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得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子會打洞。
自古以來,人們一早就察覺到,子女與父母總是存在著較高的相似度。
古人不明其中道理,常以“血濃于水,血脈相連”一語概之。
直到現代科學發現了基因的存在,人類才真正打開了一個重新認識自我的大門,從而刷新了遺傳的概念。
遺傳,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性狀從親代傳遞到子代的現象。
這些性狀,包括身高、膚色、卷發、體型、口吃、酒量、性取向,甚至缺陷和疾病等等。
人體的本質,其實是一個被系統編碼好的數據集合體。
也就是說,有些事,一出生就已經被決定好的了。
而這些決定性的數據編碼,就是基因,是一段段包括有遺傳信息的DNA序列,由四種堿基進行編碼。
可以說,人類的子代,是按照父母雙方提供的基因組成的設計圖制造出來的。
所謂血肉之軀,授之父母。
所以,子代與親代相似就很好理解了。

然而,人們還發現,子女與父母的相似度是因人而異,不盡相同的。
雖說虎父無犬子,但同時又是,龍生九子,各不相同。
特別是同卵雙生的兄弟,基因完全一樣,長大后各方面卻仍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
這無疑表明了,基因并不完全決定一切。
其實,人類的各種性狀,除了受基因影響外,還受后天環境的影響,只是有些受基因影響比較大,有些受環境影響比較大,如是而已。
一個性狀受基因影響的程度,可以用“遺傳率”來衡量。
遺傳率,是反映親代變異性狀傳遞到子代能力的指標,范圍為0至1,0表示性狀是無法從親代傳遞到子代的,1則表示性狀是一定能從親代傳遞到子代的。
研究表明,人類常見性狀(或疾病)的遺傳率如下:
(數據引用自SNPedia)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有些性狀的遺傳率很高,基本不受后天環境的影響,只要父母具有的,子女就基本上會有,這包括了頭發顏色、眼睛顏色、雀斑和I型糖尿病等等。
可以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就是這些性狀存在的結果。
而像肺癌和白血病等疾病,雖然與親代基因相關,但相對而言,遺傳率并不太高,特別是白血病,子代患病者應該大部分是受環境影響后,自身基因突變造成的。
所以,并不是上梁不正,就一定下梁歪。
此外,還有一些性狀,如身高、口吃、乳腺癌等等,它們的遺傳率不是固定的,只是一個范圍,說明這些性狀的遺傳是受多因素綜合影響的。
那么,為什么會這樣?不同性狀的遺傳率差距那么大。

這是因為人類的染色體是二倍體,有23對,存在同位基因。
如果性狀是由單基因(單位點)決定的,即大部分所謂的顯性遺傳,則受環境影響很小,遺傳率自然就高。
相反,如果性狀是由多基因(多位點)影響的,由于多個基因自由組合形成多個亞型,限制了性狀的完整表達,只有當多個特定基因同時具備時性狀才能完美顯現,所以遺傳率就一般較低,并可能只是一個概率范圍而已,反而受后天環境影響就會更大些。
目前,人類雖然已初步打開了遺傳基因的認知大門,并取得了像“人類基因組計劃”等重大的成果,但仍處于探索研究階段。
不說別的,目前很多人類性狀或疾病的相應基因位點仍未被確定,機制尚不清楚。
當然,很多研究距離應用,只剩時間問題。
我們期望的是,父母給了我們軀體和意識,我們能保留一些,不給孩子嗎?
基因檢測,可能會很快來到我們身邊。
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張炎彬大夫。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70307/111613.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