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智囊·察智·揭發奸邪·馮夢龍原文及翻譯

  【原文】

  王軌①不端,司寇溺職;吏偷俗弊,競作淫慝②。我思老農,剪彼蟊賊;摘伏發奸,即威即德。集“詰奸”。

  【注釋】

  ①王軌:指朝廷的法度。

  ②淫慝:邪惡不正。閱讀3lian.com/zl/轉載請保留

  【譯文】

  高官濫權瀆職,小吏鉆營諂媚;智者便效法老農挑翦蚜蟲的精神,揭發奸邪,糾舉惡吏,造福百姓。集此為“詰奸”卷。

  趙廣漢

  【原文】

  趙廣漢①為潁川太守。先是潁川豪杰大姓,相與為婚姻,吏俗朋黨。廣漢患之,察其中可用者,受記。出有案問,既得罪名,行法罰之。廣漢故漏泄其語,缶盧筒②,及得投書,削其主名。而托以為豪杰大姓子弟所言,其后強宗大族家家結下仇怨,奸黨散落,風俗大改。

  廣漢尤善為鉤距③,以得事情。鉤距者,設欲知馬價,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后及馬,參伍④其價,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唯廣漢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

  【注釋】

  ①趙廣漢:字子都,漢宣帝時為京兆尹,揭發奸邪如神,盜賊絕跡,后因受牽連被腰斬。

  ②缶盧筒:陶瓶和竹筒。口小肚大,投入東西不易取出,一般用來裝檢舉文書。

  ③鉤距:比喻使人陷入詐術中,借以刺探隱情,在對方放松戒備的情況下,隱情不問而知。

  ④參伍:反復比較,相互驗證。

  【譯文】

  趙廣漢擔任潁川太守時,潁川豪門大族之間互相連親,而官吏間也都互結朋黨。趙廣漢很擔憂此事,便授計值得信賴的部屬,外出辦案時,一旦罪名確立就依法處罰,同時故意泄露當事人的供詞,目的在于制造朋黨間的猜疑。此外他又命屬官設置意見箱,再命人投遞匿名信,然后向外散播這些信都是豪門和大族的子弟寫的,果然,原本很要好的豪門和大族,竟為了投書互相攻擊而翻臉成仇,不久豪門和大族所各自結成的小團伙都陸續解散,社會風氣大為改善。

  趙廣漢最擅長的還是利用“鉤距”來刺探情報。例如想要知道馬的價錢的時候,就先打聽狗的價錢,然后再問牛羊的價錢,到最后才問馬的價錢。因為彼此互問的結果,便能打聽出比較可靠的標準行情,到最后就能夠真正知道馬的價錢。不過,只有趙廣漢真正精于此道,其他人模仿的效果都不如他。

  周忱

  【原文】

  周文襄公忱巡撫江南,有一冊歷,自記日行事,纖悉不遺,每日陰晴風雨,亦必詳記。人初不解。一日某縣民告糧船江行失風,公詰其失船為某日午前午后,東風西風,其人所對參錯①。公案籍以質②,其人驚服。始知公之日記非漫書也。

  〔評〕蔣穎叔③為江淮發運,嘗于所居公署前立占風旗,使日候之置籍焉。令諸漕綱吏程亦各記風之便逆。每運至,取而合之,責其稽緩者,綱吏畏服。文襄亦有所本。

  【注釋】

  ①參錯:不合記錄。

  ②質:核對。

  ③蔣穎叔:宋朝人,名之奇,字穎叔。宋神宗時曾任江淮荊浙發運使。

  【譯文】

  明朝的周忱任江南巡撫時,身邊隨時帶有一本記事冊,詳細記載每日的行事,巨細靡遺。即使每日天候的陰晴風雨也一并詳加記錄。剛開始,有許多人不明白周忱為什么要如此費事。一天,有位船主報告一艘載運米谷的糧船突遇暴風沉沒。周忱訊問沉船的日期,沉船時間發生在午前或是午后,當時刮的是東風還是西風,周忱翻開記事本逐一詳加核對,發現報案船主全是一派胡言,報案船主在恐懼下坦承罪行。這時眾人才明白,周忱的記事本可不是隨意亂寫的。

  〔評譯〕蔣穎叔任江淮漕運官時,也曾在公署前豎立一面占風旗,派人每天觀測并記錄在冊子里。同時也要求各處漕運官要詳細記載每日船行時的風向,等船只入港后就詳加核對,對不按規定記載,或馬虎隨便的屬吏便厲聲責罵,屬吏因害怕被責罵,都謹守規定。看來記載天候、風向,并非自周忱才開始。

  王世貞

  【原文】

  王世貞備兵青州,部民雷齡以捕盜橫萊、濰①間,海道宋②購之急而遁,以屬世貞。世貞得其處,方欲掩取,而微露其語于王捕尉者,還報又遁矣。世貞陽曰:“置之。”又旬月,而王王世貞尉擒得他盜,世貞知其為齡力③也,忽屏左右召王尉詰之:“若奈何匿雷齡?往立階下聞捕齡者非汝邪?”王驚謝,愿以飛騎取齡自贖。俄齡至,世貞曰:“汝當死,然汝能執所善某某盜來,汝生矣。”而令王尉與俱,果得盜。世貞遂言于宋而寬之。

  官校捕七盜,逸其一。盜首妄言逸者姓名,俄縛一人至,稱冤。乃令置盜首庭下差遠,而呼縛者跽階上,其足躡絲履,盜數后窺之。世貞密呼一隸,蒙縛者首,使隸肖之,而易其履以入。盜不知其易也,即指絲履者,世貞大笑曰:“爾乃以吾隸為盜!”即釋縛者。

  【注釋】

  ①萊、濰:萊州和濰州,即今山東蓬萊和濰坊。

  ②海道宋:姓宋的海道。明代各省下設守道,萊州、青州和濰州為山東布政使屬下的臨海地區,所以叫海道。

  ③為齡力:為雷齡效力。

  【譯文】

  明朝王世貞在青州統兵時,當地百姓中有個叫雷齡的盜匪橫行萊、濰兩州間,姓宋的海道派官軍追捕,雷齡見風聲很緊,就趕緊逃跑了,姓宋的海道把捉拿雷齡的任務交給王世貞。王世貞打聽出雷齡藏匿的住處,正計劃偷襲,不小心露了口風讓一個王姓捕頭知道,結果其密報于雷齡,雷齡又逃逸無蹤。王世貞便故意說:“既然他逃走就算了,等下次的機會吧。”過了十多天,王捕頭擒獲一名盜匪,王世貞知道他是得自雷齡的幫助。一天,王世貞命左右退下后召來王捕頭,質問他說:“你為什么要替雷齡通風報信?那天站在臺階下偷聽我們談論緝捕雷齡計劃的就是你吧?”王捕頭馬上認錯謝罪,請求率領捕役親自緝捕雷齡,以贖前罪。不久果然擒住雷齡,王世貞對雷齡說:“按你所犯罪行理應處死,但如果你能替我擒獲某盜,將功贖罪我就給你一條生路。”說完命王捕頭與他一同前去捕盜,果然順利擒獲,于是王世貞奏請朝廷,請求赦免雷齡。

  有一次官府擒獲七名盜匪,但仍有一名匪徒在逃。土匪頭故意謊報在逃者的姓名,不久,根據土匪頭的供述抓來一名人犯,但那人一直喊冤。于是王世貞下令把土匪頭帶到庭下較遠處,而要那名喊冤者跪在府階上受審,這名喊冤者腳上穿著一雙絲鞋,因此土匪頭不斷地從后面偷窺那名喊冤者。這時王世貞暗中讓一名屬吏臉上蒙著布罩,并且換上絲鞋,打扮成那名喊冤者的模樣,土匪頭并不知道人已掉包,仍指稱穿絲鞋者即是同伙人,王世貞大笑說:“你居然敢稱我的屬吏是匪盜,看來你前面所說的全是一派胡言。”說完立即釋放那名喊冤者。

  范槚

  【原文】

  范槚,會稽人,守淮安。景王出藩①,大盜謀劫王,布黨起天津至鄱陽,分徒五百人,往來游奕。一日晚衙罷,門卒報有貴客入僦②潘氏園寓孥③者,問:“有傳牌乎?”曰:“否。”命調之,報曰:“從者眾矣,而更出入。”心疑為盜,陰選健卒數十,易衣帽如莊農,曰:“若往視其徒入肆者,陽與飲,飲中挑與斗,相執縶以來。”而戒曰:“慎勿言捕賊也。”卒既散去,公命輿謁客西門,過街肆,持者前訴,即收之。比反,得十七人。陽怒罵曰:“王舟方至,官司不暇食,暇問汝斗乎?”叱令就系。入夜,傳令儆備,而令吏飽食以需。漏下二十刻④,出諸囚于庭,厲聲叱之,吐實如所料。即往捕賊,賊首已遁。所留孥,妓也。于是飛騎馳報徐、揚諸將吏,而斃十七人于獄,全賊潰散。

  【注釋】

  ①出藩:離開京師到自己的封國去。

  ②僦:租賃。

  ③孥:此處指家眷。

  ④漏下二十刻:半夜。

  【譯文】

  會稽人范槚鎮守淮安。景王要離開京師到自己的封國去,某大盜計劃劫持景王。這名大盜的黨羽遍布于天津到鄱陽間,他派出了五百名手下出入市集打探景王的消息。一天傍晚衙門快收班時,有門吏報告有貴客租下了潘家的宅邸安置家眷。范槚詢問門吏:“對方是否持有證明身份的令牌?”門吏答:“沒有。”于是范槚命人暗中窺視對方舉動。密探回報說:“對方隨從人員很多,而且進出頻繁。”范槚懷疑他們就是盜匪,于是暗中挑選幾十名身材強健的士卒,換上便裝,打扮成村夫的模樣。范槚對他們說:“你們看到那批人進酒館,就跟著進去,與他們一塊兒喝酒,再故意挑起沖突與之相斗,然后一同鬧到府衙來。”接著又告誡他們說:“你們千萬不能談及捕賊的事。”士卒散去后,范槚立即命人準備車到西門拜謁貴客,經過街市,正趕上鬧事者告官,范槚命人全部收押,一共抓了對方十七人。范槚故意罵道:“王爺剛駕到,我忙著接待王爺都來不及,哪有空管你們的事。”下令手下將一干人等全部關入牢中。到了半夜,范槚下令升堂問案,并要屬下事先填飽肚子,準備長時間偵訊。午夜一過,范槚就要吏屬將一干人帶至庭上,經范槚厲聲質問后,他們果真如范槚所猜測的是大盜的手下。范槚立即率兵圍剿,賊首已聞風先逃,而所謂的妻眷,原來是一些妓女。于是范槚飛騎傳送緊急公文,給徐州、揚州的將士官吏,而將捕獲的十七名賊人全部處死,其余盜賊則全部潰散。

  高湝 楊津

  【原文】

  北齊任城王湝領并州刺史,有婦人臨汾水浣衣,有乘馬行人換其新靴,馳而去。婦人持故靴詣州言之,湝乃召居城諸嫗,以靴示之。(邊批:如嫗多安得盡召?懸靴為招可也。)紿①云:“有乘馬人于路被賊劫害,遺此靴焉,得無親族乎?”一嫗撫膺哭曰:“兒昨著此靴向妻家也。”捕而獲之,時稱明察。

  楊津為岐州刺史,有武功②人赍絹三匹,去城十里為賊所劫。時有使者馳驛而至,被劫人因以告之。使者到州以狀白③津,津乃下教云:“有人著某色衣,乘某色馬,在城東十里被殺,不知姓名,若有家人,可速收視。”有一老母行哭而出,云是己子。于是遣騎追收,并絹俱獲,自是合境畏服。

  【注釋】

  ①紿:假稱。

  ②武功:地名,在今陜西。

  ③白:告訴。

  【譯文】

  北齊時任城王高湝擔任并州刺史,有位婦人在汾水邊洗衣時,被一位騎馬而過的路人換穿了她正要刷洗的一雙新靴子。那位路人留下舊靴后,騎馬揚長而去。婦人于是拿著這雙舊靴告官。高湝招來城中的老婦人,拿出那雙舊靴要她們辨認(邊批:如果老婦人多怎么可能都召來?把靴子掛在外面招領就可以了),接著騙她們說:“有位騎馬的過客,在路上遭搶遇害,尸首難以辨認,只留下這雙靴子,你們中間可有誰認識這靴子的主人?”一名老婦捂著胸哭道:“我的兒子昨天就是穿著這雙靴子到他妻子家去的呀!”高湝立即命人將其子追捕到案,當時人稱高湝明察秋毫。

  北魏楊津擔任岐州刺史時,有一名帶著三匹絹的武功人在離城十里處遭人打劫,當時正有一名朝廷使者騎著快馬經過,遭搶的商人便一口咬定這個使者是劫匪。使者到官府后將事情經過告訴楊津,楊津于是命人貼出告示說:“有人穿某色衣服,騎著某色馬,在城東十里處被人殺害,由于不知死者姓名,若有誰親友中符合以上特征者,可盡速至官府指認。”有位老太太哭著從人群中走出來,說死者是她的兒子,于是楊津便派官兵前去追捕,結果人贓俱獲,從此全境再無盜賊。

  陳襄

  【原文】

  襄①攝浦城令,民有失物者,賊曹捕偷兒數輩至,相撐拄。襄曰:“某廟鐘能辨盜,犯者捫②之輒有聲,否則寂。”乃遣吏先引盜行,自率同列詣鐘所,祭禱而陰涂以墨,蔽以帷,命群盜往捫。少焉呼出,獨一人手不污。扣③之,乃盜也。蓋畏鐘有聲,故不敢捫云。

  〔評〕按襄倡道海濱④,與陳烈、周希孟、鄭穆為友,號“四先生”云。

  【注釋】

  ①襄:陳襄,北宋慶歷年間進士。

  ②捫:觸摸。

  ③扣:審問。

  ④海濱:指福建沿海地區,陳襄與下文提到的四個人都是福建人。

  【譯文】

  陳襄為浦城令時,有百姓報案失竊財物,捕役抓到好幾名偷兒,偷兒們互相指稱對方才是竊案的真兇。陳襄對他們說:“有座廟鐘能分辨盜賊,若是真正的小偷觸摸鐘,鐘就會發出聲響;若不是小偷,鐘就不會發出任何聲音。”于是派吏卒押著偷兒們先行,自己卻率領官府中其他官員到廟中祭禱,暗中在鐘上涂滿墨汁,再用幕簾遮住,這時才命偷兒們一一上前摸鐘。等眾人繞鐘一圈后,只有一人手上沒有墨汁,審問后果然是真正的小偷。原來那名偷兒害怕鐘會發聲,所以不敢摸。

  〔評譯〕陳襄提倡文章義理,與陳烈、周希孟、鄭穆三人是好朋友,當時人稱“四先生”。

  包拯

  【原文】

  包拯包孝肅①知天長縣,有訴盜割牛舌者,公使歸屠其牛鬻之,既有告此人盜殺牛②者,公曰:“何為割其家牛舌,而又告之?”盜者驚伏。

  【注釋】

  ①包孝肅:包拯,謚孝肅。

  ②告此人盜殺牛:當時不許民間私自殺牛,所以殺牛是要被告發的。

  【譯文】

  宋朝人包孝肅治理天長縣時,有位縣民向官府報案,聲稱所養的牛只遭人割斷舌頭,包公要他回去把牛宰殺后,再運到市集出售。不久,有人來縣府檢舉某人盜牛販賣,包公卻對他說:“你為什么先前割斷那人所養牛只的舌頭,現在又想誣告他是盜牛者呢?”那人一聽,知道無法隱瞞,只好低頭認罪。

  范純仁

  【原文】

  參軍宋儋年暴死。范純仁使子弟視喪,小殮①,口鼻血出。純仁疑其非命,按得其妾與小吏奸,因會,置毒鱉肉中。純仁問:“食肉在第幾巡?”曰:“豈有既中毒而尚能終席者乎?”再訊之,則儋年素不食鱉;其曰毒鱉肉者,蓋妾與吏欲為變獄張本②,以逃死爾。實儋年醉歸。毒于酒而殺之,遂正其罪。

  【注釋】

  ①小殮:給死者穿衣服。

  ②為變獄張本:為翻案留下借口。

  【譯文】

  宋朝參軍宋儋年暴斃。范純仁派子弟前去吊喪,檢視遺體時,發現死者口鼻出血,因此范純仁懷疑宋參軍應該是死于非命,經一再逼問,果然得知參軍的小妾與一個小吏有奸情,于是兩人便在鱉肉中下毒。范純仁問廚子:“肉食是第幾道菜?”說道:“哪有中毒的人能支撐到飯局結束后才毒發的?”于是再傳兩人審問,才得知原來宋儋年長年吃素根本不沾肉,兩人供說在鱉肉中下毒,只是為了日后便于翻案好脫罪活命。事實上是宋儋年酒醉回家后,其妾又勸他飲下毒酒而死,案情大白后,兩人都被按律治罪。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61109/44371.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