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呂不韋死亡之謎 呂不韋與秦始皇的關系是父子?


 嬴政念呂不韋有立主定國之大功,只是免其相職,讓他到洛陽的封地做個富家翁。這一處罰,并不算太重。而朝堂上呂不韋留下的一批人也并沒有受到牽連,仍舊掌握著大量的權利。這在秦國人以及諸侯看來,只不過是國君做樣子給天下人看罷了。

  此前世間就盛傳嬴政是呂不韋的兒子,哪有兒子真想懲辦自己父母的?趙姬不就如此嗎!且當初,嬴政將趙姬囚禁起來,因為不愿原諒母親,竟在一怒之下殺了二十七個求情者。但最終還是將趙姬迎接回朝,母子又和好如初了。所以,呂不韋的門客以及諸侯們都認為,呂不韋被免職只是暫時的,過不了多久,嬴政便會親自到洛陽迎接他回咸陽主持國政。

呂不韋死亡之謎 呂不韋與秦始皇的關系是父子?



呂不韋死亡之謎 呂不韋與秦始皇的關系是父子?

  世事無常,東西方文明都曾感慨,這個世界變化最快的就是人心,難以揣摩、難以預測。但正如許多歷史名人一樣,強勢人物的控制欲總是如此強烈,對權力總是極端敏感。各朝開國的君主們,哪一個不是如此呢!劉邦如此,唐太宗也這樣,縱使宋朝那樣近于虛君的朝代,也難免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此后的朝代更不用說,否則歷史為什么定性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逐步加強。如果呂不韋在洛陽閉門謝客,不這么招搖張揚,也許嬴政會讓他安度余生。可惜,呂不韋此時迎來送往,交結賓客,串通諸侯,一點也不懂得韜光養晦之策,這也難怪嬴政對他不放心了。

  公元前235年,此時的嬴政早已不是那個剛到秦國之時八歲的孩童了。他的童年時代是在受盡欺悔、備受壓抑的環境中度過的,少年時代又在宮廷中對爾虞我詐的權利斗爭中耳濡目染,形成了他嗜權如命、殘忍暴虐的性格。當聽說呂不韋回到封底后仍然結交諸侯、朝臣,甚至“諸侯賓客使者相望于道”,他非常震驚。他既怕呂不韋真的被請到別的國家去,將來成為秦國的對手,又怕呂不韋發動政變,畢竟他曾經擔任十多年的丞相。為了保住王位,為了自己的絕對權威,他決定進一步處罰呂不韋——將呂不韋遷到偏僻荒涼的蜀地去。

  他不愿親自下令處死呂不韋,而是寫了一封信,派人給呂不韋送去。信是這樣寫的:“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于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史記.呂不韋列傳》)

  呂不韋接到嬴政的書信,方知嬴政要殺他滅口!嬴政這封短信,只有二十九個字,卻流露出必欲殺之而后快的意思。

  “君何功于秦?”

  “君何親于秦?”




呂不韋死亡之謎 呂不韋與秦始皇的關系是父子?

  這冰冷冷的質問,如同重錘,狠狠地擊在呂不韋的心上。呂不韋此時,或許有所懺悔。也許,他真的認識到自己罪當一死。也許他覺得以六十多歲的高齡,長途跋涉到偏遠荒涼的蜀地去,已是他難以承受的酷刑。恐怕還到不了蜀地,他這把老骨頭就已經填了溝壑里....司馬遷寫呂不韋收到嬴政書信后的思想活動,只用了六個字:“自度稍侵,恐誅。”“稍侵”,原意是疾病逐漸加重。這里,可理解為呂不韋已經看出嬴政是在一步一步地逼迫他。他斷定,嬴政早晚會將他處死。當天,呂不韋將鳩毒放進酒中,一飲而盡.....

  這似乎是一種對歷史及其合理的解釋,但隨著近些年歷史學理論的發展,各學科技術的綜合運用成為歷史學新的發展趨勢。因此,有些人對呂不韋之死提出了異議。

  現今可以作為史料的只有《史記.呂不韋傳》中的一段記載,其他如《東周列國志》之流都是后代小說家揣摩杜撰不足以解釋當時的事實。

  《史記.呂不韋列傳》中的記載為下:“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酖而死。”只有區區幾個字,怎么會出現其他解讀呢?業余歷史愛好者“聽歌”給出了對“酖”字的全新解讀。

  他認為,目前看到的幾種文言文版本的《史記》,都是將這個“酖”字換成了“鴆”字,于是,白話文版本的譯文,都將呂不韋“乃飲酖而死”譯成了“喝鴆酒自殺了”。更有意思的是,許多字典(包括《康熙字典》)中也認為“酖”字通“鴆”字。

  ——鴆,是傳說中的一種毒鳥。羽毛紫綠色,放在酒中能毒死人。

  不過,這些字典中也注明了,“酖”還有另一種意思,即通“耽”字,意指“沉溺,喜好過度。如耽酒,耽樂”。




呂不韋死亡之謎 呂不韋與秦始皇的關系是父子?

  那么呂不韋“乃飲酖而死”到底是 “喝鴆酒自殺了”呢,還是“耽酒”過度而死呢?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解說是:“酖:樂酒也。從從酉冘聲。”清人段玉裁為《說文解字》的這一條注釋為:“酒樂者,因酒而樂,樂酒所及湛以為酖。《氓》傳曰:酖樂也。《鹿鳴》傳曰:湛樂之久也。引申為凡樂之稱。《左傳》曰:宴安酖毒,不可懷也。從來謂即鳩字,竊謂非也。所樂非其正,即毒也,謂之酖毒。”從中可知,“酖”字本來只有一個意思,即樂酒也。只是"所樂非其正,即毒也,謂之酖毒"。因而讓人產生誤解,將"酖毒"誤解成“鳩毒"。

  既然如此,遠在晉朝之前的西漢之時的《史記》中所記載的呂不韋“乃飲酖而死”,又怎么可以譯成“喝鳩酒自殺了”呢?

  呂不韋分明是痛飲慷慨而死,怎能說是“喝鳩酒自殺了”如此窩囊呢?

  以呂不韋一生縱橫天下的大志和他那曠古罕見的“奇貨可居”的謀略,自當樂酒而死,才能對得起他這一生的所作所為。

  由于對“酖”字的解讀出現了誤解,呂不韋死得可真是有點“冤”。而這一“冤”,又是長達千余年。

  呂不韋的離世最終鞏固了嬴政的王位,嬴政終于完成了對權力的控制。泰山之高始于寸土,長江之廣起于溪流。嬴政在嫪毐事件中開始展露爪牙,而國相呂不韋之死則標志著他權術的大成。而從呂不韋的角度來說,他用自己的方式為這位盛傳的私生子、他的君上貢獻了最后的力量。

  “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這一句戲謔之語充分展示了人生無情的一面。呂不韋在嬴政的上位、秦朝的霸權貢獻頗多,最后卻落得身死族滅,不得不讓人感慨人生的無常。

呂不韋死亡之謎 呂不韋與秦始皇的關系是父子?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103/33620.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