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滬指在今年6月12號創出5178點7年新高后,在短短不到1個月的時間內,一路下探至7月9日的3373點,在逐步企穩后,于8月11日再次展開暴跌之旅,到8月26日直探至2850點,股市漲跌本來是正常現象,但A股這兩波調整下跌速度之快、千股跌停、千股漲停、千股停牌等現象實為A股史上罕見。
在指數一路下行過程中,證監會連續發布多個文件和措施實施救市,央行、保監會、銀監會、公私募、國資委等連續發聲挺股,8月27日至今A股整體呈現震蕩上行趨勢,在逐步企穩。我們認為現在有必要來對股市暴跌中國家連續出手救市進行復盤,以便通過這次股災對資本市場建設進行相關思考。
鳳凰財經就此連線了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劉煜輝教授。
一、面對股災國家要不要出手?
鳳凰財經:您認為當時股災發生時國家出手救市是否有必要,相關措施效果如何?
劉煜輝:回想起當時股災來臨時政府的出手救市,我認為當市場進入非正常的交易狀態時,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市場干預,促進市場恢復到正常的交易狀態,以及恢復正常的融資功能,這是國際通行的做法,但具體到我們這一次救市行動,從所采取的具體措施和整個救市政策執行過程來看,是不是有很多政策值得檢討那是另外一回事。在此過程中,或許出現了一些失誤,這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但要不要進行干預,我想全球絕大多數的市場和政府,普遍會選擇進行干預,區別在于我們和成熟市場的做法不太一樣。
鳳凰財經:我們注意到,在對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作出限制,國資委、保監會、銀監會、央行等發聲力挺股市,中金所對股指期貨做空做出限制之后,股市終于逐步企穩,您認為股市企穩是否真得與這些救市措施直接相關呢?
劉煜輝:市場企穩有很多因素,其實還是多個因素綜合決定的結果,不一定完全是在政府干預下回到正常交易狀態的,而且從實際情況看,也不是這樣的。政府當時之所以采取那么多干預措施,市場化的也好,還是后來被詬病的行政化措施,從真實的效果來看,顯然是沒有達到預想的目的,最后市場真正的企穩,還是靠整個宏觀政策趨于穩定來決定的,通過改變和穩定中國宏觀經濟預期,市場慢慢才恢復平穩,靠自身的力量慢慢恢復。
二、有些方法對市場傷害很大
鳳凰財經:正如您所說,當時一系列救市政策并沒有直接使股市止跌,反而當時在1天出數十條利好背景下,股市還在上演千股跌停和指數事實性跌停,怎么理解利好政策和股市暴跌兩者的背離?
劉煜輝:在整個救市過程中,如果和成熟市場譬如美國相比,我們從監管到整個資本市場確實缺乏應有的經驗,當時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如果放在成熟市場去看,相對還是比較笨拙。但當時所有政策的出發點肯定還是想穩定市場,并且要盡快穩定,讓市場能夠盡快進入正常交易狀態,進而逐步的能夠恢復融資功能,但是最后效果不是特別理想。畢竟我們是一個年輕的市場,如果是對比相對成熟的市場,會看到我們在此過程中,確實還是有犯了些錯誤,從方式方法上講略顯笨拙。
鳳凰財經:您可以具體說下么?
劉煜輝:其實在救市后期不得不大量地使用行政手段,甚至一些逆市場的做法,可能給未來帶來很多副作用,比方說隨意修改市場交易規則,比方說最后直接干預和中斷正常的信用合約,比如后來清理配資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基本上是反市場的做法,一些比較嚴重破壞契約精神的做法也飽受詬病,有些做法甚至破壞了政府在市場上的公信力,而這些措施和影響的后遺癥很大,傷害很嚴重,可以看到一些政策一段時間內,對市場有一定挫傷,特別是在救市后期進入8月中下旬,以及9月份以后,部分救市措施對市場的信心挫傷是非常大的,而從8·11匯改之前的救市過程來看,所謂的證金入場、買入股票維護市場穩定的執行過程來看,效率也不是特別高。
首先,從6月中旬開始市場出現暴跌,逐步進入到流動性黑洞,流動性的沖擊發生后,決策層已經拍板,決定干預和維護市場穩定,做出決定后,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間,應該說前期有相當部分的時間,是找不到市場的出血點的,不能找到抑制流動性沖擊的關鍵部位。
因為找不到關鍵部位,所以不能迅速地采取措施,無法斬斷危機的傳染機制或者說危機鏈條,使得7月的最初幾天一直到9號整個市場處于恐慌狀態,或者是投降式的拋售狀態,當時香港市場跌得也很恐怖,就是找不到造成市場流動性沖擊的關鍵要害。后來逐步在7月8、9號以后開始找到一些狀態,特別是證金公司開始向市場的專業人士咨詢一些技術性的方案后,市場在一段時間內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至少到8月初這一段時間還是可以的。
比方說后期救市對股指期貨尤其是中證500股指期貨系列進行有效干預,確實是起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同時還采納了一個最重要的建議,就是證金公司將維護市場穩定的資金分配下去,直接交給市場的主動性投資管理機構,由他們來操作,由機構操作則迅速地找到了市場出血點,應該說救市的后期還算成功。
隨后進入8月中旬以后,整個市場,特別是由于宏觀變量的變化,匯率出現了比較大的波動,從而市場又重新進入失序狀態,在此過程中,主要采取了行政性措施,包括頻繁地修改交易規則,直接終止契約合同等,其中一刀切清理配資的做法可能對市場信心造成較大挫傷。其中還出現了一些涉及法制層面的問題,最終導致權力部門出動,因為有部分市場關鍵機構的個人以及監管部門官員出現了問題。他們利用內幕信息或者突破法律的邊界,直接擾亂和干預了救市過程的執行,對救市形成了一定干擾。
三、拋棄陰謀論 反思自身三不足
鳳凰財經: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是不知道6月的暴跌,到底是因為什么,有報道稱公安部當時調查了上海某涉嫌惡意做空的貿易公司,但后來并沒有看到調查的相關進展,也有一個說法,認為大量杠桿資金出逃,導致一連串的恐慌,形成了股市的暴跌,更有人認為有外部勢力在惡意做空,就是所謂的“陰謀論”,那究竟什么原因造成暴跌的呢?
劉煜輝:我們最好不要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問題,而應該著力解釋整個證券市場制度本身,是不是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和漏洞。對資本來講逐利是本性,對于資本來講它一定是在某個時空條件下,捕捉到一個漏洞,然后使得整個市場進入鏈式反應的危機狀態,但類似現象在證券市場里是很正常也是經常的,在成熟市場的發展歷程中間也經常出現。
反過來看我們的交易制度,比如我們現貨市場的漲跌停板的制度,和股指期貨的T+0交易制度本身是有沖突的,某種程度上,從市場微觀交易結構角度看,這樣的交易制度安排是有缺陷的。而且我們的宏觀決策監管層缺乏應對危機的迅速反應機制。
對于我們這樣年輕的市場,遇到如此巨大的震蕩,可以說我們缺乏應對危機的快速反應模式和機制,若上升到更高層面的話,就是整個金融監管體系出現了監管真空。市場機構監管和整個金融自由化的進程在一定程度出現了沖突,從而導致監管真空的形成。這些因素實際上構成了這次危機的一個核心力,我們的金融監管體制采取的是機構監管方式,而此方式已經完全不適應市場的金融創新、金融自由化發展趨勢,兩者形成了一個沖突。
另外從宏觀監管層面來看,確實缺乏危機反應機制,和相應的專業的人才,所以說股災是多個因素綜合結果,而不要將其單純地想象成一場陰謀。
四、股災不是壞事 危機會倒逼改革
鳳凰財經:我明白了,但像您所說的那樣,一個完善的法制環境建設,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以后如果發生類似的情況,怎么辦?
劉煜輝:這次股災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教訓,其中的經驗是值得吸取的,對未來證券市場的制度修復和建設有很大意義,應該說做了一次及時的壓力測試,中國未來如果要獲得證券資本市場的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本次測試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案例,比如說通過這次救市提醒我們,在宏觀層面尤其是金融層面,需要建立金融危機反應模式,特別要有專業的技術人才儲備。
鳳凰財經:我們看到,股災后很快有了關于推出熔斷機制的討論。
劉煜輝:對對對,不過這些都是技術性的,都屬于危機反應和危機應對機制范疇,應有的相關措施成熟市場都做過,以后不能再被一次巨震搞得手忙腳亂,更要避免當市場進入災難性狀態后,采取反市場的行政干預,因為這樣做后遺癥很大,對后期有很大傷害。而應該從制度建設入手,包括證券市場的IPO發行機制,包括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長期建設規劃,這些都值得檢討。
比方說怎樣培育市場,怎樣改變市場的投資者結構,減少市場的交易投機性和波動性,如何支持長期資金入市,提高資本市場的金融資源效率,以及如何健全市場法制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再如怎樣嚴厲打擊上市公司的虛假信息、股價操縱、內幕交易,退市制度怎樣真正落實。從入市的角度看注冊制是能夠降低證券化的成本和門檻的,可以通過注冊制減少上市發行過程中的行政干預。從這個角度看,此次股災及救市是一堂生動而深刻的課程。
鳳凰財經:A股想走到成熟貌似還需要很多步驟,貌似困難重重。
劉煜輝:也不是很難,實際推進中關鍵還在于體制層面的問題,面對利益的糾葛,利益的藩籬,是否有決心去推動改革,去打破。縱觀中國30多年的改革歷程,其實大家都明白了一點,就是問題倒逼改革,危機倒逼改革。所以你記住,從對證券市場的建設意義來看,本次股災其實不完全是個壞事。
作者:劉煜輝(中國社科院教授)
或掃描二維碼
參會咨詢:張女士010-60675273
媒體咨詢:孫女士010-60675112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70307/112110.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