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導讀:說起南昌起義,人們馬上會想到鐵血男兒的身影,鮮為人知的是,這其間還活躍著一支30多人的女兵隊伍。遺憾的是,在起義后由于艱苦的戰爭環境,這些女兵們大都相繼神秘失蹤,后來只找到了4名女兵。

一、意外發現南昌起義中有一支女兵隊伍

凌家傳原是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副研究員。在江西省人民醫院的老干部病房內,他曾講述起這支女兵隊伍的傳奇。

這位老人介紹說,1957年,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籌建工作欠缺一些有價值的史料和文物。這時籌備組有人在刊物上看見了一篇回憶錄,文章的作者居然是一位參加過南昌起義的女兵。凌家傳和同事立即趕到北京,找到了這位叫胡毓秀的女兵。通過胡毓秀的介紹,凌家傳又采訪了彭援華、楊慶蘭、譚勤先等,人民軍隊的第一批女兵隊伍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

據女兵們回憶,第一批女兵隊伍共有約30余人,大部分是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的學員,少數是何香凝同志辦的婦女訓練班的學員。汪精衛叛變之后,女學員們紛紛離開學校,跟隨葉挺、賀龍的部隊來到了南昌,并參加了隨后的起義。

二、在戰斗中勇救陳賡將軍的最美女兵

在行軍戰斗中,“女將們”表現得頗為英勇,以至部隊首長對她們都不得不刮目相看。胡毓秀告訴凌家傳,當時,正值三伏天氣,烈日當空。每個女兵身上都背著自己換洗的衣服和毯子,身體強壯的女同志——像楊慶蘭、譚勤先、陳覺吾等,有女兵中的“四大金剛”之稱,她們都背著步槍,彈帶里子彈都滿滿的。“譚勤先甚至救了陳賡大將一命。”

凌家傳介紹,南昌起義后,部隊在南下的會昌戰斗中,與敵遭遇,戰斗十分激烈。譚勤先被分配到前線當救護兵。小譚在經過戰場上的一個水田旁時,發現一位滿身都是泥巴和血的重傷員。只見他左腿兩處中彈,膝蓋骨、腳腕骨被打折,血流不止,把田溝里的水也染紅了,一時昏迷不醒。

楊慶蘭來不及細想,一把背起這名重傷員,急忙往山下走去。很快,天就全黑了,她步履蹣跚地前行。汗水浸濕了楊慶蘭的衣衫,可她咬緊牙關,竭盡全力,最終將他送到醫護所。后來,大家才知道,這位身受重傷的營長竟是陳賡將軍!多年以后,他們相互見面時,陳賡總提起當年楊慶蘭的救命之恩,他們之間也一直保持著深厚的革命友誼。

三、南昌起義30年后只找到4位女兵

當時,和譚勤先一樣,大多數女兵被分配到前線部隊擔任宣傳或救護工作。不是每人都有譚勤先背救首長的英勇事跡,但這批高素質的女兵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同樣留下了光輝的記錄。

行軍途中,因為遭遇敵軍前后堵截,部隊氣氛比較壓抑,為了活躍行軍生活,女兵們想到了演一出話劇。彭援華導演了一出“老祖母念金剛經”,說的是江西有一農戶,因為國民黨拉壯丁,弄得家破人亡的故事。彭扮演的老祖母惟妙惟肖,士兵們非常喜歡。

大多數時候,女兵們面對的是傷員。因為衛生條件簡陋,不少傷員需要及時將彈片或子彈取出,但事實上卻辦不到。護理這些重傷員時,女兵們想著法子減輕他們的苦痛,有人甚至講起了《三國演義》中關公刮骨療毒的故事,鼓勵傷員們要挺住。

這位老人最后介紹說,南昌起義30年后,他們想尋訪女兵時,多方努力也只找到了4位女兵,并通過這4人得知了另外12名女兵的名字,其余則找尋不到,留下了不小的遺憾。

南昌起義時共產黨為何要打出國民黨的旗幟?

當時的具體情況是:一方面,國民黨反動面目已經暴露,必須與其保持距離甚至對立;另一方面,認識到國民黨的力量還相當強大,并且內部并非統一,這是可以利用的。

起義以國民黨的名義展開

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城中爆發了由共產黨領導的起義。由于南昌我方兵力相對集中,戰斗只進行了幾個小時,起義便宣告成功。當天南昌的《民國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闡釋這次起義意義的《中央委員宣言》,這里的“中央委員”,是指部分國民黨中央委員。其中也有數位如譚平山、毛澤東、吳玉章、惲代英、高語罕、鄧穎超等共產黨員的名字,可此時,他們只是以跨黨的國民黨員的身份列入的。這從宣言的內容可以清楚看出:

同人等受全國同志之重托,經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926年1月廣州召開的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選任為中央委員以來,根據本黨主義政策與總理遺教,為國民革命前途奮斗,賴全國同志之協同努力,雖歷經黨國危機時期……

文中“總理”,當然是孫中山;“本黨”、“國民革命”,自然是國民黨的特別用詞。也就在8月1日當天,在南昌召開了中央委員各省區特別市海外各黨部代表聯席會議,選舉宋慶齡同志等二十五人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8月2日下午,革命委員會在南昌貢院側舉行委員就職典禮。會場懸掛著國民黨黨旗和孫中山遺像。

獲得了中央的認可

八一南昌起義,是以國民黨的名義展開的,但整個過程,完全是由中共中央的重要領導人倡導,中共中央同意并部署,委派周恩來為書記,成立由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等著名共產黨員參加的前敵委員會——負責領導和策動的。這是當時的基本情況。但隨之一個問題便出現了,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扯起一面國民黨的旗幟呢?

通過歷史材料分析,當時的具體情況是:一方面,國民黨反動面目已經暴露,必須與其保持距離甚至對立;另一方面,認識到國民黨的力量還相當強大,并且內部并非統一,這是可以利用的。所以,幾天后商討南昌起義事宜時,提出國民黨的名義問題,很快就獲得通過。這一點,此次起義的重要策動者、主要領導人李立三,于當年十月在討論“八一革命之經過與教訓”的報告中,陳述得十分清楚:

當時我尚在廬山,得中(鄧中夏)、平(譚平山)、代英等電召即返潯,參加會議,此次會議對暴動(當時對起義的叫法)計劃完全一致。在政治上決定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為集中政權黨權軍權之最高機關,以反對寧漢政府中央黨部,繼承國民黨正統……在這項綱領之下發表宣言(用國民黨中央委員聯名名義)。第二日(周)恩來自漢趕到,報告中央意見,認為形勢既已于是,對在潯同志的意見完全同意。

因此看來,以國民黨名義發動起義,當時在九江開會的幾位共產黨高級領導人是一致同意的,之后也獲得了中央的認可。

樹立起自己的旗幟

那么,起義部隊是在何時丟掉了國民黨的名義,樹立起自己旗幟來的呢?據張國燾的回憶,那是在起義隊伍行進到廣東汕頭之后。 “不兩天,張太雷奉著中共中央的使命,由香港潛來汕頭……他要我們根據中央的新政策,將革命委員會改為蘇維埃,丟掉‘中國國民黨’這塊招牌;放棄潮汕,將軍隊調駐海陸豐,會合那里的農民,改組為工農紅軍。 ”

這對正在戰斗的部隊和機構,顯然會產生影響。因此,當時的起義領導人并沒有馬上宣布。直到10月4日左右,病中的周恩來,被擔架抬著進了流沙的一座小廟,在那里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在會上,周恩來宣布:現在我們奉中央命令,我們共產黨,不再用中國國民黨這面旗幟了,將在蘇維埃旗幟之下,單獨地干下去;現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事實上已不存在了。

實際上,在起義隊伍行進過程中,已有中共負責人對打國民黨招牌心存質疑了。李立三在當年十月關于“八一革命之經過與教訓”報告的結論部分,就表現了這種態度:

國民黨在武漢反動屠殺工農以后,已成為群眾所唾棄已臭的死尸,所以八一革命應該是工農政權的開始,但是還死戀著已臭的死尸,好像要靠總理在天之靈來保佑一樣。革命委員會中幾乎全數C.P.(共產黨英文縮寫),但是每次開會時還是要宣讀總理遺囑,想起來真好笑!到瑞金以后已經在原則上決定要建立工農政權了,但是還舍不得一塊國民政府的招牌,直到汕頭失守,才決定取消國民黨的名義和“白色恐怖”的旗子,這就是機會主義在這里作祟。

起義時的“頭面人物”賀龍,在起義失敗后到達上海。當時代表中央的李維漢與賀龍進行了談話。談話中賀龍認為,“南昌起義有兩個錯誤,一是用國民黨的旗幟,二是未沒收土地”。

在今天看來,似乎還不好簡單地認為南昌起義最初以國民黨的名義就是錯誤。畢竟共產黨當時還沒有更大的力量和更廣泛的群眾基礎(當起義隊伍向廣東行進時,并不能獲得百姓的強烈呼應和認同),所以,當時打出國民黨的名義,有利于匯聚軍隊和民心,有利于起義順利進行,這應當是基本的客觀事實。 楊建民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130/62030.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