倍,未超過法定最低工資的8倍,未超過全國從業人員平均工資的5倍。美國和日本國有企業高管收入是人均工資的3.8倍,英國是1.5倍,加拿大是1.6倍,新加坡是1.7倍。日本國企高管收入只及私企高管的25%。記得曾有一位官員說國企高管年收入60萬并不多,算一算就知道了,60萬是中國人均GDP幾十倍,這還不高嗎?
  北歐國有企業比例很高,但絕不可能像我們這樣,當幾年高官便去國企拿高薪。因為中國現有《條例》管不了國企,董事會內部開個會,想發多少就發多少,這還得了?國有企業的股東是全體國民,董事會給自己發天價薪酬,這不等于變相瓜分全民資產嗎?
  我們一些人善于玩障眼法,拿我們的國有企業高管與外國私營企業高管比工資。外國的工資制度也是“保低限高”,他們保護全體勞動者的最低工資收入,但限制公有部門的最高收入,并不是限制私營部門的最高收入。外國拿天價年薪的私營企業高管也是極少數,況且他們的薪酬大部分是本公司的股票期權獎勵,而不是現金工資;如果完不成股東大會或董事會制定的盈利目標,就沒有獎勵,工資是很低的。
  檢察風云:有沒有“高薪養廉”成功的國家?
  劉植榮:我不清楚“高薪養廉”是誰提出來的,我對世界很多國家的工資制度進行了研究,沒見有“高薪養廉”的提法。不少人把“高薪養廉”說成是新加坡的做法,其實,新加坡政府和人民對于我們給他們戴上的這頂“高薪養廉”的帽子感到羞辱,他們曾反駁說:“廉潔是每一個公務員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要求,不需要用高薪去養。”
  其實,新加坡普通公務員工資只是私企的85%左右,2008年新加坡公務員人均工資約為3萬美元,可當年新加坡人均GDP是中國的12倍!而如果除以12,中國公務員的年薪應該是1.7萬元人民幣,這樣對比,中國公務員工資早就超過了新加坡。正因為沒有《工資法》,所以大家忽略了這一問題,不顧國情,只與人家比工資的絕對數。新加坡不是“高薪養廉”,而是“制度養廉”。
  透明國際每年發布世界最廉潔國家榜單,2015年丹麥、芬蘭、瑞典等十個最廉潔的國家,沒有一個是“高薪”養出來的,他們的公務員工資僅是法定最低工資的2倍,與全國勞動者平均工資持平。
  漲工資不能只考慮15%的人
  檢察風云:經濟變動這么劇烈,如果有《工資法》,物價上漲了,漲工資卻要等走完法律程序才行,會不會讓個人吃虧呢?
  劉植榮:根本沒必要有這個擔心。有工資法的國家都有個專門的薪酬委員會,會根據物價上漲的情況進行調整,漲多少大家一清二楚,其操作方法已比較成熟。例如,德國最近決定,從2017年1月起,最低小時工資由8.5歐元提高到8.84歐元。德國最低工資委員會負責向政府提出工資調整報告,每兩年調整一次,該委員會由來自勞方和資方的各三名代表、兩名經濟學界人士和一名委員會主席構成。
  檢察風云:這么多年沒有《工資法》,大家也過來了,不也沒出什么問題嗎?
  劉植榮:不是沒出什么問題,而是沒有發現問題,或對問題的嚴重性認識不夠。總見媒體上有不少關于工資的謠言,甚至官方出來辟謠。你說百姓猜測工資是造謠,那真實工資是多少?這么簡單的問題,只要是合法的工資收入,怕什么,為什么不把工資標準如實告訴公眾?在缺乏透明度的地方,一定會謠言泛濫,謠言的存在是因為缺乏真相。
  在美國,所有公職人員的工資標準都是透明的,都可以查得到,包括軍人工資,美國有軍人網站,各等級軍人工資都可以查到。
  因為沒有《工資法》,對私營部門的工資統計不足,我國將近85%的勞動者是在私營部門工作,可在政策制定時,他們卻常常被忽略,如果只按15%的勞動者的情況作為漲工資的依據,這就很難做到公平,收入分配差距會越拉越大。   有人說私營部門工資高,那是只看到少數幾家大的私營企業,但絕大多數私營部門的工資明顯低于公有部門,如果考慮到福利等因素,兩者的差距就更大了。中國統計局公開的數據顯示,2014年,國有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57296元,而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36390元,公有部門的工資是私營部門的1.6倍。所以,制定工資調整政策,如果不考慮私營部門的85%的勞動者,每次看報道說全國平均工資增長了多少,但很多勞動者感到自己是“被增長”,他們并沒享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應該得到的實際利益,這不利于社會和諧,更有悖公平正義。
  《工資法》不應緩行
  檢察風云:您是否遇到過抱怨工資差距大的例子?
  劉植榮: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每個人身邊都有。比如兩個人同等學力,同時參加工作,但一個在機關工作,另一個在企業工作,他們的工資可能差幾千元;再有,如果退休,前者的退休金能拿到七八千元,而后者有的可能就拿兩千元左右。兩個人資歷、能力都差不多,工齡也一樣,養老金卻相差這么大,這能讓人感到平衡嗎?體制內外、不同工種、不同地區之間工資差異這么大,人們怎能不抱怨?收入分配不公也戾氣蔓延的一個根源。
  公民意識有待提升
  檢察風云:為何公眾的呼聲不強烈?
  劉植榮:工資與絕大多數勞動者的利益息息相關,大家理應予以更多關注。可現實是很多人沒意識到《工資法》的重要性,他們更愿抱怨自己的損失,卻沒想到制定法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捍衛自己的權益。到目前為止,關注《工資法》的官員、專家、學者也不太多。
  畢竟許多立法者不是來自基層,不是拿最低工資的人。如果公眾不發出足夠強大的聲音,他們在與外界隔離的會堂里就不易聽到,還以為大家對收入分配狀況都很滿意了呢。
  這涉及一個公民素質問題,在現代社會中,不可能再“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社會是一個共生體,公正對每個人都有利,而要實現公正,就需大家共同來努力。一個好的社會應該像體育比賽一樣,如果存在“暗箱操作”,那誰還想參加競爭呢?反正沒有關系、沒有后門再努力也沒用。只有在公正、透明的規則下展開競爭,大家才會充分參與進來,社會才有活力,才會不斷進步。
  《工資法》就是要設計出這樣一個公正、透明的收入分配制度,調動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齊心協力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為了我們自己,也是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
  (采寫:唐山)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kanwencang.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221/104755.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