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盤點黃道婆有哪些功勞

絲綢是一種穿在身上很順滑的布料,但價格昂貴,在古時候只有大戶人家才能穿得起絲綢,平常人家大多數普遍穿以棉為原料織成的衣物。老百姓能褪下粗糙的麻布,穿上這種棉,就不得不得益于這位有著卓越貢獻的紡織工——黃道婆。她是中國紡織第一人,她傳承的紡織技術,推動了中國紡織技術的進程,黃道婆功勞非凡。

黃道婆紡織機實拍

黃道婆紡織機實拍

黃道婆跟絲綢并無多大關系,她最大的成就還是在棉花上面。革新了手工剝棉花籽的方式,采用鐵棍碾壓,大大提高了速度,教人制棉工具和織崖州被的方法。她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織布養活自己,然后和紡織結下了不解之緣,一生都在為紡織技術奔波。年少的時候為了學習到更好的紡織技術,搭船南下到技術好的閩廣地區。一個小姑娘,不懼危險,一個人跑那么遠,只為學習到更好的技術,現在的年輕人有幾個能做到。后來皇天不負有心人,她學到了技術,而且帶著一份責任感,在家鄉需要她的時候,毫不猶豫地回到家鄉,將自己的所學,全數教給當地的人們,并進行推廣。

為了提高速度,不再人力剝棉花籽,用軋棉機;改進了一尺長用手彈棉花的方式,運用彈棉弓,解放了人力,提升了產量;還改變了當時單一的織布,在布料上進行形式、花紋的改造,大大增加了布料的美感,使得棉質的衣物穿上既舒服又不失美感。紡織上的黃道婆功勞,沒人能不認同。

黃道婆的丈夫到底是誰

相信很多看過《衣被天下》的觀眾都被劇中黃巧兒與林慕飛、萬寧之間的情感糾葛深深出動,這部以黃道婆為原型的電視劇不僅講述了黃道婆的生平故事,還添加了情感故事豐富劇情,此外舞臺京劇《黃道婆傳奇》則是加入了一條關于黃道婆與趙阿貴、張明謙之間的纏綿情路,那么拋開這些影視作品,真實歷史中黃道婆的丈夫是誰呢?

《衣被天下》張鈞甯飾演黃道婆

《衣被天下》張鈞甯飾演黃道婆

說起黃道婆的丈夫和她的婚姻,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段十分悲涼的經歷。黃道婆生于戰亂年代,曾經富饒的江南地區也在外敵的踐踏下淪為災區,她小小年紀就失去了雙親,為了能夠活下去,黃道婆只能到還算富足的人家給人做童養媳,她也就在這戶人家遇到了自己的丈夫。

只可惜那樣的情況,那有什么美滿的婚姻感情可言,她不過是一個勞動苦力罷了,丈夫和婆婆都對黃道婆極其惡劣。她一年做到頭,每天天還沒亮就起床了,不僅要伺候丈夫的吃穿,還要服侍全家人的日常,下地干活與牛羊一同出歸,小小年紀早已失去童年的快樂,甚至沒有個人樣。

說到底這只是一場買賣,并不是實質上的婚姻,黃道婆的丈夫從未給過她半絲溫暖,甚至連日常的關懷都沒有,還時不時的與婆婆一起虐待她,不給她吃飽、不讓她穿暖,迎接她的只有沒日沒夜永遠干不完的苦活、累活、臟活,最終黃道婆終于忍受不了這非人的日子,逃出了夫家的魔爪,也迎來了自己全新的生活面貌。

黃道婆紀念館在什么地方

根據黃道婆的經驗與方法,織出的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歡,淞滬地區迅速發展成為紡織業的中心,甚至有松江布匹“衣被天下”的美譽,并且拉動了整個長江流域的紡織業發展,然而黃道婆的紀念館正好也就位于上海。

黃道婆紀念館

黃道婆紀念館

因為黃道婆的功績,后人為表懷念和尊重,在順帝至元二年就為黃道婆立了祠堂,但是后來因為戰亂被毀了。后來明熹宗時期,張之象為黃道婆在寧國寺立了塑像,嘉慶年間,在上海渡鶴樓邊上的西北小巷,也為黃道婆立了一個小廟。現在黃道婆的紀念館在上海徐家匯華涇鎮東灣村,在紀念館旁邊的就是幽靜的黃道婆墓了,兩地相伴,也算是后人對黃道婆最崇敬的敬意了。

該紀念館于2003年3月對大眾公開,整館占地面積三百平米,一踏進院中就能看到高達二米二的黃道婆塑像,兩邊掛有其對聯,中間則是由周谷城先生所寫的“衣被天下”。

紀念館共有三個展廳,主展廳主要展示的是黃道婆的簡介、生平事跡以及她對于我國紡織業所作出的歷史貢獻;另外兩個展廳則分別展示不同年代的紡織具以及紡織品。在紡織工具的展廳中,有著彈花用的、紡織用的、織布用的種種機具,造型千秋各異,一共三十多臺,令人眼花繚亂。而在棉紡織品展廳中,各式各樣的棉土布、印花布、棉衣褲、被單套等等,共有三百多建,甚至有不少清朝的時期的傳世珍品,令參觀者眼前一亮。

黃道婆的歷史功績有哪些

黃道婆歷史講述的是一個熱愛紡織的姑娘,在經歷過許多挫折后,帶著熟練的技術,回到家鄉造福當地的,為世人銘記的偉大故事。黃道婆歷史,也就是她尋找紡織技術的歷史,歷經千難萬阻,最終造福祖祖輩輩。

黃道婆畫像

黃道婆畫像

黃道婆接觸紡織也是生活所迫,家人在兵荒馬亂的時代,早早就離她而去。為了生存的小黃道婆只能跟著婦女們學習紡織,在那么男耕女織的年代,紡織也是黃道婆唯一的出路。但是年紀小,又加上經驗不足,小黃道婆的紡織路并不順利,沒辦法就只能去到富人家當童養媳,求一口飯吃。但是遇人不淑,婆婆和丈夫都很兇殘,小黃道婆每天都要干很多活,還經常受到婆婆和丈夫的打罵,被關柴房,不給吃飯。在那段艱苦的日子里,小黃道婆也沒有放棄紡織,一有時間就努力練習,并善于思考發現不足。后來實在無法忍受夫家的虐待,自己心里也向往更加先進的紡織技術,就出逃到閩廣地區,開始她又一番的紡織路。

這一次,在熱情好客的黎族姐妹的悉心教授下,黃道婆的技術突飛猛進,而她又善于發現不足,便會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改良以求到最好。皇天不負有心人,學成后的黃道婆放不下家鄉,最終決定帶著技術回到家鄉,造福家鄉的百姓,對長江一代的紡織技術的提升做出巨大貢獻,黃道婆的一生也就功德圓滿。

黃道婆歷史上的功績,難以用一言兩語來形容,她不僅僅是我國棉紡織業的先驅,是千百年來防治技術上的杰出革新家,此外,她不畏艱險、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將世世代代影響著我們。

黃道婆的原名是什么

很多在歷史中做出過卓越貢獻的人,大家都只會銘記她的綽號,或是根據她的成就來進行命名的一些稱呼,如此以來,常常是與生俱來的姓名卻反而容易被世人所遺忘。那么有卓越成就黃道婆的原名是什么,究竟有幾人知道呢?下面聽小編一一給你分析。

黃道婆畫像

黃道婆畫像

黃道婆,難道她姓黃,名道婆?其實不然,翻閱已有的資料,并沒有找到關于黃道婆原名的相關資料,只是人們又會叫她黃婆,或者是黃母。從這點看來,黃道婆的姓氏可以確定了,她姓黃。那么道婆又是怎么來的呢。

據傳,年少的黃道婆,親人都在戰亂中相繼死去,丟下小黃道婆一個人孤苦無依,小黃道婆為了生活給人當童養媳,但面對非人的虐待,小黃道婆出逃了。跑到她夢寐的擁有先進紡織技術的海南一帶,跟熱情好客的黎族姐妹生活在一起,并學習她們的紡織技術。

因為流落異鄉,也沒個落腳的地方,黎族的兄弟姐妹就讓她借助在當地的道觀了,一住就是二三十年,所以才有道這個稱呼。那么婆就更簡單了。黃道婆離開家鄉的時候一片戰亂,后來南宋覆滅,元朝改變了統治策略,黃道婆又一心想著家鄉落后的紡織技術,便不舍的離開了黎族姐妹,回到家鄉,為家鄉的紡織技術貢獻一份力,那個時候的黃道婆已年老,人們用婆來叫她剛好。黃道婆就是這么來的。

黃道婆紡織技術有何改進

說到紡織技術,我們第一能想到什么呢,小編想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浪漫故事,流傳了千百年還是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但是故事始終是故事,現實都是很骨感的。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認識一下,在紡織技術上做出卓越貢獻的另一位“織女”—黃道婆。

黃道婆紡織塑像

黃道婆紡織塑像

黃道婆出生在長江之濱的一個困苦家庭中,日子本就難過,親人還相繼去世,對于年紀還很小的黃道婆來說,就是雪上加霜,沒有任何技藝或能力的黃道婆開始努力學習。但是要想精通技藝,都是需要多年的練習的,所以面對新學習紡織技術,黃道婆并沒能取得很好的成績,棉花彈不好,布也織不好,但是小黃道婆并沒灰心。一有時間便努力練習,鉆研。善于思考的黃道婆發現,現在人們都是用手一顆顆的剝棉花,太浪費時間,而且彈棉花的線就一尺多長,很多很多的問題,黃道婆認為都應該改進,但是苦于當時長江之濱的紡織技術并不純熟,黃道婆也找不出解決辦法。

后來因為一系列原因,黃道婆去到紡織技術發達的閩廣地區,學習當地的技術。當地的人毫不在意黃道婆是外面的人,把自己的技術悉數教給黃道婆。黃道婆在這些技術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經驗以及思考進行改進。在黎族的三十年里,黃道婆的紡織技術已相當純熟,在家鄉安定下來后,回到家鄉將自己的這些技術傳給后人。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61031/29657.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