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灘遺址1985年發現于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凌家灘村,遺址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經測定距今約5300年至5600年,是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自1987年以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主持的4次考古發掘發現,聚落遺址內,包括居址、墓地、祭壇、作坊以及近3000平方米的紅陶塊建筑遺跡。同時,發掘出土大批精美玉禮器、石器、陶器等,反映出同時期其他遺址中所罕見的精美程度和工藝水平。由此推斷,遠古時期的凌家灘是一座繁華的城市。
日前,凌家灘遺址又傳出了好消息:經過20多年、5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凌家灘遺址考古研究取得了新突破,并且,遺址的第六次考古挖掘也將啟動,并借助更多高科技手段進行現場勘探。

凌家灘遺址,位于安徽含山縣銅閘鎮凌家灘村,地處裕溪河中段北岸,遺址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遺址距今5300年, 因其各類遺存齊全,專家評價,凌家灘遺址是目前我國考古發現的一處極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自從1987年凌家灘第一次發掘以來,雖然已經經過5次發掘,但凌家灘仍舊給考古人員留下眾多未解、難解之謎。凌家灘的先民們是如何創造出這樣奇跡的?凌家灘的玉料來自何方?是什么將數噸重巨石擺成“巨石陣”……
——謎團——
先人如何鉆出直徑0.15毫米的微孔?
在出土的玉器中,有一個玉人,方臉、闊嘴、細長目,雙手舉于胸前,五指分開,手掌向內,呈站立姿勢,背面扁平,有對鉆的小孔。
直到現在,我們都不能明白,在5500年前的凌家灘,先民竟可以用直徑不超過0.17毫米的鉆管在玉器上打出孔徑0.15毫米的微孔來,比人的頭發絲還要細。
這不光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微型管鉆工藝技術,就在科技相當發達的今天,我們也只能用激光才能完成。所以這還是一個謎。
啥工具將數噸重巨石擺成“巨石陣”?
考古專家介紹,凌家灘的“巨石陣”原本有好幾處,很多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炸碎了。這些巨石原來的高度有的五六米,有的達八九米。
但經鉆探發現,凌家灘的地表底下和裕溪河的河床底下還埋藏著許多巨石。其用途可能也與英國等地的“巨石陣”一樣,與觀察天文、太陽運轉有關。凌家灘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新石器時代有巨石遺存的唯一遺址,其建筑年代早于英國巨石陣1000年左右。經研究,這些巨石均來自距凌家灘5公里的太湖山,在生產力水平和科技水平都極低下的5000多年前,先民是如何將如此高大笨重的石頭開采出來并雕刻成石柱?又如何從5公里以外搬運到凌家灘?
凌家灘的先民到底如何生產生活?
安徽省考古所吳衛紅主任表示,即將啟動的第六次發掘,他們最想解決的是了解凌家灘先人的生產生活狀況。
吳衛紅說,以往的幾次發掘中,對于墓葬的發掘較多,但關于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基本是個空白。此次在鉆探中,他們已發現了疑似居民生活區域的紅燒土區。所以希望能夠了解古人的生產生活狀況。比如說:古人居住的房子什么樣?生存的環境如何?生產中的農業種植什么,是水稻還是別的什么?玉器在哪里生產?怎樣生產等一系列問題。
“護城河”是否屬于凌家灘時代?
吳衛紅介紹,在此次鉆探中還發現了包圍紅燒土的壕溝,相當于古代的“護城河”,總共長度達兩千多米且寬度不等,壕溝深度在1.1—1.9米,而在溝的鉆探中還發現了極其少量的凌家灘時期的陶器。吳衛紅說,雖然目前還不能完全確定該壕溝就是凌家灘時期的,但至少說明這條壕溝可能跟凌家灘有關。
凌家灘遺址為何中間出現斷代?
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宋鎮豪說,凌家灘文化起于距今5800年左右,最晚甚至可以持續到距今4000多年,跨越了漫長的時間。而凌家灘文化經過兩度興衰,中間出現了中斷,而這樣的中斷是怎么形成的,至今是個謎。
吳衛紅也用“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緩起勃興,盛極忽衰,曇花獨秀,了無蹤影?”表達了對凌家灘文化忽然斷代的疑問。
——釋疑——
凌家灘玉料可能產自肥東和廬江
經連續五次發掘,凌家灘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可謂“感動中國,震撼世界”。但這些精美玉器的玉料來源一直是個謎。有專家說,它們可能是來自距其數百里之遙的霍山,也有人說它們就產自附近肥東和廬江。為解開這一謎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合作,對凌家灘出土的玉器進行研究分析后認為:凌家灘的部分玉料可能就產自附近的肥東和廬江。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李青會表示,他們對凌家灘1987年和1998年部分墓葬發掘出土的玉器,以墓葬為單位、多個批次的近300件玉器通過無損傷測試的方法,運用能量色散型射線熒光分析、激光拉曼光譜分析及X射線衍射分析手段,分析它們的化學成分和物相組成后發現,凌家灘出土玉器的用料非常豐富。它們中有透閃石(軟玉)、陽起石(軟玉)、蛇紋石、石英石(水晶、瑪瑙、玉石)、滑石、迪開石及明礬石。尤其是透閃石幾乎占到60%以上,部分墓葬甚至達到80%。
李青會說,這些玉料應來自一個相對比較集中的區域。雖然目前還沒將凌家灘的玉石成分和其他地方,包括當地的玉石成分做對比,但因附近的廬江就有專門產明礬石的礬山鎮,在距其不遠的肥東一帶,具備生產透閃石和蛇紋石的地質條件。5300多年前的古人,很可能就近取料,凌家灘玉石很可能就出自廬江和肥東。
凌家灘遺址是裕溪河流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史前遺址
為進一步探明凌家灘遺址的結構和功能分區,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專家在遺址周邊開展大范圍區域系統調查。截至目前,裕溪河流域已調查面積約260平方公里,姑溪河流域已調查面積400余平方公里。一系列考古發現為揭示凌家灘遺址產生的自然和社會背景提供了重要線索。
但以往所知的僅僅是大型墓地部分,而對整個遺址的面積、功能分區、有無特殊遺跡、是否存在聚落群等諸多問題都缺乏了解。基于這種狀況,省考古研究所2008年底開始對遺址周邊開展大范圍系統調查、勘探工作,以全面了解遺址本體、周邊遺址分布等情況。
據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朔知介紹,在裕溪河流域已調查的約260平方公里范圍內,目前共發現先秦遺址50余處,其中新石器時代遺址20余處,而與凌家灘年代相近的有10余處。在姑溪河流域400余平方公里范圍內,目前共發現先秦遺址近百處。在遺址的外圍,通過勘探還發現了一條壕溝。
目前,朔知正帶領一群網上招募來的考古志愿者對4年來的調查、勘探結果進行深入分析。他說:“目前可以知道,凌家灘遺址是裕溪河流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史前遺址。該遺址本身的年代延續了數百年之久,主體年代與崧澤文化的年代相同。居住區主要在平地之上,貴族墓地則位于山岡高處。”
■ 延伸閱讀
新疆和靜發現大規模“石陣遺址”
近日,新疆和靜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在文物調查時,發現了到目前為止新疆規模最大的一處“石陣遺址”。該石陣遺址位于和靜縣哈爾莫敦鎮覺倫土爾根村北面的哈合仁河溝南岸的高洪積階地上,此處為亂石灘。石陣分布于南北長約1.5公里,東西寬約400米的范圍內。
據介紹,該石陣以較大石塊圍成大小不一,不規則的四邊形相對封閉的石圍。有些石圍外還有更大規模的石圍或長而直的石墻基組成。有的單個石圍為一組,有的數個石圍為一組,有的石圍一側有缺口,石圍內一般較平坦。
和靜縣文物保護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在石陣現場采集到大量夾砂紅陶片和石鐮、石門軸各一個,他們認為這里很可能是漢代以前的一個大型部落聚集和生活的遺址。在石圍內外的地表面,不時發現有夾砂紅陶片和輪制的夾砂紅陶片。
此外,在石陣遺址附近還發現大小不一的石堆墓和古代引水渠,其中石堆墓大的高約3米,地圍長65米,小的高0.5米,直徑8米,共有近百座。
據悉,和靜縣位于新疆中部,天山中段南麓,縣城北距烏魯木齊市公路里程456公里。距今約3000年左右,和靜縣境內就有古人類生息。春秋晚期和漢初,有姑師(車師)人在這一帶活動;漢時,和靜境為焉耆國地。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103/33840.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