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榮耀與厄運
新浪歷史:執政時間很短的肯尼迪,卻與華盛頓、林肯、羅斯福并稱美國四大總統。他做了哪些事,使得他的排位如此之高?
王炎:歷屆總統中,肯尼迪排在華盛頓、林肯、羅斯福之后,這四位可謂美國最有影響力的總統。肯尼迪僅僅執政兩年多——從1961年1月到1963年11月,竟然有如此大的影響力,確實前無古人。
他的確做了無前例的大事,一是讓美國卷入越南戰爭,他第一個派美國特種兵、軍事顧問進入越南,訓練南越軍隊,使越戰升級,戰事擴大到難于收拾。他遇刺后,副總統約翰遜繼任總統,美國大規模地面部隊才登陸越南。可以說越戰始于肯尼迪,他是開啟越戰時代的總統。第二個是支持民權運動,現在媒體談這方面的比較多,肯尼迪支持馬丁·路德金,推動民權法案,維護黑人權益,開放亞洲、拉美裔移民、擁護婦女平權,歷史上沒有哪位總統有此膽識。
有一件很有戲劇性的事件,足證明肯尼迪的魄力。亞拉巴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招收了兩名黑人學生,他們新學期入學時,被州長喬治·華萊士(George Corley Wallace Jr)堵在校門口,亞拉巴馬州不允許有色人種進入白人學校。肯尼迪派弟弟羅伯特·肯尼迪談判未果,便先后派國民自衛隊、聯邦警察開道,迫使華萊士屈服。這件事為肯尼迪贏得民權總統的形象。
還有一個重要遺產,那就是美國航天業的發展要歸功于這位總統。1961年蘇聯首先載人飛行太空,美國一下落后于蘇聯。肯尼迪啟動阿波羅航天計劃,美國實際登月旅行到1969年才實現,已是他身后幾年的事了。但重要的不是肯尼迪政府如何支持航天計劃,而是與征服太空相關的美國理念。他在幾次演講中,勾勒出美國未來的世界圖景:強調美國人首先是世界公民,肩負人類未來的使命,代表人類征服太空。這是美國文化政治史上一個里程碑,從此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以人類之名探索外太空。好萊塢電影如《阿波羅13號》、《獨立日》、《星球大戰》和《2012》等無數片子,都把美國普遍化為地球人類,這實際上重新定義了美國的世界角色。肯尼迪秉承威爾遜總統的新型帝國愿景,告別羅馬、波斯、奧斯曼、德意志等傳統帝國那種攻城奪地、征疆掠土的擴張模式,而以道德至高點、科技領先與文化霸權主導世界,同時保持軍事威懾與局部沖突。這是全新的霸權理念,它需要美國不固守民族/國家的傳統主權,而通過科技進步、宇宙探索、跨國資本、文化輸出構建美國的新形象。肯尼迪許諾給美國人浪漫的超越性未來。
這是肯尼迪留給美國的精神遺產,之后歷任總統雖然風格不同,政見各異,卻能自覺不自覺地踐行著新帝國理念。肯尼迪的天主教背景、家族傳奇,還有處理歷次國際政治危機等,讓他成為大眾文化的浪漫偶像。
新浪歷史:肯尼迪總統的家族背景,您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嗎?
王炎:肯尼迪生在愛爾蘭裔天主教移民家庭。爺爺是個酒吧老板,家業雖不算太大,但給家族掙下第一桶金。他爸爸約瑟夫·肯尼迪已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在禁酒時期(1920—1933年之間),約瑟夫經營私酒生意,走私威士忌等各種烈酒,發了橫財。然后在好萊塢開了電影公司,拍了幾部電影,還投資房地產,生意做得非常大,在美國財富排行榜第九位。肯尼迪家族的特殊之處是,不滿足于經濟上的成功,在政治上也非常有抱負。這個愛爾蘭家族,家庭觀念很傳統,爺爺在肯尼迪的哥哥喬——家族長孫出生時,曾發誓一定讓老大成為美國總統。肯尼迪的父親想法實現這個目標,積極參政。他在1932年給羅斯福助選,投入大量資金,結果羅斯福成功當選總統。一上臺,羅斯福便回報約瑟夫以各種政府要職,如駐英國大使,還有管理華爾街股票市場的位置,有點像我們的證監會主席的意思。羅斯福身邊人問:怎么樣能讓一個不法之徒來管證券市場呢?羅斯福的回答是“以毒攻毒”。當年華爾街很亂,約瑟夫·肯尼迪最了解證券內幕交易之道,他自己就曾靠內線消息炒股發了不義之財。他一上臺真以毒攻毒,宣布內幕交易非法。
還有個錢權交易的事情,羅斯福當政之后,威士忌解禁,烈酒不再列為禁品。禁酒期間,走私的利潤非常高,誰膽子大,敢走私,誰得暴利。一旦解禁,利潤就滑下來。約瑟夫·肯尼迪隨機應變,與羅斯福的兒子詹姆斯·羅斯福合開一家公司,背靠大樹,拿下蘇格蘭威士忌在美國的獨家代理,仍然把控烈酒市場,生意興隆。約瑟夫·肯尼迪有個理念,家族不能只靠生意,一定要從政,政治地位可以提升家族形象。家族有了形象,才能長足發展。肯尼迪家族出了一位司法部長、三個參議員,好幾個眾議員、一位總統。
還有個不太光彩的污點,50年代麥卡錫競選參議員,約瑟夫·肯尼迪出資助選,然后要麥卡錫安排二兒子羅伯特職位,讓他從政。結果麥卡錫瘋狂反共的劣跡,讓家族很避諱這段歷史。當然約瑟夫一定要兒女們接受良好教育,不是進哈佛,就是上普林斯頓,還要求兒子們參軍。戰爭歲月里,沒有參軍作戰的經歷,何談政治資本,上升空間不大。大兒子、二兒子都表現出色,老大喬“二戰”中犧牲在歐洲戰場,弟弟約翰·肯尼迪太平洋戰場功績卓越,當之無愧的戰斗英雄。讓肯尼迪家族成為文化傳奇的,還有個因素:這個家族像被施了魔咒,很多成員非正常死亡:大兒子喬·肯尼迪戰死,二兒子約翰·肯尼迪遇刺,三兒子羅伯特·肯尼迪遇刺,肯尼迪的兒子1999年飛機失事遇難,最近羅伯特·肯尼迪的兒媳瑪麗又上吊自殺。這個家族一方面極其顯赫,另一個方面厄運纏身,是美國文化的一個迷。
競選:宗教與年齡
新浪歷史:約翰·肯尼迪受過非常良好的教育,也曾經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個戰爭英雄,這些是參選的優勢。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因素,讓他贏得了總統大選的?
王炎:在美國總統選舉史上,肯尼迪與尼克松競選是重要的篇章。以前的競選演說、辯論,一般通過收音機和報紙傳播。1960年選舉是劃時代的轉折,肯尼迪的對手為時任副總統的尼克松,資深政客,經驗非常豐富,占很大優勢。而肯尼迪看上去像毛頭小伙,剛43歲風華正茂,但從政資歷尚淺。剛好這一年電視臺嘗試轉播競選辯論,一共安排四次電視辯論,結果徹底轉變了選情。電視熒屏上肯尼迪朝氣蓬勃,風度翩翩,講話得體,表現出擁抱媒體的一代美國新人風貌。再看尼克松,看上去有點“五點鐘陰影”(5 O’ Clock Shadow),這是美國俚語,形容男人早晨起來剛刮過胡子,油光水滑,可到了下午五點,胡子又長出來了,工作一天后的疲憊萎靡。尼克松在電視上胡子拉碴,又不自在,照明燈強光的烘烤下,尼克松緊張、出虛汗,手足無措,顯得疲憊。四次辯論之后,收音機聽眾以為尼克松占上風,而電視觀眾都知道肯尼迪勝出。由此可見視覺與聽覺之間的鴻溝。以前選舉是政治理念之爭,現在還有人物形象的對決。電視在選舉史上第一次扮演關鍵角色,肯尼迪占盡先機。
新浪歷史:政策方面,對比尼克松,肯尼迪什么樣的優勢嗎?
王炎:肯尼迪支持民權運動,思想開放,提倡多元文化,人們常把他比作林肯。另外一點,艾森豪威爾與尼克松搭檔執政的八年,美國社會日趨保守,宗教復興,傳統回歸,極端反共。在一個“冷戰”意識形態讓人窒息的年代里,美國人希望改變。肯尼迪帶來了不同的聲音與充滿朝氣的形象,他承諾政治和解、不同的未來、繁榮的經濟,而尼克松仍老調重彈。肯尼迪執政后,美國經濟確實增長非常快,GDP高達5.5%增長,這在發達國家很罕見。
還有個原因,肯尼迪作為天主教背景的總統至今唯獨僅有。一般認為這是他競選的劣勢。的確,美國是個新教國家,大眾對天主教徒有敵意,特別福音派新教徒極盡污名毀譽之能事。美國的天主教徒主要來自愛爾蘭、意大利和拉美國家,直到內戰前后才開始了移民潮,是比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晚到的移民。美國早期清教徒也憎恨天主教,把羅馬教廷視為反動、專制的宗教機構。美國天主教長期被排擠、歧視,只好自己開辦學校,形成一套獨立的文化價值體系,結果讓主流社會更相信他們不愛國,效忠羅馬教皇,是“非美”因素。因此,肯尼迪在競選時曾說:“你們不可能把四分之一的美國人視作二等公民,這不公平”。1960年大選,天主教選民想打個翻身仗,全力支持肯尼迪當選,以便提升社會地位,就像2008年黑人投奧巴馬的票一樣。結果1960年大選天主教選票非常集中,肯尼迪因天主教身份失去的選票,可能已被抵消,甚至盈余。肯尼迪是以極其微弱的多數:49.7%對49.5%,戰勝尼克松的。
政治:驚魂13天
新浪歷史:肯尼迪總統有很多鮮明的特征,比如說有從軍背景,是個天主教徒,以及他提出的施政方案都不太一樣。在他上臺以后,1961—1963年里面還有很多重要的事件發生,如豬灣事件、古巴導彈危機,他是怎么處理這些重大事件的?
王炎:肯尼迪入主白宮后,軍方認為他軟弱。為什么呢?豬灣行動剛在他主政的90天頭上,CIA早策劃幾年了。中情局招募了1500名雇傭軍,多為古巴逃亡者,卡斯特羅革命后逃來佛羅里達的邁阿密等地。中情局把他們分做四個營,準備登陸古巴。肯尼迪事先沒有插手行動計劃,是前任艾森豪威爾授意CIA一手策劃的。他剛接任,行動正好啟動。中情局申請許可令,肯尼迪是三軍統帥必須決策,而他卻猶豫了。在CIA的壓力下,肯尼迪有條件地開綠燈:第一,美國不公開自己是幕后操手,第二,一旦沖突失控,美軍不直接介入。這是肯尼迪的底線,他擔心美蘇對峙出現連鎖反應。而CIA有自己的算盤:成功勝算很大,有美國空中支持,飛機已重噴漆成古巴反對派的標志。即使登陸不順,美方顧問便處危險之中,美國政府不會見死不救,一定大規模入侵。
結果是,34歲的卡斯特羅與切·格瓦拉并肩作戰,豬灣海灘激戰72個小時,殲滅入略者90多人,俘虜1000多人,大獲全勝。CIA要求軍隊出兵,收拾殘局。肯尼迪卻堅守底線,不介入,不公開,大出CIA意料之外。
新浪歷史:肯尼迪不介入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王炎:首先他不想招惹蘇聯,其次是對行動目標的分歧,即為什么要打豬灣。
新浪歷史:他本人應該是反對的?
王炎:美國對于古巴革命起初沒看得很重,以為不過是權力更替,無論誰上臺,古巴都依賴美國生存。等卡斯特羅搞起土改,社會主義改造,美國受不了了。美國果品公司受沖擊最大,美在古資產被國有化。于是美政府決定實施禁運,封鎖古巴,以為古巴地緣上只能仰美國鼻息,經濟制裁一定驅使古巴屈服。誰想卡斯特羅進口蘇聯原油,發展對西班牙出口貿易,連美國企業控制的煉油廠也被國有化。滿盤皆輸,美國只好采取極端行為,推翻革命政權,結果卻把古巴推向蘇聯。
其實,肯尼迪一直不愿動武。尤其剛上任,不想找麻煩。一個天主教總統,本屬另類,國會、軍方對他缺乏善意,他總覺身邊有人想看他笑話。他與中情局一起研究行動計劃時,氣氛如兩國談判,不像上下級合作。這種氛圍,使雙方難得相互理解,CIA官員認為肯尼迪無情冷漠,犧牲下屬,肯尼迪則懷疑他們陷自己于不義。這種緊張關系或許給后來的刺殺埋下禍種。
豬灣不僅是軍事上的失敗,也政治和外交的慘敗。赫魯曉夫事后向聯合國安理會抗議美國踐踏他國主權。肯尼迪政府竟撒謊說與豬灣無涉,這是等下之策,人都被抓了,扯謊無異于掩耳盜鈴。沒多久,肯尼迪又出面承認,向公眾保證再不犯類似錯誤,美國形象嚴重受損。革命的古巴卻地位直升,卡斯特羅勝利了,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戰勝了超級強國。從此,卡斯特羅一邊倒向蘇聯,與美國撕破了臉。美國在土耳其部署遠程導彈,目標對準莫斯科。赫魯曉夫恰好利用古巴反美,把導彈裝上商船偷偷運抵古巴。一旦安裝完畢,蘇聯導彈可以打到美國本土的任何地方,要知道,那可是核彈頭。這意味著美國對蘇聯的遏制政策失敗,遏制的前提是你有核打擊的絕對優勢,對方還未及動手,你已經摧毀它的核設施和軍事目標。蘇聯如果在古巴部署核導彈,美蘇之間的核優勢就均衡了,雙方各有橋頭堡,誰也沒有勝算。一旦爆發戰爭,大家玉石俱焚。
起初,美國U2偵察機在古巴上空拍到蘇聯導彈的影像。美國軍方建議肯尼迪在導彈尚未裝好之前,先發制人摧毀它,消除核隱患。如錯失良機,就永遠沒機會再攻擊了,因為一旦導彈就緒,誰還敢冒自我毀滅的風險實施打擊呢。可事情還有另一面,繼續推理一下,如果美國打掉古巴導彈,蘇聯不可能逆來順受,一定報復。打不到美國,可能會進攻西柏林。美國不能坐視不管,便只好從土耳其發射導彈打莫斯科,第三次世界大戰不可避免,而且是核戰爭。如何抉擇?肯尼迪有13天接受關鍵的考驗。
肯尼迪有自己的風格,他以外交手段處理導彈危機:宣布對駛向古巴的蘇聯商船進行檢查。導彈部件都裝在商船上,如檢查發現武器,船只必須掉頭回去。這樣危機被控制在民事范疇,給蘇聯留足面子。但軍方認為不行,在檢查的過程中,那幾個已運到古巴的導彈怕就裝好了,后果是談判桌上與蘇聯平起平坐,到那時便沒有回旋余地了。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糾結,最考驗決斷力,肯尼迪堅持自己的方案,繼續商檢貨物,截住一艘艘開向哈瓦那的船只。最終,蘇聯船乖乖掉頭回國,肯尼迪占了上風。下一步該解除已在古巴的蘇聯導彈了。肯尼迪開出條件:美國承諾永不入侵古巴。赫魯曉夫回復說:這還不夠,美國須撤回部署在土耳其的導彈。這個條件讓軍方大為光火,肯尼迪也不敢公開接受,于是達成一項“桌下條件”,雙方不公布美國撤回導彈,在180天內美方以更新技術為名私下將導彈從土耳其撤出。
蘇聯拆除了古巴導彈,美國也撤出土耳其的導彈。肯尼迪13天內化解了古巴危機,美國媒體盛贊總統英明果斷,實際上美國的戰略損失也很大。
新浪歷史:戰略后撤?
王炎:的確,古巴到今天仍能獨立,與導彈危機息息相關,沒有美國的承諾,卡斯特羅政權隨時面臨美國的威脅。所以,美國軍方不會像公眾那樣高度評價古巴危機。
遇刺:不是兇手的“兇手”
新浪歷史:1963年,肯尼迪總統遇刺,對兇手以及幕后的力量,大家都很疑惑。為什么沒有一個清晰的答案?您剛才也談到了肯尼迪與軍方、CIA一直以來都不和,與國會關系也不融洽。您對這個事件有什么看法?
王炎:1963年11月22號達拉斯的槍擊案,官方認定的兇手是李·哈維·奧斯瓦爾德,警方說他是單獨作案。但起訴書上只說他謀殺一名達拉斯警察,并未起訴刺殺總統。過程是這樣的,肯尼迪乘坐一輛敞篷轎車在達拉斯市公開露面,打過來三顆子彈,致命一顆擊中頭部,腦漿濺了他夫人一肩膀。子彈從路旁一個存放教材小樓里打出來,樓內只有一名管理員是奧斯瓦爾德。奧斯瓦爾德是退伍軍人,歲數不大,思想激進。曾去蘇聯呆過一段時間,在那找了老婆,生了孩子,想移民蘇聯,結果被拒,不得已回來達拉斯。他言行極端,曾去警察局威脅炸樓。刺殺總統時樓內只他一個人,一名警察試圖抓他,結果被射殺。
審訊奧斯瓦爾德時,他說警察不是他殺的,更沒刺殺總統。后來有各種版本的陰謀論,說殺手不只一個,還有一個致命的殺手從另一方向射擊,打出了致命的一槍。審訊奧斯瓦爾德之后,警方轉移他去另一看守所,途徑地下車庫時,奧斯瓦爾德被一名叫杰克·魯比的人射殺。杰克·魯比與黑手黨有瓜葛,不知他如何進入戒備森嚴的車庫,拿手槍擊斃了犯人。魯比被抓后,問他作案動機,他也不承認犯罪。有錄像,抵賴不掉的。事后的各種調查表明,杰克·魯比曾為一個向古巴走私槍支的團伙工作,線索指向了古巴。魯比拒不交代,關在監獄里。幾年后他與獄卒閑聊,要求去華盛頓特區受審,因為在達拉斯什么都不敢說,有生命危險。 他還說刺殺有很高層的人幕后指使,還派人在獄中給他注射癌細胞。1967年,即4年之后,魯比肝癌死在獄里,恰在提起公訴前幾天。但注射癌細胞的說法,恐怕醫學上不成立。
沒人知道到底發生了什么,太驚心動魄了,更像虛構的間諜片。五年之后,總統肯尼迪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在1968年遇刺。羅伯特遇刺案,更撲朔迷離。羅伯特巡回競選之旅,有兩個曾參加豬灣行動的CIA特工一直跟蹤他。在洛杉磯下榻的一家大飯店里,羅伯特走過一個擁擠的通道,很多人過來跟他握手。殺手近在咫尺開槍射擊,打死了羅伯特。保鏢抓到側前方射擊的殺手,是個巴勒斯坦移民。又有陰謀論說,這一槍不是致命的,致命的那槍從羅伯特后背近身射擊。但誰打的這一槍,無從說起。審問時,殺手說被人催眠了,什么也不記得。又是一個詭異的謎團。
這兩次行刺太神秘、太過戲劇化了,很像專業作案。有陰謀論說,兩起謀殺是中情局對豬灣事件的報復,也可能是軍方的報復。還有個版本說,副總統約翰遜為了篡權而行刺。我覺得概率不高,他們合作很好,是一對好搭檔。
蓋棺:帶來了新政治的想象
新浪歷史:肯尼迪遇刺之后,民眾對這個事件有什么樣的看法,畢竟是一個年輕有為的總統遇刺?
王炎:肯尼迪遇刺,美國政府公信力面臨危機。1963年之后,美國人越來越不相信政府,各種陰謀論喧囂塵上,對政治民主也產生了懷疑。1968年,羅伯特遇刺前,馬丁·路德金剛遇刺,美國社會分裂了。1968年像個歷史界標:大規模學生運動、民權運動、反戰游行此起彼伏。黑人與白人、南方與北方、父與子、政府與知識分子矛盾重重。這是美國最低迷的時代,肯尼迪的魅力曾給美國人留下美好的回憶和幻想,他承諾過美國人將成為世界公民,代表人類完成超越性的成就;他許諾過一個道德與平等的社會。肯尼迪的朝氣、寬容,樂觀讓美國仍對未來抱有希望,這是美國復興的思想源泉。終于到了里根時代,美國重新步入上升時期。
新浪歷史:1960年代,冷戰開始在外圍世界展開,最著名的特征就是越南戰爭,甚至于土耳其也卷入導彈危機,您怎么看肯尼迪遇刺本身和冷戰之間的關系,甚至說整個世界當時對肯尼迪遇刺事件的反應,以及今天還有沒有后續的反應?
王炎:肯尼迪卷入越戰,是個倉促決定。整個戰爭過程,他有許多不審慎的決策。最不明智的是殺害吳庭艷。當年南越共產黨勢力越來越強,南越政府漸失民心。這種情況下,肯尼迪政府誤判,仍壓上全部希望在南越總統吳庭艷的身上。后來一個和尚抗議自焚,有人拍下影像送到白宮。肯尼迪看后,草率決定讓CIA幫助南越軍方楊文明政變,殺死了盟友吳庭艷(吳庭艷也是天主教徒)。肯尼迪對亞洲政策不夠審慎,缺乏連續性。但與之相比,他對歐洲事務卻很精到。1961年東德筑起柏林墻,他發表幾篇重要的演說,影響深遠:“一個政權把自己的人民圈起來的時侯,便證明這個政權失敗了!”1963年他造訪西柏林,有個著名的講話:“今天我是柏林人”。西德人狂熱地歡迎他,簡直視若神明,肯尼迪的形象達到巔峰。他身后西德人仍深情懷念,至今不忘他柏林演講的風采。
他還有一個影響至今的遺產,就是美以關系。肯尼迪政府率先與以色列結盟,包庇以色列的核計劃,當聯合國知情后派人核查時,以色列敷衍舞弊。美國政府卻裝聾作啞,一味姑息。以后歷屆政府支持以色列打中東戰爭,結下巴以沖突的惡果。沒有美國的縱容與支持,以色列不可能如此為所欲為。如果說美國在中東扶植了忠實的代理人,受益無窮的話,那么恐怖主義報復的嚴重后果,恐怕也始料不及吧。
新浪歷史:您個人怎么看肯尼迪總統?
王炎:我覺得是這樣,肯尼迪有兩面性。首先,他改變了美國的政治生態,作為一個時尚的、帶有消費色彩的、代表青春文化的大眾偶像,肯尼迪塑造了新一代政治領袖的風范,改變了人們對現代政治與政治人物的想象,奧巴馬、克林頓身上都有肯尼迪的影子。與之相對的類型是傳統政治人物:現實主義的、鐵腕強硬的,尼克松、撒切爾、里根都是這種類型的代表。新型政客與媒體有不解之緣,肯尼迪的媒體曝光率極高,無數緋聞。人們說他是花花公子,他不以為恥。他喜歡跟媒體打交道,甚至為電視臺設計節目,我們在這一代政治人物身上看到了影視明星的做派。媒體也熱衷于炒作明星式的政治人物,把他們作為節目素材。肯尼迪遇刺時的電視轉播創下紀錄,連續70個小時不間斷,中間不插播任何其他內容,只有對9.11的新聞報道能與其相提并論。
因此,肯尼迪的人生、政績、遇刺都成為文藝創作的豐富源泉,你很難分清什么歷史真實,什么是文學創作,肯尼迪夫婦、肯尼迪家族是美國大眾的神話,媒體不斷傳播、創作、再創作著肯尼迪形象,以及夢露這樣的相關產品。所以,我們現在談肯尼迪,很大程度上是生產“肯尼迪文化”,或被各種文藝形式創造出來的“敘事”——即大眾將美好愿望投射到歷史人物身上,而非還原歷史。因此,我們還該看到他的另一面,不浪漫的側面。肯尼迪華麗家族外表下面的赤裸裸的金錢政治,肯尼迪從政生涯中的種種不光彩,第一家庭貌似完美的婚姻背后,有薄情寡義與玩弄女性。還有,肯尼迪雖然開拓性強,有魄力,但缺乏一貫性、持續性,常朝令夕改,出臺法案多,卻執行落實少。最后,反思這個家族的榮耀的神話與不幸的神話,會發現在一個沒有皇族貴胄的國度里,公眾需要肯尼迪家族這樣的金元新貴。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130/61962.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