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別調查云南省巧家縣、山西省夏縣、甘肅省安定區三地留守兒童基本狀況、生病治療方式、參合情況等,分析比較三地留守兒童在現有醫療水平條件下衛生服務利用狀況。方法:采用調查問卷對云南巧家縣106名、山西夏縣89名、甘肅定西市60名留守兒童衛生服務利用現狀進行調查。結論:多數留守兒童及家庭因不夠了解定點醫療機構、新農合待遇、報銷比例及程序等,導致留守兒童不能充分利用現有衛生服務。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衛生服務利用;改善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志碼:A ?搖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5-0277-02
一、調查概況
在巧家縣、夏縣、安定區三地分別隨機抽取106、89、60名留守兒童作為問卷調查對象。巧家縣以集中在教室問卷調查為主,夏縣和安定區以走訪問卷調查為主。調查內容涉及:(1)兒童及家庭基本狀況。主要包括兒童的年齡、性別、留守情況、家庭生活條件,父母及監護人文化程度、收入等。(2)衛生服務利用狀況。主要包括兒童生病就診費用支付情況、兒童及家長是否參加新農合、對新農合報銷滿意度、對附近定點醫保單位了解程度、對新農合的建議和想法。運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二、調查情況
1.留守兒童情況。巧家縣106名留守兒童中男孩50人(47.17%),女孩56人(52.83%);夏縣89名留守兒童中男孩41人(46.07%),女孩48人(53.93%);安定區60名留守兒童中男孩32人(53.33%),女孩28人(46.67%)。
2.留守兒童生活狀況。巧家縣留守兒童和父母一方生活的有38人,和祖輩一起生活的有30人,和其他親戚一起生活的有12人,獨自生活或住校等其他方式生活的有26人。夏縣留守兒童和父母一方生活的有24人,和祖輩一起生活的有52人,和其他親戚一起生活的有11人,獨自生活或住校等其他方式生活的有2人。安定區留守兒童和父母一方生活的有25人,和祖輩一起生活的有25人,和其他親戚一起生活的有8人,獨自生活或住校等其他方式生活的有2人。
三、分析討論
1.留守兒童生病就醫時的關注因素。巧家縣106名兒童中生病時有21.7%關注就診單位與家距離,57.55%關注醫療技術水平,6.6%關注醫療人員服務態度,14.15%關注醫療費用。夏縣89名兒童中生病時有27%關注就診單位與家距離,50.56%關注醫療技術水平,9%關注醫療人員的服務態度,13.48%關注醫療費用。安定區60名兒童中生病時有15%關注就診單位與家距離,68.33%關注醫療技術水平,1.67%關注醫療人員服務態度,15%關注醫療費用。這在一定程度反映出醫療技術水平、距離遠近及醫療費用水平是影響三地留守兒童衛生服務利用現狀的重要因素。
2.孩子生病時一般就診醫院的等級。巧家縣的106名留守兒童,生病時選擇去村衛生所就醫的有43名,鄉鎮醫院的有36名,縣級醫院的有22名,市級及以上醫院的有5名。夏縣的89名留守兒童,生病時選擇去村衛生所就醫的有64名,鄉鎮醫院的有18名,縣級醫院的有5名,市級及以上醫院的有2名。安定區的60名留守兒童,生病時選擇去村衛生所就醫的有23名,鄉鎮醫院的有22名,縣級醫院的有6名,市級及以上醫院的有9名。
以上數據表明大多數留守兒童生病就診時首選村衛生所。從訪談中得出,留守家庭就診時最重視的因素:一是家里到最近醫療機構的距離;二是就診醫療費用的報銷比例。由于新農合鼓勵基層就醫,越向基層,報銷比例越高,且基層醫療機構距離家一般較近,因而三地的留守兒童生病就醫多趨向村衛生所。
3.留守兒童家庭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了解程度。巧家縣的106個留守兒童家庭中,16.04%非常了解新農合;67.92%聽說過新農合,但不了解;10.37%完全不了解新農合;5.67%不關心新農合。夏縣的89個留守兒童家庭中,7.87%非常了解新農合;69.66%聽說過新農合,但不了解;16.85%完全不了解新農合;5.62%不關心新農合。安定區的60個留守兒童家庭中,26.67%非常了解新農合;63.33%聽說過新農合,但不了解;8.33%完全不了解新農合;1.67%不關心新農合。
從調查中得出,絕大多數留守兒童的家庭還不夠了解新農合,不清楚新農合待遇、報銷比例及程序。其文化程度低、醫療保健意識薄弱是造成其新農合認識欠缺及參合率低的重要原因。
4.留守兒童是否參加新農合對其就醫方式的影響。巧家縣90名留守兒童參加了新農合,參合兒童生病時有48名選擇及時就醫;32名自行購藥;8名覺得癥狀輕而暫不管;16名沒有參加新農合,其中3名生病時及時就醫;10名選擇自行購藥,3名認為癥狀輕而暫不管。由此分析,參加新農合能報銷一部分醫療費用,促使參合兒童選擇及時就醫的比率高于未參合兒童。夏縣76名留守兒童參加了新農合,其中48名在生病時選擇及時就醫,13名選擇自行購藥,14名認為癥狀輕暫不管;13名留守兒童沒有參加新農合,其中9名生病時選擇及時就醫,3名自行購藥。夏縣留守兒童是否參合對其選擇何種醫療方式沒有明顯的影響。安定區52名留守兒童參加了新農合,其中12名在生病時選擇及時就醫,30名自行購藥,10名認為癥狀輕而暫不管;8名未參合的留守兒童中,生病時1名選擇及時就醫,3名選擇自行購藥,4名暫不管。安定區留守兒童中86.67%參加了新農合,參合兒童生病時更愿意選擇及時就醫或自行購藥。
四、建議與對策
1.為留守兒童建立健康檔案庫。在調查樣本中,巧家縣有28.3%的留守兒童和祖輩生活在一起,夏縣有85.4%的留守兒童和祖輩生活在一起,安定區有41.7%的留守兒童和祖輩生活在一起。監護人年齡較大也是造成留守兒童生病不及時就醫的重要原因。所以,應為留守兒童建立健康檔案庫,并組織醫務人員定期前往留守兒童家中探望,并針對自身年幼且監護人年紀較大的留守兒童提供上門醫療服務,減少生病不醫現象,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2.增加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和醫務人員的數量,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據《都市時報》2013年3月12日報道,我國每千名兒童僅有0.23個醫生--兒科醫生比較緊缺,從醫療服務提供的角度來考慮,應當從數量上和質量上增加對留守兒童的醫療資源的提供。如對于交通不便的農村地區增加村衛生所的數量;完善定向醫學生轉入和退出機制,設立專項獎勵基金吸引和鼓勵醫學生基層就醫、基層在職醫務人員繼續教育,保證基層衛生服務質量。
3.加大力度宣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增加留守兒童及其家庭對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的了解程度。三地調查樣本中,非常了解新農合的家庭比重都比較小(巧家縣16.04%,夏縣7.87%,安定區26.67%),不了解或者僅聽說的比例很大,而且有的參合留守兒童家庭因不了解定點醫保單位,而在非定點醫療機構就醫造成了費用自負的情況。因此,相關部門在農村家庭參保時應以各種形式告知具體的定點醫療機構及相關事宜。
4.簡化新農合報銷程序,提高對留守兒童門診、住院治療的保障程度。由于經濟因素等限制,使得一部分留守兒童家庭在起付線以下的醫療費用難以自付而放棄就醫。因此,提高對門診、住院報銷比例有助于農村留守兒童生病時及時就醫。繁雜的報銷程序也導致一部分家庭放棄報銷而加重醫療費用負擔,相關部門應簡化程序,方便參合人員及時就醫,即時報銷費用。
參考文獻:
[1]錢淵.每千名兒童僅有0.23個醫生[N].都市時報,2013-03-12(A06).
[2]張浩,余園園,高文濤,等.農村留守兒童醫療現狀分析與對策[J].社區醫學雜志,2012,10(1).
[3]段成榮,吳麗麗.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最新狀況與分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4).
[4]張珍輝,彭尚平.農村留守孩子問題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06,(11).
基金項目:本文系昆明醫科大學“十二五”重點培育扶持學科(“社會保障”)建設和昆明醫科大學校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鄭丹萍(1992-),女,山西夏縣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社會保障。
通訊作者:俞群俊(1977-),男,云南昆明人,昆明醫科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社會保障。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kanwencang.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206/98442.html
文章列表
BloggerAds
- Dec 15 Fri 2017 00:11
關于巧家縣、夏縣、安定區農村留守兒童衛生服務利用狀況的調研
文章出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