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很多時候直接由劣根心理所控制,從而表現到行動上,最終完成劣根性的整個造型。對國人來說,最具類型化的劣根性心理大致有十種,不根除無以談文明。
一、旁觀心理
中國人大都是“看戲的不怕臺高。”世上許多事,不論事好事壞,好像與自已沒有多大關系,自已只管袖手旁觀,像看戲一樣。如果事情好了,自已自然要有一份,事情要是不好了,自已也只不過是個旁觀者,與自已也沒有多大關系。最多,也就是再換個地方過活就是了。
人在從猿變化的過程中,之所以要講話,是因為心里要表達自已的意思。但中國人進化得太快,說話就不僅僅是表達自已的意思,有時還要表達別人的意愿,甚至就是一部演奏的機器,只為博得對方的好感。表達自已的意思得說實話,中國人這種功能已逐漸褪化,常常只在私下里說,有時甚至一個人生下來,就可以不說一句實話的也有。而說好話,倒是隨處可見。這些話,經過幾千年的不斷提煉,已是約定俗成,系統成套,已完全偏離了這些語言原來表情達意的功能。就好比天亮前公雞要叫,晚上來人狗要吠一樣,已經完全脫離了其語言系統的功能。不諳中國文化的人要是對這些話認起真來,肯定會貽笑大方的。
十、懷舊心理
懷舊,如果僅僅只是限于對老朋友、老同學的情感,倒也充滿溫馨。但是中國人的懷舊可不僅僅是這些,而是將懷舊延伸到生活的各個領域,表現為對一切新的東西的排斥。這種懷舊,從經濟意義角度來講,也有一定的道理在。不管什么東西,盡管其舊,但因為運行已久,便也少了諸多風險,對于其運行的管理,也是駕輕就熟,比弄一個新的系統確實也省事得多。從另外一個層面講,一套舊的系統,一旦運行久了,便也有諸多的利益階層附著這舊的系統生存,要拋棄舊的,勢必也牽一發而動全身,令許多既得利益者不快,也是費事過甚。在這一種懷舊心理下,新的東西要出來,總會面臨著無情的打壓。
于是,在中國歷史上,改革便往往充滿了極大的風險,如商鞅被車裂了,譚嗣同是被砍頭了,王安石生在不殺大臣的宋朝,沒有因改革而死,但最終也被免了官。也許正因為懷舊,不愿丟棄舊的,新的便也生長得慢,以歷史悠久著稱的古老中國,便猶顯得蒼老而步履蹣跚,難以活潑起來,新鮮起來,缺乏一種旺盛的生機與活力。如果一定要這樣老態龍鐘,最終不是死掉,也似乎沒有別的出路。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027/10226.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