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百字箴全文
《唐太宗百字箴》是唐太宗寫給大臣們的一篇勸誡,全文百字,后世很多人會用這百字箴寫書法作品。《唐太宗百字箴》全文主要意思是寫百姓很辛苦。種地的農民忙了很久,卻不能有多余糧食;織布的人一直很辛苦,自己卻沒衣服御寒。
唐太宗百字箴書法作品
咱們這些人一天吃三頓飯都要想到這些種地的人,穿衣服的時候要理解織女的辛苦。衣服里的一針一線,碗里的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像我們這些人,不耕作,不織布還享受這些勞動成果,應當寢食難安,不要覺得理所當然。要跟有德行的人交往,不要跟那些于自認毫無益處的人做朋友。只能拿自己應該拿的錢,絕不可貪,不要貪杯。不要隨意搬弄是非,克己勤儉。若是你們各位大臣能做到,那就能保證自己的功名利祿可以長長久久。
其實唐太宗百字箴主要是勸誡大臣,要知道百姓辛苦,不可以驕奢淫逸,要自律,主要意思也在最后“若能依朕斯言,富貴功名可久”,你們這些臣子要記住這些訓誡,否則在李世民的眼皮底下是混不下去的。也正是太宗自己帶頭做出榜樣,并且設立完善的制度糾察官員,使得當時的政治非常清明,百姓能夠從大隋朝的重壓下緩過來,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現在存下的一些《李世民百字箴》,大多是后世書法家的一些作品,書法作品廣為流傳,說明李世民留下的不僅僅是當時的為官做人之道,也為后世所用。
唐太宗李世民論止盜簡介
《唐太宗論止盜》一文出自于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相傳當時的唐朝雞鳴狗盜之徒甚多,百姓家家戶戶都擔心夜里有小偷來偷東西,為了治理這一社會問題,唐太宗李世民與群臣商討“止盜”的方法。
唐太宗圖片
唐太宗問群臣要如何解決盜賊猖獗這個問題,有的大臣主張用嚴厲的刑罰來處罰被抓住的盜賊。唐太宗認為:百姓中之所以會有人去做盜賊,是生活所迫,是因為國家不夠富裕,是因為貪官污吏太多。如果我們的國家沒有貪官,沒有繁重的苛捐雜稅,百姓人人都有余糧,吃得飽,穿得暖,那么雞鳴狗盜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
自此,唐太宗開始自上而下的解決這一問題,對上,開始節儉以減少開支,懲治貪官,君主不驕奢淫逸,做官的清廉,百姓自然不用多交賦稅來供養這些人;對下減輕百姓的賦稅及勞役,兵役,百姓生活富足,自然不用以偷盜為生。推行這些政策幾年后,唐朝社會治安秩序井然,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現象,可見唐太宗推行的這些政策是從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后來唐太宗常對身邊的侍衛說:自己不敢過于放縱自己的欲望,因為君主的欲望通常都要百姓來承擔,國以民為本,剝削百姓供養君主,國家也會隨之衰弱的呀!后人將唐太宗止盜的理論記錄下來,《唐太宗論止盜》成為了歷代君王拜讀的治國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吞蝗的故事
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他的統治下,唐朝民風開化,經濟繁榮,一派祥和,直到今天,我們提及他的“貞觀之治”都不免感嘆當時的盛況。而唐朝之所以能如此昌盛,與李世民愛民如子息息相關。其中唐太宗吞蝗講的就是他愛民的一個典故。
唐太宗圖片
有史料記載,貞觀二年,長安城里大旱,長時間的大旱必然引發蟲災,果然不久四處便開始鬧蝗蟲。李世民進入百姓的莊園看糧食的受災情況,看到蝗蟲遍地,便捉了幾只放在手心,對著手心的小蟲子說道:“糧食是百姓的根本所在,你吃了糧食,百姓就會挨餓。百姓如果有什么罪過,應當是我這個一國之君沒有做好,應該由我來承擔,如果你能顯靈的話,就吃我的心吧,把糧食還給百姓!”說罷,就要吞下蝗蟲,群臣阻攔,說萬一吃了生病呢!唐太宗說:“我愿意承擔百姓的所有災難,小小的疾病怕什么?”說罷不等群臣開口,就將蝗蟲吞了下去。說來也算離奇,自此蝗蟲不再成災,而唐太宗吞蝗的事跡卻流芳百世。雖然這個故事可能有一點夸張,但是也從側面表示了唐太宗愛民的形象。
唐太宗吞蝗事件中唐太宗對蝗蟲說的那些話將唐太宗以民為本的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也將一個國家的君王的形象烘托的高大偉岸。在國家有難之際,唐太宗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擔憂的是民生,無怪乎當時的百姓對唐太宗如此的愛戴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叫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中,記載比較明確的也就七八位。文德皇后可以算是歷史上屈指可數的賢后,他的一生都是幫助自己的丈夫,該溫柔的時候溫柔,該狠心的時候狠心,以至于她去世的時候,李世民非常傷心,建了座高臺日日眺望,結果被魏征啰嗦了才拆掉,這位皇后是大唐當之無愧的國母,可惜36歲就死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武則天劇照
李世民晉封秦王后第一個妃子就是大楊妃,這個楊妃是前朝公主,屬于李世民表妹,這位大楊妃就是李恪的母親,李恪是個文武全才,可惜死在了長孫無忌的手上,太過悲涼。后來的另一個楊妃就是楊廣的女兒。
下面這一位是陰妃,這個算是個奇跡,這位陰妃的爺爺刨了李世民家祖墳,殺過他弟弟,陰妃的爺爺被殺了,父親因為年幼沒被殺,而李世民居然娶了這位陰妃,不知道是糊涂了,還是想收買人心,不過下場也不好,因兒子造反也死了。
接著是韋妃,這位韋妃原是有婦之夫,丈夫涉及謀反被殺,她就被收入官府之中,直到遇到李世民,兩人曾經非常恩愛。還有歷史上一筆帶過的燕妃,生過兩個皇子,其他不詳。
接下來的這一位一直備受爭議,楊氏,雖然沒被立為妃,卻備受寵愛,楊氏本是李元吉的夫人,有傾城之貌,玄武門之變之前就已經相識,后來李世民娶了這個女人進宮,無人表示反對,大家其實早就心知肚明,而這一點是很多人認為李世民的污點。
最后兩位,一位是賢妃徐惠,她很有才,善于勸諫,為了李世民可以豁出性命,李世民去世之后不久她就隨著去了。另一位是女皇武則天,可以說配得上武則天一生的男人大約只有李世民了。這些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
唐太宗嘆曰內容是什么
魏征是比較有名的丞相了,魏征死的時候,唐太宗嘆曰:“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這句話被很多后人用。唐太宗當時很難過,魏征雖然平時跟太宗說話從不顧及太宗顏面,不過他都是為國家和百姓考慮才會直言進諫,太宗在失去魏征的時候非常痛心,魏征是他的一面鏡子,所以唐太宗才可以“明得失”,才沒有重蹈隋朝覆轍,開創一個盛世。他感嘆自己失去了重要的賢臣。
魏征畫像
其實這句話后面還有,唐太宗嘆曰:“今魏征逝,一鑒忘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書一紙,始半稿。”他感嘆,魏征死了,他李世民就失去了一面鏡子,到魏征家里去又翻出了寫了一半的書稿,而這個書稿是魏征留給太宗的治國用人之道,想到這里唐太宗肯定更加傷心,魏征到死都在為太宗出謀劃策,為大唐鞠躬盡瘁。
最后這一段是這樣的,唐太宗嘆曰:“朕顧思之,恐不免斯過。公卿侍臣,可書之于笏,知而必諫也。”中間一段是寫魏征留下的書的內容,最后這句就是太宗對魏征的肯定,意思是唐太宗一個人考慮事情肯定有不周全的地方,你們這些大臣一定要敢于進諫,魏征的意思就是從任何人任何事那里取長補短,任人唯賢,用人不疑,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唐繁盛。
唐太宗的這段感嘆,前三句經常被用作“座右銘”,是太宗對魏征的高度贊揚。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鈣素
關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有很多,都是一些很經典的故事,對于現代人的管理方面也有一定的借鑒之道。
玄武門之變圖片
唐太宗李世民是個明君,提到他就會想起魏征,這兩人真是絕配,魏征能成為良相,也是多虧了李世民,唐太宗當時就明白“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所以廣開言路,大臣們就敢說,說的多了,太宗自然能從中悟出道理來,很多人的意見,集思廣益,肯定做出的決定更加有利于江山社稷。
據說有一次,李世民得了一個鷂,很開心的把玩,魏征進來了,他趕緊收起來,魏征知道了,不過一直不說,就故意拖延時間匯報事情,直到最后,這個鷂悶死了,李世民也沒責怪魏征,他心里清楚,魏征是為了國家,為了他能成為一代明君,時時刻刻在鞭策他。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不甚枚舉。“玄武門之變”也是李世民的故事,只是這個故事比較血腥了,他殺了哥哥和弟弟,自己成功的登上太子之位。這種行為跟楊廣差不多,但是他當上皇帝之后是為天下計,為百姓考慮,而不像楊廣只為貪圖享樂。雖然唐太宗手段殘忍了一點,不過他也開創了大唐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還有很多,他和大臣們的故事,和皇后妃嬪的故事,帶兵打仗的故事,都是太宗人生的點點滴滴,大部分故事為后人稱道,也是通過這些故事讓后人更確切的認識了這位皇帝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61031/29556.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