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一個誕生不過59年的國家,為什么神奇般地能從一個農業國家快速變身為現代化科技強國?一個人口不足700萬的國家,為什么神奇般地能在炮火和戰爭的陰影中實現人均GDP 18000美金的經濟奇跡?一個除了沙子除了惡劣的地緣政治環境外幾乎一無所有的彈丸小國,為什么神奇般地加入到世界發達國家的行列、在世界經濟論壇國家排名中遙遙領先?神奇的猶太民族和謎一般的以色列國留給我們無盡的思考。

一、以色列奇跡

他們在經歷了兩千多年顛沛流離的生活之后,終于回到了故土,重建了自己的家園——以色列國:沒有哪個民族能在國家滅亡兩千年之后復國,然而猶太人做到了!

猶太人的語言最初是希伯萊語。這種古老的圣經語言在猶太人流散時期曾經死亡。但是,二十世紀初,在猶太人民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希伯萊語奇跡般地復活了,在以色列全國普遍使用:沒有哪種語言能在消亡兩千年之后重獲新生,但是希伯萊語復興了!

以色列自從立國時起就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它和世界上猶太人最多的國家——美國有著異乎尋常的密切關系。在以色列可以看到很多美國政治經濟制度的影子。
  
   但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以色列國內公有制經濟的成分占了50%左右。全國總工會在國家事務中有很大的發言權。以色列還有一種獨特的組織“基布茲”。它有些類似中國五十年代的人民公社:財產公有,民主平等,所有的社員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雖然基布茲人口只占全國人口的3%,但是他們的辛勤勞動解決了一半以色列人的溫飽問題,堪稱奇跡:沒有哪個西方國家有共產式的集體農莊,可是在以色列,確確實實存在著很多“基布茲”!

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國后不到24個小時,就遭到了五個阿拉伯國家: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的正規軍的聯合進攻。以色列神奇的頂住了這場滅頂之災,這場戰爭近奪去了這個小國6000人的生命,是以色列公民百分之一
   

   以色列在高科技領域的驚人成就,是以色列人給我們的第一個沖擊。

以色列的核武器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到了60年代末,人們就猜測以色列已成為世界上的第6個核大國,具備了制造核武器的能力。以色列在核武器問題上一直采取含糊其辭的態度,既沒有肯定,也沒有否認其擁有核武器。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的權威專家估計,以色列目前庫存的核武器絕不是人們估計的100枚至200枚,實際上多達300到400枚以上。這也可稱得上奇跡了。

惡劣的周邊關系,頻頻爆發的戰爭,促使以色列人研制尖端軍事技術。空中加油機和空中預警機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作用,他們把從美國購買的預警機系統吃透后,以美國技術為基礎,融合本國技術,創造出了有本國特色的“費爾康”預警機系統,并以其獨特的性能在國際軍火貿易中贏得了名聲。
  “費爾康”預警機系統具有四大優點,一是多目標預警跟蹤性能。可預警跟蹤50個目標,引導12架戰機接戰。二是可全方位監視陸海空。三是改裝方便,可由多型民用飛機改裝而成。四是性能先進。(比起美售臺的e2型足足高出一個檔次)。中國有了它,防空能力,對周邊地區的情報獲取能力,與周邊熱點地區的空中指揮優勢都會產生對我方有力的重大轉變。前幾年,我國向以色列訂購了四架預警飛機。可惜后因美國國內反華勢力阻撓,合同被取消。

冷戰時期,西方搞了個“巴黎統籌”,相當多的敏感技術對我國是嚴禁出口的。那是一道鐵幕,但有沒有縫呢?且不論我軍戰機和潛艇、今天看來同以色列的是如何相似;就說一個防彈衣吧,八十年代,以色列率先發明紡織纖維防彈衣,而我國還停留在綴墊鋼片階段;很明顯的一項軍用技術,“巴黎統籌”盯得緊,而我國警方迫切需要,于是奇跡出現了,中國經過與以色列秘密接觸,“自行”研制出了紡織纖維防彈衣!就是現在穿在我國160萬武警身上的那種。

以色列國土面積小也就罷了,糟糕的是國土資源質量也不高。他們沒有阿拉伯鄰國引以自豪的石油,卻有一半以上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區。一無所有的以色列人知道,他們能夠開發的資源只有國民的頭腦。

他們復國還沒成功,誕生過諾貝爾獎得主的希伯來大學就已經建成。他們對教育的投入是驚人的。以色列人投資子女教育的熱情絲毫不遜于今天的中國人。以色列每1萬人中就有140名受過高等教育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這個比例是美國和日本的兩倍,全球各國沒有能出其右者。

以色列人發明了諸多顛覆性的技術:給電信運營商帶來巨大挑戰的網絡電話VoIP技術;改變人們溝通方式的ICQ;提升無線計算能力的奔騰和迅馳芯片;豐富網絡運用的Comverse的語音郵件……

一個除了沙子除了惡劣的地緣政治環境外幾乎一無所有的彈丸小國,建國僅僅59年的國家就變得政治民主,科技發達,人民富裕,社會文明,人均GDP18000美元,成為亞洲繼日本、新加坡之后第三個“發達國家”。(2005年后發達國家的標準為: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上,加上一定程度的社會發展水平。)

于此相反,以色列的對手——中東阿拉伯世界,被稱為漂浮在石油的國家,卻政治落后,科技糟糕,社會腐敗,僅僅舉出國王世襲、婦女出外必須蒙面、男女私通(自由戀愛)要判死刑、男子多妻、強烈的宗教信仰……就夠了。

二、猶太人復國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個民族而非地名。從公元前1200年開始,一系列的猶太人王朝在這一地區存在了超過一千余年。經歷過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庭等古國的統治,猶太人在這一地區逐漸衰落并遭驅逐。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規模起義遭到鎮壓后,羅馬帝國將猶太人驅逐出這一地區,將地名改為“敘利亞-巴勒斯坦”,企圖抹滅猶太人千年來與這片土地相連的痕跡。雖然如此,仍有小部分猶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公元638年,穆斯林從拜占庭帝國奪取了該地區的控制權,之后數個穆斯林國家統治過這個地區;包括了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間由馬木魯克統治,接著在1517年成為奧斯曼帝國一個省份。
   
   流落到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深深的懂得,沒有自己國家保護的民族,是不幸的民族,其命運往往多舛,往往凄慘。所以,流散的猶太民族渴望回歸故里、建立自己民族家園的愿望非常強烈。
  
   120年前的1882年,據說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僅2.4萬人。1882年,由俄國猶太青年開創“阿里亞”(意為移地以色列地)以來,經過66年幾次“阿里亞”,到1948年,定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已達65萬之眾。這些建國前移居巴勒斯坦的“創業者”們可莫謂披荊斬棘,歷盡磨難,要排干沼澤地的積水,要在貧瘠的土地上耕種,要忍受酷熱干旱和沙漠的肆虐,可謂要“戰天斗地”;創業者不僅要與嚴酷的大自然斗爭,還要遭到各種人為的限制和挑戰,這里不僅有與土著阿拉伯人的爭斗,也有與巴勒斯坦的統治者,先是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后是巴勒斯坦英國委任統治當局的爭斗。20世紀20年代以來,移民和限制移民上的斗爭有時還很激烈,時常訴諸暴力。在英國委任統治當局時而“扶猶制阿”、時而“扶阿制猶”,交替使用兩手政策的幾十年中,阿猶、阿英、猶英、猶阿矛盾呈波浪形,導致最終激化起來。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面臨的困境可想而知,生存環境和安全環境都很惡劣。幸虧猶太民族具有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不輕易向困難低頭。從1929年至1935年,第五次“阿里亞”,共有17.7萬猶太人移居到巴勒斯坦。即使在英國統治當局于1939年5月17日發表了《關于巴勒斯坦的白皮書》,嚴格限制猶太移民人數以后,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組織并沒有俯首聽命,而是進行了抗爭。不斷以恐怖行動,迫使英國委任統治當局撤消移民限制;另一方面,仍然有偷運猶太難民到巴勒斯坦定居,形成一項有組織的規模較大的行動,二戰期間,移民活動始終沒有停止。據估計,從1939年4月至1945年12月,非法移民人數達到2萬人。大批猶太移民遷居到巴勒斯坦地區,為以色列立國奠定了人口基礎,舍此,立國無從談起。
  
   以色列立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有一個堅強、富有政治遠見的領導核心和一系列群眾組織。例如:哈依姆·魏茲曼博士、本一古里安、果爾達·梅厄、摩西·達揚、伊扎克·薩德赫、伊加爾·阿隆等等一大批優秀人物;而遷居到巴勒斯坦的猶太移民不是一盤散沙,不是孤立和分散的,他們生活在定居點內,定居點外圍安裝了柵欄和大鐵門,在內進行生產和分配,在這些移民中,除傳統的猶太會堂等組織外,還有了“哈加納”、“伊爾貢”等等防衛組織。哈加納成員平時搞建設:耕地、養奶牛,還要幫助定居點蓋房、筑路、準備建筑材料;夜間,則根據安排,擔負警衛任務;遇有緊急情況,動員全村青年參加集體行動。早在1920年12月,在海法成立了猶太工人總工會。它的任務是鼓勵移民、建造農業定居點、發展工業和社會福利工程,總工會逐漸壯大了起來,成為無所不包的“工人王國”,并逐漸滲入猶太社會生活的每一領域,連絕大多數農業定居點也加入了總工會。到上世紀20年代末,總工會的權威幾乎無法挑戰。總工會執委會里匯聚著領導移民社會的關鍵人物,他們是締造以色列的優秀領導人物。以本一古里安為代表的領導集團極其善于審時度勢,善于在紛繁復雜的國際關系中,總能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找到最有利的出路,制定出較好的戰略策略和方針政策,使自己從被動轉變為主動,改善自己的處境。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明確納粹德國及其屠殺猶太人的政策是主要反對的對象,是斗爭的焦點,把同英國委任統治當局的矛盾和斗爭限制到最小限度,并為此盡量約束猶太極端派別的過火行為;再如,二戰結束以后,英國衰落了,對巴勒斯坦地區及猶阿沖突已經無能為力,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領袖們及時把目光轉向美國,爭取美國政府的支持。本一古里安曾經指出:“我不再懷疑我們在國際政治工作中的重心將從英國轉移到美國,美國已處世界領導者的地位,在那里有最大、最有影響的猶太人聚居中心。” 爭取美國猶太人社團和美國政府的支持和援助,從此成為以色列國在國際政治工作中的重心。

在英國委托統治即將結束,在以色列建國前夕、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領導集團經過反復磋商、淡化了他們一貫標榜的民主社會主義色彩,選擇了親西方的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道路,選擇了美國作為本國在國際舞臺上最親密的伙伴。但他們同時實行全方位外交政策,盡可能爭取合作伙伴,爭取盡可能多的國家承認他們。他們巧妙的外交政策,立竿見影,收到了宣布建國三天之內得到美國和蘇聯都宣稱承認以色列的效果,堪稱奇跡!

極力游說分布在世界各個角落的猶太社團、成功地爭取到美國猶太社團的資助和支持,是以色列得以成功立國的一個重要保證。20世紀40年代,美國有一個龐大的猶太社團,他們在金融、科技、教育各個領域中均有很大勢力,對美國政府的政策走向也很有影響力。最初,美國猶太人對重建猶太國家并無熱情,納粹德國對歐洲猶太人進行血腥屠殺后,情況發生了變化:美國猶太人不僅捐款出資,還到政府游說,成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強有力的支柱。當時美國猶太復國主義運動領導人內厄梅·戈德曼和邁耶·威斯加爾于1942年5月組織了有603名代表出席的首屆美國猶太復國者全國代表會議。會議通過了著名的比爾特摩綱領。比爾特摩綱領首次明確宣布了猶太民族的“最后目標”就是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從此,重建猶太國家的必要性成為美國猶太社團的共識,并予以支持。散居世界各地猶太人的支持,特別是定居在美國的猶太人的支持,是以色列得以成功立國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國猶太社會對美國政府施加的壓力不可低估。據統計,在1947-1949年三年間,白宮收到猶太復國領導人有關巴勒斯坦問題的信件有8萬封,明信片84萬張,電報5萬1千4百份。這些壓力迫使美國政府在制定中東政策時,不能不充分考慮他們的愿望和猶太人的利益。

   美國政府在二戰期間及戰后初期的中東政策,希望取代英法稱霸中東的政策,對于以色列的成功立國,無疑起了重要的準生作用和催生作用。

   最早提出分治方案的是美國猶太人頭領內厄·戈德曼。他于1946年7月7日在猶太復國執委會上指出:將整個巴勒斯坦變成猶太國家的目標太高,難以實現,他認為比較穩妥的辦法是在巴勒斯坦與阿拉伯人分治,這樣才有希望得到美國政府支持。

由于英國工黨政府拒絕接受分治方案,同時英國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實在難以為繼下去,于是于1947年3月決定把巴勒斯坦問題提交聯合國裁決。聯合國于1947年5月成立了“聯合國巴勒斯坦特別委員會”,由澳大利亞、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危地馬拉、荷蘭、印度、伊朗、秘魯、瑞典、烏拉圭、南斯拉夫11國代表組成,委員會的主席由瑞典法官桑特斯特倫博士擔任,聯合國指定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各派兩名聯絡官,配合委員會工作。阿拉伯人立即明確表示,他們沒有必要接受任何違背巴勒斯坦阿拉伯主權這一原則的任何建議,如果企圖強行實施分治方案,戰爭將可能接踵而至。這當然是拒絕分治方案、拒絕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的最明確的表態,威脅要以戰爭來對抗違背巴勒斯坦阿拉伯主權的原則。阿拉伯高級委員會拒絕同特別委員會合作,也不任命聯絡官,在實地調查中,又遭到阿拉伯人的抵制。

與相相反,猶太當局立即宣布接受特別委員會到巴勒斯坦實地考察,并任命兩位能干的高學識的聯絡官,以期影響委員們的思想動態,讓他們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決定。兩位猶太聯絡官到美國紐約迎接了特別委員會的成員,全程陪同,同吃同住,帶領委員們去巴勒斯坦各地參觀猶太人的建設成就,使委員們深信,猶太移民取得的建設業績和既成事實,誰也無法推翻。猶太聯絡官的辛勤和智慧,收到了效果:特別委員會向聯合國提交的報告,一致贊成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對于巴勒斯坦的治理模式,委員會提交了兩份報告:一份是多數派的報告,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兩個國家的報告;一份是少數派的報告,建立聯邦國家的報告。
  
   聯合國特委會的報告公布后,猶太最高領導并沒有松一口氣,而是任命原來的兩位聯絡官再接再厲地展開外交活動,同各方面打交道,爭取分治決議能夠順利通過。他們主動會見阿拉伯聯盟秘書長,試圖說服阿拉伯聯盟秘書長,試圖說服阿拉伯人接受和平與合作,但是阿拉伯人不肯妥協,明確告知來訪者:“阿拉伯世界認為你們是侵略者,準備跟你們開戰。戰爭不可避免,請不要幻想阿拉伯人事先心甘情愿地接納你們。” 這是阿拉伯人發出的戰爭警告。警告巴勒斯坦猶太人不可輕言立國,否則戰爭將不可避免地降臨到自己頭上。這是對猶太人魄力和毅力的嚴重考驗。爭取阿拉伯人諒解的努力,以失敗告終。

猶太人只好把希望寄托到聯合國大會,派出游說團游說聯合國成員國,做成員國代表的工作,說服他們,感動他們。1947年11月,第二屆聯合國大會對阿猶分治決議進行了長時間的激烈辯論,最后聯大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10票棄權、一票缺席的結果通過了分治方案。決議規定: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托統治應于1948年8月1日前結束,并撤出軍隊;在此后兩個月內,巴勒斯坦成立阿拉伯獨立國、猶太獨立國和耶路撒冷市國際特別政權。規定了阿拉伯獨立國面積約為1.15萬平方公里,猶太獨立國面積約為1.52萬平方公里,耶路撒冷市連同近郊區176平方公里由聯合國管理。這就是聯合國181(2)號決議,是聯合國頒發的以色列建國證。至此,以色列建國的萬里長征總算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取得了重大勝利。
  
   猶太人以他們的機智和堅定,解決了最主要的問題,終于在1948年5月14日舉行了建國典禮,以色列國正式成立了。以色列國奇跡般地出現在巴勒斯坦。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027/9142.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