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岳飛

岳飛

在風景秀麗的杭州西子湖畔、蒼翠蔥郁的棲霞嶺下,聳立著一座巍峨的廟宇。在這座古木森森的廟宇里,有一座精忠園,它就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將岳飛長眠的地方。清朝詩人袁枚這樣吟詠:“賴有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西湖重。”

英名赫赫垂青史,梨園世世演精忠。岳飛慷慨悲壯的英雄故事,千百年來,通過戲劇和小說,一直在人民群眾中口耳相傳。因此,一提起抗金名將岳飛的名字,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盡管與戲劇和小說的記載不盡相同,但岳飛的一生,確實是充滿傳奇,壯懷激烈。

岳飛由于家境貧寒,從童年時起,就開始參加生產勞動,勞動之余常舞棒弄槍,挽弓射箭。除了習武,他還愛讀書,尤其愛讀《孫子》、《吳起兵法》一類兵書。他通常都是在晚上點燃干柴照明,孜孜不倦地讀到深夜。

時勢造就英雄。金兵入侵中原,不僅改變了歷史,也改變了鄉村青年岳飛的命運。1125年,由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在滅掉遼以后,乘勝南下,矛頭直指宋朝。從此,開始了相持幾十年的宋、金戰爭。1127年,金兵攻破宋朝都城東京(開封),將京城劫掠一空,然后脅迫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和皇族、官員3000多人北去,腐朽的北宋王朝就此滅亡,僥幸逃脫的康王趙構隨之建立了南宋政權。

岳飛

岳飛

入侵中原的金兵到處燒殺搶掠。親眼目睹了金軍野蠻殘暴行徑的岳飛,在國難當頭時,決心以身許國,憤然從軍。從20歲起,岳飛便奮戰在抗擊金兵入侵的戰場上,東征西討,出生入死,身經百戰,屢建奇功。在戰爭烽火的錘煉中,岳飛逐步由一名普通士兵,成長為一位統兵10萬、獨當一面的將帥,為南宋政權的穩定,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宋高宗趙構曾賜給他一面軍旗,上面繡著“精忠岳飛”四個大字,以表彰他忠于朝廷、勇抗金兵的業績。

岳飛英勇善戰,足智多謀,給后人留下了不少名言警句。在岳飛早年投奔河北張所參加反金斗爭時,張所聽說他“勇冠三軍”,便問:“你能敵得過幾人?”岳飛回答:“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謀。”岳飛認為:“用兵在先定謀。謀者,勝負之機也。故為將之道,不患其無勇,而患其無謀。”他在作戰指揮上的最大特點是因情用兵,臨機制勝,靈活機動,不拘常規。抗金名臣宗澤認為岳飛雖智勇雙全,但“好野戰,非古法”,擔當偏將尚可,擔任大將之職則非萬全之計,因此送給岳飛陣圖,勸他按古陣圖行軍作戰。對此,岳飛曾經有過一段十分精辟的回答:陣圖乃定局,“古今異宜,夷險異地”,不能照搬;“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測識,始能取勝。若平原曠野,猝與敵遇,何暇整陣?陣而后戰,兵之常法耳,然變而不可拘者,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也。”他的這句名言,受到后世的廣泛推崇。毛澤東對此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這是“聰明的指揮員的出產品”。

岳飛

岳飛

岳飛之所以屢戰屢勝,關鍵在于治軍嚴明,對部隊嚴格訓練,嚴格管理,軍令如山,賞罰分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是岳家軍的口號和行為準則。嚴明的軍紀成為岳家軍保持強大戰斗力的重要保證,岳飛由此成為古代治軍的光輝典范,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就是以他為榜樣,組建了戚家軍,并在抗擊倭寇侵略的戰爭中所向披靡,無往不勝。

岳飛在軍事上有不少建樹,其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要算“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今天河南湯陰岳飛廟里,有一副楹聯:“人生自古誰無死,第一功名不愛錢。”這副楹聯源自于岳飛的一句名言:“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則天下太平矣。”岳飛從小就抱負不凡,立志報國。在他從軍時,母親姚氏在他的背上刺下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這四個字成為他一生行動的最高準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滅!”在以后的抗金斗爭中,他時刻牢記母親的教誨,念念不忘的是報家國之仇,雪民族之恥。“何日請纓提勁旅,一鞭直渡清河洛。”他在戰袍上刺下“誓作中興臣,必殄金賊主”幾個字,時時激勵自己,收復失地,還我河山。

然而,“欲將心事付瑤箏,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岳飛一腔愛國熱情,在南宋朝廷中卻難遇知音。南宋小朝廷只求偏安江南,任用主和派秦檜為宰相,向金朝求和。1138年底,宋和金簽訂了屈辱的和約,宋朝向金朝稱臣,每年向金朝進貢白銀25萬兩、絹25萬匹。岳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把抗戰進行到底。他不計個人安危,幾次上書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抨擊奸臣誤國。因此,被秦檜一伙投降派恨入骨髓。

岳飛

岳飛

果然不出岳飛所料,1140年,簽訂和約僅一年多時間,金朝就撕毀協議,向南宋發動大規模進攻。趙構見茍安不成,只好命令各部抗擊金軍。岳飛接到命令后,揮師北上,率領岳家軍反攻中原,戰旗所指,所向披靡。這年7月,岳飛率部在郾城、潁昌大敗金將兀?X率領的金軍精銳“鐵浮圖”和“拐子馬”,給南下的金軍以沉重打擊。這時,抗金形勢十分喜人,黃河以北各地的義軍群起響應;金朝在黃河以北的統治風雨飄搖。金將兀?X哀嘆:“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敗。”金軍士氣沮喪,感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乘勝向朱仙鎮進軍。朱仙鎮離金朝軍隊汴京大本營僅有45里,兀?X驚慌失措,準備渡河北撤。岳飛看到中原故土就要收復,“從頭收拾舊河山”的夙愿就要實現,無比興奮地對部下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

“中原父老望旌旗”,可“南渡君臣輕社稷”。在民眾慶賀抗金戰爭勝利之時,趙構和秦檜等卻憂心忡忡。他們害怕岳飛的進攻會招來金統治者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害怕岳家軍和義軍壯大會威脅他們的統治;擔心岳飛收復中原,迎回宋欽宗后,自己的皇位不保。于是,趙構和秦檜下令抗金部隊停止進攻,班師回朝。其他各路宋軍陸續奉命撤退以后,前線只剩下岳飛一支孤軍。趙構在一天內連下12道金牌,催促岳飛迅速南撤。岳飛不得不忍痛班師。當時民眾攔馬挽留,“哭聲振野”。岳飛淚流滿面,悲憤交加:“十年之功,廢于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

岳飛

岳飛

1141年,秦檜一伙誣告已辭官的岳飛謀反,把岳飛和他的兒子岳云,還有原來的部將張憲投入牢獄。秦檜等人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南宋軍民的不滿和憤怒,他們紛紛為岳飛鳴不平。老將韓世忠當面責問秦檜:“岳飛到底有什么罪?”秦檜含糊其辭:“其事體‘莫須有’(也許有,應該有,肯定有)。”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韓世忠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個字,何以能服天下!”

這時,宋、金之間正在暗中密謀第二次和約,議和的雙方都把岳飛看作和談的最大障礙,必欲置諸死地而后快。金兀?X寫信給秦檜,說:“必殺岳飛而后可和。”岳飛終于成了秦檜同金朝進行骯臟交易的犧牲品。1142年1月27日,岳飛被殺害于臨安大理寺內,年僅39歲。岳云和張憲也同時遇害。岳飛臨死前,飽蘸墨汁,寫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向命運、向上蒼發出了悲憤的吶喊。

岳飛遇害后,舉國民眾和抗金將士都為之痛哭。當時有個獄卒隗順,冒著殺頭的危險,趁黑夜把岳飛的尸體背出城外,埋葬在九曲叢祠旁,并在墳前種了兩棵橘樹為記。

岳飛被害后20年,宋孝宗降旨為岳飛的冤案昭雪,“以禮改葬”。岳飛的遺骨,在隆重的儀式下,移至棲霞嶺今天岳墳的地方。1221年,宋寧宗又在墓旁修建了岳飛廟。岳飛的悲慘結局實在讓人痛心疾首,扼腕長嘆。但是,岳飛雖死,精神永存。千百年來,“精忠報國”成為一面愛國主義的旗幟,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救亡圖存前赴后繼,死而后已。時至今天,前往岳飛墓前瞻仰憑吊的海內外炎黃子孫依然人如潮涌,絡繹不絕。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029/18439.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