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28日,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出訪美國。他在華盛頓受到熱烈歡迎,象征無產階級專政的五星紅旗有史以來第一次與星條旗并排飄揚在白宮上空。當被問及中國的對越政策時,鄧小平氣定神閑地說:“小朋友不聽話,該打打屁股了。”半個月后,中國數十萬軍隊對越南發動了猛烈進攻。
中國高調“教訓”越南,不僅再次印證了“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條國際關系的鐵律,也徹底斬斷了意識形態的脆弱紐帶,拋棄了社會主義兄弟之間的那份淺薄的惺惺相惜。
對越自衛反擊戰,不僅沉重打擊了越戰勝利后信心極度膨脹的越南,對剛剛經歷“文革”劫難的中國也是一次重大的洗禮。此戰奠定了鄧小平的政治地位,為其后對軍隊的改革和經濟上的改革開放打開了道路。也是利用這次“兄弟反目”的機會,中國改弦更張,破除在國際上的孤立局面,將自己融入到世界文明之中。
背叛
包括當時的絕大多數中國人在內,全世界都對中越之戰的突然爆發感到驚詫。因為在那之前的幾十年,中越之間是“同志加兄弟”的關系。追求國際共產主義和推進世界革命的共同事業,讓兩國兩黨走到一起,并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時期(1946年至1954年),建立政權不久的中共為幫助越南抵抗法國,盡己所能。不僅派陳賡、韋國清等高級將領參與越共軍隊的組織和訓練,還令解放軍在云南和廣西協助越南組建了5個精銳師。
在同美國人的戰斗中,中國給予了越南更加無私的支援。僅僅有價的物資援助就接近200億美元。此外,中國還派出相當數量的軍隊部署在北越,用于防空和保護交通線路。最高峰時,同時駐扎在越南的中國軍隊達到17萬人。來自中國有求必應的援助是越共軍隊越戰越勇的精神支柱和令西方人無法征服的力量源泉。正如毛澤東所言:“七億中國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堅強后盾,遼闊的中國領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
然而,中越之間看似牢不可破的關系還是產生了裂痕。在這其中,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中越雙邊關系的外部因素起到了關鍵作用。
中國在1950年代末就已經開始與蘇聯老大哥交惡,1969年3月,在兩國邊境爆發珍寶島戰爭,中蘇徹底決裂。此后中國與蘇聯持續處于敵對狀態,蘇聯在中國北方陳兵百萬,成為中國領導人眼中最大的外部威脅。美國戰敗于越南之后,蘇聯加緊拉攏越南,試圖填補美國留下的安全真空。越南于1975年取得統一之后,中國曾勸說其拉開與蘇聯的距離,警惕蘇聯的霸權主義,但中共的反霸政策被越南拒絕。
越南原本試圖在中蘇之間玩平衡,有意刺激兩國在援助上展開競爭。然而,“文革”后期的中國已處于深重的社會經濟危機之中,再無余力賄賂這個有五千萬人口的國家。1975年11月,在尋求中國援助的努力失敗后,越共總書記黎筍到莫斯科討到一筆龐大的援助。中國斷絕對越援助,越南則干脆拋棄了在國際共運中羞羞答答的中立立場,執行起親蘇路線。1978年,蘇聯將越南納入到由東歐蘇聯衛星國組成的經濟互助委員會,而越南則同意讓蘇聯使用金蘭灣海軍基地。1978年11月3日,《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正式簽訂,其中有明確的軍事援助條款。越南背叛中國投靠蘇聯,讓中國人感到無比心寒。
在蘇聯咄咄相逼的同時,西方對中國釋出善意。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次年2月尼克松接踵而至。雖然此時中國改善同美國的關系主要出于防范蘇聯的考慮,但這對越南來說無疑是背后一刀。周恩來兩次飛往河內,都沒能獲得“小兄弟”的諒解。
在1970年代,中國在外交上力圖組成對抗蘇聯的反霸統一戰線。1978年,中國同日本簽訂友好條約,堅持加上一個反霸條款。同時,中國調整對東南亞各國的政策,支持它們結成軍事同盟與美國合作,遏制蘇聯在東南亞的擴張。這在越南人看來更是赤裸裸的背叛。
表面上,中美之間的合作僅限于安全領域,但這只是序幕。更深層的原因在于,中國急需擺脫已經窮途末路的階級斗爭路線和計劃經濟方針,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需借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實現產業轉移和升級。雙方最大的障礙就在于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隔閡。無論是否有意為之,中越交惡都成為中國緩解西方疑懼的難得機遇。
沖突
越南攀上了蘇聯,中國也交了美國這個新朋友,而美、蘇分別被越南和中國視為死敵,分道揚鑣是大勢所趨。1970年代中后期,中越之間又爆發一系列沖突,將兩國引向戰爭。
中越邊境的領土爭端是導致戰爭的直接原因,也是中國官方對民眾公開解釋的唯一原因。中國在戰前指責越南“三番四次挑起邊界事端,嚴重地騷擾了中國邊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中方一再發出警告,越方卻置若罔聞,一意孤行”,中方忍無可忍,對其實施懲罰。而越南在戰爭爆發之后則指責“北京擴張主義集團”,稱:“北寇妄圖侵占鄰邦的領土,以遂其稱霸亞洲的狂妄野心。”
中越領土爭端主要分為陸地邊界線、北部灣劃分和南沙群島歸屬三部分。由于兩國當時都沒有立即進行石油或是其他海洋資源開發的計劃,所以海上沖突并不嚴重。1957年至1959年間,兩黨曾經達成協議,承認現有陸地邊界,維持現狀,擱置爭議。但越南統一之后,領土爭端頓起,但是全部爭議地區總共也不超過100平方公里。
中越邊境小糾紛不斷,從1976年開始每年都有數百起,1979年年初到2月16日短短一個半月時間里,就發生邊境流血事件129起,造成中國居民和邊防人員死傷100余人。而使流血事件愈演愈烈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華僑問題。
華僑在東南亞諸國普遍存在,他們是這些國家經濟的中堅力量,控制著命脈行業,只要團結一致就能夠輕而易舉顛覆弱小政權。而華僑還以愛國著稱,所以常常被稱為中國的第五縱隊。事實上,中共確實曾支持由華僑組成的印尼共產黨奪取政權的計劃。這讓各國甚是忌憚。
越南有華僑150余萬人,南北部實現統一后,越南開始實行廢除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強制從華人手中奪取經濟控制權。越南武裝人員肆無忌憚地進入華人住宅,沒收所有財產。1978年3月,越南正式宣布廢除私有,所有華人華僑的財產被洗劫一空。許多華僑被驅趕到新經濟區當農民,不少人選擇了自殺。中國政府曾三次秘密照會越南政府,抗議對華人的迫害,但根本無濟于事。
自1977年年初,越南開始在與中國毗連的省份推行“凈化邊境”的方針,把很早以前從中國遷居越南的邊民成批驅趕回中國境內,以后又逐步擴展到越南其他省份。據統計,1978年4月至8月就有16萬華僑被驅逐回中國,死難者和流落到東南亞其他國家的難僑則無法計數。
就在中越領土爭端和華僑問題日益嚴重時,柬埔寨和越南的矛盾徹底爆發。
印支三國(越南、老撾、柬埔寨)曾被法國殖民者作為一個整體統治著,獨立之后,越南繼承了建立印支聯邦的理想。1975年4月,柬埔寨極左勢力紅色高棉攻占金邊,開始其血腥統治,柬越兩國邊境戰爭越演越烈。1978年12月底,越軍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全面入侵柬埔寨,兩周就攻占了柬埔寨首都金邊,推翻了與中共友好的紅色高棉政權。
中共早已覺察越南在蘇聯支持下的地區霸權主義傾向。鄧小平在訪問緬甸、泰國、新加坡諸國時就曾多次強調越南對整個中南半島的威脅。等到越南真的跨出那一步,鄧小平不可能不聞不問了。
中越沖突雖然復雜,但任何單獨一條都不足以讓經濟孱弱的中國發動一場大規模戰爭。領土爭端只要雙方心平氣和談判并不難解決;華僑問題在東南亞其他國家也曾發生,紅色高棉在3年時間內殺害了30萬華僑,占到柬埔寨華僑人口的一半,而中國并未對其實施任何懲罰;中國對柬埔寨實行圍魏救趙并沒有道義上的依據,只要處理得好,越南在柬埔寨的利益與中國利益并非不能共存。然而,當各種沖突集合在一起,再從美蘇爭霸的全球視野進行利益抉擇,鄧小平十分果斷地選擇了戰爭。
血與火的戰爭
1979年2月17日,中國《人民日報》發表《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評論文章,正式宣告將與越南方面在有限的時間、空間、規模“進行自衛反擊、保衛邊疆的戰斗”。
當日凌晨,集結在中越邊境上的56萬解放軍對越南發動了突襲,與廣西、云南相對的越南6個省11個縣燃起了熊熊戰火。在一輪地毯式轟炸之后,中國軍隊20萬人從26個缺口越過邊界殺進越南。在坦克和后方炮火的支持下,解放軍在兩天里,占領11個越南邊境市鎮。
然而,雖然越軍在數量和火力上遠遠不及中國,但抵抗之強烈出乎意外。剛剛經歷越戰洗禮的越南,全民皆兵,各種叢林戰術運用自如,北部諒山、萊州、黃連山、廣寧等省早就戰壕密布,猶如銅墻鐵壁。而中國軍隊既不熟悉地形,在“文革”中又缺乏訓練,指揮體系紊亂,以致損失慘重,僅開戰后的兩天傷亡人數就達4000余人。若不是越軍20萬精銳身陷柬埔寨,只留10萬部隊防守北方,解放軍的傷亡會更加嚴重。
中國原本預計一周內拿下全部五個省會城市,但直到開戰三周后才攻下諒山。諒山作為越北最后的屏障,再往南就一馬平川,無險可守。越軍在諒山一帶拼死抵抗。3月1日,越軍從河內趕來增援的首都防衛軍精銳第308師向諒山展開反擊,并使用化學武器。中國軍隊東線總指揮許世友憤而下令:“拂曉攻擊開始后,諒山一間房子也不能留。”中國軍隊利用炮兵優勢對諒山進行了鋪天蓋地的轟炸。戰后,根據諒山的實際面積和我軍發射的炮彈數量進行比對,諒山的炮彈落點數量為3枚/平方米。
高平、諒山的所有工廠也全數被中國軍隊爆破,而它們大多由中國援建,此舉即是對越南“背信棄義”的復仇。
中央軍委確定的戰略原則是:有限時間,有限縱深,集中優勢兵力,速戰速決,殲敵速回。3月5日,諒山之戰結束后,中國政府當即宣布撤軍。中國軍隊以交替掩護,邊清剿邊撤退的方式,于1979年3月16日全部軍隊撤回中國境內,整個戰爭僅1個月。
中國教訓越南,實則也是給了蘇聯一個耳光。雖然《蘇越友好合作條約》墨跡未干,但蘇聯并未給越南實際援助。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強烈譴責這次入侵,說“這是公然無恥的國際海盜行為,要中國人立刻撤軍”,但僅此而已。
此戰之后,中越邊境上的摩擦依舊頻繁,沖突持續了整個八十年代。十年中,越南經濟幾乎停滯,直到1990年中越才一笑泯恩仇。而當時被越南侵占的柬埔寨現在也開始感謝越南消滅了屠殺人民的紅色高棉政權,“拯救了柬埔寨”。
表面上,中國發動侵入越南的戰爭毫無收獲,既沒能挽救紅色高棉政權,也沒有動搖越共的統治,甚至也沒有得到一寸領土,反而被國際社會指責“以大欺小”。
但中越之戰這并非一場“無意義的戰爭”。對內,鄧小平為首的改革派穩固了政權,民心重新凝聚,黨內、軍內的改革障礙被順利掃除。對外,以民族利益為由與相同意識形態的國家一戰,有效緩解了西方對中國的不信任。結束了中國的孤立局面,順利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1979年8月,美國副總統蒙代爾訪華時說:“雖然我們制度不同,但是我們有共同的利益,為此,我們將堅定地和你們站在一起。任何企圖在世界舞臺上孤立和削弱你們的力量也有悖于美國的利益。”這段講話被全世界媒體引用來說明美國對中國年初行為的贊助。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124/59751.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