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直接捐贈現金,達不到改善他人生活處境的目的,但凡是直接捐助者,都需要直面的一個挑戰是,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

《捐錢讓窮人生活更悲涼》

文/姚遙


Buck off, bozo!


陳光標在紐約街頭找流浪漢一擲千金,很不幸地被紐約當地一家媒體用了這樣一個超級憤怒的標題來回答他。


美國人對于陳光標的憤怒,過度作秀只是一個小的導火索。如果這種當街撒錢的直接捐助模式真的對流浪漢們有幫助,媒體何以能如此大做文章。


紐約市援助會是陳光標這次活動的合作機構,但他們歷來“不支持發現金”,拒絕執行陳光標許諾的每人發300美元的部分。援助會董事克雷格·梅耶斯(Craig Mayes)出面致歉,稱援助會與陳光標溝通協調不良,導致參與民眾認為他們會領到現金。他認為陳光標捐給援助會9萬美元,用于為500人提供90天的食物,而不是發放現金。


陳光標的事件,和國內同時發生的另外一起楊六斤受捐助事件,有異曲同工之處,那就是對直接捐助的迷信。發現一個想象中需要幫助的人,無論他的真實需求如何,都馬上直接地捐錢過去。


雖然捐助楊六斤的人們,沒有任何公共表演的需求,是懷著淳樸的善念而為,但凡是直接捐助者都需要直面的一個挑戰是,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陳光標歷來的標準動作,就是聚起一大波窮人,然后用鈔票去砸他們。而孤兒楊六斤的故事,也同樣如此,只是捐款人換成了更多的公眾,而不是一個單一的土豪,超過五百萬的捐贈都直接打到了一個未成年人的個人賬戶上。


但這樣的行動經得起仔細的推敲嗎?


紐約市援助會為何不支持直接發現金,其中一個原因,在于部分流浪漢吸食毒品,一旦得到意外的錢,他們會立即去購買毒品。這些流浪漢也需要更好的食物、衣物和住宿,然而他們更需要毒品。為此,作為一個普通的正常人可能覺得得到更多現金本來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但是到了另一個人群之中,反而讓他們的生活更加糟糕。


直接捐贈現金,達不到任何改善他們生活處境的目的。因此,對于這些流浪漢而言,無論是沿街乞討還是受到陳光標的發錢,他們的生活并沒有實質的改變。而跟蹤流浪漢這個特殊群體,制度性提供食宿醫療服務的紐約市援助會,是改善流浪漢生活的關鍵節點。


國內的公益發展時間不長,但是直接捐助的問題與反思也發生過很多。曾經,一些少數民族的貧困地區的兒童照片被旅行者發到了網絡之上,比楊六斤還更加赤貧的場面自然打動了很多人,于是乎大批的捐贈開始涌入。可是,兒童的生活被改變了嗎?完全沒有,反而更壞。


在這些地區的家庭中處于主導地位的男性,生活中最大的愛好就是酗酒。貧困時,酗酒還是一種很奢侈的消費,而這些涌入的現金,無疑為他們買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后來捐款人發現現金被變賣成了酗酒之后,開始選擇捐贈物資,而同樣的,成年男人把這些物資變賣成現金,繼續打酒。而那些吸引了無數人捐款的貧困兒童,不僅沒有享受到捐贈帶來的改變,反而承擔了更多買酒的工作,還需要面對一個爛醉以后毆打家人的醉鬼。鑒于這些歷史教訓,衍生出一批直接駐扎在這些地區的救助機構,不僅提供兒童真正需要的物品,還跟蹤這些兒童的學習和生活。


無論是紐約的吸毒者流浪人群,還是酗酒家庭的貧困兒童,導致這些個案產生的社會因素五花八門,普通捐贈者很難有時間去深入了解被捐助者的實際情況與真實需求,并且跟蹤后續的發展與執行。而簡單地直接捐助,或許有些時候能解決問題,但更多時候都是無效的。


對于簡單捐贈引起的問題,公益領域內部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但是社會公眾的了解還不夠。而且,基于國內對組織化公益的不信任,反而更刺激了直接捐助的火爆。到了楊六斤事件,直接捐贈的現象還在延續。


所有人都看到的是,無論廣西衛視原始報道如何,楊六斤生活還是很困難的,而他個人的銀行卡上收到了五百萬元的捐贈,應該會有很大的幫助。可是,實際如何呢?


首先,楊六斤作為未成年人,無法自由支配這筆資金。他的實際監護人,必然成為資金的掌管者。這就導致了一場到深圳接楊六斤回廣西的一幕。


其次,這筆資金的實際掌握者,如何使用資金,缺乏制度性約束和規范。從法律角度而言,捐贈到了楊六斤賬戶上的資金,就是他個人的資金了,歸他個人處置。但他還未成年,這樣實際的監護人則事實上負責資金的支配和使用。而現在的捐贈人,并無有效約束規范他的監護人不將這筆資金挪作他用,甚至于很難確定監護人會使用這筆錢有效地改善楊六斤的生活。


再者,錢如何用好更為關鍵,這筆錢是改善他的營養,還是改善他的教育學習,還是培養一個更健康的性格,這些又如何具體落實做到,這不僅僅是錢能解決的問題。


最后,對于事實孤兒而言,和孤兒一樣,所需要的是不僅是生活狀況的改變,還有溫暖家庭讓他成長得更加健康。或許,這比突兀的巨款,能夠讓楊六斤擺脫寄人籬下看人眼色的處境,但又讓他感受了一次世態炎涼。而在未來,這筆錢能否買來親情和關注,尚未可知。但這筆錢目前為止反而讓他感受到了更多的悲涼。


而當捐款人給楊六斤集中了超過五百萬的捐款以后,如果不想在未來失望,認真思考這筆資金的管理與流向,借鑒國際上通行的方法,無外乎兩種。一種是借鑒商業模式,建立信托基金,讓未成年人能夠長期穩定有效地收到捐款的幫助。第二種,則是委托給專業的公益機構,讓他們不僅從生活上,更要從心靈與成長上得到更好的陪伴與呵護。


馬云在談到投資與創業時曾經提過,錢能解決的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如果深入了解各個需要幫助的個案時,都能發現這樣的道理在所有的公益慈善領域也是共通的。錢是很重要的手段,但并不能確保達到目的。最終解決問題的不是錢,而是人。


可是,當下社會中,對于貧困的理解,還沒超過《說文解字》的理解:貧,財分少也。如果貧困當真如此,當然給錢就行了。而世界主流的扶貧助困手段,在經歷了無數個陳光標和楊六斤以后,已遠遠超越了這個認識。


貧困缺錢只是一個表象,而背后是各種復雜社會問題的集合。目前最主流的看法,也影響到聯合國人類千年發展目標制定的理論,是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所提出的,貧困不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可行能力不足,與社會排斥導致的發展機會的不足,是一個權利問題,需要的是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


要實現人類發展的目標,改善貧困人群的生活現狀,更需要的是那些專業投入的人和組織。


為此,當陳光標還在美國街頭撒錢的時候,美國人實在是看不下去了。


心存善念的人們,或許又會提出,就國內這樣的公益環境,也不好找到靠譜的公益組織。而現實是,一方面楊六斤能幾天收到五百萬的捐款,另一方面是專業的孤兒救助機構往往籌資困難,舉步維艱。


在轉型社會中,所有問題都沒有一蹴而就的最佳方案。在往往無法實際幫助到被救助人的直接捐助,和發展上有待提高的救助組織之間,需要一個價值上的取舍,究竟是面對一個現狀沒有被改變的現實,還是一個可以激勵成長的未來。


無論如何,所有人下次預備捐贈的時候,還是可以思考一下,我的捐贈真的能幫助到人了嗎,還是要被buck off的bozo呢。


(注:本文原標題為《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關于作者:


姚遙,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法律學者。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027/7922.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