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隨著奧斯卡日益臨近,三大沖冠力作慢慢揭開了面紗。在圣丹斯電影節首映時,《海邊的曼徹斯特》還只是一部不為人熟知的小眾電影。之后,口碑一路飆升,同時鎖定了6項奧斯卡提名。

  電影的核心在于通過主人公Lee的故事發問:一個人如何承受不可承受之悲痛?當生活被巨大的悲劇撕裂之后,你將如何修復?我們太喜聞樂見《肖申克的救贖》和《永不妥協》這樣的雞湯了,不同于人性救贖的好萊塢范本,美國獨立電影導演肯尼斯・羅納根給出了怎樣的答案?
  被撕裂的生活
  如果只是聽故事梗概,《海邊的曼徹斯特》并沒有什么驚艷的元素。
  片名中的“海邊的曼徹斯特”就是一個完整的小鎮名稱,坐落于美國馬薩諸塞州,人口總數只有5136,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海邊小鎮。正如馬薩諸塞州極寒的冬天一樣,這是一部冷靜、冷冽、甚至冷徹骨髓的影片。
  在波士頓做清潔維修工的Lee,突然接到電話,他的哥哥因心臟病離世,他必須趕回他的家鄉: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曼徹斯特,處理他的后事,照顧失去父親的侄子Patrick。
  死亡是導演(同時也是這部片的編劇)肯尼斯・羅納根的作品里常見的元素。在他的前兩部作品,2000年的《請再靠近我》和2011年的《瑪格麗特》里,主人公都生活在死亡的陰影和羈絆下。只是Lee早已活在一種更巨大的悲傷中。
  即使走進停尸間,看到已經冰涼的哥哥的遺體,沉默是Lee唯一的表態,隨后16歲的侄子Patrick出現,同樣的冷靜、寡言,在停尸間停留的時間,甚至比Lee還要短。“好的,推回去吧”,同樣的鏡頭角度,更短的時長,如同一段可有可無的空鏡頭,這便是父子之間的最后一次見面。
  隨后故事的走向依舊平緩,根據Joe的遺囑,Lee莫名其妙的成為了Patrick的法定監護人,要照顧他到18歲成人。這本是一個看似合理的要求,但Lee猶豫了,他坐在政府的辦公室渾身顫抖,導演通過不斷對過去回憶的閃回,向我們揭示了Lee黑暗、駭人的往事。
  他曾經也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家人擠在一個不大的房子里,雖然生活拮據,但也自給自足。但由于一次無心之失,一場大火吞噬了兩個未入青春期的女兒和剛出生不久的小兒子,也吞噬了原本的生活。從商店買酒歸來的Lee看著變成一團熊熊火球的家,呆滯得不知所措,耳邊響著的,是自己妻子撕心裂肺的哭喊。
  隨后兩人離婚,妻子再嫁,而Lee離開海邊的曼徹斯特,來到了波士頓,重新開始了自己的生活,只不過這一次,他獨自一人。
  這也是《海邊的曼徹斯特》的最大特點,導演Kenneth Lonergan將劇本中最悲痛的情節小心翼翼的隱藏起來,就如同片中角色對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埋入心底,只在獨處的時候才重新拾起,默默舔舐傷口。
  電影的核心也在于此:一個人如何承受不可承受之悲痛?當生活被巨大的悲劇撕裂之后,你將如何修復?
  這個許多偉大的電影嘗試回答的問題,在這部電影里,答案藏在Lee的眉蹙之間。
  Lee的扮演者卡西・阿弗萊克,的確貢獻了近年來非常難得的動人的演技。他要展現出內心每時每刻都在承受著煎熬,同時又必須在外人面前表現得隱忍、克制、正常――他依然能夠每天正常的工作,掃雪、通馬桶、修電路:只是他對向他表示好感的住戶麻木無感,也對覺得他服務態度不好而投訴他的事情不�P心。他準時完成自己的工作,沒有更少,也不能更多。
  被撕裂的生活沒有被修復,只是活下來這件事情推著生活繼續而已。
  人性得到救贖,導演肯尼斯・羅納根就不是美國獨立電影擔當了
  很多典型性好萊塢電影里,故事的走向會是這樣:Lee疙疙瘩瘩心硬如鐵冷如雪回到故鄉,取得前任諒解,潤物無聲遇見新的愛情,人生轉暖,對待侄子從不知所措燙手山芋到冰釋前嫌人品爆發,在愛和原諒主題燈籠罩下,人性得到救贖。如果是這樣,《海邊的曼徹斯特》就不會成為本季奧斯卡熱門了,導演肯尼斯・洛那根就不是美國獨立電影擔當了。
  這是一個I can’t beat it(我不能打敗它)的主題,人類巨大傷痛面前,there’s nothing to be done。
  在電影里,當Lee因為哥哥去世而又被迫回到那個悲劇發生的空間時,所有與那個糟糕回憶有關的事情同時發生:他偶遇自己的前妻、前妻有了新的家庭和孩子,她希望通過和Lee和解,也算解開自己和生活的一個死扣。大仇當前,總是狀態好一點的一方,會愿意伸出橄欖枝,有精力讓自己的人生缺憾能得到修復。
  面對前妻的懺悔,Lee幾乎是落荒而逃,他不是不愛前妻了,是被自己的滔天過失給徹底壓在了罪孽深重的五指山下,他回不去了,他生不如死,這就是絕望的there’s nothing to be done。從他當年被警察問話后釋放,奪槍要自殺就能看出來,他完全心死燈滅。
  但同時,他還要處理哥哥尸體如何安放(天氣太冷無法動土,尸體無法下葬)、不愿搬家的侄子怎么安置等等問題。
  被撕裂的生活無法被修復,只是這些日常瑣事推著生活繼續而已。
  在電影的最后,Lee向自己的侄子坦誠,他無法留在這里,因為他無法打敗過去。
  是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和過去和解”,也不是所有的破碎關系,都能得到修復,不是所有的心碎都能再次完好如初,不是所有的被擊垮都能重振旗鼓,就像人的身體,小病小災是可以治療休養康復的,絕癥是會要人命的,要不就不叫絕癥了。
  人生終有垮掉的那一刻,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致命一擊到來,任誰都無能為力,這就是這部電影的殘酷和真實力量所在。
  但承認無法和解,不是一種解脫,而是痛苦的自我覺醒。那個說著“i can not beat it”的Lee既是在逃避,也是在面對。他知道破碎的心不能修復的真相,恐怕再也無法熱愛生活,他更脆弱,也更平凡,更真實。
  137分鐘的時長對于一個體量并不大的劇本來說略長,但導演強大的編劇技巧和精準的節奏掌控讓這兩個多小時絲毫不顯冗長,甚至有些意猶未盡,散場之后回味十足。
  這部電影在剛上映時默默無聞,如今卻風頭最盛,恐怕也與當下美國的政治環境有關系。
  電影故事的主角,Lee和他身邊的親友,正屬于這一次支持川普的白人勞工階級。他們被認為是在美國全球化進程中失落感最強的一群人。
  在過去三十年里,他們的收入基本停滯,與精英階層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與之同時,多種身份族群的訴求呼聲日益高企(同性戀婚姻合法、友好的移民政策等等),而曾經掌握話語權的他們卻被忽視。這種失落感在電影里也很明顯。
  Lee在波士頓只能住在地下室,并且拿著最低標準工資。小鎮里的漁民也多在為生計犯愁。《海邊的曼徹斯特》成為了一面鏡子,照出了失語的一群人。
  更重要的是,它講述這群人故事的方式――有耐心的、同情的、真實的,以及對人性復雜性的理解與尊重,徹底的站在了已經席卷了美國一年的、粗暴的、扭曲的、煽動的川普式風格的對面。用《紐約書評》的話說,看這部電影是一次療傷,它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那種因為政治理念的差異而各說各話、甚至丑化對方的對立心態。畢竟多少時候,你看得到他人背后的悲傷,而多少時候,你又把他們隱藏了起來。
百度搜索“看文倉”,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10/117703.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