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怔忡這類癥狀我們并不陌生,對于心悸怔忡我們應該是要引起重視的,如果我們經常會有心悸怔忡的癥狀出現說明我們的身體出現了狀況了,那么心悸怔忡的病因是什么呢?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療心悸怔忡嗎?
心悸怔忡的癥狀很是明顯,對于出現這類癥狀我們應該要及時的就醫的,以下介紹心悸怔忡的主要內容。
心悸怔忡
心律失常的病人常常有心悸的感覺。中醫所謂之心悸,包括驚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感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甚則不能自主,或脈見參伍不調的一種病證。臨床一般多呈陣發性,每因情緒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作。常和胸痹、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癥狀同時出現。
驚悸和怔忡雖同屬心悸,但兩者從病因、癥狀、病情輕重等方面來看是有區別的。
從病因來說,驚悸是因情緒激動、驚恐、勞累過度而來;而怔忡則是由于心血不足所致。其次,驚悸日久也可以發展而成為怔忡。《濟生方·怔忡論治》指出:怔忡發病的病因,在于“真血虛耗,心帝失輔,漸成怔忡”。
從臨床表現來看,驚悸由外因引起,時作時輟,不發時一如常人;而怔忡則為內因所致,終日感覺心中悸動不安,稍動尤甚。從病情輕重來看,驚悸多由外因所致,身體狀況一般較好,故病情較輕;而怔忡一方面是由驚悸日久進一步發展而來和(或)心血不足,真血虛耗逐漸發展而成,因此病情較重。
心悸怔忡的診斷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尤其是青壯年,偶有心慌,特別是在生活起居變化或精神刺激時出現,經過休息或情緒穩定后即恢復正常者就不必就醫治療。
如果呈多發性,或陣發性,每因情志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作,在休息一、兩天后仍無好轉,并且伴有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癥狀。則應及時到醫院的內科診治,以除外各類心臟器質性病變。如無器質性病變,多屬于心眼神經官能癥患者,可服用中藥,效果較好。
心悸怔忡的鑒別診斷
①心膽氣虛型心悸怔忡。證見心悸善驚,苔白脈弱。治宜養心安神,方用平補鎮心丹。
②心血不足型心悸怔忡。證見心悸頭暈,面白乏力,舌淡脈細。治宜養心補血,方用歸脾湯。
③陰虛火旺型心悸怔忡。證見心悸失眠,五心煩熱,腰酸耳鳴,舌紅脈細。治宜滋陰清火,方用天王補心丹。
④心陽不足型心悸怔忡。證見心悸胸悶,氣短面白,形寒肢冷,舌淡脈沉。治宜溫補心陽,方用桂枝甘草湯加味。
⑤氣滯血瘀型心悸怔忡。證見心悸心痛,唇甲青紫,舌暗紅,脈結代。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桃仁紅花煎。
心律失常引起心悸。中醫對心悸的病因可以歸屬為以下幾點:
(1)體質虛弱
素體不強,久病或勞欲過度,或各種失血,造成氣血陰陽的虧虛,以致心失所養,發為心悸。
(2)久病體虛
熱病傷陰,或房室過度,均可導致腎陰虧損,心火妄動,擾亂心神,形成心悸。
(3)飲食勞逸不當
勞倦太過傷脾,或久坐久臥傷氣,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虛少,心失所養,神不潛藏,引起心悸。或飲食不節、嗜食膏粱厚味,均可生痰蘊熱化火,或傷脾而滋生痰濁、痰火擾心而致心悸。
(4)七情刺激
平素心虛膽怯之人,如驟遇驚恐,或情懷不適,悲哀過極,憂思不解等致七情擾動,忤犯心神,不能自主而心悸,所謂“思慮煩多則損心”(《諸病源候論·心痹候》),“悲哀愁憂則心動”(《靈樞·口問》)。
或長期憂思驚恐,精神情緒過度緊張,心氣虛怯,陰血暗耗,不能養心;或心氣郁結,生痰動火,痰火擾心,心神失寧而為心悸。
或大怒傷肝,大恐傷腎,怒則氣逆,恐則精卻,陰虛于下,火逆于上,亦可動撼心神而發驚悸。若郁熱內蘊,復加恚怒,變生肝火,肝火擾心;或痰火擾動心神,心神失寧,也易導致心悸。
(5)感受外邪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痹證日久,復感外邪,內舍于心,邪阻心脈,阻塞經隧,心血營行受阻;或風寒、濕、熱等外邪,由血脈內侵于心,耗傷心氣或心陰,亦可引起心悸怔忡之證。
溫病、疫證日久,邪毒灼傷營陰,心腎失養,或邪毒傳心擾神,亦可引起“心中忄詹忄詹大動”等悸、忡之癥。如春溫、風溫、暑濕、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見心悸。
(6)藥物過量
藥物過量,可以損害心氣,甚則損傷心體,引起心悸。如近代使用銻劑、洋地黃、奎尼丁、腎上腺素、阿托品等藥過量或失當,均能引起“脈結代、心動悸”一類證候。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心悸怔忡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所以大家平時要多多了解這些心悸怔忡的知識,希望上述介紹的這些心悸怔忡的相關知識,能夠幫助大家更好的認識疾病,預防疾病。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jiankang/20170220/104037.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