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必然。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在國際化進程中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深度、廣度以及實施策略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積極探索更有實效的對策,以建設國際化的高等教育體系為導向,探索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路徑,促進辦學理念、培養方式、課程體系、教育理念的國際化。進一步提高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水平。
【關鍵字】高等教育 國際化 發展路徑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顯著,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共同選擇和追求,美國著名高等教育學家克拉克・科爾就曾明確提出,“學習的進一步國際化是全世界高等教育機構的兩個運動規律之一”。
作為對這一趨勢的積極回應,中國近年來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領域進行了積極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深度和廣度而言,中國距離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探索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合理實施策略,仍將是今后一段時期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
一、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歷史機遇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作為發展中的中國,在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高等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1. 有利于樹立高等教育國際化理念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種辦學理念。高等教育國際化打破了國與國的界限,任何國家的教育都不可能在本國范圍內獨自發展,必須主動迎接全球化的挑戰,培養適應經濟全球化要求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國的高等教育必須打破固有的定式思維,打破狹溢的本土觀念,不能僅僅滿足國內的改革與發展,孤芳自賞,必須站在更高的層面去審視高等教育的發展,樹立國際化辦學理念,打破傳統的束縛,主動參與世界范圍的高等教育合作與競爭。只有這樣才能融入到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大浪潮中,促使我國高等教存更加開放,發展得更好。
2. 有利于促進高等教育改革
高等教育國際化要求我們樹立國際化的辦學理念,在國際化辦學理念的指導下改革傳統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轉變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能,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向國際大市場,制定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首先,高等教育必須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把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既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又了解他國文化、具有處理相關領域國際事務的知識和能力的人才作為新時期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其次,與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調整相配套的是要從國際化培養目標要求出發,結合實際要,重構課題體系,改革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要吸收國際先進經驗,加快我國教育改革步伐,避免走彎路。
3. 有利于優化高等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由多個層面構成。首先是人力資源,包括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其次是組織層面的資源,包括教育結構、課程結構、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式等;再次是物質層面的資源,包括資金、教材、教學和科研設備等;最后是理念層面的資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人才觀等。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P總協定的規定,“教育服務”被納人服務貿易范疇,國際教育資源可通過跨國教育或合作辦學方式進入成員國。這不僅有利于提高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水平,也解決了發展中國家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為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創造了條件。我國作為的成員國,自然也會從中受益。
4. 有利于開發國際教育市場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整個世界變成一個“地球村”,一個大市場,高等教育同樣也變成一個互相聯系、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大市場。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將更為密切。要在這個大市場中生存下去,擴大影響,必須加深彼此之間的了解。中國需要了解世界,世界同樣需要了解中國。作為擁有億人口和經濟快速增長的大國,中國孕育著巨大的消費市場是不爭的事實,許多國家紛紛將目光投向中國,這其中孕育著巨大的國際教育市場。有著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中國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國人來中國學習和研究中國文化;作為使用人口最多的漢語也是絕無僅有的文化資源,存在著潛在的巨大文化市場,目前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就是很好的證明。而且,漢語教育已經逐步走國際市場。
5. 有利于加快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步伐
高等教育國際化將我國高等教育置于世界教育大環境中,各國教育部門、教育機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頻繁,關系越來越密切,教育交流與合作成為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高等教育國際化有利于各國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取長補短。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發展時間長,水平高,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通過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經驗,有利于我國高等教育更快更好地發展,提高我國高等教育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和影響。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路徑
為了更好的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筆者認為,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 辦學理念的國際化
其中首要的是要樹立國際化的辦學理念,尤其是各級管理干部和一線教師,要用國際化的辦學思想武裝己的頭腦,用全球化的視角去思考人培養目標,確定人才培養規格,構建國際化的課程體系,設置國際化的課程,傳授國際化的知識,將國際化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國際意識的高層次人才。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只有樹立了國際化的辦學理念,具備了國際化的意識,并將這一理念外化成國際化的管理實踐和教學實踐,我們的教育事業才可能沿著國際化的方向前進,才可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至于被時代所淘汰。上海交通大學在其國際化戰略中提出,要建立融匯世界一流大學先進辦學理念的現代大學制度,形成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的意識與機制,立足上海,服務全國,走向世界。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指出,一個國家的事業,能夠決定他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一所大學的視野,能夠決定他施教的廣度和深度。由此可見,國際化的辦學理念決定了一所大學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浪潮中能走多遠,能走多久。 樹立國際化的理念和意識,就是要從全球的角度看待高校的價值和功能要有國際化的戰略思維和全球的眼光要有國際競爭意識與國際交流意識不斷地學習和借鑒國際上領先高校成功經驗使管理、科研、教學方式等等達到國際水準的決心。我們可以通過各類國際化理念和辦學機制方面的講座和培訓來加強師生員工對國際化的理解,鼓勵師生員工放眼國際,以國際上領先的管理、學術、科研和教育水準要求自己。
2. 培養方式的國際化
推進人才培養的國際化合作戰略,開拓人才的雙向培養模式,與國際名校開展2 + 2、3 + 1 模式辦學,吸收國外優秀辦學經驗與成果,多種組合形式靈活辦學,充分實現國內與國外的先進教育接軌,讓學生融合外國文化,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此外,多方創造機會,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短期交流訪學項目、到海外高校進行研修及到跨國企業進行海外實習的項目,提升學生的能力與水平。高校可以與海外高校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聯合開發科研項目,整合辦學實力,擴大高校的整體實力和知名度。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 提出,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這是國家對高等教育的人培養目標提出的總要求。各高校要結合自身的實際和未來發展規劃,合理確定具有本校辦學特色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目標就是前進的方向,只有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并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制定科學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能讓高等教育國際化落到實處。此外,學校應著眼于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進與利用以及優秀文化成果的國際推廣,將國際化辦學與當前學校高水平學科建設和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緊密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各學院招收留學生的積極性,總體設計、分層實施,使國際化成為各個學校辦學新的增長點。
3. 課程體系的國際化
高校作為教育實施的主體,必須按照國際潮流的發展趨勢,優化已有課程體系,調整適應國際化的教學內容,不斷創新培養目標并創建創新型教學培養方案。通過借鑒英美名校的教學培養目標與手段,提出以提高學生創新性與培養批判性思維為目標的培養方案,以培養學生獨立思維和有效進行信息交流與溝通的能力為培養的綜合目標。另外,建設相關領域國際化發展特色教材,增加國際化課程模塊,構建國際優秀課程整體植入體系,通過校際交流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豐富健全通識教育、基礎教育、專業教育、文化教育、學科教育五大模塊的內涵,解決課程的縱向深度問題。
加強課程改革,建設國際化的課程,是實現人才培養國際化的重要內容。陳學飛教授認為課程的國際化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開設專門的國際教育課程。正如伯恩教授所說的,國際教育要求在國籍的框架下講授一個學科,以便使學生意識到所有國家的相互聯系以及諸如貧困和種族歧視等問題的普遍性。二是開設注重國際主題的新課程。如有些大學創設國際關系、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等新系科,或是增設信息科學、比較文化學等有國際化內容的課程。三是在已有課程中增加一些國際方面的內容。如在教材上或�用國外教材,或自編教材中大量吸收國外同類教材中的內容,或指定相當數量的國外教材和有關論著作為教學參考書目。在內容上緊密關注國際上本學科的最新動向,及時讓學生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四是推進國際普遍關注的重大課題的研究。如環境科學、航天科學、能源科學、宇宙科學、生命科學,等等。五是注重地區研究。地區研究不僅對于加強和促進學術發展必不可少,而且對于國家利益也至關重要。六是建立校際聯系,把到國外參觀學習與課程聯系起來。
4. 教育管理的國際化
讓學生通過 MOOC、微課堂、多媒體等多角度、多渠道接觸國際優秀教育資源,聆聽國際大師講座與授課,與國際精英面對面地交流,共同探討學術問題,改善學習途徑與方法。此舉可整合國內、國際優秀教育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當前,我國“幕課”平臺的組建為建設高水平大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保障,加快了知識傳播的速度,開闊了外語教學的新思路,提升了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終生學習能力。
國際化辦學除了在國際化的辦學理念的指導下確定國際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建設國際化的課程和師資隊伍,促進學生的國際交流,還需要提供國際化的管理和服務。國際化的管理和服務水平與學校的國際化辦學水平是正相關的。要嚴格落實“每年選派赴海外學習交流的管理干部比例達到管理崗位總數的”要求并在此基礎上加大選派的規模,開拓管理干部的國際視野,提高提供國際化管理與服務的能力。同時可以邀請海外學者、專家參與學校的抉擇,擔任學校發展的顧問;可以招聘優秀海外人才從事管理工作,為學校的教育管理注入新鮮血液。高校創新國際化教育在風起云涌的國際形勢下已經成為了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國際化教育成為了海外和國內人才供給的源泉。
高等教育國際化可以加強高校學術溝通與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及文化的融合,有益于借鑒先進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和治學之道,有利于培養國際化創新人才。
雖然當前國內普通高校在創新國際化的道路上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商榷,但我們應該看到普通高校國際化教育的前景是光明的。
一些高校教育國際化的規模日趨擴大,內涵不斷豐富,想必有朝一日通過不斷的踐行、研究發達國家國際化的相關成果,我國的普通高校必將找到一條符合規律、適合自己發展的國際化教育發展路徑,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教育事業培養大批高素質國際化人才。
參考文獻:
[1]韓延明.大學教育國際化:走向與對策[J]?江蘇高教,2002年第2期
[2]吳啟迪.關于中國高教國際化的思考與實踐[J].高教探索,2001年第4期
[3]劉健夫、張大超.關于高校國際化問題的思考[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4]陳厚豐.高等教育國際化・西方化・美國化[J].復旦教育論壇,2004年第2卷第2期
[5]李瑩.對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思考[J].文教資料,2010年6月號上旬刊
[6]石磊.高校國際化教學模式的積極作用[J].文教資料,2010年8月號上旬刊
[7]奕鳳池.略論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研究[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8]王為正.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表現與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百度搜索“看文倉”,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網92to.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61216/72255.html
文章列表
BloggerAds
- Dec 15 Fri 2017 00:17
高等教育國際化 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幾點思考
文章出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