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懂閉嘴是一種素養,會說話是一種修養,會聆聽是一種涵養。
那么咱們就說說,《紅樓夢》中最懂閉嘴的、最會說話的、最會聆聽的三個人吧。
要說,誰最懂閉嘴?可以說,你想破喉嚨也想不到是誰?!第一個猜“一問搖頭三不知”寶釵的,錯了!她是第二個。你看,更驚訝了是不是?
懂得閉嘴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知道大家猜不到,所以也不賣關子。直接告訴大家,《紅樓夢》中,最懂得閉嘴的人,她就是——“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的王熙鳳。
說起懂得閉嘴,并不是說一句話不說。要是不說話,那不成啞巴了嗎?怎么還能叫閉嘴呢?所以說,懂得閉嘴,是指知道什么時候該說,什么時候不說。那么,毫無疑問,這點在《紅樓夢》中,無人能出王熙鳳之右。
我們看,王熙鳳看似愛說愛笑,整天一副“風風火火闖九州”的樣子,但那只是在賈母面前啊。在其他人面前,她可是一個“多余”的字都不說呢。什么是多余的字呢?就是“走板”的字,容易被別人抓住把柄的字。
大家先看一個例子,就是劉姥姥一進榮國府的時候。當時的場景,劉姥姥帶著板兒在外面站著。再看屋里呢——
平兒站在炕沿邊,捧著小小的一個填漆茶盤,盤內一個小蓋鐘。鳳姐也不接茶,也不抬頭,只管撥手爐內的灰,慢慢地問道:“怎么還不請進來?”
整個場景其實烘托的是鴉雀無聲。只等著鳳姐這慢條斯理的一句話。
這就是閉嘴的學問呢。自己不說,別人也不敢說呀。這才是閉嘴的最高境界。那么這樣的場景,還出現在一次王熙鳳講的冷笑話里。
(圖)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第五十四回,大家圍著賈母一起吃酒,鳳姐講了一個冷笑話。
一家子也是過正月半,合家賞燈吃酒,真真的熱鬧非常,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婦,孫子媳婦,重孫子媳婦,親孫子,侄孫子,重孫子,灰孫子,滴滴搭搭的孫子,孫女兒,外孫女兒,姨表孫女兒,姑表孫女兒,……噯喲喲,真好熱鬧!
說到這里呢,眾人就開始警覺了。因為都怕編排自己呀。
尤氏馬上就笑道:“你要招我,我可撕你的嘴。”
賈母也笑著問:“你說你說,底下怎么樣?”
結果,鳳姐兒想了一想,笑道:“底下就團團的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酒就散了。”
這個笑話果然是冷啊。冷的脊背上都冒涼氣。
許多人看到這的時候,感覺不知就里。不明白王熙鳳為什么說了這么一個冷笑話出來。其實,此處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手法。善辯論者,如如不動聲色;善閉嘴者,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啊。
這個冷笑話恰恰體現了王熙鳳“懂得閉嘴”的高超素養。她一句話,能讓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一句話,也能讓大家瞬間石化。
所以看,誰才是賈府的真正掌權者呢?并不是賈母,而是王熙鳳。表面看,賈母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但王熙鳳一個冷笑話就揭了底。就是接下來她說的那個炮竹散了的笑話。炮竹聲音是很大,可是聽不見呀,于是看到的是散了。那么賈母就是這整個賈府里最大的聾子。不是說有那么一句話嗎?聾子的耳朵——配搭。
王熙鳳的高明之處,就是把賈府中這位至高無上的老祖宗成功架空到了一個“聾子耳朵”的位置上。別人說什么,她也聽不見了。當然,即使聽見了,也只能假裝聽不見。事實上,賈母一直都在裝聾作啞。比如賈赦就曾經用一個笑話來暗指賈母偏心。結果賈母也不敢發作。
作者用這樣的手法來描寫王熙鳳,正是借機來暗示賈府的命運。其實,王熙鳳的命運跟賈府的興衰幾乎是神同步的。王熙鳳病了,賈府開始顯露衰敗之相。那么按照這個思路,賈府抄家之日,正是王熙鳳喪命之時。
最會說話的人——薛寶釵
有人說,寶釵嘛,是這個樣子的。“事不關己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其實,這只是表象,寶釵也是許多事情都要管的。只不過,寶釵與黛玉“管事”的方式恰恰相反。
黛玉“管事”的方式是“啟”;寶釵“管事”的方式是“止”。
比如說吧,寶釵看到寶玉不學習和在閨閣廝鬧,就勸其止;看到黛玉引用西廂記中的詩詞,也是勸其止。而黛玉對待這些事呢,就是縱容。在《大學》里講: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所以大學之道,止于至善。
大家看,《止學》本身就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墨子、老子都很推崇這個“止”字。隋朝的文中子干脆還寫了一本《止學》,并因此在《三字經》中位列“五子”之位。
所以說,薛寶釵之所以會說話,是因為她懂得“適可而止”的道理。那么,在這個問題上,寶釵與黛玉是有一個交集的,就是對待香菱學詩的問題上。
香菱心儀大觀園許久矣。這次終于有了機會可以搬進來了。或許有人覺得,香菱為什么去找黛玉學詩呀?寶釵為什么不教她呀?其實,這里依然要說一個“止”字。
人在許多時候都需要一個頓挫。這個頓挫就是人生的節奏感。有些事情是急不得的。那么我們看,香菱進園子其實也是寶釵的主意,二人一起做個伴。香菱剛來就說要學詩,寶釵說她是得隴望蜀,其實這意思就是說她急了點,但并沒有說不教她。
后來香菱去拜訪黛玉。黛玉一聽說她要學詩,馬上就說,你就跟我學吧。其實這個小細節也體現了兩個意思。一是說黛玉的性格,突出一個“真”字,是天真,是純真,是真性情。這與寶釵的“慢悠悠”形成了一個鮮明對比。其次是體現了黛玉與寶釵的關系。因為香菱是寶釵房里的人,黛玉收她為徒,恰恰是沒有把她當外人。究其原因,是因為她心里也沒把寶釵當外人。從這點看,黛釵二人骨子里是有一種默契的。
那么寶釵為什么總是“慢悠悠”的呢?古語說的好,樹高蟬聲細,山高語音低。水深流自遠,貴人話語遲。寶釵之“慢”,其實是一種文化的積累,智慧的沉淀。一個人知識多了,舉手投足自然就給人一種“慢”的感覺。其實這個“慢”,更多的是一種優雅。比如我們看最近很火的詩詞大會,武小姐倒也沒給留下什么特殊的印象,印象深的是董小姐。董小姐的詩詞是真正的自然流淌,總是在恰當的時候,非常恰當地流露出來。這就是文化沉淀的優雅。基本可以做一個預判,一段時間之后,武小姐的熱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蹤,因為她把自己有的東西基本都展現出來了,之后呢,大家自然興趣度就會消失了。或許大家目前不認同這個觀點,但請大家拭目以待,時間會證明一切哦。而董小姐則不一樣,她展現的,永遠都是自己文化底蘊中的一小部分。不主動去展示自己,本身就是一種優雅。再回過頭來看看寶釵,跟董小姐還真有些神似。
還記得惜春畫大觀園嗎?
賈母給了惜春這個光榮艱巨的任務,大家一起幫著出主意。最后寶釵給拉了一個畫畫所需原材料的清單出來。這個單子非常細致。各種筆,各種顏料,最后還有一個細節。寶釵說,那粗色碟子保不住不上火烤,不拿姜汁子和醬預先抹在底子上烤過了,一經了火是要炸的。這個細節足以說明,寶釵經常畫畫,而且功底應該相當了得哦。
大家從這個例子中看到什么呢?寶釵就跟董小姐一樣,平時呢,自己有這個技能(詩詞與畫畫),但從來不去炫耀;而一旦說到這個話題了,自己馬上就能說到點上。這就是寶釵的會說話。而這個會說話,是建立在自己淵博的知識基礎之上的,正是靜水流深的道理。
(圖)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最會聆聽的人——史湘云
縱觀全書,史湘云可是最會聆聽的哦。比如剛才王熙鳳講完那個冷笑話的時候,別人的反應是冰冷無味。唯有史湘云是看了她半日。為什么呢?因為她聽的最認真啊,可是沒聽明白,于是就怔怔地看著她,還等著聽下文呢。
還有大家討論畫大觀園的情節。當時說話的的人非常多,寶玉、黛玉、寶釵、李紈、惜春、探春,都在那嘰嘰喳喳得說著笑著。但事實上,湘云當時也在場啊。雖然她一句話都沒說,但這里可是有她的戲份。
就在大家說《攜蝗大嚼圖》的時候。眾人聽了,越發哄然大笑,前仰后合。只聽“咕咚”一聲響,不知什么倒了,急忙看時,原來是湘云伏在椅子背兒上。
看到了吧,湘云的確一句話都沒說,她在做什么?在認真聆聽啊!所以才“咕咚”了。實在聽的也太投入、太入神了。
在第二十二回,寶釵過生日的這出戲里,簡直是精彩紛呈。先是寶釵給寶玉解釋北《點絳唇》的鏗鏘頓挫與《寄生草》的極妙詞藻。寶玉是拍膝畫圈,贊寶釵無書不知。黛玉說了句,安靜看戲罷,還沒唱《山門》,你倒《妝瘋》了。
這段情節的最后一句是,說的湘云也笑了。
我們看,書中這樣的情節安排有好幾次。都是別人說的好不熱鬧,最后突然一句就引到湘云這里來。為什么?因為她在聆聽啊。
那么后來,王熙鳳說唱戲的小旦像一個人。寶釵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說。寶玉也猜著了,亦不敢說。只有史湘云接著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樣兒。”
其實這就是湘云的性格。別人說什么她都認真地在那聽。因為她心思簡單,所以覺得別人說的事情都很好玩。而她聽別人說的話和說的事,也僅僅是停留在話的本身,絕不繼續向下引申和多想。
這一點,她在整個《紅樓夢》中可是獨一無二的。這個性格真真是非常難得的。那么,好處在哪里呢?好處就是,她不得病。
吃藥是《紅樓夢》中一大特色。大家一見面,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妹妹吃什么藥?比如林黛玉吃的是人參養榮丸,薛寶釵吃的是冷香丸。但是大家看湘云,她就什么藥都不吃。看完《紅樓夢》你一定會發現,原來湘云居然是這些姐妹中最健康的美少女啊。
知道為什么湘云沒有病嗎?因為,心里沒病的人,才是最健康的人哦。
*作者:風林秀,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喜歡歷史、國學,著有佛教弟子為題材的長篇小說《雙蓮記》。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12/120593.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