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就愛閱讀網友為您分享以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認識”資訊,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感謝您對92to.com的支持!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識
專業:公共事業管理 姓名:段瑋瑋 學號:1030311014022
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各方面也隨之發展。這不僅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的發展。而且也體現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文化是相對于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文化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1]當今社會,文化的發展也日趨得到人們的重視。于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的渴望越來越迫切。
為什么建設社會主義不僅要進行政治經濟建設,還必須進行文化建設呢?毛澤東早就指出:“一定形態的政治和經濟是首先決定那一定形態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態的文化又才給予影響和作用于一定形態的政治和經濟。”又說:“文化革命是在觀念形態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并為它們服務的。[2]”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系,其實是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其中,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文化是政治經濟的反映。雖然在某些程度上,政治經濟決定了文化,但文化也可以反作用于政治經濟。不同性質的文化對政治經濟具有不同的作用,先進。健康的文化促進社會的發展,而落后腐朽的文化卻會阻礙社會的發展。所以,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黨對不同時期文化發展的要求是具有時代意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其內容上說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史一致的。
一、建設中國特色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性。
1) 當今世界,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它事關立國之本、治國之道、興國之路。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本、一個民族的靈魂,其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之中,影響著整個民族的發展道路和前進方向。對一個國家而言,文化可以創造生產力、增強競爭力、聚集吸引力、提高凝聚力。我黨一向高度重視文化建設。胡錦濤同志深刻指出:“我們要更好地把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萬眾一心地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奮斗,就必須大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斷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這一
論述深刻揭示了文化的作用和力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思想保證,增強了各族人民的向心力。
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
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能夠從思想上保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沿著社會主義的方向前進。因此,在堅持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
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展先進文化,對于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促進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國的社會主義不只是物質上的富有或貧窮,也不是愚昧無知失去理想。而是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相互促進相互協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綜合國力的競爭需要大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總體處于弱勢地位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發展上面臨嚴峻的挑戰,在文化發展上也面臨同樣嚴峻的挑戰。保持和發展本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積極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實現文化放面的與時俱進,是關系到廣大發展中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關于文化建設在綜合國力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迫切性。而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可以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以及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3) 在當今社會中,我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作用越來越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刻不容緩。我們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世界優秀文化發展的前沿,進行文化創新,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二、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就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著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切實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
學文化素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2) 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3) 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推進文化創新。
4) 堅持立足當代又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立足本國又充分吸收世界優秀
文化成果。
5) 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3]
6) 在確立了基本方針以后,就需要著手實了。那么,應該在哪些方面進
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呢?
1、思想道德建設
1)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全面發展和進步的社會。同時,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也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并且協調發展的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就是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方針表明,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的發展和社會文明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社會主義的道德文化具有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鮮明特征,它滲透于各種文化領域,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社會主義道德文化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既體現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的基本特征,又對政治經濟的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成為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精神動力。
2) 加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推進
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可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任何一個社會的發展,都需要建設相對應的文化,為社會提供正確的導向。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可以為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提供良好的環境。建設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思想,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發展教育和科學
教育和科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提高民族的素質、社會文明進程及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具有重要作用。
1)、怎樣發展教育和科學
在科技方面,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進一步發揮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所起的關鍵性作用,把經濟建設轉到可以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不斷增強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的創新體系。堅持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的方針,把關鍵領域的技術開發放在優先位置,力爭取得重要突破。教育方面,要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加快普及義務教育。要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規范教育收費,使每個孩子都可以平等地接受義務教育。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重點提高農村教師的素質,并發展遠程教育,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2)、發展教育和科學的意義
科技競爭已經成為國際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所以,發展好科學不僅能夠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還能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專門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有助于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證。
3)、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
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能夠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公民教育和精神文明中,貫穿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規范。堅持馬
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以政府主導,加強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群眾廣泛地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公共文化服務。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意義
(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可以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推進理論創新,可以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利于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二)建設和諧的文化可以培育文明風尚。積極發展文學藝術事業,使人們堅持正確的導向,弘揚社會正氣。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思想的宣傳,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完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
(三)弘揚中華文化可以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對待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傳統與當今相適應,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同時,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也能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四)推進文化創新可以增強文化發展活力。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等的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有利于營造出優秀人才的文化環境。文化市場的繁榮,增強了國際競爭力,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在全球化的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迫切的現實需求。要認識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將世界優秀文化與中國固有文化傳統辯證地統一起來,正確對待各方文化,提升我們的民族凝聚力和綜合國力。
參考文獻:
[1]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人教版。
[2]
[3]○ 《毛澤東選集》合訂本第624頁,第659頁。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0年修訂版)第251頁和253、254頁。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kanwencang.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225/106896.html
文章列表