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程序員形象的形象,在一般人眼中,是一個特別的群體,覺得那是一個專業工種,少數人開發,其他人會使用、享受這些公司提供的方便服務就好。但是在未來 ,這種認識可能是有問題的,本文嘗試探討展望。
人類學語言時,學的不僅是聽還有說;學字時,學的不僅是讀還有寫;而現在隨著我們向一個越來越數字化的世界邁進,我們也不僅應該學會如何使用程序,還要學會如何開發程序。在未來,面對著一個高度程序化的世界,如果你不能開發軟件,那么你將變成軟件。也就是說,人人都要學點編程。正如,古代只有少數人識字,能寫文章的更是稀少。可是,現在西方國家的國民幾乎人人都會寫文章。最早的時候,文盲的標準是識字,現在文盲的標準是會用電腦,未來可能不會編程的人就是文盲。
為什么人人都需要學編程?
現在距離計算機革命已經過去60年,距離微處理器的發明已經過去40年,距離現代互聯網的興起已經過去20年,所有這些技術最終都會通過軟件改造各行業,并在全球鋪展開來。 目前有超過20億人使用寬帶互聯網,十年前當我與人聯合創辦Netscape時,這個數字只有5000萬。在未來十年,我預計全球至少有50億人將擁有智能手機,每個行業都將通過手機與互聯網即時連接,每時每刻、無處不在。 擁有較低的創業成本和在線服務的廣闊市場,結果就是全球經濟首次被完全數字化。在上世紀90年代初,這是每個網絡夢想家的夢想,在經過一代人之后最終成為現實。
數字化趨勢不可逆轉,日漸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海量數據、數字內容和無數的電子設備、傳感器、機器人會成為我們生活的日常,各種可編程設備成為人類社會最強大的驅動引擎,人類生活、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都被IT滲透,都與編程有關。那么,學習編程就成為實現必然。
未來,社會演進與程序相關,軟件重構人類社會,而程序思維不同于以往的農業、工業社會,要想轉變思維,只能親身體驗。
人工智能的極致,每個人都將擁有第二大腦,進化成為生化、機械和電子混合生物,要想不被物化為被編程的機器人,我們必須為自己編程。
正在發生的全民編程教育
美國走在信息技術的前列,推出了”Hour of Code”,馬克·扎克伯格和比爾·蓋茨等高科技巨頭或為這項計劃錄制了編程課程或提供金錢或人力上的支持。幾天前英國政府也推出了”Year of Code”項目,撥出50萬英鎊用于培訓全英各地新老教師的計算機編程技能。看上去,發達國家已經有了很強的推動全民編程的意識,而且正在這方面發力。實際上,技術學習沒有那么難,更多的是心理作用。說一個簡單的事實,美國初中學生都能很快學會HTML使用,開發網站和制作數字化內容。
技術進步降低編程門檻,正如印刷技術、書寫技術的進步,讓語文傳播和教育從陽春白雪變為下里巴人,甚至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為了讓人人都能識字、寫文章,語言本身會逐漸簡化。在計算機編程領域,也正在發生同樣的事情。 可視化計算和圖形化編程讓少兒編程不難,也有趣。
軟件開發工業化,正在經歷在汽車工業的流水化、自動化過程。Docker、Saas、微服務等逐步完勝軟件開發的生態系統,嘗試開發變得極為簡單,程序員文化會像汽車文化一樣,每個家庭的院子里都有一個計算機工坊。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220/74855.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