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老板一句話!
職場上越來越講求快速適應變化,所謂通權達變。僅僅從主觀上努力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快速變化要求的是整體工作方法的革新。我們可以從計劃、執行和結果等不同的維度來展開。這一篇要談的和計劃有關。
開篇的一句話就是有人抱怨老板的一句順品溜。大一些或者正規一些的公司,都會在管理上引入各種流程,建立不同的職能部門保證流程的執行。其中以績效考核與員工最為相關,目的是為了保證結果,將公司的階段目標通過層層細分,落實到個人身上。這一套KPI制度一直都頗受爭議,原因就是讓員工和組織成了執行的機器,片面追求各個點上的成績,難以應對市場變化。甚至為了達成結果而不惜弄虛作假。比較著名的是2011年中移動李躍取消數據增值業務KPI考核。
現在很多公司會要求員工要能夠自驅動,做事上講究唯快不破!一些人反而無所適從了,一方面自己不知道該做什么,另一方面,自己的工作內容也總是變來變去,很難做出成績。關于第一點,是如何提升視野的問題,這里先不談。
關于第二點,如果你發現自己做的事情越來越雜,且經常被打斷,就一定要注意區分出任務的目的和目標了。
先說一個事例,小A是位研發,最近接了一個需求。開始時他仔細推敲需求的細節,并和產品同學做了多次討論,明確了需求的各個細節后開始實施。在開發過程又遇到了一些問題,每次都和產品同學溝通后也都能得到清晰的定義,經過兩周的努力終于上線。上線后產品同學又多次提出修改,小A同學每次都積極響應,保證完成定義的需求。但是,最終這個需求還是下線了。在績效考評時,小A認為自己完成了需求任務,是產品同學沒考慮清楚,導致最終需求未能上線。而產品同學則認為小A工作效率不高,一是初期未能快速做出原型進行驗證,二是上線后每次修改都耗時太長。
雖說小A在工作過程有積極思考,對事嚴謹認真,表現出的是優秀的專業精神。但他在這件事情還是有責任的。因為他只盯著目標,忽略了所承擔工作的目的背景。對于一個快速試錯的需求,最重要的是快速響應,其次才是追求細節的完美。
這里就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對所承擔的工作,除了明確目標外,再多解下它的目的,再給出不同達成策略。目標是清晰、具體的,而目的一般關注的是更加長遠或者更高層次的目標,有時只是原則性的。也可以理解為```目標```對應結果導向,而```目的```則對應于愿景導向,給人和團隊隨機應變的空間。
比如為了驗證一個產品方向(目的),公司決定分別評估三個功能,每個功能都能細分出具體的目標。每個功能開發看起來是獨立的,但他們背后的目的是共通的。就會出現,即使每個功能都按要求完成了,也可能無法達成目的的情況。如果參與的同學都從背后的目的出發,就能更好的協作,就知道哪些細節是重要的,哪一些則是可以先放一放的。
實際工作中也會有目標與目的沖突的情況,多見于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沖突。至于最終選擇哪個,則取決于團隊對事情的判斷。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wen/20170203/97512.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