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豐太郎槍擊李鴻章的真實原因是什么?!
1895年3月19日(西歷),全權大臣李鴻章、全權大臣參議李經方、參贊伍廷芳等到達日本門司港,從20日開始在春帆樓進行談判。一個月前的2月17日,日本軍隊已經攻占了威海衛,將北洋艦隊全殲。
談判一共進行了四次。首日的談判,為了掩飾上次驅趕中國使節,伊藤博文等故意以確認相互資格開場。以前日本之所以不愿意開始談判,就是因為看到戰局對日本有利,日本為日后能在談判桌上收獲更大,就找茬說中國赴日代表資格有問題,一方面用高叫“不擴大”來瓦解中國方面的戰爭意志,同時以軍人無法控制為由,鼓勵軍人擴大戰爭規模。
這些都是日本明治一新時、薩、長藩下級武士對德川慶喜的老套路。
在春帆樓,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與外務大臣陸奧,與中國代表相互交換全權證書。相互演看之后,陸云:“日皇敕書是否妥協?”。李云:“甚妥。我國敕書是否妥協?”伊云:“以此敕書甚妥。”然后中國代表把要求停戰的英文節略面交伊藤。伊藤“略思”片刻,答明日回復。第一次談判,就以見面確認資格文書結束了。
次日,中日雙方全權大臣開始了第二次談判。日本終于亮出底牌,李鴻章要求休戰;而伊藤以軍方強烈反對休戰為由,提出休戰條件是讓日本軍隊占領尚沒有進行戰爭、日本軍隊也還沒有侵入的天津大沽、天津、山海關,要那里的中國軍隊解除武裝。同時要中國交出天津、山海關的鐵路,休戰期間中國方面負擔日軍的軍費。
看到日本提出的休戰條件太無理,李鴻章要求擱置休戰談判,先看看日本提出什么樣的媾和條件。伊藤威脅李鴻章道,一旦提出了休戰條件,開始審議而又中止的話,今后就不能再提此問題。李鴻章要求給三天時間,三天之后再開始談判。
談判沒有結果,李鴻章散會后立刻將上述內容電告總理衙門。他本人的意見:“要挾過甚,礙難允行。”
李鴻章既不了解自己的譯電方法,也不知道日本人已將中國的密碼破譯,他發回的每封電報內容,都悉數被日本人掌握。
電報到達清廷之后,光緒感到日本欺人太甚,自己也無法決定,因此將電報以及自己的意見一起遞上,希望慈禧提出意見,而慈禧沒有任何表示。
三天后,第三次談判于24日開始。談判結束后,李鴻章離開春帆樓,將至行館,日本人小山豐太郎(通稱六之助,中國史書很多寫成“本太郎”)向李鴻章開槍,子彈擊中左顴。
之所以說這次開槍事件是日本人精心策劃的陰謀的理由在于:
一、 日本報章在介紹這次襲擊的背景時,故意將日本的想法“泄露”:“日本國內對這么早就開始談判不滿,日本應該擴大戰果。日本好容易才壓制住了反對派,想跟中國和談,可李鴻章不想和平,因此只有除去李鴻章才可能和平。”
二、 小豐說是要殺死李鴻章,可實際上他槍中共有五發子彈,他只開了一槍,開槍后即刻逃離,并沒有連開五槍,有將李鴻章打死的想法。
三、 24日開槍,30日就被判處無期徒刑,由此可以推斷槍擊事件完全是針對李鴻章的、精心策劃的“表演”。(1868年3月讓英國使節去見天皇,而去的路上跳出兩個刺殺英國使節的“攘夷”武士。)
四、 3月25日晚伊藤去廣島見天皇,借機對外宣傳:伊藤力壓群雄,壓的結果,是滿足李鴻章要求停戰的一個虛禮。這與他在第二次談判上所說的一致:提出了休戰條件就不能改變,必須休戰。
五、 最重要的一點是,迄今為止的所有說辭,均主要依據陸奧的回憶錄《蹇蹇錄》,并沒有參考三國干涉還遼日本立刻接受以及日本面臨的實際困難綜合作出結論。
日本總是利用“同種相殘,外夷得利”來瓦解中國的戰爭意志,既然日本那么明白此大道理,不挑釁不就沒事了?!當初日本說為了朝鮮獨立,那么中國撤出了朝鮮,可日本又追打進了中國。李鴻章依然是以前的老套路:花錢消災,給日本點錢讓日本退兵,而且中國清政府的所為,一直是避戰,而不是用戰爭保衛和平。此前日本將中國談判代表張蔭桓等驅逐回國時,有意向伍廷芳透露戰爭已經花費了一億五千萬日圓,不在此基礎上進行談判不行(實際上是發行了這么多的國債,并沒有實際上用掉)。李鴻章這次來,日本已經知道中國至少愿意支付這么多錢。
1886年日本故意在長崎制造“長崎事件”,清政府軍艦知道自己水兵岸上受襲也沒有用炮轟日本目標的方式保護自己的上岸水兵;開始談判處理“善后”也是在中國軍艦駛離日本之后,這與“三國干涉還遼”、張鼓峰事件、諾門坎事件中,白人一邊聽日本的保證,一邊用戰爭手段讓日本實際兌現保證截然不同。德、法、俄三國提出要日本歸還遼東半島時,停泊在東京灣內的軍艦立刻卸去炮衣,所有岸上軍人歸隊,軍艦駛離碼頭,擺出日本不接受立刻開始攻擊的架勢。
反觀中國,戰場上沒有包圍登陸日軍,既沒有要讓入侵者有來無回的作戰動作,更沒有全國動員,準備集國家之力跟日本戰斗到最后的姿態,假如當時開始中國就進入“持久戰”,那么所有日軍只有都“客死中國”了。
明明是日本無力再戰,可日本要將其導演成為對中國、對李鴻章的寬恕。
日本口口聲聲要直搗北京,可無論從哪方面來說,日本都不具備這個實力。
日本當時的軍隊總人數為7個師團,12萬多人,加上后備隊,不過22萬人。為深入中國大陸,日本已實際投入兵力17萬多,幾乎傾巢出動,國內無兵可再派,也無防可守了。中國完全可以一邊在陸上跟日本糾纏,同時利用移動的海軍主動攻擊日本。清軍號稱陸軍有862個營,騎兵192個營,兵力總數是35萬人。海軍日本有28艘軍艦,總噸位5。7萬噸,最大戰艦4000噸。中國號稱有四大水師,北洋、南洋,南洋中又有南洋(江浙),福建、廣東三系,有大小艦船82艘,8萬多噸。
當初李鴻章輕信日本,為和平談判創造“氣氛”,下令北洋海軍“保船避戰”,結果讓日本軍隊于1895年1月20日輕松從榮城登陸,迂回包圍了威海要塞。李鴻章能“管住”自己的部下;可日本的伊藤博文說你有了實際行動我才能“管住”我的部下,結果北洋海軍十一艘軍艦在威海港內等著日本軍隊來打,活動堡壘變成了死靶。清軍完全可以在日本背后再次形成更大的包圍圈,讓入侵者腹背受敵,可中國陸軍不支援海軍,看著入侵者登陸;海軍也不離開威海要塞,等著“和平到來”。當年德川家康欺騙豐臣秀賴母子的手段,竟然也騙過了老奸巨滑的李鴻章。
中國喜歡講“大國誠信”是一貫的,1972年中國政府對日本“言必信、行必果”了,可田中角榮來之前怕中國出現當年近衛欺騙汪精衛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回國后“被推翻了”,以前的承諾“想兌現也無能為力了”。
李鴻章被槍擊后,伊藤博文假裝“震怒”,派陸奧來慰問李鴻章,慰問就是觀察李鴻章的反應,接著天皇派遣醫生,皇太后送來親手制作的繃帶,派遣護士。慰問品、慰問信、發來的慰問電報堆積如山,日本表演了一場“渴望和平”的大戲,挽留李鴻章“談完了再走”。李鴻章在給北京的電報中稱:“對于我遇難,日本官民表示出痛惜的態度,這都是表演的把戲。”他看到了對方在“演戲”,但并沒有看到日本的真正弱點。陸奧看到了這封破譯了的電報,只是苦笑點頭。他慶幸日本的弱點沒有被李鴻章看破。
陸奧專門找了伊藤:“這次事件過程中,皇室與國民對李鴻章表示了充分的禮儀,但是單從禮節上、社交上對他有所表示恐怕不夠,還是應該干一個有現實意義的事,否則李鴻章應該不會滿足。利用這個機會,允許清政府提出的無條件停戰怎么樣呢?這樣的話,不光向中國清政府表現出了日本的誠意,其他國家也會理解日本所采取的措施吧。”
對于陸奧提出的“無條件停戰”,伊藤表示贊成,但是在向廣島發電報后,軍部回電:“現在停戰對日本不利,希望慎重考慮”(歷史上是否有這樣的一個電報?),伊藤為此“專門”向天皇請示,25日夜“專程”趕往廣島,27日夜回電,稱停戰獲得了天皇的同意。28日早晨,陸奧看望躺在病床上的李鴻章,告訴他“喜訊”。30日,簽定了停戰條約。
4月1日日本向李鴻章提出了“和平提案”,內容大致就是后來的《馬關條約》的內容。要中國割地、賠錢,日本要求中國四天之內必須答復。
李鴻章立刻將此電告光緒皇帝。中國方面因為意見分歧,并沒有在規定的四天期限內給李鴻章任何答復。而北京沒有回電,日本也無從知道中國方面的真實想法。李鴻章在沒有中國方面任何指示的情況下,4月5日自己起草了一個內容回復日本,除了承認朝鮮獨立外,對日本的割地、賠償要求均不接受。但他當天再次向北京致電:“若欲和議速成,賠費恐須過一萬萬,讓地恐不止臺灣。”
4月8日,總理衙門的覆電到。“先將讓地應以一處為斷,賠費應以萬萬為斷,與之竭力申說。”
4月14日,總理衙門再電李鴻章:“原冀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無可商改,即尊前旨與之定約。”中國的一舉一動都被日本了解得一清二楚。
這是光緒皇帝的最終指示,因此李鴻章與日本人簽約。4月17日,簽字儀式在春帆樓舉行。
《馬關條約》簽署后的第四天,日本天皇便批準了條約,接著急忙任命內閣書記官伊東已代治為全權辦理大臣,隨時準備前往煙臺換約,同時,請美國駐日公使譚恩轉電北京,催問中國何時批準條約。
日本最怕中國清政府“不履約”。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113/50053.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