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奉天光緒癸卯壹兩
奉天光緒癸卯壹兩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奉天市面流通貨幣緊缺,奉天當局將奉天造幣廠改名奉天銀元總局,開鑄銀、銅元。此際鑄造的銀元不再是元、角、 分,而是以庫平兩、錢、分、厘為紀重單位。該年特地鑄造了一枚“奉天一兩”孤品樣幣,該幣正面上鐫“奉天省造”四字,中間鐫“光緒元寶”四字,左右鐫“癸卯”二字,下面鐫“庫平銀一兩”五字,正中為滿文“光緒元寶”字樣。該幣背面內圈鐫龍圖,外圈鐫英文,兩旁鐫小花飾。
2、民國十八年孫中山正面像帆船壹元
民國十八年孫中山正面像帆船壹元
1929年(民國十八年),中華民國政府委托奧地利維也納造幣廠設計、試鑄了孫中山正面像壹元銀幣。該幣正面鐫孫中山先生正面像,上鐫'中華民國十八年'7字。背面中間波浪中鐫一乘風破浪的三帆船,兩旁鐫'壹元'二字。
因為此幣的圖案設計與國民政府的要求不符,故幣模未送往中國。此幣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僅發現一枚。由于該幣版別設計新穎,鑄工精良,殊珍貴。所以,它與中國銀幣中的'奉天一兩'齊名,為中國銀幣中的罕世珍品。
3、湖南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
湖南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6月21日,湖南巡撫陳寶箴奏請試鑄銀元。獲準后,他向英國希頓父子造幣公司定購了一批造幣設備和全套“光緒元寶”鋼模,并隨即在英國希頓造幣廠試鑄了庫平七錢二分的樣幣若干。該樣幣正面點圈內鐫“光緒元寶”四字,上鐫“湖南省造”四字,下鐫“庫平七錢二分”六字,兩旁鐫小花飾。背面中間鐫龍圖,外圍為英文,并鐫有“7”和“2”兩個阿拉伯數字。
4、民國十八年孫中山西服嘉禾壹元
民國十八年孫中山西服嘉禾壹元
1929年(民國十八年),天津造幣廠試鑄了孫中山像西服嘉禾銀幣。該幣正面上鐫'中華民國十八年'七字,下鐫孫中山先生身著西服半身正面像。背面鐫有兩束嘉禾,中間鐫'壹元'二字。同時,還試鑄了面值二角的嘉禾銀幣。
5、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七二反版
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七二反版
1889年(光緒十五年),兩廣總督張之洞采納英國匯豐銀行的建議,停鑄七三反版銀幣,改鑄七二反版銀幣。該銀幣正面點圈內為漢文和滿文“光緒元寶”四字,外圍為英文。背面蟠龍居中,周圍鐫“廣東省造庫平七錢二分”十字。由于它的設計款式與清朝其他省份的銀元相反,故俗稱“七二反版”。當此幣之樣幣呈送朝廷審定時,清廷認為洋文列于銀幣正面不合體例,下令將洋文改鐫于背面。因此,此幣只留有試鑄樣幣。
6、陜西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
陜西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陜西巡撫魏光燾奏請在西安設置錢局自行鼓鑄銀元,并委托英國伯明翰. 希頓造幣廠代制鑄幣鋼模,該廠在把鋼模移交中國之前,試鑄了“陜西省造光緒元寶”樣幣10套,其中6套交陜西省當局。
英國希頓造幣廠為陜西代制的鋼模運到陜西后,不巧正值清廷整頓各省造幣廠,于是陜西停止了造幣廠的籌備。因此,此幣只留有試鑄樣幣。該七錢二分樣幣,正面點圈內鐫漢文和滿文“光緒元寶”字樣,上鐫“陜西省造”五字,下鐫“庫平七錢二分”六字,兩旁鐫花飾。背面蟠龍居中,外圈為英文,并鐫有“7”和“2”阿拉伯數字,兩旁鐫小花飾。
7、福建官局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
福建官局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朝廷批準福建省由官紳辦造幣廠,仿廣東鑄小銀元。同年10月這家造幣廠奉令停辦,總督邊寶泉收回鑄幣權,隨即下令試鑄七錢二分大銀元。該幣正面點圈內鐫漢文和滿文“光緒元寶”字樣,上鑄“福建官局造”五字,下鐫“庫平七錢二分”六字,兩旁鐫花飾。背面蟠龍居中,外圈為英文,并鐫有“7”和“2”阿拉伯數字,兩旁鐫小花飾。
8、浙江省造光緒元寶缶寶七錢二分
浙江省造光緒元寶缶寶七錢二分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浙江省在朝廷尚未批準辦造幣廠之前,委托英國希頓造幣廠試鑄了庫平七錢二分等紀重的銀幣樣幣。該幣正面點圈內鐫漢文和滿文“光緒元寶(寶字為繁體,從缶,故俗稱‘缶’寶)”字樣,上鑄“浙江省造”四字,下鐫“庫平七錢二分”六字,字體為楷書,兩旁鐫花飾。背面蟠龍居中,外圈為英文,并鐫有“7”和“2”阿拉伯數字,兩旁鐫小花飾。
9、民國十五年孫中山正面像壹元
民國十五年孫中山正面像壹元
1926年(民國十五年),廣州國民政府決定由廣東造幣廠試鑄了面值為壹元的銀幣樣幣。該幣正面鐫孫中山先生正面像,上鑄“中華民國十五年”七字。背面正中鐫“壹元”二字,外圈有兩束嘉禾。
該幣因屬試鑄樣幣,設計新穎,鑄工考究
10、光緒八年吉林廠平壹兩
光緒八年吉林廠平壹兩
1882年(光緒八年),吉林將軍希元向朝廷奏請在吉林鑄造銀元,獲朝廷允準后,希元將軍即令吉林機器局鑄造了廠平壹兩、柒錢、半兩、三錢和壹錢等五種面值的銀幣。廠平壹兩銀幣正面中央橫鐫“廠平”二字, 豎鐫“壹兩”二字,內圈鐫鐘鼎紋,外圈鐫太陽紋。背面的方框內鐫“光緒八年吉林機器官局監制”十二字,外圈鐫太陽紋。
11、庚戌春季云南造宣統元寶七錢二分
庚戌春季云南造宣統元寶七錢二分
1910年(宣統二年),云南向地亞士洋行購買的鑄幣機器輾轉運到昆明后,便開鑄了該樣幣。該幣正面點圈內為漢文和滿文“宣統元寶”字樣,外圍鐫“庚戌春季云南造”,兩旁飾花飾,下鐫“庫平七錢二分”六字。背面蟠龍居中,外圍為英文,兩旁列花飾。
12、上海中外通寶關平壹兩
上海中外通寶關平壹兩
1854年(咸豐四年),清朝政府擬鑄制用于海關貿易的銀幣。英國駐中國公使館的中國籍秘書韋先生得知此情,便設計了一套“中外通寶”銀幣圖案交給香港造幣廠廠長肯特,希望這套銀幣樣幣鑄出后,能夠得到中國的定單。肯特將它轉交英國皇家造幣廠,爾后,這套樣幣和鑄模交到香港時,肯特已離開香港。
該幣正面外圈鐫“中外通寶”四字,內圈豎鐫“銀壹兩”三字,橫鐫“關平”二字。背面外圈為首尾相連之雙龍,內圈鐫有八卦圖和太極圖。
13、工部局上海壹兩
工部局上海壹兩
1867年(同治六年),香港造幣廠設計并試鑄了多種銀幣樣幣,其中一種版別正面鐫蟠龍,外圈有芒射紋,并鐫“壹兩上海”四字。背面中央為英國國徽,上鐫英國皇冠,下鐫“1867”年號,外圈英文字為“壹兩上海”,中圈英文字為“香港”,下方一排小字“987”,系指該幣含銀之成色。
14、廣東省造壽字雙龍壹兩
廣東省造壽字雙龍壹兩
該幣鑄史失載,泉界有兩種說法:一謂它系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為紀念慈禧太后七十壽辰而鑄,系中國最早的紀念樣幣;另一說認為它系1894年(光緒二十年)戶部推行壹兩銀本位時廣東造幣廠試鑄之樣幣,并非紀念幣。
該幣正面點圈內為漢文和滿文“光緒元寶”字樣,外圍鐫“廣東省造,庫平重壹兩”九字,兩旁為一對蝙蝠圖案。背面中間為篆書“壽”字,外圈鐫雙龍戲珠圖案。
15、新疆省造光緒銀元七錢二分
新疆省造光緒銀元七錢二分
正面新疆省造光緒銀元庫平重七錢二分從文字粗看一般不會露餡,但從背大多以張冠李戴的省局,如 FEN--TIEN PROVINCE、CHEH--KIANG PROVINCE 等省出現,真品為:新疆省造光緒元寶庫平重七錢二分,背為 SUN-GAREI 7 MACE AND 2 CANDAREENS .SUN-GAREI 實際是準噶爾的英譯,此幣并非新疆所鑄,當時新疆計量習慣用'湘平'而此幣為'庫平'.但本幣名聲很大價值其高,曾有孤品之稱
16、光緒十四年貴州官爐造黔寶銀餅
光緒十四年貴州官爐造黔寶銀餅
光緒十四年至十六年間,貴州巡撫潘蔚在任內,指定貴州官爐鑄有少量“黔寶”銀餅流用于苗疆一帶。其鑄造方式與新式機器所鑄銀元迥然不同,外觀古樸,成色良好,風格獨特。由于貴州黔寶存世罕少,前輩收藏家均對此十分珍視,認為是中國錢幣收藏不可或缺的珍品。
17、戶部光緒元寶壹兩
戶部光緒元寶壹兩
戶部一兩是中國銀本位貨幣制度的最精美的代表,為了體現滿清皇權制度在貨幣領域的權威,其設計制造者不計成本地進行了精美絕倫的設計。其藝術水準、防偽能力迄今沒有被超越。鑒于其庫平一兩的重量設計與庫平七錢二分的國際、國內市場慣例不符,制作成本過高,自1903年下半年制作一批后,一直沒有流通,就被回爐,所以曠世罕見。就該幣本身而言,其藝術價值遠超其文物價值。
18、北洋光緒元寶壹兩
北洋光緒元寶壹兩
北洋光緒元寶壹兩“北洋造光緒元寶”銀幣,在中國,收藏家極其喜歡這枚銀元,因為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在民間傳言,“北洋造光緒元寶”銀幣的真龍,能增加一個人的氣運,使其時刻在龍氣的保護下,趨吉避兇。
19、湖北“背本省”光緒元寶七錢二分
湖北“背本省”光緒元寶七錢二分
該幣正面點圈內鐫漢文和滿文“光緒元寶”字樣,上鑄“湖北省造”四字,下鐫“庫平七錢二分”六字,字體為楷書,兩旁鐫花飾。背面蟠龍居中,外圈為英文,并鐫有“7”和“2”阿拉伯數字,兩旁鐫“本省”二字。
該幣因在全國首次試鑄“本省”字樣,字體俊秀,鑄工精美
20、“吉”字戊申大清銀幣壹兩
“吉”字戊申大清銀幣壹兩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吉”字庫平壹兩大清銀幣問世。該幣為天津造幣廠代鑄,為試鑄樣幣。正面“吉”字居中,點圈內鐫“大清銀幣”四字,兩側鐫“戊申”二字,上鐫滿文,下鐫“庫平壹兩”四字。背面蟠龍居中,外圈為英文,兩側鐫小花飾。
該幣僅見一枚,泉界稱之為孤品樣幣,殊珍貴,是中國銀幣中惟一尚未定價的無價之寶。清朝以后,該幣展轉漂泊,后為馬定祥先生收藏,再后來佚失,至今下落不明。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就愛閱讀網92to.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gqu/20161214/70298.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