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濱州市是原渤海區的中心區域。渤海區是抗戰時期山東五個抗日根據地之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戰略區,其前身為清河區與冀魯邊區。這片光榮的土地,曾是中共建黨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打響山東我黨武裝抗日的第一槍,支援山東、華東戰場的大糧倉、大后方。根據現有史料,可以確認:1943年5月28——29日,我清河軍區直屬團1、2、3營在攻打敵據點三里莊的戰斗中,以承擔主攻任務的2營傷亡最大,主攻連2營5連、3營7連(緊急增援)傷亡尤甚。此役,取得勝利的關鍵,是29日凌晨,5連最后的兩包炸藥,成功地把據點圩墻炸開了一個缺口,部隊由此沖進并攻克三里莊。這個缺口,就是侯登山炸開的。倘若如此,那么,侯登山將很可能成為中共黨史和軍史上,第一位“舍身炸敵堡”的爆破英雄……

三里莊大捷勇炸敵堡

首先,為了能對三里莊戰斗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同時也為了避免文獻解讀的歧義或錯誤,現將楊國夫遺著之相關記載,全文引用如下:

五月二十八日(農歷四月二十六日)黃昏,我軍從三里莊以東以南的幾個村子里迅速開進,突然包圍了三里莊。當晚九點鐘,發起攻擊,二營五連在連長王子玉率領下,首先砍斷了敵人的鐵絲網,打開通路。副連長徐紀溫帶領爆破組奮勇沖了上去。但是,爆破組遭到了敵人的瘋狂阻擊。兩個同志相繼犧牲,身負重傷的副連長徐紀溫抱起炸藥包掙扎著沖了上去,也英勇犧牲了。這時候已是二十九日凌晨三點鐘,離天亮不到兩個小時了。我們估計,天亮前如打不開三里莊,西邊許家據點的日寇必然出兵增援成建基,我軍勢必陷于前后夾擊的不利態勢。于是,我和劉其人副政委決定,如天亮前攻不開三里莊,必須暫時撤出戰斗。鄭大林、孫正同志立即派通信員將這一決定傳達給前線指揮員。二營同志們堅決表示:一定要在天亮前炸開三里莊圍墻。這時,主攻連僅有兩包炸藥了,大家懷著焦急的心情,把目光集中到這兩包炸藥上。在這關鍵時刻,爆破隊長侯登山同志抱起一包炸藥,勇敢地沖上去了。

在我軍的猛烈火力掩護下,侯登山同志接近了三里莊東邊一段單層圍墻。他原想在圍墻上打洞,放在墻洞里爆破,但圍墻土質太硬,扒了一陣,還是放不下炸藥包。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了,前沿戰士們心如火燎,侯登山同志更是心如火燎。他知道時間就是勝利!為了趕在天亮前炸開三里莊圍墻,他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胸膛把炸藥包緊壓在圍墻上,毅然拉著了導火索。

“轟隆”一聲巨響,三里莊圍墻炸開了,我們的爆破英雄侯登山同志光榮犧牲了!在清河平原的抗戰史冊上,永遠留下了他的英名。二營五連指導員程武志帶領突擊隊奮勇沖進爆炸的煙塵,在突破口與敵展開激戰,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撲。接著,連長王子玉帶領全連戰士也沖了進去,迅速向縱深發展。為增加攻擊的后勁,保證擴大戰果的兵力,我們又從三里莊北邊調來三營七連,由連長崔茂盛和指導員姚杰同志帶領沖進三里莊,與五連協同作戰。狡猾兇頑的成建基組織強大的兵力拼命向突破口反擊,突破口成了戰火的焦點。沖進三里莊的五連和七連指戰員,雖然給敵人很大殺傷,但自己也有較大傷亡,連、排指揮員大部分犧牲。二營營長張沖凌同志沖上一線,指揮戰斗,帶領全營從突破口爬下圍墻,他也負了重傷。七連指導員姚杰同志眼睛中彈,頓時雙目失明。四連長張寶山、六連長田俊國、七連長崔茂盛,也先后壯烈犧牲!這時成建基自恃兵多,組織了更大的反撲,突破口一度被敵人封死。

但是,侯登山同志用自己的身軀炸開的突破口是不能被封死的,五、六連指戰員用鮮血鋪平的道路是不能被切斷的。后續部隊踏著戰友們的血跡發起了更大規模的攻擊。這是正義與仇恨擰成一股繩的攻擊。我軍戰士用子彈、用手榴彈、用刺刀、用牙齒向敵人討還血債,只有身臨其境的人才會徹底理解“浴血奮戰”的真正含義。敵人膽怯了,退縮了,三里莊據點內的偽武定道剿共軍獨立旅第二團大部被殲,偽團長成建基帶領殘兵敗將狼狽逃竄。我軍勝利沖進了三里莊。……(楊國夫:《戰斗在清河平原》,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8——129頁。)

楊國夫(1905—1982),安徽省霍丘縣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渤海區培養出的將軍之一。《戰斗在清河平原》一書,1980年開始撰寫,由楊國夫口述,夫人張嵐記錄整理。在第1頁《引言》中,楊國夫做了一點說明:“在動手寫這篇回憶錄時,我給自己規定了這么一條原則:忠于歷史、忠于事實。但是,……文筆和結構就顧不上斟酌推敲了。”兩年后,草稿基本完成。未及做進一步的文字修改,楊國夫不幸病逝。張嵐和原渤海軍區幾位老同志擬定了草稿修訂工作的原則:“在不違背原稿基本精神的情況下修正原稿中因記憶不準而造成的不實之處,并補充部分史料。”據此,幾次整理原稿,“力求符合國夫同志生前定下的‘忠于歷史、忠于事實’的原則。”(參看:《戰斗在清河平原》第162——164頁,楊國夫《結束語》;第165——166頁,張嵐《后記》)書名,由徐向前題,落款時間為1983年6月。序言(代序),由洪學智撰寫。張嵐《后記》,時間為1985年2月4日,并特別說明這是“(國夫同志逝世三周年的日子)”。全書約11萬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1986年3月第2次印刷。

在書中,楊國夫用1100余字的篇幅,熱情贊揚了為三里莊大捷勇炸敵堡二犧牲的爆破英雄侯登山(參看上引文)。這一場血戰,死傷100余人,據說楊國夫為此痛哭一場,又大病一場。即便40年后回憶起來,楊國夫仍然不勝唏噓,記憶猶新,稱:“只有身臨其境的人才會徹底理解‘浴血奮戰’的真正含義。”

經過初步查訪,基本可以確定:楊國夫回憶錄中,關于侯登山為搶在29日凌晨之前,不惜犧牲個人生命,果斷引爆炸藥,炸開了圩墻缺口,這一記載是“忠于歷史、忠于事實”的,是可以采信的。在此基礎上,我們決定繼續展開調研。

侯登山其人其事

根據當事人的回憶文章和對目前健在的當事人的采訪情況,可以確定:在三里莊戰斗中,確有侯登山其人、其事。

根據文獻互證的考證原則,較之楊國夫遺著記載,《激戰三里莊》一文是目前所能發現的,最早記載侯登山有關事跡的史料。而且,它是一篇由歷史當事人親自撰寫的回憶性文章,其史料價值自然不言而喻。

《激戰三里莊》一文,收錄在惠民地區(今濱州市)出版辦公室、文化局編《戰斗在渤海平原上》一書第237——239頁,山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出版。全書共收錄44篇文章,《激戰三里莊》為第17篇。如果按照出版時間,此書比楊國夫《戰斗在清河平原》要稍早。如果推算書稿(草稿)完成時間,《戰斗在清河平原》大概是在1983年2月4日或者稍前,《激戰三里莊》一文在寫作時間上也應該較早。因此,《激戰三里莊》是截至目前,所能發現的最早的有關侯登山的史料。

《激戰三里莊》記載:按照作戰計劃,28日晚9:00,戰斗打響。清河軍區直屬團2營擔任主攻,軍區爆破隊配合2營5連炸開東面的圩墻,然后2營全部出動攻占據點。1營、3營在其他三面佯攻,負責打“出水”和增援。

和日寇浴血奮戰的八路軍

三里莊據點土圩墻高6米、頂寬3米,上部是走廊形雙層夾道,夾道內密布暗堡,向里沖外都有槍炮口,可掩護射擊;圩墻四角和四門上各筑有一座炮樓,配有輕重機槍,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圩墻外,還有2道壕溝(深5米、寬3米),壕溝上面另有鐵絲網。侯登山的戰友王子玉等人,親眼目睹侯登山“舍身炸碉堡”的經過。

主攻營的指揮所設在【三里莊】村東不遠的一個墳地里。營長張沖凌聽著“鐵五連”傳來的消息:副連長徐紀溫在爆破中已經英勇犧牲,但圩墻仍然沒有炸開較大的缺口。正在這當口,團長鄭大林派通訊員來傳達了楊國夫司令員的指示:天亮前攻不開據點,必須暫時撤出戰斗。張營長看看表,離天亮不到一個小時了。

這時,東方的微光已開始穿破濃重的夜幕,可是據點的圩墻仍然沒有炸開,五連的指戰員個個心急如焚。

爆破隊長侯登山抱起最后兩包炸藥,一躍沖出陣地,去做最后一次爆破。

連長王子玉把全連的火力做了最大集中,掩護侯登山前進。

圩墻上蘸油的棉球還在燃燒著,照得四處通亮。敵人的子彈、手榴彈狂風急雨般地從圩墻上往下傾注。五連一陣急打,正面敵人的火力總算暫時被壓下去了,但兩側敵人的火力又交叉射來。侯登山同志在槍林彈雨中勇猛前進。子彈貼著他的耳朵,擦著他的發梢,撕扯著他的衣服。每前進一步,都有一道交織的火力網阻擋!他挾著兩包四、五十斤重的炸藥,一會兒臥倒,一會兒翻滾,向圩墻逐漸靠近。

侯登山終于沖到圩墻腳下了。他臥倒在彈坑里,觀察了一下前幾次爆破的情況,又向前爬去。剛才,他和同志們總結了前幾次爆破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支撐桿太短,炸藥包放得很低,又正是圩墻厚度最大的地方,所以一包炸藥不會起很大作用。于是,決定這一次把兩包炸藥綁在一起,再盡量提高放置的高度。現在,后面的同志們一方面拼命加強火力掩護他,一方面不時地望著他,每顆心都提留起來,額頭上都滲出了冷汗。只見侯登山拔出刀子在墻上剜窩,然后一邊剜,一邊著窩,挾著炸藥包,身子貼著墻面奮力向上攀登。圩墻越往上坡度越小,炸藥包又重,稍一緊張,就有跌下去的危險。當他爬到三米多高的時候,敵人大概已經發現了他,有幾挺機槍交叉著向他射擊了一陣子,但立即又被我五連的火力壓了下去。侯登山也許是受傷了吧?他多時沒動一動。五連的同志們幾乎全都屏住了呼吸,兩眼直盯著在硝煙中的侯登山。只見他的右手又慢慢揮動起來,還是在墻上剜窩,窩太淺,他幾次放炸藥包卻放不住,最后,他回頭看了看同志們,毅然決然地把炸藥包拉到胸前,用身子抵在圩墻上,一只手狠命地摳進圩墻的坑里,一只手拉著了導火索,火花在他胸前滋滋地冒著。他高喊著:“同志們,沖呀!”

轟隆!驚天動地一聲巨響,一柱火光煙土沖天而起,彌漫了半邊天空……

圩墻被炸開了三米多寬的豁口。成建基吹噓的“銅墻鐵壁”被打破了!

此役,犧牲的連級以上干部就有4人(五連副連長徐紀溫、四連長張寶山、六連長田俊國、七連長崔茂盛),營長張沖凌負重傷,七連指導員姚杰眼睛中彈、雙目失明。這些傷亡情況,楊國夫回憶錄中也已經提到。

《激戰三里莊》一文的作者有三人,分別是參加這次戰斗的2營5連連長王子玉, 3營7連指導員姚杰,1營1連戰士于守真。其中,王子玉(1919—1981),淄博市高塘鎮王家村人,1937年入伍,抗戰時期任連長、營長,1955年被授予中校軍銜, 1970年任海南軍區任副司令員。于守真(1925—2000),淄博市皇城鎮于家莊人,1940年入伍,建國后曾任海軍潛艇學院副院長、顧問,1985年離休(副軍職)。目前健在的,只有姚杰老人。

經多方查找、聯系,2011年3月30日上午,我們終于在山東省泰安市第一榮軍休養院找到了姚老,并在姚老家中進行了現場采訪。姚老精神矍鑠,行動尚能自理。不過,近年來他雙耳嚴重失聰,只能依靠姚節生(三子)附耳大聲“翻譯”,才能勉強進行交流。

姚老是淄博市敬仲鎮西周村人,今年91歲高齡。在三里莊戰斗中負傷,雙目失明之后仍堅持戰斗,此役也是他戎馬生涯的“最后一戰”。建國后,姚杰曾任泰安榮軍醫院黨委書記等。當得知我們一行是來采訪三里莊戰斗時,他挺直了腰板,為我們講述了當年戰斗的經過和一些“花絮”。

姚老反復多次提到:攻打三里莊的戰斗,不止一次。前3次,均告失敗。第4次,有個爆破員,叫侯登山,用炸藥包炸開了一個缺口,擔任主攻的連隊(2營5連)才得以沖進去。由于5連傷亡太大,指揮部又緊急抽調3營7連增援,最終攻克了三里莊據點。

問及侯登山有關情況時,姚老答道:我和他不是一個營的,不知道他的籍貫,其他情況也不清楚。那時是戰爭年代,打仗死人是經常的事情,很多戰友彼此之間甚至連名字都還記不住就犧牲了。有個同志,上午知道一個同村人參軍了,傍晚去找,發現人已經犧牲了。……打三里莊時,正是清河根據地抗戰最艱苦的時期,敵人圍追堵截,很多犧牲戰士都來不及掩埋、安葬。命都保不住了,更談不上開會表彰或者立碑紀念犧牲烈士了。

雙目失明后,姚杰仍堅持戰斗。直到遇到2營韓(萬煜)教導員之后,他從韓教導員口中,才知道引領他前進的“眼睛”,原來是5連的一個戰士。言談及此,姚老哈哈大笑,道:“我一直以為是一個俘虜兵呢。”

三里莊戰斗,是姚杰戎馬生涯的“最后一戰”。所以他銘心刻骨,對一些事情仿佛“歷歷在目”。

侯登山犧牲的消息,姚杰是怎么知道的呢?姚老解釋說:一般戰斗結束后,要進行減員統計,通報傷亡情況。連隊之間,誰犧牲了,誰負傷了,怎么死的,都會通報。即使不開會,戰士之間、連隊之間也會彼此溝通。三里莊戰斗,打得非常激烈,我們傷亡也很大,犧牲了很多戰友,在關鍵時刻炸開圩墻缺口的那個“爆破員”侯登山,大家很快都知道了,都很欽佩他(侯登山)。……

姚老鄭重證實:“爆破員”侯登山炸開圩墻缺口,其人其事,確鑿屬實。楊國夫的回憶錄,是歷史事實。《激戰三里莊》一文,也是對歷史事實的真實記載。

最后,姚老補充道:《激戰三里莊》這篇文章,雖然署名是王子玉、姚杰、于守真,其實是由戰士于守真執筆的,因為于“有文化底子”。

研究線索 一一中斷

渤海老兵張實杰(趙浩然)在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楊國夫《戰斗在清河平原》和《激戰三里莊》對于侯登山其人、其事的記載,實事求是,真實可靠。

在三里莊戰斗中,時任3營教導員趙浩然(化名),即張實杰(1922—),濱州市鄒平縣人。張老是“渤海驍將”,四野“攻堅老虎”,一直對家鄉感情深厚。2009年9月8日上午,濱州市委黨史研究室領導們專程赴廣州軍區空軍醫院高干病房,看望和慰問渤海(清河)區老領導張實杰同志,并就“三里莊戰斗”有關問題進行了簡短的采訪。

當時,張老半躺臥在病床上,旁邊家人和醫護、勤務人員各自忙碌著,我們幾次欲告辭,均被張老制止。張老神情自若,并且中氣十足,聲音宏亮(簡直有點兒“震耳欲聾”),很認真地接受了我們的采訪。其部分錄音稿,如下:

問:1943年5月,清河軍區直屬團發起了攻克敵據點三里莊的戰斗,您直接參加并具體指揮了這次戰斗。在這次戰斗中,我軍傷亡和犧牲也比較大。請問:您當時擔任的職務,是清河軍區直屬團三營的教導員(趙浩然),對嗎?

答:對。我是三營的。

問:您是否還記得,當時,有個叫“侯登山”的爆破英雄,為了趕在天亮之前炸開敵據點三里莊圍墻,不幸犧牲?

答:我記得。那一仗打得很艱苦。侯登山這個人,我知道。他的事跡很感人。(久久無言,似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之中)

問:您是否還有印象,侯登山是哪里人啊?

答:這個我不知道了。他不是我的兵。他是二營的,我是三營的。

…… (參看《張實杰(趙浩然)同志關于“三里莊戰斗”的采訪錄音》)

張實杰證實:確有侯登山其人其事。至于更具體的情況,只有擴大查證范圍,再做更深入的調研,才有可能弄清楚。

在三里莊戰斗中,時任清河軍區司令員楊國夫、副政委劉其人是最高指揮,均已去世。時任軍區直屬團團長鄭大林、政委孫正,均已去世。時任直屬團2營營長張沖凌、教導員韓萬煜,也均已去世。主攻連的2營5連副連長徐紀溫、3營7連長崔茂盛,均在戰斗中犧牲。時任5連指導員程武志,情況不詳。時任1營教導員石浩民,1943年7月27日,在攻打博興縣純化鎮閻家莊據點時,不幸中彈犧牲。1營營長李丕功(1910—),淄博市西馬莊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82年離休(正軍職),未能取得聯系。時任3營營長王文成,或系喬天華(1902—1989),化名王文成,平度市喬家村人,1933年夏任濰縣中心縣委書記,1982年離休。

一個個調研線索,相繼中斷。我們又把調研重點,重新放在了查訪烈士陵園烈士名冊及文獻梳理上。

2011年4月14日,我們趕赴東營市牛莊烈士祠調研。牛莊烈士祠是原渤海區黨政軍民為悼念抗日烈士建立的,始建于1944年秋,1945年7月竣工,有3914名烈士英靈長眠于此。根據碑文記載,刻錄了侯姓烈士35位(姓名略)。遺憾的是,其中卻無“侯登山”之名。

據有關同志介紹說,現在的這些碑文,是重刻的。由于原碑文字跡脫落、蝕滅等,至少約30——40個人名,未能錄入。因此,確實存在一部分烈士本該錄入而實際未能錄入的情況。侯登山是否即屬于這種情況呢?不得而知。

而且,由于當年戰爭環境嚴酷,有一些犧牲的烈士,往往就地零散安葬。這些烈士,有的無名,有的無墓,有的無碑,甚至一些有名字和墓碑的烈士,往往也會因為種種原因,隨風而逝,無處覓蹤。這實在是很令人痛惜。

在文獻方面,另據山東省民政廳1981年編《山東省革命烈士英名錄·第五卷(惠民地區)·二冊》記載,侯姓烈士有7位(分別是侯玉慶、侯八月、侯鳳昌、侯池亭、侯玉保、侯進芳、侯明珍),均為男性,1943年犧牲的只有“侯八月”一人。侯八月,1923年出生,籍貫為山東省博興縣店子公社張王大隊張王村,1938年參加革命,入黨(團)時間不詳(原文空白),犧牲時所在單位是博興縣獨立營,犧牲時職務為戰士,犧牲地點在淄博市衛固,安葬地點不詳(原文空白),有何功績不詳(原文空白),“備注”欄內空白。(參看其第107頁《山東省博興縣革命烈士英名錄》)經過初步考證和實地走訪,我們認為:“侯八月”及其他幾位烈士,均不可能是侯登山。

必須指出,在梳理文獻時,筆者發現:1942年6月,即三里莊戰斗打響的1年前(不到1年),日偽軍即將對我各抗日根據地發起“蠶食”、“掃蕩”,中共山東分局、115師政治部特別就反“蠶食”工作“領導上的幾個問題”,進行部署強調:“為隱蔽我工作意圖、麻痹敵人起見,在報紙上對外莫作過高及夸張的宣傳,少開不必要的群眾大會,尤其不開大規模的動員或他種(運動大紀念會)的集會,以減小目標,蔽敵耳目。”(據山東省檔案館存稿。參看《山東抗日根據地》,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年,第98頁;《對反敵之蠶食政策的指示》)據此,“蔽敵耳目”的戰略意圖,或許是英雄默默無聞的原因之一。

況且,1943年是“抗戰的第六年,是最艱苦的一年,是我(清河)根據地黨政軍民艱苦戰斗的一年,是以艱苦戰斗換得勝利的一年。……這一年,清河部隊平均1天作戰1次。……”(參看:《清河平原游擊戰爭第六年戰斗總結(1943年)》,載《袁也烈紀念文集》,第153—157頁。原載山東清河區《群眾報》社于1943年編印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是怎樣形成的》。筆者按:袁也烈(1899-1976),曾任清河軍區參謀長、渤海軍區司令員等。)當此戰火正酣、生死存亡之際,確實也無暇悼念或者表彰、追認死難戰友(三里莊戰斗中犧牲的100余烈士均未追認),以至于時過境遷,忠魂默默……

據不完全統計,在抗戰時期,清河軍區直屬團曾獲“爆破英雄(或者其他)”稱號的,共有4人。他們都不是在1943年當年,而且也都不是被追認的“爆破英雄”(即均為戰斗幸存者)。按其授予時間先后,他們分別為:①王藍方,曾被清河軍區授予“爆破英雄”稱號。②趙級三,曾任直屬團1營2連班長,曾參加1943年斜里巴戰斗,后被軍區授予“爆破英雄”稱號。③霍藍田,濱州市博興縣人,1943年一年內即用爆破摧毀41個敵碉堡,此后在渤海軍區英模大會上被授予“爆破英雄”稱號。④張奎炳,曾任直屬團8連副排長,1945年6月被渤海軍區授予“爆破英雄”稱號。(參看《第四十三軍軍史》,黃河出版社,1998年,第492—493頁)

此后,關于侯登山的研究資料,也非常有限。

大概在1995年出版,石魁、史立成編《共產黨抗戰英杰》(出版社及出版日期不詳)一書,收錄60篇,濟南軍區政治部組稿、劉善義撰寫的《勇士舍身炸碉堡——記侯登山烈士》(以下簡稱“劉文”)為其第23篇。此文約2700字,補敘了侯登山烈士的籍貫和成長經歷。可能由于印刷錯誤,將2營營長張沖凌的名字錯寫為“張沖波”。為此,我們電話采訪了劉善義,請他幫助提供該文的資料依據和相關線索。劉老答復說:他的依據資料是楊國夫《戰斗在清河平原》,以及惠民地區編的一期報紙。報紙的名字、日期,都記不住也找不到了……

為英雄“正名” 讓烈士安息

2005年9月,《解放軍報》以“侯登山:勇士舍身炸碉堡”為題刊出,610余字,如下:

侯登山,山東博興縣人,1919年出生,1940年參加八路軍,被選送到軍區爆破訓練隊接受培訓,很快掌握了爆破技術,成為一名優秀的爆破手。在結業后的幾次戰斗中,他以敏捷的動作和熟練的技術實施爆破,摧毀了敵人多個火力點,被提升為團爆破隊隊長。

1943年5月下旬,清河軍區反“蠶食”斗爭中,首先發起了攻打敵人三里莊據點的戰斗。

這時5連僅有兩包炸藥了,侯登山抱起兩包炸藥,躍出陣地,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這時,只見侯登山用胸膛把炸藥包緊緊抵在圍墻上,用力拉著了導火索。

上引文,有一些刪節。是由趙世惠、亞斌摘編,浩鵬插圖,實際是“摘編”自“劉文”。后被“中國軍網”等轉載。

2011年3月,《濱州日報·渤海晨刊》以“董存瑞式的博興戰斗英雄侯登山”為題刊發,約1760字。其“摘編”的依據,同上(參看“劉文”)。

2011年4月,《魯中晨報》以“英雄默默忠魂揚——記渤海平原上的爆破英雄侯登山”為題,作為“清明特稿”刊出1個整版,配發圖片3幅,3400余字,并發出呼吁:請社會各界積極提供有關線索,早日為侯登山烈士“找到家”。

對于侯登山的研究與宣傳,似乎僅限于此。在調研過程中,我們也非常感慨:這樣一位舍生忘死的爆破英雄,碑石無名,文獻無載,已經60余年。一旦碩果僅存的渤海老兵們都不在了,侯登山的英雄事跡恐怕會就此默默湮沒于歷史塵埃之中,不復存在。這,實在令人痛惜。在此,亦懇請社會各界予以關注和支持,以早日為英雄“正名”,讓烈士安息。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113/50032.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