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體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頭小,能活動。觸角長絲狀,復眼發達。翅平,前翅為革質后翅為膜質,前后翅基本等大,覆蓋于腹部背面;有的種類無翅。不善飛,能疾走。不完全變態。產卵于卵鞘內。約有6000種,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生活在野外或室內。
據一項新的化石發現稱,一種常見于歐洲和非洲的蟑螂很可能起源于北美大陸。在現生的Ectobius屬蟑螂中,存在著超過70個物種,使該屬成為歐洲和非洲最為常見的蟑螂類群。這類蟑螂的體長在6.35毫米到12.7毫米之間,比美洲大蠊(學名:Periplaneta Americana)小得多,后者能長到4厘米,遍布美國的城市和鄉村。
此前,根據一塊發現于波羅的海地區的琥珀化石,研究者認為Ectobius屬蟑螂首先在歐洲和非洲演化出來,并在那里活躍了至少4400萬年。如今,斯洛伐克科學院的研究者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西北部發現了4個Ectobius屬物種的化石,將這類昆蟲在地球上首次出現的時間往前推了大約500萬年,并預示其起源可能正是在北美大陸,而非歐亞大陸和非洲。

這些古老蟑螂物種所處的沉積巖層可以追溯到一個溫暖、潮濕的地質年代——始新世,后來它們便滅絕了,具體原因還不得而知。不過,在過去近70年中,研究者在美國和加拿大至少發現了4個Ectobius屬的蟑螂物種。“這4種蟑螂常常被視為最早出現在北美的Ectobius屬成員,”論文合著者、史密森學會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康拉德·萊班德拉(Conrad Labandeira)說,“但在科羅拉多的發現證明,它們的親戚在大約500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在這里了。”
在4種新發現的Ectobius屬蟑螂中,有3種由于化石保存并不完整,因而沒有進行詳細的描述。另外一個保存得最好的物種已經被命名為Ectobius kohlsi,來源于化石收集者David Kohls的名字。這些化石是他捐贈給史密森學會古生物學部的15萬件標本的一部分。
研究者分析了Ectobius kohlsi的21件化石標本,根據獨特的顏色和翅脈圖案,鑒定其屬于Ectobius屬成員。研究報告稱,Ectobius kohlsi是4個古蟑螂物種中體型最小的,體長僅有1厘米左右,體寬則只有3毫米。
研究人員還不確定Ectobius屬是如何到達歐亞大陸的,他們提出了幾種理論。例如,由于始新世時期的海平面相對較低,因此大陸之間的距離比今天要近得多,大西洋的跨度比今天窄。這些蟑螂有可能爬到了加拿大東北部,然后進入格陵蘭,之后又擴展到了斯堪的那維亞半島。
另一方面,這些蟑螂也有可能穿過白令海峽地區,到達亞洲之后再擴展到歐洲。盡管研究者還沒有在亞洲發現過Ectobius屬的化石,但他們并不排除存在這類化石的存在,只是還沒有被發現而已。
康拉德·萊班德拉對新發現感到非常驚喜,他認為這表明了古生物學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科學中的很大一部分實際上是很難預知的,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現什么,”他說,“你打開一扇門,新的謎題又出現了。這是一個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新發現,并引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解釋。”
接下來,研究團隊希望對博物館中的其他化石進行研究,尋找保存得更加完好的標本。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103/33850.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