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前些天看到一位對《紅樓夢》十分執著的網友,決心要重新勘校屬于他自己的《紅樓夢》,認為抄本系列甚至程甲本都不如程乙本來得通順,并強調,乾隆年間之所以推出程乙本,就是因為程甲本不夠流暢,其理由顯然還是停留在語文的語法認知階段,這是對《石頭記》思想內涵,一無所知。以程乙本為底本繼續推出的本子,恐怕也只能給自己看了,當然,現在市面,依然是程乙本占據主流出版物,也就是所謂的通行本。其實,讀《紅樓夢》,如果只看通行本,還不如看看電視劇掃盲,何必點燈熬油的浪費精力呢。
高鶚,因為看懂了《石頭記》(《紅樓夢》)的內涵,并把握了原著一喉二歌特點,因此在這個兩個基礎上,把《石頭記》思想內涵篡改得面目全非,關于這方面文章,本人會從多個角度分析,本文只是其中關于人物的篡改,如果連人物都與原著大相徑庭,在一起討論《紅樓夢》的話,能說到一起嗎? 下面就舉幾個例子。 1.劉姥姥在賈母處講“抽柴”的故事,故事主角的名字,各本都是“茗玉”,高鶚看到“茗玉”乃作者設計的“明玉”,暗含小說中,明是用玉來代寫,或者說玉在小說中代表明的陣營,于是筆頭一歪,改為“若玉”,這在字形上也十分接近,又巧妙掩蓋了作者設計本意,篡改得很有創意了。 2.小說第三回講到,襲人本名“珍珠”,高鶚覺得對“珠”的修飾太讓清人感到不適,因為他明白,“珠”是暗含“朱”音,與明朝關聯太多,必須處理。于是扯淡地改為“蕊珠”。 3.《紅樓夢》第八回中,講到秦鈡的父親叫“秦業”,顯然是有大漢族霸業意味,他就信手拈來,改為“秦邦業”,“秦人”、在明清時期,在西方就相當于現在說的“華人”,至于“唐人”說法,比“秦人”晚多了,改為“秦邦業”,極速縮小范圍,作者設計名字的目的一下就被掩蓋起來,因此“秦可卿”、“秦鐘”的名字意義,都受到了思維限制,影響讀者對人名的發揮和想象。 4.北靜王現在大家都知道叫“水溶”,而高鶚對《石頭記》內涵,看得清清楚楚,知道“水”在《紅樓夢》中有“清”的含義,因此他別有用心地將其名字改為“世溶”,不但改掉了內涵,還為統治者美化。 5.第十四回中,寧府的總管“來昇”,其實寧府的“來昇”與“來旺”是一對,作者設計得十分巧妙,當然由于潤色的修改,賈赦一家被平移到了榮府,這一對很難被人發現了,《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中,賈赦一家還是寧府人,雖然在這個本子里,已經平移了一部分,但整個小說中,王熙鳳還是以寧府為根據地的痕跡并未徹底抹去,而高鶚,不知何故,將其改為“賴昇”,難道他就成了榮府管家賴大的弟弟了?這樣個人把持一家總管? 6.第十六回很生動的太監“夏守忠”,或許“守忠”的字樣太敏感,高鶚一眼就看不妥,生生把名字給改為“夏秉忠”,看去改動不影響多少,其實已經對小說內涵進行了遮掩,《石頭記》是在吳梅村《風月寶鑒》基礎上增刪潤色而來,《風月寶鑒》原本主題就是比較單薄的“控訴流寇亡國”,輔以罵清悼明,當然,潤色為《石頭記》時,刪除了后28回內容后,“流寇亡國”的內容不復存在了,所有是精力都集中在“罵清悼明”主題上,主題重心略有偏移,但“反流寇”內容還是存在的,“守忠”多少會讓人聯系李自成,所有高鶚就那么毫不客氣地給篡改掉了。 7.一些類似發人物名被篡改,比如“金星玻璃”,作者設計此人,用對應的情節,不失時機地指桑罵槐,對清人侮辱謾罵,高鶚除了刪除對應的罵清故事情節,又把“金星玻璃”改為“春燕、秋文”。 8.丫鬟綺霰,帶有“霰”字,十分敏感,因為這個字人們會想起青州衡王被清人誅殺,當地朱姓的人為了避禍,改為“霰”姓,所以看到這個字,為了避免很容易帶入原著作者悼明思路中,高鶚連這個人名也不放過,改為“綺霞”,也是十分巧妙,字形很接近,魚目混珠了,其實不止人名,整個小說中,帶“霰”字都都替換掉了,比如“綺霰齋”被改為“綺散齋”。 所以說,如果只是偶然的一個人名被搞錯,你去就此索隱或者批評,顯然很牽強,然而,這么多人名被篡改,再不引起大家注意,《紅樓夢》也不要再讀了,糟蹋一部偉大的巨著。
——角色人物的篡改
至于其他的篡改,本人會在近期諸多方面一一展開。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12/120591.html
文章列表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