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幕籬和帷帽都是為婦女出行時,為了遮蔽臉容,不讓路人窺視而設計的帽子。這種帽子多用藤席或氈笠做成帽形的骨架,糊裱繒帛,有的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后用皂紗全幅綴于帽檐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或全身。綴于帽檐上的皂紗稱為帽裙,幕籬的帽裙長可障身,到永徽(公元650年至655年)以后,帽裙縮短至頸部,稱為帷帽。帷帽四緣改為垂掛一圈網子,可以不妨礙視線,考究一些的還在網簾上加飾珠翠,就顯得十分高貴華麗了。
幕籬本是胡羌民族的服式,因西北多風沙,故用幕籬來遮蔽風沙侵襲,原是實用性的,但傳到內地,與儒家經典《禮·內側》:“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的封建意識相結合,幕籬的功用就變成防范路人窺視婦人的面容為主了。遮蔽風沙的實用功能轉化為體現封建意念的障身功能,幕籬的形式也就漸漸演變成帷帽。到唐高宗神龍(公元705年至707年)年間,幕籬就徹底被帷帽所取代。宋代著名的繪畫《清明上河圖》和元代永樂宮壁畫及明代《三才圖會·衣服圖會》中,都能看到帷帽的形象,說明帷帽和封建社會封閉女性的意識相符合,就能一直保留下來。
以上是用戶分享關于隋唐五代服飾 唐代婦女幕籬與帷帽的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了,感謝您對看文倉的支持!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61228/79187.html
文章列表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