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四、脾虛濕困(濕困脾陽、寒濕困脾)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慢性痢疾肝硬變浮腫病白帶過多等病癥具有下述證候者。

  主證:輕則脾虛兼濕的證候,重則脾陽虛兼見寒濕的證候。飲食減少,胃脘滿悶,惡心嘔吐,口粘不渴或渴不欲飲,頭重如裹、身困體沉,腹瀉肢腫,或皮膚晦暗發黃,白帶多。舌苔厚膩,脈緩。

  病機:濕重傷脾或脾陽先虛,運化遲緩,致使濕濁困阻。濕困于上,則口粘,頭重如裹;濕困于中,則飲食減少,胃脘滿悶,渴不欲飲,甚則惡心嘔吐;濕迫于下,則腹瀉,肢腫,白帶量多。寒濕阻于脾胃,膽汁與寒濕相結,故身黃而暗晦。水濕充于肌膚,固身體沉。苔白厚膩,脈緩,均屬脾陽不運,濕濁內蘊之象。

  治法:運脾化濕或健脾利濕

  藥物

  1.健脾黨參白術茯苓山藥、炒米仁。

  2.燥濕蒼術厚樸草果半夏

    化濕藿香佩蘭砂仁蔻仁

    利濕茯苓米仁澤瀉豬苓車前子

  3.隨證加藥:胃脘滿悶加厚樸;惡心加藿香、佩蘭;腹瀉山藥蓮肉黃疸茵陳干姜頭重如裹加白芷浮腫大腹皮澤瀉

  方例:一般用《和劑局方》平胃散(蒼術、厚樸、陳皮、甘草)合《傷寒論》五苓散(茯苓豬苓澤瀉白術桂枝)化裁。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jiankang/20170222/105163.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