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以獨特的視野給我們留下了極其珍貴的筆墨,他們對化學現象、化學反應的悉心觀察與獨特的文學審美, 以及對化學在社會生活中應用的精彩描述,創作了無數優美的詩篇。感謝您關注初中化學公眾號,如您尚未關注,請點擊上方藍字“初中化學”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知識方法。每日更新,與您不見不散!
先來一波考題
(可多選)
1.古詩詞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下列詩詞中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
A、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B、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C、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D、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2.下面詩句有關分子、原子運動的是( )
A、有麝自來香,不用大風揚。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C、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D、白玉為床,金作馬。
3.下面有關物質變化的詩詞是( )
A、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B、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
C、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時有蝶飛來。
D、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4.下面有關能量變化的詩句有( )
A、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B、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C、水聲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D、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上面的化學試卷
不知道難倒了小伙伴沒有
反正化學姐是一頭霧水
下面有請我們的好朋友
小化為大家解惑答疑

一、“詩”致入“微”(有關分子、原子運動的詩詞)
1.有麝自來香,不用大風揚
2.踏花歸去馬蹄香
3.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
4.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5. 暗香浮動,疏影橫斜
6.高花未吐,暗香已遠
7.遲遲春日弄輕柔,花徑暗香流
8.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9.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1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1.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12.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時有蝶飛來
13.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二、千“變”萬“化”(有關物質變化的詩詞)
1.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2.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
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4.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5.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6.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7.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8.白玉為床,金作馬

大家在讀詩的時候有沒有留意過里面明示或暗示了什么化學現象呢?戴上化學的眼鏡來看看這些經典詩詞吧!
劉禹錫的《浪淘沙》:“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就說明金的性質穩定,金在自然界中以游離形態存在,不需要冶煉還原。人們采用的“沙里淘金”就是化學上的“重力選礦法”。利用金子與沙子密度的差異,用水反復淘洗得到。其過程也是異常的艱辛。
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人之所以能在遠處能聞到淡淡的梅花的香味,是因為分子的運動,才有了“暗香來”。
劉長卿的《酬張夏》:“水聲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利用詩和景很自然的引入物質的三態變化的知識。
李商隱的《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其中既有物理變化中的熔化過程,也有化學變化中的燃燒現象,蠟燭的成分是石蠟,屬于飽和烴,在空氣中燃燒放熱可使固態石蠟熔化成液態的蠟淚。
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中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植物秸稈的燃燒是化學變化,燃燒產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及草木灰,土壤中草木的根部沒有燃燒到,仍然有生機和活力,春天來了又可新生。
北宋林逋寫的《山園小梅》詩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王安石“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花香氣的擴散是一種物理變化,是香味物質分子的運動造成的,根據這種香氣將梅花與雪進行區別,表達了抓住特征鑒別物質的思想方法。
王安石的《元豐行示德逢》里的“雷蟠電掣云滔滔,夜半載雨輸亭皋”電閃雷鳴時發生了哪些化學變化呢?N2+O2=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HNO3隨雨水進入土壤成硝酸鹽,氮元素被植物吸收,所以民間有“雷雨發莊稼”的說法。
黃庭堅的《念奴嬌》里有“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李重元的《憶王孫·夏詞》里的“過雨荷花滿院香”,為什么雷雨過后,使人心曠神怡,因為雨水滌蕩了空氣中的灰塵,打雷時又有下列反應發生:3O2=2O3,O3=O2+O,分解出的氧原子有消毒殺菌作用。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寫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反映了貧富的巨大差距。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油脂,蛋白質是含有C、H、O、N、S等元素的高分子化合物。糖類、油脂、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是人必需的六大營養物質,前三類物質是在人體中反應時放出能量,是人體能量的來源,沒有能量物質的人就會凍餓死。
宋代科學家沈括《延州詩》曾寫道:“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詩中的石煙就是指石油,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于化石燃料。
明代著名詩人于謙的《石灰吟》是大家熟知的一首詩。
全詩包含的化學物質豐富多彩: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鈣等及其變化過程。
千錘萬鑿出深山——— 原料來源。
烈火焚燒若等閑——— 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經過千錘萬鑿將石灰石敲碎,然后在石灰窯里燒制成白色的生石灰(氧化鈣),即CaCO3分解。
粉身碎骨渾不怕——— 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白色的熟石灰。CaO+H2O===Ca(OH)2 。
要留清白在人間——— 氫氧化鈣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白色的碳酸鈣,Ca(OH)2+CO2===CaCO3↓+H2O。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70214/101180.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