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摘要: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的課型有小課、小組課、集體課這三種。在聲樂教育實施的過程中,只有在每個年級都將這幾種課型合理有機的搭配,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師;音樂教育;課型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編制目標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的音樂學(師范)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征求意見修改稿)文件中有詳細敘述: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音樂教育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礎的高素質的音樂教育工作者。作為高師音樂教育中的聲樂教育,要著重優化學生的知識能力結構,既不能忽視必要的技能學習,又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思維與欣賞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范唱能力和組織教學的綜合能力[1](p166)。在高師聲樂的實際教學中,只有做到這幾種課型有機合理的搭配,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達到高師聲樂的教學目的。
  一、高師聲樂課的課型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的課型,是指聲樂課的課程類型。課程類型就是課型種類,簡稱為課型。按照課程的性質來劃分,又可以分為聲樂理論課、聲樂技能課、聲樂實踐課、聲樂教法課;按照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來劃分,通常分為聲樂個別課、聲樂小組課、聲樂集體課三種類型,文章取后者。
  (一)聲樂個別課,就是一節課一個老師只對一個學生或者是兩個老師對一名學生(一名聲樂老師和一名鋼琴藝術指導老師對一名學生)的上課形式。這種課型主要針對專業程度較高的學生而開設的聲樂課,教師可以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要求,對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演唱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這種課型的缺點是學生缺乏系統聲樂理論指導和聲樂實踐的舞臺,學生只能是“琴房歌唱家”。更重要的是,在高等師范院校擴招的今天,這種課型遠遠不能滿足客觀實際的需求,聲樂小課教學量大、教學成本高、經濟投入大,并且不易領導管理,教學紀律容易失去監控,造成教學的隨意性。
  (二)聲樂小組課,是一節課一個老師對2-5個學生的上課形式。主要針對程度比較低的同學,通過聲樂小組課能解決學生聲樂技能方面很多共性的問題。這樣的課型有利于學生的互相學習、相互幫助、互相交流、取長補短達到共同進步。同時,既可以以教師講解為主,又可以以學生談論為主。通過學生的討論,可以提高學生的聲樂教學能力和對聲音的辨析能力。教師也省去為每個學生單獨上課的時間和精力,可以同時兼顧幾個學生的學習水平、能力方面的差異。這種課型的缺點是,往往一節課的時間分攤到每個人下來也就十多分鐘,要想在十幾分鐘內解決學生演唱技能上的問題,是難以到達的;同時這種課型也缺乏系統完整聲樂理論指導、缺乏舞臺實踐的機會。
  (三)聲樂集體課,是一個老師對一個小集體甚至更多的學生的上課形式。這種集體課有的師范院校運用于聲樂集體理論教學;有的師范院校運用于聲樂集體技能教學;還有的院校將聲樂集體課同時運用于學生的集體理論教學和集體技能教學。聲樂集體課的理論教學包括三大部分,聲樂發展史、歌唱理論知識、歌唱語言。聲樂集體技能教學課,低年級主要是運用于針對聲樂演唱上的共性問題,在高年級主要是針對聲樂表演和聲樂小合唱、重唱課程。這種課程是聲樂小課和小組課的一個很好的補充,其優點是教師省力省時,大大降低教學成本。但是聲樂集體課對于低年級學生解決聲樂技能問題上,能力非常有限。
  這三種課型,都有利有弊,只能將幾種課型互相搭配,才能在聲樂教學中,做到統籌兼顧、有的放矢。
  二、高師音樂教育現行聲樂課課型的搭配
  現在很多高師院校聲樂課型,也均有這樣的幾種課型,但不是在每個年級都能將這幾種課型做到合理搭配,特別是在大學一年級和大學四年級。有的院校大一的聲樂課,只開設聲樂集體課,沒有將聲樂小組課和聲樂小課滲透其中,不論學生的程度,實行大鍋飯,這樣的教學使得一小部分優秀學生專業的提高不能得到保證,沒有做到因材施教;有的院校不分學生的演唱水平,從大一開始就實行上聲樂小組課,忽視了聲樂集體課和聲樂理論課,這樣使學生在聲樂發聲理論上有一個空缺,不能系統地了解科學發聲的基本原理;還有的學校在大一仍然是上一對一的小課,沿襲音樂院校的教育模式,這樣既浪費了教育資源,學生全面能力的發展和整體素質的調高也得不到保障;還有很多師范院校在大學四年級往往只開設聲樂小課和小組課的教學,忽視了聲樂集體課的教學。筆者主張應該在在大學每個年級都應該將三種課型進行合理有機地搭配,才能適應教學的需要,滿足學生的不同層次不同年級的專業需求。
  三、高師音樂教育聲樂課課型搭配的構想
  高師音樂教育聲樂課型合理搭配必須要兼顧學生的專業、學生的演唱水平、師生比例。從高師聲樂學生的實際水平和高師學生培養目標看,在高師的每個年級都應該把這幾種課型滲透進去,而不是單一的課型。單一的課型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情況的需求。我國基層音樂教育水平較低,造成了考生素質普遍不高。考入音樂學院的學生,大多具備良好的音樂素質和聲音條件,而高師的新生大部分往往只靠一般的素質和稍好的聲音條件就可以入學了,尤其是那些學習鍵盤、器樂、舞蹈、理論專業的學生,聲樂知識幾乎是“白丁”,為了合理高效率利用好教育資源,筆者主張低年級大量設置小組課和集體課,少量的聲樂小課,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同時也滿足一小部分專業優秀的學生的要求;在大學高年級,應該大量設置聲樂小課、小組課,設置少量的聲樂集體課。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在聲樂演唱技能上均有進步,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可以將聲樂小課的比例有所擴大,但仍然保持小組課和聲樂集體課,因為小組課和集體課可以提高學生的聲樂教學能力和今后在工作崗位上合唱的編排能力以及指導學生的舞臺實踐能力。筆者對于幾種課型搭配的構想具體如下:
  (一)一年級
  高師聲樂的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音樂老師,但是不可否認在每年的招生學生當中,會有一小部分各個方面條件都非常優越的學生,針對這一小部分學生,我們的培養目標就可以適當強調提高學生的歌唱技能技巧,使得他們畢業后,不僅有一定的教學實踐能力,而且也能成為當地的藝術舞臺的佼佼者。在學生入校就舉行聲樂考試,參照考試成績,取聲樂專業的總人數百分之十的比例,上一對一的小課,保證程度好的學生的專業的提高;百分之九十的學生上聲樂小組課;對于非聲樂專業的學生實行聲樂集體技能課,主要是解決聲樂共性問題;對于所有大一學生,均開設聲樂集體理論課,上學期教授的內容包括聲樂發展史、聲樂歌唱理論,下學期教授歌唱語言。
  (二)二年級
  參照一年級期末考試,仍取聲樂專業學生總人數的百分之十的比例,上一對以的小課,引進競爭機制,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百分之九十的學生上聲樂小組課;對于鋼琴、器樂、理論等非聲樂專業的學生,選修聲樂的同學仍然實行聲樂集體技能課;二年級下學期結束,就開始分專業了,這個時候以前聲樂專業的學生里面會有一部分人因為自己的興趣愛好或是嗓音條件的原因,而改學其他的專業,有的學生會選擇合唱指揮、音樂史論、電子音樂制作等等。
  (三)三年級
  到了高年級,非聲樂學生就結束了聲樂技能的學習,并且聲樂專業的學生里面也有一部分分流出去,所以學習聲樂專業的學生人數會減少一部分。這階段應該加大聲樂小課比例,參照二年級期末考試的成績,取聲樂專業學生總人數的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對一的小課,取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對二的小組課,其余的學生仍然上聲樂小組課;對于聲樂專業學生,開設聲樂集體技能課,做一些輪唱、對唱、重唱、小合唱、表演唱等多種形式的組合,對拓展聲樂演唱形式的視野,提高藝術品位,培養合作能力,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四)四年級
  參照三年級期末考試的成績,取聲樂專業學生總人數的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對一的小課,取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對二的小組課,剩下的學生仍然聲樂小組課;對于聲樂專業學生,開聲樂集體技能課,排演一些簡單的歌劇或者是音樂劇的片段,并結合演唱開設舞臺表演課程,提高學生的舞臺實踐能力。
  高師聲樂教學是個非常復雜的教學事務,要想讓每個學生的聲樂演唱和教學能力取得最大的進步,需要高師聲樂教育者不斷地總結和探索。從高師的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筆者主張在大學四年的每一個年級都應該將聲樂小課、小組課、和集體課有機合理搭配,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王萬珍.《高師聲樂課教學新模式的探索》.文獻選自《中國成人教育》2007年01月《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
  [3]楊立崗等著.《聲樂教學法》―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年08月
  [4]俞子正,川曉寶,張曉鐘編著.《聲樂教學論》―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06月第1版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kanwencang.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216/102697.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