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1840年鴉片戰爭

1840年鴉片戰爭開啟了我國近代史的開端,這場戰爭對我國近代歷史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鴉片戰爭劇照

鴉片戰爭劇照

在英國,1840年鴉片戰爭通常被稱為“通商戰爭”或“第一次英中戰爭”,在英國的近代史上,鴉片戰爭使他們向海外進行殖民統治所進行的最大的一場侵略戰爭,也是所獲利益最大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極大地刺激了英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緩解了英國國內的經濟危機,但卻給近代中國帶來了空前的災難,使得西方列強紛紛加入到侵略中國的隊伍中來,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民族危機。

1840年鴉片戰爭使得中華國門打開,商品貿易首先在沿海地區那些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發展,工商業取得了日新月異的進展,逐步取代了原來手工業作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結構遭到了破壞,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逐漸產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涌入國內的還有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自然科學對國人愚昧的頭腦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沖擊。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也開始開始融入清王朝的上層社會。民主平等等現代的思想理念也逐漸在民眾中廣泛傳播開來,為后來康有為的維新變法和孫中山的辛亥革命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這場戰爭最終以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為結束標志,他們的軟弱無能開啟了日后一系列的屈辱,使國內四萬萬同胞陷入了苦難的深淵。這也使西方列強看清了統治者的本質,敢于在日后對中國發動規模更大的侵略戰爭。

鴉片戰爭雙方傷亡情況如何

鴉片戰爭雙方傷亡究竟有多少呢?據統計,中英雙方傷亡人數比例在600:1,英國軍隊參戰人數為19000,中國軍隊參戰人數為200000,英國死亡人數523人,中國死亡人數22790人。

鴉片戰爭圖片

鴉片戰爭圖片

第一次戰爭:廈門戰役,清軍死亡9人,16人受傷,英國軍隊零傷亡。

第二次戰爭:定海戰役,清軍死亡13人,13人受傷,英國軍隊零傷亡。

大角沙角戰役:清軍死亡282人,462人受傷,英國軍隊38人受傷。

虎門戰役:清軍死亡250人,100多人受傷,英國軍隊5人受傷。

廣州內河戰役:清軍死亡446人,英國軍隊8人受傷。

廣州戰役:清軍多數炮臺被毀,43只戰船、32只火筏被毀,英國軍隊死亡9人,68人受傷。

三元里戰役:英國軍隊死亡5-7人,二十余人受傷。

第二次廈門戰役:清軍死亡70余人,37人受傷,英國軍隊死亡1人,16人受傷。

第二次定海戰役:清軍總兵葛云飛、鄭國鴻和王錫鵬戰死,英國軍隊死亡2人,27人受傷。

鎮海戰役:清軍總督裕謙投水而亡,損失兵力百人,英國軍隊的死傷數目一種說法是死亡16人,數人受傷,另一種說法是,死亡3人,16人受傷。

浙東反攻戰役:清軍死亡340余人,200余人受傷,英國軍隊死亡3人,22恩受傷(另一說,16人受傷)。

乍浦戰役:清軍死亡287人,英國軍隊死亡9人,55人受傷。

吳淞戰役:清軍死亡88人,英國軍隊死亡2人,25人受傷。

鎮江戰役:清軍死亡加失蹤人員為300余人,240人受傷,鎮江戰役是英國軍隊傷亡最為慘重的一次戰爭,死亡39人130人受傷,另有3人下落不明。

鴉片戰爭雙方傷亡人數差距懸殊,足以說明當時中英兩國國力的的差距。

以上就是對鴉片戰爭雙方傷亡這一問題的解答。

鴉片戰爭中中國所受的屈辱

鴉片戰爭屈辱的歷史教訓,追隨著中國每一代人,歷史上一共發生過兩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畫像

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從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乾隆以后清朝的統治日益衰落,致使當時強大起來的英國想要占領這塊肥沃封建的土地,面對強大的敵人,閉關鎖國后的中國,無力抗衡,大量鴉片走私進入中國,致使民眾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政府卻無力挽救,林則徐虎門銷煙,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清朝軍隊,裝備廢弛,加之不了解英國的軍情,指揮不當,屢戰屢敗,不堪打擊,1842年在英國的炮火下不得不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地、賠款、開放五個通商口岸,在華設立領事館,設立租借,使得中國成為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權旁落的國家,也開始了漫長的反侵略之路。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從1956年10月到1960年10月,英國和法國的軍隊聯合侵華,并發生了圓明園事件,同樣最后的結局也是清政府妥協,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

鴉片戰爭屈辱的歷史教訓,究其根本與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有很大關系,腐敗的朝廷,疏于防范的沿海城市,經濟的蕭條,軍隊的松散,沒有民眾的支持,單靠清兵死守,兵力不及就立馬求和,求和不成就屈辱投降,答應各種無理要求。

時至今日鴉片戰爭屈辱的歷史,依然在我們的腦海中,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但是從史實中了解到的歷史,不得不是我們記住這段血淚的教訓!

以上就是對鴉片戰爭屈辱這一問題的解答。

鴉片戰爭對英國有什么影響

要說鴉片戰爭對英國的影響某些人看來可能比對中國的影響還要大。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圖片

戰爭之前的1832年,一艘商船載著78人從澳門開始一路北上,這次考察是商業性的,英國對這次考察的收獲主要是,只要英國政府堅持中國港口對外開放,中國東北部的港口就有極大的可能開放,而這樣的開放則會給英國的貿易帶來巨大的利益。當然這樣的考察絕不僅僅是商業這么簡單,還帶著政治目的,通過考察,大致掌握了中國沿海港口的一些信息,以及清政府的實力,最主要的則是海防力量,致使他們有了進一步的把握。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成功使英國人信心倍增,偌大的大清帝國竟如此不堪一擊,割地賠款如此輕而易舉。如果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的目的是英國為了向中國銷售產品,那么第二次鴉片戰爭就是赤裸裸的掠奪,幾艘船,幾萬人的軍隊就可以得到數不盡的財富,這樣的發財機會誰會不想要,既然搶來那么容易,還費那么大勁搞工業革命干嘛呢?歷史就是這么的戲劇性,當他們自認為發現了發財的手段時,卻想不到這也是沒落的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德國美國工業技術迅速發展,各種新興技術層出不窮,而英國卻一直沉浸于略奪的樂趣中,致使技術落后,世界大戰爆發后,窮得只剩下錢的英國,大量購買美國的武器,財富迅速流失,走上了衰敗的道路。

由此看來,鴉片戰爭對英國的影響,不僅只是表面看來的大量的財富,背后所隱含的巨大隱患也是他們所始料未及的,鴉片戰爭對英國的影響深遠。

鴉片戰爭的過程是怎樣的

鴉片戰爭的過程曲折漫長,時間跨度長達兩年半以上,這期間清政府與英軍之間并不一直是處于戰爭狀態,而是時斷時續的進行著戰爭。甚至有些局部戰爭之間并無多大的聯系。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的過程按照時間上的順序可以劃分為戰前雙方的情況,英國遠征軍第一次提兵北上,中國民眾自發組織抗擊侵略者和廣州虎門之戰,英軍第二次北上到最終的清軍失敗等幾個階段。早在開戰前三個多月,林則徐就在廣州一帶大量抓捕煙販,并在虎門硝煙。而英國時任的維多利亞女王認為中國政府損害了英國人的在華利益,他們更希望通過戰爭打開中國市場,于是悍然發動了對華戰爭。

戰爭爆發之初,清政府只是把英軍當做“蠻夷”,并未放在心上,正是清政府的粗心大意使得這次鴉片戰爭的過程變得無比漫長。道光二十一年,英軍擊沉十一艘中國戰船,但由于東南沿海軍民齊心,英軍可謂是舉步維艱。于是他們轉而決定直接北上逼迫清廷談判。談判失敗之后,英軍又在虎門發動攻勢,進逼廣州,提督關天培陣亡,這使得城內清軍軍心大亂。奕山為了不被道光帝追究責任居然謊報戰功。

英軍覺著攻打廣州所得利益甚少,于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一日就開始第二次提兵北上,不到三天就攻下了鎮海和寧波,接著攻下了鎮江,并且將鎮江城付之一炬。清廷本想做最后一搏,收復三鎮,解南京之圍。卻不料在最后的戰斗中損失慘重,清廷攝于英軍船堅炮利,最終放棄戰斗,決定求和。這場鴉片戰爭遂以清政府失敗而結束。

鴉片戰爭的目的是什么

英國的十九世紀中期完成工業革命后,原料短缺,急需產品傾銷地,當時中國幾乎禁止對外貿易,英國面對中國這個大市場自然不肯罷休,于是偷偷往中國運輸鴉片,意圖用鴉片打開中國市場。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手段是英國工業革命后的必然結果,資本主義上升階段的殖民擴張的需求。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圖片

所謂的保護鴉片貿易不過是侵略的借口,為了保護自己國家的利益發動了戰爭,逼迫簽訂各項條約,而條約里“五口通商”才是他們發動鴉片戰爭的目的,港口通商了自己的商品就能銷往中國,同時還可以作為原材料的掠奪地,戰爭前英國對華輸出商品總額每年不到100萬英鎊,鴉片戰爭后對華輸出商品總額239.4萬英鎊,成倍增長的經濟收入足以證明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是帶有目的性的赤裸裸的侵略占有,而且使得英國更加變本加厲。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的《南京條約》有一條“協定關稅”,破壞了關稅主權,英國便通過降低關稅成本來降低商品的成本,使英國銷往中國的商品都成為“廉價”商品,從而徐進商品銷量。1861年英國操縱關稅主權后,中國的關稅被迫成了最低的,至此大大便利了英國對中國的商品傾銷量。

總結來看,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目的主要就是為了打開中國的市場,成為英國商品的傾銷地和原料產地,為自己工業革命后期的發展做鋪墊。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61031/28793.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