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加味補陽還五湯治療產后身痛45例臨床觀察

(2013-06-01 16:01:56)

周鳳潔   廣東省陽江市婦幼保健醫院
  

產后身痛是產婦于產褥期間,出現肢體、關節酸痛、麻木、重著者,稱為“產后身痛”,亦稱“產后痛風”根據疼痛部位,還分別稱為“產后腰痛”,“產后關節痛”,“產后足跟痛”,俗稱“產后風”。本病類似于西醫學的產后坐骨神經痛、多發性肌炎、產后栓塞性靜脈炎、骨質增生等病出現類似癥狀。我院于1993~2003年對45例產后身痛的病人采用加味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45例患者,均是門診病人。年齡在23~35歲,其中23~30歲15例,31~35歲30例,平均年齡29歲。產后身痛發生在第一胎者15例,產后身痛發生在第二胎者30例,產后第二胎發生較產后第一胎發生本病者多。病程在產后至產后42天內,產后1~2周者28例,產后2~4周14例,產后4~42天內者3例。本病發生于冬春季者40例,發生于夏秋季者5例,本病多發生于冬春嚴寒季節。上述病例排除股骨頭壞死、痿癥、風濕熱多發性關節炎。
  1.2 診斷依據(1)本組病例中醫辨證參照高等中醫院校教材《中醫婦科學》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醫辨證為標準。分為血虛證、外感證、腎虛證、血瘀證。因風寒濕邪之偏盛,而出現不同見證,風勝者,疼痛游走不定。寒勝者,疼痛劇烈,痛有定處。濕勝者,肢體腫脹、發硬、麻木沉著,行動受限,辨證主要以疼痛的部位、性質為主要依據,結合兼證、舌脈分型。
  1.3 病例選擇(1)產后42天內,出現肢體、關節酸楚、疼痛,甚至雙下肢不能著地行走。(2)檢查關節活動度減低,或關節腫脹,痛久不愈可見肌肉萎縮、關節變形。(3)實驗檢查:血常規、抗“0”、血沉、類風濕因子,以了解有無合并溶血性鏈球菌感染。
  1.4 治療方法以補益氣血,活血通絡止痛為主法,選加味補陽還五湯為基本方隨癥加減。基本方:黃芪50g,桂枝10g,白芍15g,當歸15g,川芎10g,地龍5g,甘草6g,桃紅10g,五爪金龍30g,牛大力30g,川斷15g,獨活10g。血虛明顯加雞血藤30g,血瘀明顯加益母草30g,兼外感加防風15g,腎虛加杜仲15g。每日一劑。水煎服,一般10~30劑一療程,藥渣用布袋包,熱敷患處,每次熱敷30min。熱敷患部時要保持室內溫暖無風,以免患者感受風寒,熱敷的溫度以患者能忍受為限,要防止燙傷和暈厥,藥渣涼了可加少量水煎熱再敷。
  1.5 療效標準治愈:癥狀全部消失,功能活動恢復正常,主要西醫學理化、檢查指標正常。好轉:主要癥狀基本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或有明顯進步,主要西醫學理化檢查指標有所改善。無效:與治療前相比,各方面均無進展。
  

2 治療結果
  45例患者中,10劑治愈者5例,20劑內治愈者10例,30劑治愈者17例,治愈共32例,占71%;好轉11例,占24%;無效2例,占4%;總有效率95.6%。
  

3 討論
  產后身痛首見于宋《當歸堂醫從·產育保慶集方》,名“產后遍身疼痛”。并指出本病乃因“產后百切開張,血脈流走,遇氣弱則經絡分肉之間,血多留滯,累日不散則骨節不利,筋脈引急,故腰背不能轉側,手腳不能動搖,身頭痛也。” [3]《婦人大全良方》則明確指出產后氣血虛弱,虛損未愈,外感風寒濕邪即為痹的病機,“夫產后中同,筋脈攣急者,是氣血不足,臟腑俱虛,日月未滿而起早勞疫,動傷臟腑,虛損不未,為風邪冷氣客于皮膚經絡,則令人頑痹不仁,羸乏少氣,風氣入于筋脈,挾寒則拘急也。” [2]明《校注婦人良方》則在前書基礎上,補充了“血虛,血瘀”致產后身痛的病因,并豐富了產后身痛的治法。《沈氏婦科輯要箋正》則進一步指出,本病治療當以“養血為主,稍參宣絡,不可峻投風藥”,實為經驗之論。亦為本方組方之根據。
  產后病的發病機理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失血過多,亡血傷津。二是瘀血內阻,氣機不利,血行不暢。三是外感六淫或內傷飲食。總之,產后臟腑傷動,百節空虛,腠理不實,衛表不固,攝生稍有不慎便可發生各種產后疾病。” [1] 產后病的治療應根據“亡血傷津、瘀血內阻,多虛多瘀特點 [1] ,本著“勿拘于產后,亦勿忘于產后” [1]的原則,結合病情辨證論治,“產后多虛,應以大補氣血為主”, [1]“產后多瘀,當佐以治血行瘀”。 [1]
  產后身痛的發生與產后營血虧虛或風寒濕邪稽留有關。產后多虛多瘀,素體血虛,產后失血過多,陰血虧虛,四肢百骸筋脈關節失養則肢體麻木、酸痛。產后惡露去少,瘀血留滯于經絡,筋骨之間,氣血運行受阻,故使身痛。產后百節空虛,衛表不固,腠理不密,起居不慎,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客于經絡,關節肌肉,經脈痹阻,則氣血運行不暢,瘀滯作痛。《陳素庵婦科補解》“產后氣血俱虛,氣虛則氣之行于脈外也,多壅而不能周通一身,血虛則血之行于脈中也,常滯而不能滋養于一體。外風乘虛而入,余血因虛而阻,遍身筋脈時作疼痛……壅者散之,滯者行之,周身流通,毫無阻礙,外風不入,內風不留,有向疼痛哉。”
  加味補陽還五湯以補陽還五湯為主加減組成。補陽還五湯出于《醫林改錯》,具有補氣、活血、通絡的作用,方中重用黃芪大補元氣,使氣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傷正,配以當歸活血,當歸,川芎、白芍、桃紅補血活血祛瘀,地龍、五爪金龍、牛大力通經治絡止痛,川斷補腎,桂枝、獨活疏風活絡止痛,白芍配炙甘草緩急止痛,雞血藤補血活血,益母草活血化瘀,防風祛風散寒,杜仲補腎。諸藥合用,相互相承,相得益彰,發揮療效。
    熱敷法以治療某些疾病,這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以《內經》中所述的“熨”法就是熱敷法。古代應用熱敷法很多,有藥熨、湯熨、酒熨、鐵熨、土熨等。熱敷的主要作用是“透熱”,根據不同的病情,配合多種性能的藥物,以加強溫經通絡,治血祛瘀、散寒止痛等作用,將本藥渣置布袋內熱敷,亦起到上述作用。
    本方內服外敷,內外法結合,故能發揮較好的臨床效果。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jujia/20170318/125983.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