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論語》是儒家的代表,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
——講人文,這兩本最有代表性。
《孫子》講行為哲學,
《周易》經傳講自然哲學。
——講技術,這兩本最有代表性。
這四本書年代早,篇幅小,
比其他古書更能代表中國文化,
也更容易融入世界文化。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有福利
去圣乃得真孔子——《論語》縱橫讀
人往低處走——《老子》天下第一
唯一的規則——《孫子》的斗爭哲學
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學
我們的經典(全四冊) 李零著
《論語》《老子》《孫子》《周易》
現代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國古典智慧的四部書
幫助讀者精準而最少障礙地理解中國古典智慧
這一套“我們的經典”(包括《論語》《老子》《孫子》《周易》四種),它代表了當代學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繼承“五四”的傳統,超越了儒家、儒教的限制,拓寬到“子學”和更廣泛的思想天地,既有治道(儒家和道家),也有方技和數術(兵家和《周易》)。我們應以這四本書為基礎,不帶偏見地全面汲取中國文化的精華,不搞獨尊儒術,對百家平等看待。
叢書總序(選摘)
作者|李零
我們的經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經典,不是五經,不是九經,不是四書五經,不是十三經,而是現代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國古典智慧的書。
我向讀者推薦四本書:《論語》、《老子》、《孫子》和《易經》。
為什么我把這四本書當經典閱讀的基本教材,我想講一下我的理由。
第一,這四本書,是中國古典學術的代表作。先秦學術是諸子之學。諸子百家,影響最大,是儒、道兩家。《論語》是儒家的代表作,《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作。這兩本書,毫無疑問是先秦思想的代表作。另外兩本也很典型。古代有兩門學問,一門是治國用兵,一門是數術方技。治國沒經典(有也不能講),用兵有,《孫子》是先秦兵學的代表作;數術方技,古代有個到處應用的理論,叫陰陽五行,陰陽五行也沒有經典,只有《易經》,影響比較大。
第二,這四本書,年代最早,篇幅最小,《論語》約有15000字,長一點。《老子》、《孫子》、《周易》,都是約5000字的小冊子(今本《孫子》在6000字上下)。其他古書,如齊國的《管子》、魯國的《墨子》、宋國的《莊子》、韓國的《韓非子》、秦國的《呂氏春秋》,哪一本都比這幾本大。讀經典,先讀年代早的小書,再讀年代晚的大書,效果最好。
第三,這四本書最富智慧。中國典籍傳入歐洲,約400年,他們挑來挑去,看中的正好是這四本書,譯本最多。它們比其他古書更有代表性,更有可讀性,更容易融入世界文化。
簡單說,我的理由是這三點。
▼
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
我們從《論語》、從孔子身上究竟學習什么?
去圣乃得真孔子——《論語》縱橫讀
變通讀《論語》為精讀,把《論語》打散,分成20個主題。上篇講人物,縱著讀;下篇講思想,橫著讀。故名“《論語》縱橫讀”。上篇,從孔子其人、家世和一生經歷,到孔門弟子及書中涉及的各種人物,構建出一個孔子的歷史世界;下篇講孔子的核心思想,分析他的學術背景和宦游經歷下的內心世界,故名“《論語》縱橫讀”。較之前書,篇幅更短小,只有10多萬字,但是主題更突出,條理更清晰,道理也更深透。一句話,更適合于普通讀者閱讀。
此書以《論語》文本為中心,貫通地融入了文獻學、考古學、古代思想文化史以及簡帛研究的最新成果,還補充了2007年作者實地考察孔子故里、行游故地的最新所獲。作者抱著嚴謹求實的學術態度,細致入微地描述出,孔子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論語》到底是本什么樣的書?并懷著滿腔熱忱、坦誠和強烈的現實關懷、批判意識告訴讀者,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我們從《論語》、從孔子身上究竟學習什么?
本書的重點是“去圣”和解構“道統”。
我講的都是歷史事實,有種的可以站出來反駁,罵人是沒用的。
在這本書里,我是把《論語》拆開來讀:上篇講人物,縱著讀;下篇講思想,橫著讀。
我把《論語》讀薄了。
讀薄了,才能品出味道。
孔子的價值主要有三點:孔子是先秦時代學問最大的人,孔子是社會批評家,孔子是百家爭鳴的開啟者。
讀《論語》,我最喜歡的十段話,都是針對知識分子。
孔子反對虛偽,我喜歡。
孔子主張與人為善,盡量體諒別人,防止對人有偏見,我喜歡。
孔子反對鄉愿,好惡不以輿論為轉移,我喜歡。
孔子反對拉幫結派,我喜歡。
孔子強調獨立不阿,我喜歡。
▼
《老子》給人神秘感,但我們不必把它神秘化。
人往低處走——《老子》天下第一
本書是一部簡明而精要的《老子》最新讀本。由北京大學李零教授撰寫。《老子》睿智深刻,篇幅很短,意境很深。形式上、內容上、敘述邏輯上、文學手法上都很有特點。作者是古典文獻專家,積數十年研究,將北大的課堂講義寫成通俗易懂的學術普及讀物,書中按《老子》81章順序解讀文本, 既有淺近的內容串講,力求真切地傳達原書的思路,原書的語氣, 又有重點討論,針對最重要的問題、詞語上的難點和文本間的關系。全書貫穿始終的,是以《老子》的三個主要比喻(水、玄牝和嬰兒)為線索,要言不煩地通解《老子》的思想特點。
本書可以幫助讀者精準而最少障礙地閱讀并理解《老子》文本,真切地感受古典時代的人文氣息,從而深入領悟和吸納先秦子學的思想智慧。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老子》正好相反,它強調的是作“天下谷”、“天下溪”、“天下之牝”,甘居下流,不爭上游。
在這方面,它是天下第一。
古人講道理,不愛下定義,特愛打比方:
玄牝:宇宙生殖器,“玄牝之門”是它的陰道口。這類詞,知識分子難為情,現代白話本都是把它翻成“雌性”或“女性”。
赤子:也叫“嬰兒”,他們骨弱筋柔,但手卻握得很緊,不懂男女交合,小雞雞卻經常勃起,整天哭泣,一點不傷氣。
水:水有兩大特點,一是求下,“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二是貴柔,水性至柔,可以穿石。
《老子》是我非常喜歡的書。我喜歡它,睿智深刻,篇幅很短,意境很深,特別是其消極無為、飄然出世,被莊子發揮的一面。
《老子》給人神秘感。很多人迷的就是這種神秘感(包括西方讀者),但我們不必把它神秘化。
《老子》的另一面是帝王術。它也提倡復古,它也崇拜圣人,它也主張愚民,念念不忘天下。愚民的伎倆更狡猾,也更高明。它的“道”,更像一只看不見的手。
大家別忘了。
▼
討論“兵”字的雙重含義,
人和武器,誰是終極?
唯一的規則——《孫子》的斗爭哲學
對于《孫子兵法》,北京大學教授李零研究的時間長,成果多,全面超越了前人。本書不同之處,是把《孫子》這部千古名著讀出了活潑的新義,結合軍事文化史和思想史解讀《孫子》,文字精要,視野廣博,特別凸顯出《孫子》以斗爭求生存的哲學味道。
本書內容堅實、前沿。《孫子》是一部兩千年前的經典,并不好讀。為了讀通原文,需要有古文獻、古文字的基本功;書中涉及古代文化的許多內容,需要援引考古、數術、方技、軍事史等相關學科的新成果,作者在相關領域著述等身,能夠把這些問題說得清楚、明白。
作者不糾纏于過細的知識點,抓住《孫子》書中的主線,寫法簡明。書中語言風格也是如此,三言兩語將要點說透,避免長篇大論。既濃縮了研究的精華,又是由博返約之作。
兵不厭詐的意思是挑戰規則。唯一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
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謀略管著技術,技術管著武器。武器是器不是道,道是謀略。
《孫子》很短,只有約六千字,但敘述簡練,道理深刻,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獲。我讀《孫子》,不止一遍,而是很多遍。
《孫子兵法》和毛澤東兵法,都很有哲學味兒。這種哲學是什么哲學?其實就是生存哲學,就是斗爭哲學,就是以斗爭求生存的哲學。
在這本書里,我想盡量避免重復,盡量突出重點,講義理,講思想,由博返約,回到當初關心的問題。
《孫子》是兵書,但不是一般的兵書,而是兵書中的經典,不但在中國是經典,在世界上也是經典。有人說,這本書講的都是普適原理,沒有文化特點,也許過了一點,但這書講的道理比較通用,文化心理的隔閡比較小,這是事實。中國古書,世界公認,爭議少,誰都說好,這本書是代表。
▼
“世皆迷其占,我獨愛其辭。”
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學
《周易》是群經之首,也是最難讀懂的古書之一。本書依據新出土文本,對傳世的《周易》正文加以全新的整理和疏解,破解了許多疑點,并用簡要的語言貫通大義、白話譯注。在此基礎上,《周易》經傳中蘊含的陰陽對立、五行循環的自然哲學,書中也有獨到的闡述。作者認為:陰陽講世間萬象的二元對立,五行講世間萬象的五位循環,它們一靜一動,構成古人解釋世界的兩把鑰匙。《周易》的自然哲學,就是指這兩把鑰匙。
《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是“我們的經典”中最后出版的作品,也是分量最重的一部。從整理出土簡帛開始,一步一步消化、熔裁,直到寫成這樣一本給廣大讀者的小書,其間的辛勞和繁重工作,也超出了前面三種書。此書為一般讀者讀懂《易經》,提供了很多方便之處,如每一卦都有白話翻譯、解釋大義、校讀,并重點解釋占卜術語,書前“自序”解釋占卜的原理,“寫在前面的話”介紹《周易》和易學史的要旨所在。可以說,此書出版后,《周易》有了最完善也最容易通讀的一個讀本。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13/121213.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